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风扇.pdf

  • 上传人:Y94****206
  • 文档编号:578463
  • 上传时间:2018-02-23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667.2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43430.8

    申请日:

    2009.05.25

    公开号:

    CN101900126A

    公开日:

    2010.1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H02K 5/2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中国台湾高雄市苓雅区中正一路120号12楼之1变更后:中国台湾高雄市前镇区新衙路296巷30号|||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25/08申请日:20090525|||公开

    IPC分类号:

    F04D25/08

    主分类号:

    F04D25/08

    申请人: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洪银树

    地址:

    中国台湾高雄市苓雅区中正一路120号12楼之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代理人:

    蔡和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风扇,包含一扇框、数个连接件、一基板、一电源接线及一扇轮。该扇框具有一导线口;该数个连接件的其中一连接件为一接线固定部,该接线固定部具有朝向该导线口的一结合端,该结合端与该导线口相对连接;该基板结合该扇框,且该基板具有一电连接埠;该电源接线一端连接该电连接埠,另一端穿伸该导线口;该扇轮可旋转地结合于该扇框内侧。借此,该接线固定部可邻近于该导线口,确保该电源接线可经由该接线固定部直接穿伸通过该导线口,以提升该电源接线的组装便利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风扇, 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 : 一个扇框, 具有一个侧墙部, 该侧墙部内侧形成容置空间, 该容置空间设有一个轴座, 且该侧墙部形成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个导线口 ; 数个连接件, 结合于该轴座与该侧墙部之间, 其中一个连接件为一个接线固定部, 该接 线固定部具有朝向该导线口的一个结合端, 该结合端与该导线口相对连接 ; 一个基板, 结合该扇框, 该基板设有一个线圈组及一个电连接埠, 该线圈组与该电连接 埠电连接 ; 一条电源接线, 位于该接线固定部, 该电源接线一端连接该电连接埠, 另一端穿伸该导 线口 ; 及 一个扇轮, 具有一个轮毂, 该轮毂设有一个中心轴及一个永久磁铁, 该中心轴结合该轴 座, 该永久磁铁与该线圈组相对。
    2: 依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接线固定部的结合端位于通过该轴座与 该导线口的一条基准线上, 该基板的电连接埠朝向该扇框的导线口。
    3: 依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接线固定部的结合端位于通过该轴座与 该导线口的一条基准线上, 该基板的外周缘形成一个凸部, 该凸部结合该接线固定部且朝 向该扇框的导线口, 该电连接埠形成于该凸部的表面。
    4: 依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该扇轮的永久 磁铁的旋转范围外, 且该电连接埠位于该永久磁铁的外周缘与该侧墙部的内侧壁之间。
    5: 依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导线口结合一个定位件, 该导线口 具有一个第一抵压面, 该定位件具有一个第二抵压面, 该第一抵压面及该第二抵压面共同 压掣夹合该电源接线。
    6: 依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导线口结合一个定位件, 该导线口具有一 个第一抵压面, 该定位件具有一个第二抵压面, 该第一抵压面及该第二抵压面共同压掣夹 合该电源接线。
    7: 依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导线口的第一抵压面形成一个第一阶层 部, 该定位件的第二抵压面形成一个第二阶层部, 该第二阶层部对应卡合该第一阶层部。
    8: 依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导线口位于该侧墙部的其中一个角 隅位置。
    9: 依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导线口位于该侧墙部的其中一个角隅位 置。
    10: 依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扇框的侧墙部内侧形成一个底板, 该底板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表面设有数个卡爪, 该轴座结合该底板且位于各该卡爪之间, 各 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该侧墙部, 另一端连接该底板, 该基板结合于该扇框的容置空间并抵 接该底板, 各该卡爪卡掣结合该基板的外侧周缘。
    11: 依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扇框的侧墙部内侧形成一个底板, 该底 板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表面设有数个卡爪, 该轴座结合该底板且位于各该卡爪之间, 各该连 接件的一端连接该侧墙部, 另一端连接该底板, 该基板结合于该扇框的容置空间并抵接该 底板, 各该卡爪卡掣结合该基板的外侧周缘。
    12: 依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组以布线方式结合于该基板 2 的表面。
    13: 依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风扇, 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组以布线方式结合于该基板的表 面。 3 CN 101900126 A 说 明 风扇 书 1/5 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风扇, 尤其是一种易于进行电源接线安装作业, 且具有肋条 ( 或 静叶 ) 的风扇。 [0001] 背景技术 现有风扇通常具有一电源接线, 该电源接线的设置位置必须经过妥善处理安排, 以确保该风扇于实际运作过程中, 可有效避免该电源接线松脱或卷入该风扇中, 使该风扇 正常运作 ; 再者,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现有风扇大致可区分为二种, 其中第一种现有风扇并未 具有肋条 ( 或静叶 ) 设计, 而第二种现有风扇则具有肋条 ( 或静叶 ) 设计, 该两种现有风扇 的电源接线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0003] 举例而言, 如中国台湾公告第 449682 号 《超薄冷却风扇构造》 发明专利及中国台 湾公告第 443435 号 《鼓风扇的电线扣具结构改良》 新型专利等, 揭示前述第一种现有风扇。 该第一种现有风扇主要于一壳体 ( 或称风扇座 ) 形成一槽道 ( 或称导线槽 ), 使电源接线可 直接经由该槽道 ( 或称导线槽 ) 穿伸至外部以便外接电源, 但是该电源接线仍须通过相当 [0002] 复杂的绕设固定方式, 故造成组装上的诸多不便。 [0004] 另外, 请参照图 1 所示, 如中国台湾公告第 502831 号 《风扇理线结构》 新型专利, 揭示前述第二种现有风扇。该第二种现有风扇 70 具有一理线结构 71( 即为肋条 ) 及数个 导风孔 73 ; 该理线结构 71 包含一底部 711、 二侧面支持部 712 及二挡板部 713 ; 借此, 该理 线结构 71 使一线材 72( 即电源接线 ) 以一迂回方式置于该底部 711、 侧面支持部 712 及挡 板部 713 之间。前述第二种现有风扇 70 的主要问题在于 : 为确保该线材 72 在穿伸至该风 扇 70 外部时, 该线材 72 不会遮挡该导风孔 73 而影响驱风效果 ; 因此, 一般而言, 必须先将 该线材 72 的一端经由该风扇 70 下方的导风孔 73 穿伸外部, 再利用迂回绕线方式使该线材 72 依序卡掣于该底部 711、 侧面支持部 712 及挡板部 713 之间, 如此方可确保该线材 72 不 至于遮挡该挡风孔 73 ; 然而, 确也因此导致该线材 72 的组装作业的困难度增加。另外, 该 现有风扇 70 用以固定该线材 72 的结构也相当复杂, 故相对提高整体制造成本。整体而言, 针对具有肋条 ( 或静叶 ) 设计的现有风扇 70 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 用以解决现有具有肋条的风扇的电源接线的绕设固定作业 困难度高及组装不便等问题, 为主要的发明目的。 [0006] 本发明另一发明目的, 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整体轴向高度的风扇。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手段 : 一种风扇, 包含一扇框、 数个连接件、 一基板、 一电源接线及一扇轮。该扇框具有一侧墙部, 该侧墙部内侧形成一容置空间, 该容 置空间设有一轴座, 且该侧墙部形成连通该容置空间的一导线口 ; 该数个连接件结合于该 轴座与该侧墙部之间, 其中一连接件为一接线固定部, 该接线固定部具有朝向该导线口的 一结合端, 该结合端与该导线口相对连接 ; 该基板结合该扇框, 该基板设有一线圈组及一电

    说明书


    连接埠, 该线圈组与该电连接埠电连接 ; 该电源接线位于该接线固定部, 且该电源接线一端 连接该电连接埠, 另一端穿伸该导线口 ; 该扇轮具有一轮毂, 该轮毂设有一中心轴及一永久 磁铁, 该中心轴结合该轴座, 该永久磁铁与该线圈组相对。

         所述接线固定部的结合端位于通过该轴座与该导线口的一基准线上, 该基板的电 连接埠朝向该扇框的导线口。 借此, 该电连接埠可更为接近该导线口, 使该电源接线的另一 端可更为方便地经由该接线固定部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16, 使该电源接线无须以绕设方式穿 伸出该导线口。
         所述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该扇轮的永久磁铁的旋转范围外, 使该电连接埠位于该 永久磁铁的外周缘与该侧墙部的内侧壁之间。
         所述接线固定部的结合端位于通过该轴座与该导线口的一基准线上, 该基板的外 周缘形成一凸部, 该凸部结合该接线固定部且朝向该扇框的导线口, 该电连接埠形成于该 凸部的表面。
         所述导线口结合一定位件, 该导线口具有一第一抵压面, 该定位件具有一第二抵 压面, 该第一抵压面及该第二抵压面共同压掣夹合该电源接线。
         所述导线口的第一抵压面形成一第一阶层部, 该定位件的第二抵压面形成一第二 阶层部, 该第二阶层部对应卡合该第一阶层部的形状。
         所述导线口位于该侧墙部的其中一角隅位置。
         所述扇框的侧墙部内侧形成一底板, 该底板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表面设有数个卡 爪, 该轴座结合该底板且位于各该卡爪之间, 各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该侧墙部, 另一端连接 该底板, 该基板结合于该扇框的容置空间并抵接该底板, 各该卡爪卡掣结合该基板的外侧 周缘。
         所述线圈组以布线方式结合于该基板的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设置接线固定部, 确保电源接线可经由该接 线固定部直接穿伸通过导线口, 以达到提升电源接线的组装便利性的功效 ; 基板的电连接 埠朝向扇框的导线口, 使电源接线无须以绕设方式穿伸出导线口 ; 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扇 轮的永久磁铁的旋转范围外, 可适当缩小扇轮的永久磁铁至该基板之间的间距, 以达到有 效降低该风扇的轴向高度的功效 ; 基板的外周缘形成一凸部, 使得电连接埠可更为接近该 导线口, 以供电源接线更容易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进一步提升组装便利性 ; 第一抵压面及第 二抵压面共同压掣夹合电源接线, 以达到提升该电源接线的结合稳固性的功效 ; 第一阶层 部与第二阶层部相互卡合, 提供电源接线更佳的防拉扯功效 ; 卡爪卡掣结合基板的外侧周 缘, 可达到提升基板与扇框两者结合稳固性的功效 ; 线圈组以布线方式结合于该基板的表 面, 以达到可缩减基板轴向高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 现有第一种风扇的底部示意图。 图2: 本发明风扇的立体分解图。 图3: 本发明风扇的组合俯视图。 图4: 本发明风扇借助定位件压抵电源接线的立体分解图。 图5: 本发明风扇的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永久磁铁外的立体分解图。图6: 本发明风扇的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永久磁铁外的组合俯视图。 图7: 本发明风扇的基板的电连接埠位于永久磁铁外的组合剖视图。 图8: 本发明风扇的基板具有凸部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9: 本发明风扇的基板具有凸部时的组合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 10 扇框 11 侧墙部 111 底板 112 卡爪 12 容置空间 13 轴座 14 进风口 15 出风口 16 导线口 161 第一抵压面 162 第一阶层部 17 定位件 171 第二抵压面 172 第二阶层部 20 连接件 20’ 接线固定部 21 结合端 30、 30a、 30b 基板 31 线圈组 32 电连接埠 33 凸部 40 电源接线 50 扇轮 51 轮毂 511 中心轴 512 永久磁铁 70 风扇 71 理线结构 711 底部 712 侧面支持部 713 挡板部 72 线材 73 导风孔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 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 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 :
         请参照图 2 及图 3 所示, 本发明风扇至少包含一扇框 10、 数个连接件 20、 一基板 30、 一电源接线 40 及一扇轮 50。该扇框 10 为具有肋条 ( 或静叶 ) 的扇框结构 ; 该数个连 接件 20( 即为肋条或静叶 ) 位于该扇框 10 内侧 ; 该基板 30 结合于该扇框 10 内侧, 用以驱 动该扇轮 50 旋转运作 ; 该电源接线 40 电连接该基板 30, 并结合其中一连接件 20, 以便外接 电源 ; 该扇轮 50 可旋转地结合于该扇框 10 内侧, 借此以提供一驱风散热效果。
         该扇框 10 具有一侧墙部 11, 该侧墙部 11 内侧围绕形成一容置空间 12, 该容置空 间 12 内设有一轴座 13 ; 又, 该扇框 10 另设有连通该容置空间 12 的一进风口 14 及一出风口 15 ; 又, 该侧墙部 11 形成一导线口 16, 该导线口 16 连通该容置空间 12, 且该导线口 16 较佳 位于该扇框 10 的侧墙部 11 的其中一角隅位置。
         该数个连接件 20 结合于该轴座 13 与该侧墙部 11 之间, 其中一连接件 20 为一接 线固定部 20’ , 该接线固定部 20’ 具有朝向该导线口 16 的一结合端 21, 该结合端 21 与该扇 框 10 的导线口 16 相对连接。
         该基板 30 设置于该扇框 10 的容置空间 12 内, 较佳可与该轴座 13 相互结合 ; 该基 板 30 设有一线圈组 31 及一电连接埠 32 ; 该线圈组 31 较佳可利用布线方式 (layout) 或其 他适当方式整合于该基板 30 的表面, 以进一步降低该基板 30 的轴向高度 ; 该电连接埠 32 则与该线圈组 31 呈电连接状态。
         该电源接线 40 通过该接线固定部 20’ , 确保该电源接线 40 不会遮挡该扇框 10 的 出风口 15, 以避免影响其驱风效果 ; 该电源接线 40 较佳可进一步固定于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表面, 以确保该电源接线 40 不会任意位移或脱落 ; 其中该电源接线 40 与该接线固定部 20’ 两者的固定方式可采用粘着、 卡扣或利用适当固定元件进行固定。另外, 该电源接线 40 一端连接该基板 30 的电连接埠 32, 另一端在通过该接线固定部 20’ 后, 可直接经由该扇框
         10 的导线口 16 穿伸至外部, 以供外接电源 ; 其中该电源接线 40 可借助各种固定手段 ( 如 粘着或利用固定元件予以固定等 ) 固定于该导线口 16, 以防止该电源接线 40 任意松动 ; 借 此, 即可利用该电源接线 40 提供该基板 30 的线圈组 31 驱动该扇轮 50 旋转运作所需的电 流。
         该扇轮 50 具有一轮毂 51, 该轮毂 51 设有一中心轴 511 及一永久磁铁 512, 该中心 轴 511 结合该轴座 13, 以便该扇轮 50 可于该扇框 10 内侧旋转运作, 该永久磁铁 512 则与该 线圈组 31 相对。
         本发明风扇于实际使用时, 该线圈组 31 与该永久磁铁 512 之间可产生磁交链作 用, 进而带动该扇轮 50 旋转运作 ; 借此, 本发明风扇可自该进风口 14 引入气流, 并利用该扇 轮 50 进一步驱动该气流经由该出风口 15 排散至外界空间, 以便该风扇装设于各式电子装 置或电子仪器时, 可提供一预定散热作用。
         借助前揭的结构特征, 本发明风扇的主要特点至少包含有 :
         利用选定其中一连接件 20 作为该接线固定部 20’ , 而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结合端 21 对应连接该导线口 16, 使该接线固定部 20’ 可邻近于该导线口 16 ; 借此, 当该电源接线 40 的一端连接该电连接埠 32 后, 该电源接线 40 可通过该接线固定部 20’ , 使该电源接线 40 的另一端可直接经由该导线口 16 穿伸至该扇框 10 外部 ; 因此, 该电源接线 40 于该扇框 10 内部无须以迂回绕设方式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16, 使该电源接线 40 可较为笔直地穿伸通过 该导线口 16, 更佳也可利用该接线固定部 20’ 有效固定该电源接线 40, 以提升该电源接线 40 的组装便利性, 在本发明风扇实际运作中, 兼可确保该电源接线 40 不会被卷入该扇轮 50 中。 借助上述本发明风扇的结构设计概念, 本发明风扇也可进一步变化出如下所述的 其他附属结构特征, 使本发明风扇的功能更趋近于完善, 其中 :
         请参照图 2 及图 3 所示, 该轴座 13 延伸至该导线口 16 具有一基准线 L, 该基准线 L 主要通过该轴座 13 及该导线口 16 ; 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结合端 21 较佳位于该基准线 L 上, 该基板 30 的电连接埠 32 则配合朝向该扇框 10 的导线口 16 ; 借此, 在该电连接埠 32 可 更为接近该导线口 16 的条件下, 使该电源接线 40 的另一端可更为方便地经由该接线固定 部 20’ 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16, 以提升该电源接线 40 的组装便利性。
         请参照图 2 及图 3 所示, 该扇框 10 的侧墙部 11 内侧较佳可形成一底板 111, 该底 板 111 位于该容置空间 12 内的表面设有数个卡爪 112, 该轴座 13 结合该底板 111( 可利用 一体成型或组装方式进行结合 ) 且位于各该卡爪 112 之间, 而各该连接件 20 的一端连接该 侧墙部 11 的内侧壁, 另一端则连接该底板 111 的外周缘 ; 借此, 当该基板 30 设置于该扇框 10 的容置空间 12 且抵接该底板 111 时, 各该卡爪 112 可卡掣结合该基板 30 的外侧周缘, 以 提供该基板 30 更为稳固的结合效果。
         请参照图 2 及图 3 所示, 该扇框 10 的导线口 16 较佳可结合一定位件 17, 其中该 导线口 16 具有一第一抵压面 161, 该定位件 17 具有一第二抵压面 171 ; 借此, 当该电源接线 40 穿伸该导线口 16 后, 可将该定位件 17 结合于该导线口 16, 以便利用该第一抵压面 161 及该第二抵压面 171 共同压掣夹合该电源接线 40, 以提升该电源接线 40 的固定效果, 确保 该电源接线 40 的一端不会任意自该电连接埠 32 松脱。
         请参照图 4 所示, 该导线口 16 的第一抵压面 161 更佳可形成一第一阶层部 162,
         该定位件 17 的第二抵压面 171 对应该第一阶层部 162 的形状更佳也可形成一第二阶层部 172, 且该第一阶层部 162 及该第二阶层部 172 可相互对应卡合。 借此, 当该第一抵压面 161 及该第二抵压面 171 共同压掣夹合该电源接线 40 时, 该电源接线 40 可配合该第一阶层部 162 及该第二阶层部 172 形成如图所示的转折状态, 以提供较佳的防拉扯功能, 而可有效的 防止外力不当拉扯该电源接线 40, 确保该电源接线 40 的一端更不易自该电连接埠 32 松脱。
         请参照图 5 及图 6 所示, 揭示另一种基板 30a 结构, 该基板 30a 的电连接埠 32 较 佳位于该扇轮 50 的永久磁铁 512 的旋转范围外, 更详言之, 使该电连接埠 32 可位于该永久 磁铁 512 的外周缘与该侧墙部的内侧壁之间。借此, 如图 7 所示, 在该扇轮 50 的永久磁铁 512 至该基板 30a 之间所形成的间距 (D), 由于无须容置该电连接埠 32( 如焊点等 ) 及电源 接线 40, 因此, 该间距 (D) 也可相对缩小至适当距离, 以便有效降低本发明风扇的整体轴向 高度。
         请参照图 8 及图 9 所示, 再揭示另一种基板 30b 结构, 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结合端 21 较佳位于该基准线 L 上, 配合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位置, 该基板 30b 的外周缘较佳可形 成一凸部 33, 该凸部 33 朝向该扇框 10 的导线口 16, 且该凸部 33 也位于该基准线 L 上 ; 另 外, 该凸部 33 可结合该接线固定部 20’ , 该电连接埠 32 形成于该凸部 33 的表面。借此, 利 用该基板 30b 的凸部 33 设计, 同样可使该基板 30b 的电连接埠 32 位于该扇轮 50 的永久磁 铁 512 的旋转范围外, 更重要的是, 当该凸部 33 结合于该接线固定部 20’ 后, 由于该电连接 埠 32 形成于该凸部 33 表面, 故该电连接埠 32 可更为接近该导线口 16, 使该电源接线 40 更 容易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16, 以便更进一步提升该电源接线 40 的组装便利性。
         如上所述, 本发明风扇确实可利用该接线固定部 20’ 的结合端 21 对应连接该导线 口 16 的结构设计, 用以改善现有具有肋条 ( 或静叶 ) 的风扇结构所具有的电源接线安装不 易的问题, 使该接线固定部 20’ 可更为接近该导线口 16, 确保该电源接线 40 可经由该接线 固定部 20’ 直接穿伸通过该导线口 16, 以有效提升该电源接线 40 的组装便利性。

    关 键  词:
    风扇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风扇.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7846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