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4009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0.09 CN 103340093 A *CN103340093A* (21)申请号 201310252255.2 (22)申请日 2013.06.24 A01G 1/04(2006.01) (71)申请人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 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 76 号 (72)发明人 雷萍 张文隽 吴亚召 石文权 杜艳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 有限公司 61114 代理人 黄秦芳 (54) 发明名称 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国内 对。
2、桑黄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刚刚起步, 部分地区 有少量摸索性试验, 但大多都由于栽培技术不够 成熟, 存在子实体产量低, 质量差 (不成形)等问 题。本发明的人工栽培方法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 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 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 内的桑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至菌 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 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 黄场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本发明采用桑 园地栽桑黄, 在自然界中模拟野生桑黄子实体发 生、 分化和发育的生长条件, 具有产量高、 质量好 (形状近似野生桑黄) 、 生长周期短及栽培模式简 单等优点, 可规模化。
3、栽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40093 A CN 103340093 A *CN103340093A* 1/1 页 2 1. 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由以下步骤实现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0.3 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黄场 地, 进行半。
4、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2 28, 空气相对湿度 85 98%, 土壤湿度 45 70%, 光照强度 100 3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1 7 次 /d, 每次时间 5 25min。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一中, 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0 65%,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3060重量份, 棉籽壳3060重量份, 麸皮1525重量份, 白糖0.5 2 重量份, 石膏 0.5 2 重量份 ; 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桑树枝条用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按 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5、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溶化好的白 糖、 石膏充分混匀, 并补充水分, 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 60 65% ; 用 17cm33cm0.05cm 的 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 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 1.0 1.5kg/cm2, 温度 121 126, 时间 120min, 取出冷却 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二中,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35年、 树间距2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近水 源的桑园 ; 栽培。
6、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温度 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至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刀开 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开口 6cm 处 ; 菌袋间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小拱 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
7、两端开通风窗, 以利于温 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40093 A 2 1/5 页 3 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药用真菌人工栽培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桑黄 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 又名桑臣、 桑耳、 胡孙眼、 桑 黄 菇 等, 属 担 子 菌 亚 门 (Basidiomycotina)、 层 菌 纲 (Hymenomycetes)、 非 褶 菌 目 (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
8、ceae)、 层孔菌属 Fomes (Fr.) Fr., 是一种珍贵 的大型药用真菌, 有 “森林黄金” 之美称。 中药大辞典 记载, 其可治血崩、 血淋、 带下、 闭经 等妇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肿瘤、 抗菌、 抗纤维化、 抗氧化及提高人体免疫 力等显著效果,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肿瘤效果第一的珍稀药用真菌, 广泛应用于医药、 食品、 日用化工、 保健品等行业。 0003 近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对桑黄需求量增大, 致使野生桑黄的掠夺性开采无法 杜绝, 又受其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外部条件的制约, 造成自然界形成子实体非常 稀少, 野生天然桑黄资源匮乏, 面临枯竭, 再加。
9、上桑黄的人工驯化栽培难度较大, 难以形成 稳定的医药工业产品来源, 极大的限制了桑黄产业的发展。 0004 目前, 国内对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其资源保护、 化学成分、 药用机理、 菌种 选育、 液体发酵技术、 有效成份的提取等方面, 而对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刚刚起步, 部分地区 有少量摸索性试验, 也有栽培成功的, 但大多都由于栽培技术不够成熟, 存在子实体产量 低, 质量差 (不成形) 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克服现有桑黄栽培技术中普遍存 在的子实体产量低, 质量差 (不成形) 等问题。 0006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人工栽培桑。
10、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由以下步骤实现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0.3 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黄场 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2 28, 空气相对湿度 85 98%, 土壤湿度 45 70%, 光照强度 100 3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1 7 次 /d, 每次时间 5 25min。 0007 步骤一中, 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0 65%,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3060重量份。
11、, 棉籽壳3060重量份, 麸皮1525重量份, 白糖0.5 2 重量份, 石膏 0.5 2 重量份 ; 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桑树枝条用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按 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溶化好的白 说 明 书 CN 103340093 A 3 2/5 页 4 糖、 石膏充分混匀, 并补充水分, 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 60 65% ; 用 17cm33cm0.05cm 的 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 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 1.。
12、0 1.5kg/cm2, 温度 121 126, 时间 120min, 取出冷却 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0008 步骤二中,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35年、 树间距2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 近水源的桑园 ; 栽培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 温度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 0009 所述的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至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 刀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 开口 6cm 处 。
13、; 菌袋间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 小拱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两端开通风窗, 以利 于温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0010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本发明采用桑园地栽桑黄, 在自然界中模拟野生桑黄子实体发生、 分化和发育的生长 条件, 相比传统的桑黄栽培方法生产出的桑黄子实体具有产量高、 质量好 (形状近似野生桑 黄) 、 生长周期短及栽培模式简单等优点, 可规模化栽培。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2 本发明。
14、所述的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由以下步骤实现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 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0013 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0 65%,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 30 60 重量 份, 棉籽壳 30 60 重量份, 麸皮 15 25 重量份, 白糖 0.5 2 重量份, 石膏 0.5 2 重 量份。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桑树枝条用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 按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
15、溶化好的 白糖、 石膏充分混匀, 并补充水分 ; 用 17cm33cm0.05cm 的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 1.0 1.5kg/cm2, 温度 121 126, 时间 120min, 取出冷却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0014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 黄场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2 28, 空气相对湿度 85 98%, 土壤湿 度 45 70%, 光照强度 100 3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1 7 次 /d。
16、, 每次时间 5 25min。 0015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 3 5 年、 树间距 2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近水源的 桑园 ; 栽培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温度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至 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刀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 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开口 6cm 处 ; 菌袋间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 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小拱。
17、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 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两端开通风窗, 以利于温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说 明 书 CN 103340093 A 4 3/5 页 5 0016 实施例 1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 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 50d 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0017 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0%,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 30 重量份, 棉籽壳 60 重量份, 麸皮 25 重量份, 白糖 2 重量份, 石膏 2 重量份。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
18、桑树枝条用 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按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溶化好的白糖、 石膏充分混匀, 并补充水分 ; 用 17cm33cm0.05cm 的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 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1.0kg/cm2, 温度121, 时间120min, 取出冷却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0018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 黄场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2,。
19、 空气相对湿度 85%, 土壤湿度 45%, 光照 强度 1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1 次 /d, 每次时间 25min。 0019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 3 5 年、 树间距 2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近水源的 桑园 ; 栽培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温度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至 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刀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 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开口 6cm 处 ; 菌袋间。
20、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 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小拱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 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两端开通风窗, 以利于温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0020 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且质量好, 近似野生桑黄, 子实体颜色鲜黄色至黄褐色, 多为 马蹄形, 质地坚硬, 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 35g。 0021 实施例 2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 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 50d 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0022 桑黄栽培。
21、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2%,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 45 重量份, 棉籽壳 45 重量份, 麸皮 20 重量份, 白糖 1 重量份, 石膏 1 重量份。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桑树枝条用 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按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溶化好的白糖、 石膏充分混匀, 并补充水分 ; 用 17cm33cm0.05cm 的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 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1.0kg/cm2, 温度123, 时间120min, 取。
22、出冷却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0023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 黄场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5, 空气相对湿度 91%, 土壤湿度 57%, 光照 强度 2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4 次 /d, 每次时间 15min。 0024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 3 5 年、 树间距 2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近水源的 桑园 ; 栽培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温度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
23、至 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刀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 说 明 书 CN 103340093 A 5 4/5 页 6 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开口 6cm 处 ; 菌袋间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 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小拱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 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两端开通风窗, 以利于温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0025 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且质量好, 近似野生桑黄, 子实体颜色鲜黄色至黄褐色, 多为 马蹄形, 质地坚硬, 每袋。
24、可产桑黄子实体 36.2g。 0026 实施例 3 : 步骤一 : 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 在无菌条件下取 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 黄栽培培养基上, 恒温 28避光培养, 50d 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 0027 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含水量为 65%, 固相配方为 : 桑树枝木屑 60 重量份, 棉籽壳 30 重量份, 麸皮15重量份, 白糖0.5重量份, 石膏0.5重量份。 具体配置方法为 : 先将桑树枝条 用木材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 0.5 2mm 的木屑 ; 再按培养基配方称取白糖、 石膏用水溶化 ; 继续称取桑树枝木屑、 棉籽壳、 麸皮, 加入溶化好的白糖、 石膏充分混匀。
25、, 并补充水分 ; 用 17cm33cm0.05cm 的聚乙烯菌袋装袋, 每袋装湿料 1kg, 袋口套塑料环, 用两层报纸、 一 层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 在压力1.5kg/cm2, 温度126, 时间120min, 取出冷却至室温, 移入接种间准备接种。 0028 步骤二 : 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出 黄场地, 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 培养温度 28, 空气相对湿度 98%, 土壤湿度 70%, 光照 强度 300lex, 通风换气次数 7 次 /d, 每次时间 5min。 0029 出黄场地选择在树龄 3 5 年、 树间距 2。
26、m、 地势较低、 不积水、 通风好、 靠近水源的 桑园 ; 栽培前清理桑园地面上的杂草和落叶, 整理成宽度为 1m 的畦 ; 当室外最低温度高出 20时进入出黄管理, 选择 5 月底 6 月初进行出黄排袋。排袋方法为 : 菌袋菌丝成熟后移至 出黄场地, 离菌袋底部 4.5cm 处用手术刀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 开口长度 8cm ; 将袋口塑料 膜环割至 1/3 处, 脱袋端在下, 覆土至离开口 6cm 处 ; 菌袋间隔排放, 袋间距 10cm, 袋与袋之 间填满土 ; 在畦上搭建 1.2m 宽、 1m 高的小拱棚, 拱棚上覆盖塑料薄膜, 再盖上一层草毡 ; 拱 棚两边用土压实, 棚两端开通风窗,。
27、 以利于温湿度的控制 ; 棚两边开小沟, 用于灌水和排水。 0030 桑黄子实体生长较快且质量好, 近似野生桑黄, 子实体颜色鲜黄色至黄褐色, 多为 马蹄形, 质地较坚硬, 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 31.6g。 0031 对比试验例 1 本对比试验与实施例 1 的区别在于 : 制作桑黄栽培培养基的制作配方和配比如下 : 桑树枝木屑 20%, 棉籽壳 65%, 麸皮 10%, 白糖 2.5%, 石膏 2.5%, 培养基含水量 60% ; 除此之外, 其他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 1 相同 ; 个别菌袋有黑色瘤状原基形成, 但始终不 分化。 0032 对比试验例 2 本对比试验与实施例 2 的区别在于 : 。
28、待桑黄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 将菌袋移至普通的食用 菌出菇房, 距袋口4.5cm处用手术刀开一个长8cm左右的月牙形小口, 菌袋竖立排列不覆土 直接进入出黄管理 ; 除此之外, 其他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 2 相同 ; 菌袋失水较严重, 开口处容易干枯, 抑制 说 明 书 CN 103340093 A 6 5/5 页 7 桑黄原基的分化, 个别菌袋有桑黄子实体形成, 但始终长不大。 0033 对比试验例 3 本对比试验与实施例 3 的区别在于 : 控制出黄温度在 30, 空气相对湿度 98%, 土壤湿度 60%, 光照强度 100lex, 通风换气 8 次 /d, 每次 30min ; 除此之外, 其他各项内容均与实施例 3 相同 ; 5d 后桑黄子实体形成, 继续培养 45d 可长 成成品大小。 桑黄子实体生长快但质量一般, 子实体生长不整齐, 质地较疏松, 质量较轻, 个 别菌袋有杂菌污染, 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 19.3g。 0034 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 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 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说 明 书 CN 103340093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