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前部模块 (bloc avant) 子组件, 其包括 : 一支承框架 ; 一空气 管路板和一散热器, 它们穿过所述支承框架一前一后地布置 ; 和一动力通风机组, 其相对于 所述板的一孔口布置, 所述空气管路板、 所述动力通风机组和所述散热器由所述支承框架 支承。
背景技术
EP 1188645A1 述及一前部模块子组件, 其中, 动力通风机组固定在空气管路板上, 所述空气管路板本身固定在金属框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轻便的、 和制造成本低的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为此, 本发明提出前述类型的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和 所述动力通风机组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空气管路板分开地由所述支承框架支承。
根据其它实施方式, 所述前部模块子组件单独地或根据所有技术上可能的组合地 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
- 所述动力通风机组由所述支承框架单独支承 ;
- 所述散热器由所述支承框架单独支承 ;
- 所述空气管路板由所述支承框架单独支承 ;
- 所述子组件包括用于一空气调节系统的一冷凝器, 所述冷凝器由所述支承框架 单独支承 ;
- 所述支承框架用镁制成 ;
- 所述支承框架以整合的方式制成一整体件 ;
- 所述空气管路板用塑料材料制成。
本发明也涉及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的机动车。
本发明也涉及一组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其包括前述类型的第一前部模块子组 件和前述类型的第二前部模块子组件, 所述第一前部模块子组件具有相同的支承框架和相 同的空气管路板, 所述第二前部模块子组件具有 : 与所述第一前部模块子组件的支承框架 相同的支承框架, 以及彼此之间相同的、 但与所述第一前部模块子组件的空气管路板不同 的空气管路板。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说明, 本发明及其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理 解, 附图如下 :
图 1 至 3 是本发明的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分别在装配之前、 部分地装配好之后 和完全装配好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 以及
图 4 是图 1 至 3 所示的前部模块子组件的细部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 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2 包括一动力通风机组 (GMV)4、 一支承框架 6、 一空气管路板 8、 一冷凝器 10 以及一散热器 12。
框架 6 用于固定在机动车的结构 ( 未示出 ) 的前端部, 特别是固定于限定发动机 间的一结构的前下梁的前端部。框架 6 确定成在机动车的一个基本上垂直的横向平面上延 伸。
框架 6 具有总体的长方形形状。 其包括一上部横梁 14, 一下部横梁 16 以及连接所 述横梁 14、 16 的支柱 18。
上部横梁 14 基本上在中央具有一接纳和固定区域 20, 用于接纳和固定发动机罩 锁扣的一挂钩件 ( 未示出 )。
框架 6 限定一长方形框架口 22。动力通风机组 4、 板 8、 冷凝器 10 和散热器 12 用 于面对着框架口 22 布置。
板 8 的外廓基本上呈长方形, 与框架口 22 的外廓互补。其具有并列布置的一主开 口 24 和一辅助开口 26。主开口 24 具有圆形形状, 辅助开口 26 具有垂直的细长的长方形形 状。 冷凝器 10 和散热器 12 安装在板 8 的后面, 散热器 12 布置在冷凝器 10 的后面。 它 们每个都具有长方形形状, 基本上内接于框架口 22 的长方形形状中。
冷凝器 10 是机动车驾驶室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凝器。散热器 12 是机动车发动机的 冷却系统的散热器。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 动力通风机组 4 用于安装在板 8 的前面, 面对着口 4, 以便当动 力通风机组启动时, 使气流经过冷凝器 10 和散热器 12。
动力通风机组 4 包括一个支承环 28, 一个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承环 28 上的螺旋桨 30, 以及一个驱动所述螺旋桨 30 转动的马达 32。马达 32 通常固定在所述环 28 的中央, 且 承带螺旋桨 30, 使之驱动转动。
辅助开口 24 用于以公知的方式接纳百叶窗 ( 未示出 ), 所述百叶窗安装成当车辆 行驶超过一定的速度时, 在气流击打板 8 的朝向车辆前部的端面的作用下开启, 且由复位 件作用而返回关闭位置。 当车辆行驶超过临界速度时, 这种百叶窗开启, 以增大朝发动机室 方向的进气量。
框架 6 用于单独支承动力通风机组 4、 板 8、 冷凝器 10 和散热器 12。
为此, 框架 6 具有支承和固定动力通风机组 4 的第一支承和固定件。
第一支承和固定件具有爪体 34, 其从框架口 22 的边缘凸起地朝框架口 22 的中央 延伸。爪体 34 用的材料与框架 6 的材料相同。每个爪体 34 配有一固定孔 35。
动力通风机组 4 具有固接部 36, 每个固接部 36 配有一固定孔 37。固接部 36 围绕 环 28 分布成可使固接部 36 的固定孔 37 与爪体 34 的固定孔 35 对齐, 以便用一固接部例如 螺栓或铆钉穿过对齐的每对孔 35、 37, 将动力通风机组 4 固定在框架 6 上。
框架 6 具有支承和固定板 8 的第二支承和固定件。
所述第二支承和固定件具有爪体 34。板 8 具有固定孔 38, 所述固定孔 38 围绕主
开口 24 分布, 用于与爪体 24 的固定孔 35 对齐。
变型地或者可选地, 所述第二支承和固定件也具有一杆 40, 其来自框架 6 的材料 体, 在横梁 14 和 16 之间延伸穿过框架口 22。杆 40 配有固定孔 41。
在这种情况下, 板 8 具有固定孔 42, 所述固定孔 42 用于与杆 40 的固定孔对齐, 以 便用一固接部例如螺栓或铆钉穿过对齐的每对孔 41、 42, 将板 8 固定在框架 6 上。
变型地或可选地, 所述第二支承和固定件具有固定孔 ( 未示出 ), 所述固定孔围绕 框架分布, 且尤其是布置在支柱 18 上, 板 8 在其周边上具有相应的固定孔。
框架 6 具有支承和固定冷凝器 10 的第三支承和固定件。
所述第三支承和固定件具有凸缘 44、 46, 所述凸缘 44、 46 来自框架 6 的材料体。 凸 缘 44、 46 具有一对下凸缘 44 和一对上凸缘 30, 所述下凸缘 44 沿下部横梁 16 分布, 所述上 凸缘 30 沿上部横梁 14 分布。
下凸缘 44 配有固定孔 45。上凸缘 46 配有朝后开口的凹槽 47。
冷凝器 10 具有一对下指杆 48 和一对上指杆 50, 所述下指杆 48 沿所述冷凝器的下 边缘布置, 用于插入到下凸缘 44 的孔中, 所述上指杆 50 用于锁紧在上凸缘 46 的凹槽中。
冷凝器 10 安装在框架 6 上, 所述冷凝器布置在朝后倾斜的位置, 然后把下指杆 48 插入到下凸缘 44 的孔中, 继而将冷凝器 10 向上摆动, 直至使上指杆 50 锁紧在上凸缘 46 的 凹槽 47 中。
图 2 示出动力通风机组 4、 板 8 和冷凝器 10 安装在框架 6 上之后以及散热器 12 安 装在框架 6 上之前的子组件 2。
框架 6 具有支承和固定散热器 12 的第四支承和固定件。
所述第四支承和固定件具有固定孔 52 和固定孔 56, 所述固定孔 52 布置在下部横 梁 16 的一翼板 54 中, 所述固定孔 56 布置在上部横梁 14 的一翼板 58 中所形成的凹槽的底 部。
散热器 12 具有一对下销 60 和一对上销 62, 所述下销 60 沿散热器 12 的下边缘布 置, 用于插入到固定孔 52 中, 所述上销 62 沿散热器 12 的上边缘布置。散热器 12 具有固定 构件 64, 所述固定构件 64 接合在上销 62 上, 且设置成借助于固定孔 52 拧在上部横梁 14 上。
如图 4 所示, 每个爪体 34 夹在动力通风机组 4 的一固接部 36 和板 8 之间, 一固定 构件 64 穿过固接部 36、 爪体 34 和板 8。
固定构件 64 一方面将板 8 的重量传递到框架 6, 另一方面将动力通风机组 4 的重 量传递到所述框架, 而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板 8 不相互承载。
因此, 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板 8 使用相同的固定元件, 但是, 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板 8 彼此单独由框架 6 支承, 而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板 8 不相互承载。
框架 6 分别单独支承动力通风机组 4、 板 8、 散热器 12 和冷凝器 10 中的每个。换 句话说, 动力通风机组 4、 板 8、 散热器 12 和冷凝器 10 中没有一个支承这些工作部件中的另 一个的重量。特别地, 板 8 不支承动力通风机组、 散热器 12 和冷凝器 10 中任何一个。
特别是, 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散热器 12 与板 8 分开地由框架 6 支承, 即板 8 不支承 动力通风机组 4 或散热器 12 的重量, 动力通风机组 4 或散热器 12 不支承板 8。
因此, 板 8 不起到所述动力通风机组 4、 冷凝器 10 或散热器 12 的支承结构作用。 因此, 可能的是, 通过使用密度不太大的或强度不太大的材料、 或者使用不太大的材料厚度, 配置出一个机械强度小的、 甚至很小的板 8。板 8 易于完全用塑料材料注射成型成整体件。
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框架 6 最好用金属制成, 优选地, 例如用模制或注射模制成 型法以集成的方式制成一整体件。用镁或镁合金可制成轻便的金属框架 6。
因此, 子组件 2 轻便, 强度大, 制造成本低。
应当指出, 板 8 可用于支承轻便的构件, 例如冷凝器 10 或散热器 12 的送进管的端 部部分, 或者动力通风机组 4 的马达的电源线端部部分。相反, 板 8 不用于支承由框架 6 承 载的其它工作部件 ( 动力通风机组 4、 冷凝器 10 或散热器 12) 的重量。
动力通风机组 4 和板 8 用相同的支承和固定件 ( 爪体 24) 固定在框架 6 上, 可减 轻框架的重量, 减少装配作业次数, 并降低子组件 2 的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 框架 6 具有不同的固定元件, 用于板 8 和动力通风机组 4。
在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不配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一实施例中, 所述前部模块子组 件没有冷凝器。
在一变型中, 框架 6 的上部横梁 14 具有延长部分, 其侧向延伸超过支柱 18, 用于固 定在车辆结构上, 尤其是固定在翼板梁上, 以增大子组件的刚度, 可选地, 确保辅助作用, 例 如光学部件的固定。 也可节省生产规模, 同样的框架 6 可用于不同的机动车。
为此, 可制造一系列机动车前部模块子组件, 其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前部模块子组 件和本发明的第二前部模块子组件, 所述第一前部模块子组件具有相同的支承框架和相同 的空气管路板, 所述第二前部模块子组件具有与第一子组件的支承框架相同的支承框架以 及彼此相同的、 但与第一子组件的空气管路板不同的空气管路板。
因此, 对于其制造成本高于空气管路板的制造成本的金属支承框架来说, 生产成 本快速降低。
这种机动车子组件设计方式特别适合于使用相同技术平台的机动车。
优选地, 使用相同平台的、 用于接纳因车型而异的空气管路板和 / 或功能机构 ( 动 力通风机组、 散热器、 冷凝器等 ) 的多车辆系列所通用的支承框架, 预先具有不同的车型所 需的所有固定点, 以适应不同产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