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装置, 具体涉及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背景技术 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架设采用顶推施工法时需要增加导梁, 即为主体结构上向前 接长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 将导梁的桁片数做成与主体钢桁梁的桁片数相等, 但如果钢桁梁 为三片桁或以上时, 这时再将导梁做成与钢桁梁的桁片数相等, 导梁的重量就会增大, 既给 施工带来更大的风险, 又增加了施工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中, 导梁重量大、 施工投 入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三片桁钢梁顶 推施工的导梁, 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 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和若干 第二节段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组成, 还包括一个连接节段, 所述连接节段包括左、 右上弦杆和 左、 右下弦杆, 上述四根弦杆的一端分别与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焊接且 沿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 左、 右下弦杆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 左、 右上弦杆在水平面内 呈八字形布置, 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 右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上述方案中, 所述连接节段还包括下连杆和两根下加强杆, 下连杆的两端分别 与左、 右下弦杆的后端点焊接, 两根下加强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底 面的左、 右下顶点上, 两根下加强杆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下连杆的中点处。
在上述方案中, 所述连接节段还包括上连杆和两根上加强杆, 上连杆的两端分别 与左、 右上弦杆的后端点焊接, 两根上加强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顶 面的左、 右上顶点上, 两根上加强杆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上连杆的中点处, 上、 下连杆的中 点通过竖管焊接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 上、 下连杆的中点处分别设有上、 下连接座, 上、 下连接座为分别由 顶板、 底板和前、 后侧板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 顶板与底板之间间隔地设有若干纵向加强 板, 若干纵向加强板之间分别通过横向加强板两两连接, 横向加强板将纵向加强板纵向平 分, 上、 下连接座的侧板上分别焊接有第二连接板, 上连接座的底板的底面上以及下连接座 的顶板的顶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板, 上连杆由两段组成, 两段上连接杆分别与上连接 座上的第一连接板和左、 右上弦杆的后端点焊接, 下连杆也由两段组成, 两段下连接杆分别 与下连接座上的第一连接板和左、 右下弦杆的后端点焊接, 两根上加强杆和两根下加强杆 分别与上、 下连接座上的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二节段后端顶面的左、 右上顶点焊接。
本发明, 通过连接节段将复杂的三片桁结构转换成简单的两片桁结构, 实现了与 三桁钢梁的顺利连接, 同时结构更轻巧, 成本更经济。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图 1 的俯视图 ; 图 3 为图 1 的仰视图 ; 图 4 为图 1 的右视图 ; 图 5 为第二节段断面示意图 ; 图 6 为第一节段断面示意图 ; 图 7 为上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 图 8 为上连接座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 1- 图 6 所示, 该实施例中, 导梁全长 114m, 采用无竖杆的三角形桁, 前端梁高 8m, 后端梁高 14m, 与主桥钢梁一致, 节间间距 12m。横向布置两片桁, 两片桁均垂直, 桁间间 距为 16.5m, 导梁后端上弦间距 24m, 通过一个连接节段过渡至 16.5m, 从而将后端梯形断面 变为矩形断面。 该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 1- 图 6 所示, 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 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 10、 若干第二节段 20 和一个连接节段 30 自前向后依次连接 组成, 连接节段 30 用于与三桁钢梁 40 连接。
第二节段 20 的高度与三片桁钢梁 40 的高度相同且第一节段 10 的高度小于第二 节段 20, 第一节段 10 由于仅起导向作用, 因此高度低于第二节段 20,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 钢材。
连接节段 30 包括左、 右上弦杆 31、 32 和左、 右下弦杆 33、 34, 上述四根弦杆的 31、 32、 33、 34 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 S1、 S2、 U1、 U2 上且沿 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 左、 右下弦杆 33、 34 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 左、 右上弦杆 31、 32 在 水平面内呈八字形布置, 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 右顶点 SA1、 SA2 之间的距离相等。
为了保证连接节段 30 与三桁钢梁 40 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对第三节段进行了 加强处理。
在连接节段 30 上设置了上连杆 35 和两根上加强杆 36 以及下连杆 37 和两根下加 强杆 38, 上连杆 35 的两端分别与左、 右上弦杆 31、 32 的后端点 SA1、 SA2 焊接, 两根上加强 杆 36 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顶面的左、 右上顶点 S1、 S2 上, 另一端分别 焊接在上连杆 35 的中点 S0 处, 上、 下连杆 35、 37 的中点通过竖管 39 焊接连接 (参见图 4) 。 下连杆 37 的两端分别与左、 右下弦杆 33、 34 的后端点 UA1、 UA2 焊接, 两根下加强杆 38 的一 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底面的左、 右下顶点 U1、 U2 上, 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下 连杆 37 的中点 U0 处。
上、 下连杆 35、 37 的中点 S0、 U0 处分别设有上、 下连接座 300、 400, 二者形状、 结构 大体相同, 参见图 7、 图 8, 上、 下连接座 300、 400 分别为由顶板 301、 底板 302 和前、 后侧板 303、 304 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 顶板 301 与底板 302 之间间隔地设有若干纵向加强板 305,
若干纵向加强板 305 之间分别通过横向加强板 306 两两连接, 横向加强板 306 将纵向加强 板 305 纵向平分。 前、 后侧板 303、 304 的外侧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二连接板 308, 上连接座 300 的底板 302 的底面上以及下连接座 400 的顶板 301 的顶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板 307, 上 连杆 35 由两段组成, 两段上连接杆 35 分别与上连接座 300 上的第一连接板 307 和左、 右上 弦杆 31、 32 的后端点 SA1、 SA2 焊接。下连杆 37 也由两段组成, 两段下连接杆 37 分别与下 连接座 400 上的第一连接板 307 和左、 右下弦杆 33、 34 的后端点 UA1、 UA2 焊接。两根上加 强杆 36 和两根下加强杆 38 分别与上、 下连接座 300、 400 上的第二连接板 308 以及第二节 段后端顶面的左、 右上顶点 S1、 S2、 U1、 U2 焊接。
本发明中上、 下连接座 300、 400 与三桁钢梁连接时, 共用三桁钢梁的钢梁顶板和 钢梁底板, 三桁钢梁及上、 下连接座的腹板分别插入到钢梁顶板与钢梁底板之间, 并焊接。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 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 构变化, 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 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