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pdf

  • 上传人:GAME****980
  • 文档编号:5761635
  • 上传时间:2019-03-17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928.6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477349.9

    申请日:

    2015.08.06

    公开号:

    CN105034760A

    公开日:

    2015.11.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J 1/18申请日:20150806|||公开

    IPC分类号:

    B60J1/18; B62D65/00

    主分类号:

    B60J1/18

    申请人: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敏; 丁教霞

    地址:

    102206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阳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6

    代理人:

    朱登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该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步骤2,作所述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该边缘连线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形成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所述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本发明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卡车的驾驶室背面所在的
    平面为白车身后围平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
    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该边缘连线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形成
    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视窗
    的最小区域;
    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所述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
    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
    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若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全部位于所述驾驶室背面
    区域内,则进入步骤4;反之,进入步骤5;
    所述步骤4,确定驾驶室内的第二零部件是否影响后视窗后视野,如果是,
    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反之,进入所述步骤3;
    所述步骤5,调整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在所述卡车底盘的纵向上的位置,
    并返回步骤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步骤4中,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包括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的位置
    或缩小所述第二零部件的尺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
    输入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
    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作所述眼点和所述后视野中
    的所述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
    6.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与后视窗的四角顶点的顶点连线,以及作所述眼点与
    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
    缘连线;若所述边缘连线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所述
    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
    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
    8.一种卡车后视窗,其特征在于,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与后视窗四角
    的连线为顶点连线,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
    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为边缘连线,所述边缘连线的水平角度不大
    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所述眼点由输入的人机工程R点确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车后视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
    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
    10.一种卡车,包括后视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窗为权利要求8或9
    所述的后视窗。

    说明书

    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
    设计、校核方法、卡车。

    背景技术

    为提升卡车中的牵引车、工程车等特需需求,比如:卡车的后视野要求,
    驾驶室背面上会开设后视窗,而后视窗的位置及尺寸在国外、国内都没有相关
    标准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大部分企业只是参考现有产品进行设定,而没有考
    虑人体尺寸及整车布置要求,从而导致后视窗的后视野无法满足卡车司机的使
    用需求。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
    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
    法、卡车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为现有的后视窗
    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
    卡车的驾驶室背面所在的平面为白车身后围平面;所述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
    寸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
    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该边缘连线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形成
    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视窗
    的最小区域;

    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所述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
    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所述驾驶室背面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
    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全部位于所述驾驶室背面区
    域内,则进入步骤4;反之,进入步骤5;

    所述步骤4,确定驾驶室内的第二零部件是否影响后视窗后视野,如果是,
    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反之,进入所述步骤3;

    所述步骤5,调整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在所述卡车底盘的纵向上的位置,
    并返回步骤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包括调整所述第二零
    部件的位置或缩小所述第二零部件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还包括:输入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

    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作所述眼点和所述后视野中
    的所述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

    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该校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驾驶室中的眼点;

    步骤2,作所述眼点与后视窗的四角顶点的顶点连线,以及作所述眼点与
    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
    缘连线;若所述边缘连线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所述
    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
    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

    一种卡车后视窗,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为顶点连
    线,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
    大极限边缘的连线为边缘连线,所述边缘连线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
    的水平角度,所述眼点由输入的人机工程R点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连线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
    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
    点。

    一种卡车,包括后视窗,所述后视窗为上述后视窗。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首先根据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然后
    作眼点和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
    限边缘的连线,该连线与白车身后围平面的交点在白车身后围平面上所围成的
    区域为后视窗的最小区域,最后后视窗在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
    括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驾驶室背面区域内,因此,眼点与后视窗四角的
    连线的水平角度必然大于或等于眼点与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中驾驶室外的第
    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平角度,从而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可以观
    察到驾驶室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进而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
    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及校核方法
    一实施方式中R点和眼点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及校核方法
    一实施方式中眼点与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
    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及校核方法
    一实施方式中眼点与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示
    意图;

    图4和图5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一
    实施方式中后视窗的最小区域确定后视窗在驾驶室背面的实际区域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一实施
    方式中第二零部件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
    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
    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
    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
    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
    “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
    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
    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卡车的XYZ坐标系中,
    X向指的是卡车底盘的纵向,Y向指的是卡车底盘的横向,Z向指的是卡车高
    度方向。卡车的驾驶室背面1所在的平面称作为白车身后围平面,该白车身后
    围平面表示平行于卡车的XYZ坐标系中的ZY面的平面,该白车身后围平面的
    宽度方向与卡车底盘的横向(Y向)平行,该白车身后围平面的高度方向与卡
    车高度方向(Z向)平行。驾驶室背面1是一个面积有限的平面,因此,驾驶
    室背面1仅仅属于白车身后围平面的一部分。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
    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眼点M。
    该步骤中,所述R点是根据SAEJ826标准确定。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
    中的眼点M是根据SAEJ941标准确定。SAEJ826标准和SAEJ941标准均为
    现有的相关标准法规。

    步骤2,作眼点M和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
    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L,该边缘连线L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相交
    形成交点,各所述交点在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上的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为所述后
    视窗的最小区域。本步骤中,第一零部件包括鞍座3和货箱4。图4中可以直
    观地看出:边缘连线L与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的交点包括点L1、点L2、点L3
    和点L4,点L1、点L2、点L3和点L4的连线围成的最小区域为矩形。

    步骤3,所述后视窗在驾驶室背面1的实际区域确定为至少包括所述步骤
    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并在驾驶室背面1的区域内。也就是说,所述后视
    窗在驾驶室背面1的实际区域可以在驾驶室背面1的区域允许的范围内维持或
    增大所述步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维持”的情形如图5示出的矩形
    区域A,该区域A为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增大”的情形例如可以为如图4
    示出的区域B,该区域B是图5中示出的最小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所形成
    的区域。

    由此,眼点M与所述后视窗四角的连线的水平角度必然大于或等于眼点
    与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中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
    平角度,从而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可以观察到驾驶室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进
    而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质量
    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本发明中的“水平角度”指的是“连线”与“水平面
    (XY平面)”所成的夹角大小,该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中,边缘连线L
    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
    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图2中的点O1和点O2
    分别为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极限边缘点,点
    O3和点O4分别为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极限边缘
    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后视窗在驾驶室背面1的实际区域
    维持为所述步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时,眼点M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的
    水平角度必然等于眼点与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平角度,从而
    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可以观察到驾驶室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当所述后视窗在
    驾驶室背面1的实际区域在所述步骤2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的基础上进行
    增大后,眼点M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的水平角度必然大于眼点与第一零部件的
    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的水平角度,从而经由后视窗的后视野不仅观察到驾驶室
    外的任一第一零部件,还可以观察到除第一零部件之外的更大视野范围的卡车
    零部件。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步骤3具体
    包括:

    若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后视窗的最小区域全部位于驾驶室背面1的区
    域内,则进入步骤4;反之,进入步骤5。

    所述步骤4,确定驾驶室2内的第二零部件是否影响后视窗后视野,如果
    是,重新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反之,进入所述步骤3。

    所述第二零部件主要包括图6中示出的上卧铺5和下卧铺6。后视窗后视
    野的标准通常是至少能够通过后视窗完全观察到第一零部件的极限边缘。重新
    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包括调整所述第二零部件的位置或缩小所述第二零部件
    的尺寸。

    所述步骤5,调整所述白车身后围平面在所述卡车底盘的纵向(X向)上
    的位置,并返回步骤2。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步骤1还包
    括:输入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

    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位置,作眼点M和所述后视野中的
    所述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连线L。

    上述各实施方式通过引入人机工程R点和眼点M,进行卡车后视窗的位置、
    尺寸的设计,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
    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该校核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机工程R点,并根据所述R点作驾驶室中的眼点M。该步
    骤中,所述R点是根据SAEJ826标准确定。由所述R点作乘员在驾驶室中的
    眼点M是根据SAEJ941标准确定。SAEJ826标准和SAEJ941标准均为现有
    的相关标准法规。

    步骤2,作眼点M与后视窗的四角顶点的顶点连线,以及作眼点M与需要
    从后视窗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边缘
    连线L;若所述边缘连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所
    述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本步骤中,第一零部件包括鞍座3和货箱4。考
    虑到卡车后视窗基本呈矩形,其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四角均呈直角的
    情形,第二种情形是将四个直角加工成圆角后大致呈矩形的情形。第一种情形
    中的“四角顶点”指的是四个直角的顶点,第二种情形中的“四角顶点”指的
    是四个圆角曲率最大的点。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与上述各实施
    方式中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方法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反的,亦即,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校核方法是在后视窗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将眼点与后视窗
    四角进行连线,以验证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中观察到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
    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是否落入到该后视窗后视野中,若所述边缘连线L的水平
    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则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都能够落
    入到该后视窗后视野中,此时即所述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明显地,也是通过引入人机工程R点和眼点M,进行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尺寸
    的校核,同样也为现有的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校核方法,这
    有助于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校核方法中的所述边缘
    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
    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图2中的点O1和
    点O2分别为所述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极限边
    缘点,点O3和点O4分别为所述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
    上的极限边缘点。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卡车后视窗,在该卡车后视窗中,乘员在驾驶室中
    的眼点M与后视窗四角的连线为顶点连线,所述眼点与需要从后视窗的后视野
    中观察到的驾驶室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限边缘的连线为边缘连线L,所述
    边缘连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所述眼点由输入的人
    机工程R点确定。

    本实施方式是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卡车后视窗的位置和尺寸的设计
    方法的原理而得到的卡车后视窗,亦即,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卡车后视窗中,
    只要保证所述边缘连线L的水平角度不大于所述顶点连线的水平角度,即可通
    过后视窗观察到需要从后视窗后视野中的驾驶室2外的第一零部件的最大极
    限边缘,甚至是除第一零部件之外的更大视野范围的卡车零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的卡车后视窗中,所述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一零部件的交点
    包括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以及在卡车高度
    方向上的两个极限边缘点。图2中的点O1和点O2分别为边缘连线L与所述第
    一零部件在卡车底盘的横向上的极限边缘点,点O3和点O4分别为边缘连线L
    与所述第一零部件在卡车高度方向上的极限边缘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卡车,包括后视窗,所述后视窗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
    述的后视窗。所述卡车的其它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
    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
    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
    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关 键  词:
    卡车 视窗 及其 位置 尺寸 设计 校核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卡车后视窗及其位置和尺寸的设计、校核方法、卡车.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76163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