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式恒距放线编织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附着在管道表面的加强结构的编织机。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将纱线或金属线通过编织机均匀有力的附着编织在管道的表面,用以加强管
道结构,使其整体强度提高,更适用于高压工作,但是现在市面上比较先进的进口编织机(如
美国洛克维尔RB-2型编织机)价钱昂贵、结构复杂、不易维护,其采用的是分体双轨单面内
撑式的滚轮导轨(详见附图4),配合精度低、运行噪音大,导轨面与滚轮的有效接触面积小、
导轨和滚轮的磨损特别快,在编织过程中,为了完成外锭线股与内锭线股交叉缠绕的编织动
作,由于本身结构所致必须在内锭子总成的里外侧都设置安装一种可以改变外锭线股运动方
向的导线板,线股只能被迫沿着导线板的外沿滑动,才可以避过与其它零部件的缠绕和干涉,
这样做的最大缺点是:线股与导线板之间的摩擦阻力大,线股容易受损甚至折断,导线板磨
损快,更换次数频繁,直接增加了使用成本,而且在放线过程中线股的长度尺寸变化大,线
股的张紧力时大时小,虽然通过弹簧类的零件做了简单的张紧力补偿,但还是达不到压力均
衡编织的要求,所以严重的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彻底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轨式恒距放线编
织机,本编织机采用了一种旋转式内外锭线股交叉缠绕的编织方法,内外锭子总成分别安装
在转盘的前后两面,为了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本编织机设计安装了一种环形外夹式的滚轮导
轨,使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并且根据平行四边形拉伸变形后其周长不变的原理,
特别设计安装了一种可以使线股在编织过程中保持放线长度恒定不变的放线机构。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转盘和齿轮套同心固定安装
在一起,并可旋转的安装在主机架的中心轴套上,中心轴套的前端固定安装有一个定盘齿轮,
在所述转盘的前面安装有两组互相啮合的行星轮齿轮和一个由双面曲线导轨块同心拼接成的
环形导轨,该导轨为滚轮外夹式结构,以双侧的曲面与导轨滑块下方的两组滚轮上的凹槽面
接触配合,导轨滑块的内侧为内齿条,与二联齿行星轮的大齿轮外侧啮合,二联齿行星轮的
小齿轮内侧与中间行星轮的外侧啮合,中间行星轮的内侧与定盘齿轮啮合,当电机驱动齿轮
套带动转盘转动时,与定盘齿轮啮合的中间行星轮产生自转,并带动二联齿行星轮自转,再
由二联齿大齿轮连续接力的拨动载有内锭子总成的导轨滑块,沿着环形导轨与转盘做相对的
等速反方向转动,所述转盘的后面固定安装有与内锭子数量相同的外锭子总成,及恒距放线
机构总成,恒距放线机构总成由间歇变速机构和恒距跳线机构组成,间歇变速机构由变速箱、
动力输入轴、动力齿轮、传动齿轮、不完全齿轮主动轮、不完全齿轮从动轮、中间轴,输出
轴和曲柄组成,依靠动力输入轴传入扭矩,通过齿轮传动带动不完全齿轮机构转动,将连续
扭矩转换成间歇扭矩由输出轴输出,再由曲柄通过万向连杆传递给恒距跳线机构,所述的恒
距跳线机构,包括有基座、摇杆、摇杆轴、恒距跳线摇臂、摇臂铰接轴、恒距跳线连杆、跳
线导轨、跳线滑块座、及导线轮,摇杆轴穿过轴承座安装在基座上,两个轴端分别键连接着
摇杆和恒距跳线摇臂,恒距跳线摇臂的另一端设有一个铰接轴,跳线滑块座上也设有一个铰
接轴,恒距跳线连杆的两端分别灵活可转动的连接在恒距跳线摇臂和跳线滑块座的铰接轴上,
各铰接轴和摇杆轴的同侧末端都分别各自安装有一个导线轮,外锭线股置于其中,万向连杆
的两端分别连接着摇杆和变速箱曲柄,当曲柄间歇转动时带动摇杆和恒距跳线摇臂以摇杆轴
为圆心,做前后的间歇摆动、并推动恒距跳线连杆带动安装有导线轮的跳线滑块座,在跳线
导轨上前后滑动,从而带动导线轮槽里的外锭线股完成对内锭子总成的里外侧跳线动作,使
内外锭线股交叉缠绕形成附着编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一种旋转式内外锭线股交叉缠绕的编织方法,特别设计的
恒距放线机构在编织过程中可以使内外锭线股不与任何其它的零部件产生接触,避免了线股
的摩擦损伤,且放线长度恒定不变,使线股的张紧力均衡,所采用的整体单轨双面外夹式的
滚轮导轨,比国外进口编织机采用的分体双轨单面内撑式的滚轮导轨配合精度高、工件磨损
小,运行速度快、工作噪音低,不但节能又环保,而且还使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局部剖面图
图3是图2中M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进口编织机滚轮导轨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中环形导轨与导轨滑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环形导轨与导轨滑块的装配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中环形导轨块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中恒距放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恒距放线机构的结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中间歇变速机构的侧视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中间歇变速机构里不完全齿轮主动轮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中间歇变速机构里不完全齿轮从动轮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中恒距放线机构跳动外锭线股至内锭子总成外侧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恒距放线机构跳动外锭线股至内锭子总成内侧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
所示,本发明包括底座1、主机架2、变频电机3、小齿形带轮4、齿形带5、大齿形带轮6,
齿轮轴7、轴承座8、齿轮套9、转盘10、定盘齿轮11、中间行星轮12、二联齿行星轮小齿
轮13、动力输入轴14、变速箱15、输出轴16、曲柄17、曲柄铰接轴18、万向连杆19、摇
杆轴20、摇杆21、基座22、恒距跳线摇臂23、摇臂铰接轴24、恒距跳线连杆25、跳线滑块
座26、导线轮27、跳线导轨28、二联齿行星轮大齿轮29、导轨滑块30、滚轮轴31、滚轮
32、环形导轨33、内锭子基座34、内锭子总成35、外锭子总成36、外锭子总成基座37、动
力齿轮38、传动齿轮39、不完全齿轮主动轮40、中间轴41、不完全齿轮从动轮42、主机架
后墙板43、中心轴套44、支撑法兰45、导线管46。
在图1、图2中,所述主机架2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转盘10和齿轮套9同心固定安装
在一起,并可旋转的安装在主机架2的中心轴套44上,中心轴套44的前端固定安装着定盘
齿轮11,在所述转盘10的前面安装有两组互相啮合的行星轮齿轮12、13,还安装着由双面
曲线导轨块同心拼接成的环形导轨33,所述环形导轨33为滚轮外夹式结构,以双侧的曲面
与导轨滑块30下方的两组滚轮32上的凹槽面接触配合,所述导轨滑块30的内侧为内齿条,
与二联齿行星轮大齿轮29的外侧啮合,二联齿行星轮小齿轮13的内侧与中间行星轮12的外
侧啮合,中间行星轮12的内侧与定盘齿轮11啮合。所述转盘10的后面固定安装有与内锭
子数量相同的外锭子总成36,及恒距放线机构总成,恒距放线机构总成由间歇变速机构和恒
距跳线机构组成。
在图10、图11、图12中,所述的间歇变速机构由变速箱15、动力输入轴14、动力齿轮
38、传动齿轮39、不完全齿轮主动轮40、不完全齿轮从动轮42、中间轴41、输出轴16、曲
柄17和曲柄铰接轴18组成。
在图8、图9中,所述的恒距跳线机构由摇杆轴20、摇杆21、基座22、恒距跳线摇臂
23、摇臂铰接轴24、恒距跳线连杆25、跳线滑块座26、导线轮27及跳线导轨28组成。摇
杆轴20穿过轴承座安装在基座22上,两个轴端分别键连接着摇杆21和恒距跳线摇臂23,
恒距跳线摇臂23的另一端安装有摇臂铰接轴24,跳线滑块座26上也设有一个铰接轴,恒距
跳线连杆25的两端分别灵活可转动的连接在摇臂铰接轴24和跳线滑块座26的铰接轴上。所
述的摇杆轴20、摇臂铰接轴24及跳线滑块座26的同侧末端都分别各自安装有一个导线轮27,
外锭线股置于其中。万向连杆19的两端分别连接着摇杆21和变速箱曲柄铰接轴18。
当变频电机3驱动齿轮套9带动转盘10转动时,与定盘齿轮11啮合的中间行星轮12
产生自转,并啮合动力输入轴14上的二联齿行星轮小齿轮13自转,使二联齿行星轮的大齿
轮29可以连续接力的拨动载有内锭子总成35的导轨滑块30,沿着环形导轨33与转盘10做
相对的等速反方向转动,同时依靠自转产生扭矩的动力输入轴14穿过转盘10进入变速箱15
内部与动力齿轮38键连接,并啮合传动齿轮39带动不完全齿轮机构中的主动轮40和从动轮
42转动,将连续扭矩转换成间歇扭矩由输出轴16输出,再由曲柄17、曲柄铰接轴18通过万
向连杆19传递给恒距跳线机构里的摇杆21,当曲柄间歇转动时带动摇杆21和恒距跳线摇臂
23以摇杆轴20为圆心,做前后的间歇摆动、并推动恒距跳线连杆25带动安装有导线轮27
的跳线滑块座26,在跳线导轨28上前后滑动,从而完成导线轮槽内的外锭线股对内锭子总
成35里外侧的跳线动作,使内外锭线股交叉缠绕形成附着编织。
在图5、图6、图7中,本发明采用了整体单轨双面外夹式的滚轮导轨,比国外进口编
织机采用的分体双轨单面内撑式的滚轮导轨(如图4所示)配合精度高、运行速度快、工作
噪音小、不但节能又环保,而且还使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了。
根据平行四边形拉伸变形后其周长不变的原理,本发明特别设计安装了一种可以使线股
在编织放线过程中保持长度恒定不变的恒距放线机构(如图13.图14所示),当跳线滑块座
26带动线股在跳线导轨28上在前面的A点与后面的B点之间往复滑动时,外锭线股从D点
绕进导线轮27-1,再绕过导线轮27-2,最后绕出导线轮27-3后到达与内锭线股编织交叉点
C的总长度保持恒定不变,并且在编织过程中,线股滑至A点跳到内锭子总成的外侧及线股
滑至B点跳到内锭子总成的内侧时,线股不会与任何零部件产生接触,因而取缔了导线板的
设置,彻底解决了导线板给编织工作带来的诸多弊病,使线股的张紧力均衡,编织压力稳定
且可以无级调节,编织角度可调节范围宽,使得本发明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