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

  • 上传人:000****221
  • 文档编号:5746630
  • 上传时间:2019-03-16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803.8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23261.3

    申请日:

    2014.03.28

    公开号:

    CN105143537A

    公开日:

    2015.1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140328|||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00; D04B1/22

    主分类号:

    D04B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木野高志; 池中政光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13-090653 2013.04.23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代理人:

    方应星; 高培培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设针床(FB,BB)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为靠近方向(DR)。通过反复进行如下步骤而形成抑制部(4):进行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FB)的第一线圈(11)与沿靠近方向(DR)接近的第二线圈(12)重叠,并编织所述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15)的压圈处理,并且形成从第一线圈(11)及第二线圈(12)中的至少一方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14)。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其特征在于,
    在设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为靠近方向时,
    通过反复进行如下步骤而形成所述抑制部:进行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第一线圈与沿所述靠近方向接近的第二线圈重叠,并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的压圈处理,并且形成从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中的至少一方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α1,使作为基准的所述第一线圈向所述靠近方向移动,与在一方的针床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沿所述靠近方向接近的所述第二线圈重叠,形成所述重叠线圈;及
    工序α2,连续进行如下步骤:在所述第一线圈移动之前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形成所述新的基础线圈;及编织在所述工序α1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固定线圈,
    其中,设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将第n次的工序α2中的所述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α1中的所述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α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工序β1为如下工序:通过对作为基准的所述第一线圈、及相对于该第一线圈沿所述靠近方向排列的多个靠近侧线圈连续进行挑半目,而使所述第一线圈及靠近侧线圈从一方的针床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并且在所述第一线圈及靠近侧线圈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编织多个所述新的基础线圈,
    在进行工序β1之后,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β2,将通过所述工序β1的挑半目而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所述靠近侧线圈中的沿所述第一线圈的靠近方向接近的所述靠近侧线圈定义为所述第二线圈,使所述第一线圈向所述靠近方向移动,在另一方的针床上使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形成所述重叠线圈;及
    工序β3,编织在所述工序β2中形成的所述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固定线圈,
    其中,设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将第n次的工序β3中的所述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β2中的所述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β2。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γ1,通过对作为基准的所述第一线圈进行挑半目,使所述第一线圈从一方的针床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并且在所述第一线圈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编织所述新的基础线圈;
    工序γ2,将进行所述挑半目之前在一方的针床上沿所述第一线圈的靠近方向接近的线圈定义为所述第二线圈,使所述第一线圈向所述靠近方向移动,在一方的针床上使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重叠,形成所述重叠线圈;及
    工序γ3,编织在所述工序γ2中形成的所述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固定线圈,
    其中,设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将第n次的工序γ3中的所述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γ1中的所述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γ1。

    说明书

    说明书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有时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局部地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周期性地反复进行成圈、集圈、浮线,使针织物具有厚度,并且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如果利用该专利文献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抑制部,则能够编织局部地形成有抑制部的针织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483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通过专利文献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成的抑制部与通过平针编织编织成的平针编织部相比难以收缩,以在编织时已经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宽的状态固定。因此,有时抑制部会松弛。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
    本发明人努力研究了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部的针 织物的编织方法,结果想到在抑制部的形成中利用压圈处理。在此处,压圈处理是反复进行如下步骤的公知的编织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7-65258号公报):使钩挂于针床的线圈(第一线圈)与和其相邻的线圈(第二线圈)重叠,编织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固定线圈:止め編目)。压圈处理中,使接近的多个线圈重叠而固定,因此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被抑制。但是,该压圈处理通常不会利用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这是因为,压圈处理是避免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终端部脱散的处理,通过进行压圈处理而针织物会从针床超出。这样,将以往并不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利用的压圈处理反而利用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时,本发明人想到编织作为从该被压圈处理后的部分分支的立脚点的新的基础线圈,完成了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下对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定义。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该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设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为靠近方向时,通过反复进行如下步骤而形成抑制部:进行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第一线圈与沿靠近方向接近的第二线圈重叠,并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的压圈处理,并且形成从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中的至少一方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
    本发明的压圈处理可利用公知的压圈处理。优选使抑制部的线圈的线圈长度小于抑制部以外的部分的线圈的线圈长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抑制部的拉伸。或者也可以对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的间隔多个线圈的线圈应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例如,可以交替或者依次实施对编织宽度方向的第奇数个线圈实施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步骤、及对第偶数个线圈实施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步骤。该情况下,使第一线圈靠近的距离变长,第一线圈成为拉伸了的 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抑制部的拉伸。
    在此处,从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使新的基础线圈分支时,可以以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新的基础线圈成为由针织纱直接连接的状态的方式编织新的基础线圈,或者对第一线圈(第二线圈)进行挑半目(割増し)。此外,挑半目是公知的编织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604653号公报)。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1和工序α2的方式。
    [工序α1]…使作为基准的第一线圈向靠近方向移动,与在一方的针床上相对于第一线圈沿靠近方向接近的第二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
    [工序α2]…连续进行如下步骤:在第一线圈移动之前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形成新的基础线圈;及编织在工序α1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
    其中,在反复进行工序α1和工序α2时,将第n次的工序α2中的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α1中的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α1(n为1以上的自然数)。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在进行以下的工序β1之后,反复进行工序β2和工序β3的方式。
    [工序β1]…通过对作为基准的第一线圈、及相对于该第一线圈沿靠近方向排列的多个靠近侧线圈连续进行挑半目,而使所述第一线圈及靠近侧线圈从一方的针床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并且在所述第一线圈及靠近侧线圈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编织多个新的基础线圈。
    [工序β2]…将通过工序β1的挑半目而移圈到另一方的针床的靠近侧线圈中的沿第一线圈的靠近方向接近的靠近侧线圈定义为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向靠近方向移动,在另一方的针床上使第一线圈与第 二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
    [工序β3]…编织在工序β2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
    其中,在反复进行工序β2和工序β3时,将第n次的工序β3中的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β2中的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β2(n为1以上的自然数)。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γ1~工序γ3的方式。
    [工序γ1]…通过对作为基准的第一线圈进行挑半目,使第一线圈从一方的针床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并且在第一线圈所钩挂的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上编织新的基础线圈。
    [工序γ2]…将进行挑半目之前在一方的针床上沿第一线圈的靠近方向接近的线圈定义为第二线圈,使第一线圈向靠近方向移动,在一方的针床上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
    [工序γ3]…编织在工序γ2中形成的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
    其中,在反复进行工序γ1~工序γ3时,将第n次的工序γ3中的固定线圈看作第n+1次的工序γ1中的第一线圈,进行第n+1次的工序γ1(n为1以上的自然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抑制部的形成中利用压圈处理,因此该抑制部难以拉伸。这是因为,压圈处理中,形成使接近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重叠的重叠线圈,因此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移动被约束。
    另外,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与压圈处理一起,形成从通过压圈处理而重叠的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即,取代由于压圈处理而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从针床超出的情况,在针床 形成从第一线圈或第二线圈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因此,能够以新的基础线圈为立脚点继续针织物的编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实施方式3所示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得编织工序图。
    图4是具有应用实施方式4所示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编织成的部分的鞋帮(シューズアッパー)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都是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两针床横机的编织例。当然,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使用的横机不限于两针床横机,例如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编织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具体的一例。适用对象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针织套衫、针织短裤、或后述的实施方式4所示的鞋帮。
    《编织工序》
    图1的编织工序图中的左栏的“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线圈的钩挂状态。右栏的黑点表示前针床(以下记为FB)及后针床(以下记为BB)上设置的织针,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圈的方向,○表示旧线圈,●表示新编织的线圈,◎表示 重叠线圈,V符号表示挂圈。另外,图中的大写字母A~M表示织针的位置,空心箭头表示靠近方向DR(FB、BB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朝向。此外,后述的图2、图3的观察方式与图1相同。
    S0中,处于编织中途的针织物的线圈示出钩挂于FB的织针B、D、F、H、J、L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编织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4(参照S4)。首先,决定作为使抑制部4的编织开始的基准的第一线圈11。本实施方式中,将钩挂于FB的织针B的线圈设为第一线圈11。本实施方式中,将钩挂于FB的织针D的线圈设为在进行后述的压圈处理时与第一线圈11重叠的第二线圈12。第二线圈12是在FB上相对于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接近的线圈。
    S1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B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与钩挂于FB的织针D的第二线圈12重叠(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α1)。在第一线圈11的移动中,利用线圈的移圈和BB的横移。通过该S1,在FB的织针D上,形成由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构成的重叠线圈13。
    S2中,连续进行在FB的织针B上编织挂圈(新的基础线圈14)的步骤、及编织在FB的织针D上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15的步骤(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α2)。通过连续进行新的基础线圈14的形成和固定线圈15的编织,成为新的基础线圈14与固定线圈15直接连接的状态,即新的基础线圈14从固定线圈15分支的状态。此外,也可以在挂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线圈,将该线圈作为新的基础线圈14。该情况下,能够在抑制部4形成小的网眼。
    在后面的S3、S4中,反复进行与上述的S1、S2同样的编织。在该反复时,将在S2中在FB的织针D上编织的固定线圈15看作新的第一线圈11。另外,将相对于该第一线圈11(固定线圈15)沿靠近方向DR接近的FB的织针F的线圈设为第二线圈12。在此处,在S2中 新的基础线圈14成为从固定线圈15分支的状态,由于将固定线圈15看作新的第一线圈11,因此可以说新的基础线圈14成为从第一线圈11分支的状态。
    S3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D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与钩挂于FB的织针F的第二线圈12重叠(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α1)。通过该S3,在FB的织针F上形成由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构成的重叠线圈13。
    S4中,连续进行在FB的织针D上形成挂圈(新的基础线圈14)的步骤、及编织在FB的织针F上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15的步骤(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α2)。
    如以上说明那样,每一次进行压圈处理时,就能够通过进行1次新的基础线圈14的编织而形成抑制部4(参照S4)。而且,如果要使抑制部4沿靠近方向DR延伸,则如S4所示,将FB的织针F的固定线圈15作为第一线圈11,将FB的织针H的线圈作为第二线圈12,进行与S3、S4同样的编织即可。
    《效果》
    按照图1的编织工序编织的抑制部4难以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上拉伸。这是因为,在抑制部4的形成时通过压圈处理形成重叠线圈13,构成重叠线圈13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约束彼此的移动。
    另外,由于压圈处理而从针床超出的从第一线圈11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14取代第一线圈11而钩挂于针床,由此形成抑制部4。由于能够接续该新的基础线圈14而继续针织物的编织,因此尽管利用了压圈处理,却能够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部4。
    此外,抑制部4也能够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形成。该情况下,对新的基础部14实施图1所示的编织工序即可。通过连续形成抑制部4,能够提高抑制部4的拉伸防止效果。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2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从抑制部4中被进行压圈处理的部分使新的基础线圈14分支时,利用挑半目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T0中,示出处于编织中途的针织物的线圈钩挂于FB的织针B、D、F、H、J、L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编织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4(参照T5)。首先,决定作为使抑制部4的编织开始的基准的第一线圈11。本实施方式中,将钩挂于FB的织针B的线圈作为第一线圈11。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第一线圈11沿靠近方向DR排列的钩挂于FB的织针D、F、H、J、L的线圈作为靠近侧线圈20。选择作为靠近侧线圈20的线圈的数量决定抑制部4的宽度。
    T1中,与FB的织针B的第一线圈11、及FB的织针D、F、H、J、L的靠近侧线圈20连续地进行挑半目(相当于工序β1)。通过挑半目,第一线圈11及靠近侧线圈20分别移圈到BB的织针B、及BB的织针D、F、H、J、L。另外,通过挑半目,从第一线圈11引出的新的基础线圈14在FB的织针B上编织,且从BB的织针D、F、H、J、L的各靠近侧线圈20引出的新的基础线圈14在FB的织针D、F、H、J、L上编织。通过该T1的挑半目,编织从第一线圈11分支的新的基础线圈14。
    T2中,使BB的织针B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在BB的织针D上与靠近侧线圈20(参照T1)重叠,形成重叠线圈13(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β2)。T1中的织针D的靠近侧线圈20是沿第一线圈11的靠近方向DR接近的第二线圈12。在此处,BB的织针D的靠 近侧线圈20(第二线圈12)是通过T1的挑半目而从FB转移到BB的线圈,如T1所示成为从该靠近侧线圈20(第二线圈12)分支有FB的织针D的新的基础线圈14的状态。
    T3中,编织在T2中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线圈15(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β3)。通过该固定线圈15的编织,第1次的压圈处理结束。
    在后面的T4、T5中,反复进行与上述的T2、T3同样的编织。在该反复时,将在T3中在BB的织针D上编织的固定线圈15看作新的第一线圈11。另外,将相对于该第一线圈11(固定线圈15)沿靠近方向DR接近的BB的织针F的靠近侧线圈20作为第二线圈12。
    T4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D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与钩挂于BB的织针F的第二线圈12重叠(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β2)。通过该T4,在BB的织针F上,形成由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构成的重叠线圈13。
    T5中,编织在T4中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线圈15(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β3)。通过该固定线圈15的编织,第2次的压圈处理结束。以后,可以反复进行与T4、T5同样的编织,完成抑制部4。在抑制部4完成后,与钩挂于针床的新的基础部14接续而继续针织物的编织即可。
    通过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也能够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了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4。另外,通过在从抑制部4中的被压圈处理的部分使新的基础线圈14分支时利用挑半目,能够缩小抑制部4的线圈的间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压圈处理在新的基础线圈14 的背面侧进行,因此能够使抑制部4不显眼。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抑制部4的编织开始时一次性进行多次的挑半目,而一次性编织了预备于抑制部4的全部的新的基础线圈14。相对于此,实施方式3中,基于图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在每一次进行编织新的基础线圈14的挑半目时进行压圈处理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U0中,处于编织中途的针织物的线圈示出钩挂于FB的织针B、D、F、H、J、L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编织抑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4(参照U6)。首先,决定作为使抑制部4的编织开始的基准的第一线圈11。本实施方式中,将钩挂于FB的织针B的线圈作为第一线圈11。
    U1中,对FB的织针B的第一线圈11进行挑半目(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γ1)。通过挑半目,第一线圈11移圈到BB的织针B。另外,通过挑半目,从第一线圈11引出的新的基础线圈14在FB的织针B上编织。
    U2中,使BB的织针B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在FB的织针D上与第二线圈12(参照U1)重叠,形成重叠线圈13(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γ2)。第二线圈12是在U0中沿第一线圈11的靠近方向DR接近的线圈,即对第一线圈11进行挑半目之前沿第一线圈11的靠近方向DR接近的线圈。
    U3中,编织在U2中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线圈15(相当于第1次的工序γ3)。通过该固定线圈15的编织,第1次的压圈处理结束。
    在后面的U4~U6中,反复进行与上述U1~U3同样的编织。在该反复时,在U4中,将在U3中在FB的织针D上编织的固定线圈15看作新的第一线圈11,进行挑半目(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γ1)。另外,将相对于该第一线圈11(固定线圈15)沿靠近方向DR接近的FB的织针F的线圈作为第二线圈12。
    U5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D的第一线圈11向靠近方向DR移动,与钩挂于FB的织针F的第二线圈12重叠(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γ2)。通过该U5,在FB的织针F上,形成由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构成的重叠线圈13。
    U6中,编织在U5中形成的重叠线圈13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线圈15(相当于第2次的工序γ3)。通过该固定线圈15的编织,第2次的压圈处理结束。之后,可以反复进行与U4~U6同样的编织,完成抑制部4。在抑制部4完成后,接续钩挂于针床的新的基础部14而继续针织物的编织即可。
    通过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也能够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形成抑制了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拉伸的抑制部4。另外,通过在从抑制部4中的被压圈处理的部分使新的基础线圈14分支时利用挑半目,能够缩小抑制部4的线圈的间隔。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中,基于图4说明在鞋帮的编织中应用了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例子。
    《整体构成》
    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鞋帮1(针织物)具备覆盖穿着者的脚背侧的部分的脚背覆盖部3、覆盖穿着者的脚掌的部分的脚掌覆盖部2。在脚背覆盖部3上,形成有穿入口5i、从穿入口5i朝向脚尖延伸的狭 缝5s,容易从穿入口5i将脚插入。并且,在该鞋帮1上,形成从脚背覆盖部3上的狭缝5s的缘部附近向侧方延伸的多个抑制部4。当然,抑制部4的形成位置、形成范围没有限制。例如,抑制部4可以在脚尖侧形成。另外,图4的抑制部4也可以超过脚背覆盖部3与脚掌覆盖部2的边界位置而达到脚掌覆盖部2。
    《鞋帮的制作步骤》
    上述鞋帮1能够通过在横机的一方的针床上编织脚背覆盖部3和脚掌覆盖部2的右侧部分1R,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脚背覆盖部3和脚掌覆盖部2的左侧部分1L来制作。例如,从鞋帮1的脚尖侧开始编织,通过筒状编织等将鞋帮1编织直至狭缝5s的切入端的位置。
    接着,通过C字状的往返编织来编织右侧部分1R和左侧部分1L,并且在规定的位置采用利用图1~图3说明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来形成抑制部4。如上所述,能够接续抑制部4进而编织针织物,因此不会由于抑制部4而导致鞋帮1的编织中断,能够以无缝编织一体地编织鞋帮1。
    在形成图4中的最靠后跟侧配置的抑制部4之后,朝向鞋帮1的后跟继续鞋帮1的编织,完成鞋帮1。此外,鞋帮1也可以从后跟侧起针,在脚尖侧结束编织。
    《鞋帮的效果》
    在按照上述编织步骤编织的鞋帮1中,通过抑制部4来抑制鞋帮1的侧方的拉伸。若该部分的拉伸被抑制,则鞋帮1难以变形,鞋帮1相对于穿着者的脚的贴合性提高。
    《其他》
    构成鞋帮1的针织纱优选包含热粘纱。由此,在编织鞋帮1结束后,通过将鞋帮1装入模具进行热处理,而能够将鞋帮1立体地成形。
    标号说明
    1鞋帮1R右侧部分1L左侧部分
    2脚掌覆盖部3脚背覆盖部
    4抑制部
    5i穿入口5s狭缝
    11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13重叠线圈14新的基础线圈
    15固定线圈20靠近侧线圈
    DR靠近方向

    关 键  词:
    针织物 编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针织物的编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74663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