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技术领域,涉及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合成
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蚜虫是农作物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蚜虫对其产
生了较强的抗药性。而植物源农药以其对害虫的作用机制独特、不容易产生抗药
性以及对天敌及人、畜低毒,无残留污染等优点,被称为“绿色农药”.如除虫
菊酯是从除虫菊(Tanacetumcinerariaefolium)花提取的油树脂,除虫菊酯在阳光
中的紫外线照射下非常不稳定,从而限制了其在田间应用,经过化学修饰而成的
拟除虫菊酯则能够在日光下保持稳定,从而扩大了使用范围。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已与原来的除虫菊酯有很大差异。拟除虫菊酯是通过对天
然产物进行修饰、开发新型农药的成功范例,是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源农药,在植
物源农药中的应用比例约占80%。
嘧啶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磺胺嘧啶、巴比妥、维生素B1等。嘧
啶类化合物在农业上可作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由于其高效、低毒、广
谱和作用方式独特,它是农药创制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在医药领域,嘧
啶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和病毒两个方面,包括十分重要的抗乙肝病毒品种
和抗HIV品种,在治疗其它疾病方面,嘧啶类化合物也有不俗表现。美国Dow
公司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发的化合物喹螨醚对害螨类均表现较高活性,
对棉红蜘蛛卵和能动型螨24小时LC50为2.8mg/L和2.3mg/L,兼有快速击倒作
用和长期持效作用,对柑桔树,苹果树红蜘蛛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对
天敌安全;2011年,Dow公司开发的嘧啶化合物,对甜菜夜蛾、烟芽夜蛾、果
蝇和埃及伊蚊具有有效地防治作用。
吡啶本身在医药上可生产头孢立新,强的松,醋酸地塞米松,磺胺类硫酸哌
酸,氢化可的松,碘苷,黄体酮,氟哌酸,维生素A、D2、D3,头孢4号等40
余种常用医药的合成原料。吡啶还可合成溴代十五烷基吡啶,用于生产青霉素
去乳剂和发酵沉淀剂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吡啶基嘧啶类
化合物,使其能够满足杀虫活性需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化合物的
合成方法。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应用。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包括5,6,7,8-四氢-4-(3′-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
基喹唑啉-2-胺(化合物I)和5,6,7,8-四氢-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
喹唑啉-2-胺(化合物II),结构式分别为:
所述的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诺蒎酮与3-吡啶甲醛或4-吡啶甲醛进行羟醛缩合,得到3-(3′-吡啶)亚甲
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
2)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与盐酸胍在控温条件
和碱催化条件下得到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5,6,7,8-四氢-4-(3′-吡啶基)-7,7-二甲基-
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和5,6,7,8-四氢-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
喹唑啉-2-胺。
所述的5,6,7,8-四氢-4-(3′-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和5,
6,7,8-四氢-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的合成方法,具体
包括以下步骤:
1)将诺蒎酮0.1mol、3-吡啶甲醛或4-吡啶甲醛0.1~0.2mol、1.0~3.0g叔
丁醇钾和30~50mL乙醇依次加入配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三口烧瓶
中,在氮气保护下在0~100℃范围内进行反应;
2)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至中
性,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去水份;过滤去除
干燥剂后浓缩回收溶剂,得到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
酮粗产物;
3)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粗产物在甲醇溶剂中
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
4)将0.01mol的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0.
02mol盐酸胍、60~90mL叔丁醇和3.0g叔丁醇钾依次加入配有搅拌器和回流
冷凝器的单口烧瓶中,回流反应2~6h,用GC跟踪检测,直到3-(3′-吡啶)亚甲
基诺蒎酮或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转化率达到95%后停止反应;
5)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至
中性,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去水份;过滤去
除干燥剂后浓缩回收溶剂,得到吡啶基嘧啶粗产物。吡啶基嘧啶粗产物在甲醇溶
剂中进行重结晶,得到精制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
所述的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在制备杀虫剂或抑菌剂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β-蒎烯衍生物诺
蒎酮为原料,制备出新型的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杀虫农药或杀菌
剂中的具有广泛的用途,拓展松节油的应用领域,提高松节油的利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15,6,7,8-四氢-4-(3′-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
(化合物I)的制备
将诺蒎酮0.01mol、3-吡啶甲醛0.1~0.2mol、1.0~3.0g和30~50mL乙醇依次
加入配有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100mL三口烧瓶中,用带有磁力搅拌的油浴锅
搅拌加热至回流反应2-6h左右,至诺蒎酮转化率达95%以上(GC跟踪检测)。
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
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除水;过滤去除干燥剂后
浓缩回收溶剂,得到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依次将0.01mol3-(3′-吡啶)亚甲基
诺蒎酮、0.02mol盐酸胍、2.0~4.0g叔丁醇钾和120mL叔丁醇加入配有温度计和
回流冷凝器的250mL三口烧瓶中,搅拌回流加热2-6h,至3-(3′-吡啶)亚甲基诺
蒎酮转化率95%以上(GC跟踪)。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
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用无水硫
酸钠干燥去水份;过滤去除干燥剂后浓缩回收溶剂,得到5,6,7,8-四氢-4-(3′-吡啶
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纯度98.5%(GC),m.p.188.0~189.0℃。
该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具体数据如下:1HNMR(DMSO,300MHz)δ(ppm):
0.70(s,3H),1.25(d,J=4.8Hz,1H),1.36(s,3H),2.29~2.31(m,1
H),2.61~2.67(m,2H),2.72(d,J=8.1Hz,1H),2.84(d,J=8.1Hz,1
H),6.40(s,2H),7.48~7.50(m,1H),8.05~8.07(m,1H);8.62~8.63
(m,1H),8.84(s,1H);13CNMR(DMSO,75MHz)δ(ppm):20.05,2
5.50,28.46,29.21,38.14,38.85,39.13,39.40,39.68,39.96,49.41,112.24,
123.11,134.14,135.76,148.96,149.38,159.76,161.40,175.69;IR(KBr):
3306,3157(νN-H,NH2),2941(νasC-H,CH2),1659(νC=N),1571,1543
(νC=C,芳环C=C环伸缩振动),1479(νasC-H,CH2),1368(νasC-H,CH3),
1337(杂环骨架振动),1228(νC-C,C-C骨架伸缩振动),1022(νC-N),799
(τC-H,芳环C-H面外弯曲振动);MS(70eV)m/z(%):266(M+,40),2
51(34),223(100)。
实施例25,6,7,8-四氢-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
(化合物II)的制备
将诺蒎酮0.01mol(1.38g)、4-吡啶甲醛0.1~0.2mol、1.0~3.0g和30~50mL
乙醇依次加入配有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100mL三口烧瓶中,用带有磁力搅拌
的油浴锅搅拌加热至回流反应2-6h左右,至诺蒎酮转化率达95%以上(GC跟
踪检测)。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
至中性,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除水;过滤去
除干燥剂后浓缩回收溶剂,得到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依次将0.01mol3-(4′-
吡啶)亚甲基诺蒎酮、0.02mol盐酸胍、2.0~4.0g叔丁醇钾和120mL叔丁醇加入配
有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250mL三口烧瓶中,搅拌回流加热2-6h,至3-(4′-吡啶)
亚甲基诺蒎酮转化率95%以上(GC跟踪)。反应物用0.5~1.0L乙酸乙酯萃取3
次,合并萃取液,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后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去水份;过滤去除干燥剂后浓缩回收溶剂,得到5,6,7,8-四氢-
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纯度98.8%(GC),m.p.194.
2~195.0℃。
该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具体数据如下:1HNMR(DMSO,300MHz)δ(ppm):
0.70(s,3H),1.25(d,J=4.8Hz,1H),1.36(s,3H),2.28~2.31(m,1
H),2.61~2.84(m,4H),6.45(s,2H),7.63(d,J=4.2Hz,2H),8.67
(d,J=4.2Hz,2H);13CNMR(DMSO,75MHz)δ(ppm):20.99,25.48,
28.33,29.19,38.15,38.85,39.12,39.40,39.71,39.96,49.44,112.11,121.
56,121.65,122.84,145.78,149.58,159.87,161.40,175.94;IR(KBr):3
299,3117(νN-H,NH2),2913(νasC-H,CH2),1649(νC=N),1584,1547(ν
C=C,芳环C=C环伸缩振动),1472(νasC-H,CH2),1405(νsC-H,CH3),137
5(νasC-H,CH3),1331(杂环骨架振动),1220(νC-C,C-C骨架伸缩振动),
1064(νC-N),796(τC-H,芳环C-H面外弯曲振动);MS(70eV)m/z(%):
266(M+,61),251(39),223(79)。
实施例3化合物的抗虫活性试验
1)供试虫源
供试害虫为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和紫薇长斑蚜Tinoca
lliskahawaluokalani(Kikaldy),萝卜蚜采自南京农业大学温室种植的甘蓝
上,紫薇长斑蚜采自南京农业大学紫薇树叶上。
2)试验方法
萝卜蚜:采用喷雾法,测定供试杀虫剂对蚜虫的毒力效果。以0.1%TritonX-
100水溶液为对照,试验时母液用0.1%TritonX-100水溶液稀释成所需要的系列
浓度梯度。喷雾采用Potter喷雾塔,将未接触过药剂的甘蓝叶片放置在喷雾塔中
并用相应浓度进行喷雾,然后将叶片上即刻接入无翅成蚜和个体较大的无翅若
蚜,每处理15头蚜虫,重复3次。等叶片晾干后放入直径5cm培养皿中并拧紧
盖口,置于温度为25±1℃,光周期为16:8h(L:D)的培养箱内。24h后检查死
亡率。检查时用毛笔轻轻拨动虫体,不能动即视为死亡。
紫薇长斑蚜:采用喷雾法,测定供试杀虫剂对蚜虫的毒力效果。以0.1%Tri
tonX-100水溶液为对照,试验时母液用0.1%TritonX-100水溶液稀释成所需要的
系列浓度梯度。喷雾采用Potter喷雾塔,将未接触过药剂的紫薇叶片放置在喷雾
塔中并用相应浓度进行喷雾,然后将叶片上即刻接入无翅成蚜和个体较大的无翅
若蚜,每处理15头蚜虫,重复3次。等叶片晾干后放入直径5cm培养皿中并拧
紧盖口,置于温度为25±1℃,光周期为16:8h(L:D)的培养箱内。24h后检查
死亡率。检查时用毛笔轻轻拨动虫体,不能动即视为死亡。
本发明对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的抗虫活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
2。
表1化合物I和II对萝卜蚜虫的抑制活性
表1中,CK为空白对照,a阳性对照为噻虫嗪。由表1可知,200mg/L的
供试浓度下化合物I和II对萝卜蚜虫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00%和95.6%,于是对
化合物I和II的抗虫效果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紫薇长斑蚜为供试试虫,采
用喷雾法,测试了不同的供试浓度下的抗虫效果,其结果见表2。
表2化合物I和II对紫薇长斑蚜虫的抑制活性
表2中,CK为空白对照,a阳性对照为噻虫嗪。由表2可知,化合物I和
II对紫薇长斑蚜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抗虫实验表明,化合物I和化合物II
均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阳性对照噻虫嗪合成需要多步,所需成本较高。本专利
以天然产物为原料,较为经济便捷地合成了具有抗虫活性的化合物,扩展了其应
用价值。
实施例4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试验
1)供试菌种
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s
ubtili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黑曲霉(A.niger)、热带假丝酵母(G.
tropicalis)均由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2)培养基的制备
细菌培养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培养基)的制备:称取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葡萄糖1.0g,NaCl5.0g,琼脂18.0g,蒸馏水1000mL,加热溶
解,用10%NaOH溶液调pH至7.0~7.2,本实验省略过滤,分装于三角瓶中,分
别塞上棉花塞,在1.05kg·cm-2、121℃下灭菌20min后备用。
真菌培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PDA培养基)的制备:称取200g洗净
并去皮的马铃薯丁置于1000mL水中,煮沸30min后,用4层纱布过滤,再加
入20.0g葡萄糖和18.0g琼脂,加热融化后再补足水至1000mL,分装于三角瓶
中,分别塞上棉花塞,在121℃下灭菌20min后备用。
3)菌悬液的制备
将测试用细菌和真菌分别接种于无菌的NA和PDA平板培养基上。细菌于
35℃下培养24h;真菌于28℃下培养72h。用接种针分别挑取少许已活化的菌体
置于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振荡摇匀,配成一系列106~107CFU·mL-1的菌
悬液。
4)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采用二倍稀释法
测定。具体操作如下:
先将第2孔到第12孔加入75μL无菌水,再将待测化合物和阳性对照品酮
康唑及阿米卡星分别用DMSO配成500μg/mL的溶液150μL加入第1孔,将化
合物和阳性对照溶液分别在96孔分析板上进行二倍稀释,从第1到第12孔配成
一系列的浓度梯度(500μg/mL~0.244μg/mL),每孔含75μL溶液,以纯的DMS
O作为参照,然后向每个孔中加入75μL预先配好的菌悬液,充分混匀。最后将
96孔分析板置于30℃培养箱中,细菌培养24h,真菌培养48h后观察,使用酶
标仪测定96孔板在600nm波长下的OD值,理论依据是在600nm波长下的OD
值与菌体浓度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本发明对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见表3。
表3化合物I和II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a阳性对照(positivecontrol):细菌为阿米卡星,真菌为酮康唑。
从表3数据可知,化合物I和II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
ureu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白色念珠菌(C.albicans)、黑曲霉(A.niger)、
热带假丝酵母(G.tropicalis)等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能力,在制备真菌、细菌的杀
菌剂或抑制剂中将有广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