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5675503
  • 上传时间:2019-03-04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1.5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61088.0

    申请日:

    2013.05.03

    公开号:

    CN103288684A

    公开日:

    2013.09.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07C 275/36申请日:20130503授权公告日:20141210终止日期:2017050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C 275/36申请日:20130503|||公开

    IPC分类号:

    C07C275/36; C07C273/18; C07D295/088; A61K31/5375; A61K31/17; A61P35/00

    主分类号:

    C07C275/36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发明人:

    贺浪冲; 张杰; 王琛; 高洪平; 潘晓艳; 张彦民; 展颖转

    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代理人:

    汪人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化合物为新型的联苯脲化合物,能够抑制VEGFR-2激酶的活性,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本发明提供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操作简单,所用试剂便宜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其中,R1为乙酰基或肟基,R2为氢、甲基或卤素,R3为末端由叔胺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4的烷氧基,通过O原子连接于脲的对位或间位。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叔胺基中N原子为5~6元的杂环中的N原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杂环中还包括O原子,N原子与O原子相邻或相对。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叔胺基中与N原子相连接的为直链烷基、环烷基、环氧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叔胺基为二甲氨基,二乙氨基,吗啉基,哌啶基或哌嗪基。

    6.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Suzuki反应,将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与3,4‑二甲氧基‑5‑溴苯胺连接,得到联苯类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
    2)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与含有叔胺侧链的苯胺缩合成脲,得到联苯脲化合物;
    联苯脲化合物中的R2由苯胺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引入,R3由威廉姆森醚化反应链接到苯胺的苯环上,R2、R3在步骤2)反应前引入;
    R1是乙酰基或乙酰基与盐酸羟胺缩合后生成的乙酰肟基,乙酰肟基在步骤2)反应后引入。

    7.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与液溴反应得到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再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通过与硫酸羟胺或盐酸羟胺反应得到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
    2)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用硫酸二甲酯保护羟基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
    3)用乙醇‑氢氧化钠二元水解体系将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水解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
    4)通过霍夫曼降解反应,在次溴酸钠溶液中将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重排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胺;
    5)将间溴苯酚通过乙酰化反应得到3‑溴乙酰苯酚,在路易斯酸催化下利用Fris重排,将乙酰间溴苯酚重排得到2‑乙酰基‑5‑溴苯酚;
    6)将2‑乙酰基‑5‑溴苯酚用硫酸二甲酯保护羟基得到2‑乙酰基‑5溴苯甲醚;
    7)在钯碳催化下,1‑(4‑溴‑2‑甲苯基)乙酮与双(频哪醇酯)二硼反应得到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然后通过Suzuki反应与3,4‑二甲氧基‑5‑溴苯胺连接得到联苯类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
    8)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与含有叔胺侧链的苯胺缩合形成脲类的联苯脲化合物;
    联苯脲化合物中的R2由苯胺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引入,R3由威廉姆森醚化反应链接到苯胺的苯环上,R2、R3在步骤8)反应前引入;
    R1是乙酰基或乙酰基与盐酸羟胺缩合后生成的乙酰肟基,乙酰肟基在步骤8)反应后引入。

    8.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在制备抑制VEGFR‑2激酶活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9.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肿瘤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药物包括抗胃癌、抗白血病、抗神经癌、抗结肠癌、抗乳腺癌、抗肺癌、抗宫颈癌或抗胰腺癌的药物。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肿瘤的化合物,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人类疾病杀手。化学药物治疗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三十年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一大批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临床抗肿瘤药物。但是抗肿瘤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毒副作用不可以控制,快速产生耐药性等等,这些都导致化学药物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药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联苯脲化合物在体外体现出很好的抗肿瘤活性,能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其中,Rl为乙酰基或肟基,R2为氢、甲基或卤素,R3为末端由叔胺基取 代的碳原子数为1~4的烷氧基,通过O原子连接于脲的对位或间位。 
    所述的叔胺基中N原子为5~6元的杂环中的N原子。 
    所述的杂环中还包括O原子,N原子与O原子相邻或相对。 
    所述的叔胺基中与N原子相连接的为直链烷基、环烷基、环氧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叔胺基为二甲氨基,二乙氨基,吗啉基,哌啶基或哌嗪基。 
    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Suzuki反应,将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与3,4‑二甲氧基‑5‑溴苯胺连接,得到联苯类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 
    2)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与含有叔胺侧链的苯胺缩合成脲,得到联苯脲化合物; 
    联苯脲化合物中的R2由苯胺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引入,R3由威廉姆森醚化反应链接到苯胺的苯环上,R2、R3在步骤2)反应前引入; 
    R1是乙酰基或乙酰基与盐酸羟胺缩合后生成的乙酰肟基,乙酰肟基在步骤2)反应后引入。 
    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与液溴反应得到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再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通过与硫酸羟胺或盐酸羟胺反应得到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 
    2)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用硫酸二甲酯保护羟基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 
    3)用乙醇‑氢氧化钠二元水解体系将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水解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 
    4)通过霍夫曼降解反应,在次溴酸钠溶液中将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 胺重排得到3,4‑二甲氧基‑5‑溴苯胺; 
    5)将间溴苯酚通过乙酰化反应得到3‑溴乙酰苯酚,在路易斯酸催化下利用Fris重排,将乙酰间溴苯酚重排得到2‑乙酰基‑5‑溴苯酚; 
    6)将2‑乙酰基‑5‑溴苯酚用硫酸二甲酯保护羟基得到2‑乙酰基‑5溴苯甲醚; 
    7)在钯碳催化下,1‑(4‑溴‑2‑甲苯基)乙酮与双(频哪醇酯)二硼反应得到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然后通过Suzuki反应与3,4‑二甲氧基‑5‑溴苯胺连接得到联苯类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 
    8)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与含有叔胺侧链的苯胺缩合形成脲类的联苯脲化合物; 
    联苯脲化合物中的R2由苯胺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引入,R3由威廉姆森醚化反应链接到苯胺的苯环上,R2、R3在步骤8)反应前引入; 
    R1是乙酰基或乙酰基与盐酸羟胺缩合后生成的乙酰肟基,乙酰肟基在步骤8)反应后引入。 
    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在制备抑制VEGFR‑2激酶活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抗肿瘤药物包括抗胃癌、抗白血病、抗神经癌、抗结肠癌、抗乳腺癌、抗肺癌、抗宫颈癌、抗胰腺癌的药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其对VEGFR‑2激酶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易 得,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操作简单,所用试剂便宜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能够抑制VEGFR‑2激酶的活性。而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都有密切关系,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迁移,许多生长因子调控新生血管生成,其中VEGFR‑2是已知的最强的正调控因子。这样本发明提供的联苯脲化合物通过抑制VEGFR‑2激酶的活性,阻断其诱导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从而可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能够对包括胃癌细胞(SGC‑79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神经杂交瘤细胞(SY5Y),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结肠癌细胞(LOVO),乳腺癌细胞(SK‑BR‑3),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C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在内的肿瘤细胞抑制其细胞增殖活性,可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图; 
    其中化合物1为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化合物2为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化合物3为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化合物4为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化合物为5为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化合物6为3,4‑二甲氧基‑5‑溴苯胺,化合物7为间溴苯酚,化合物8为3‑溴乙酰苯酚,化合物9为2‑乙酰基‑5‑溴苯酚,化合物10为1‑(4‑溴‑2‑甲苯基)乙酮;化合物11为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化合物12为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化合物13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类化合物。 
    图中标注的具体为: 
    a:Br2,AcOH,AcONa,Fe;b:HCOOH,HCOONa,(NH4OH)2SO4;c:(CH3)2SO4,K2CO3,Me2CO;d:H2O2,NaOH,EtOH;e:Br2,NaOH;f:Py,Ac2O;g:AlCl3;h:(CH3)2SO4,K2CO3;i:BO2(CH)2(CH3)4,dioxane,Pd(pddf)Cl2;j:Na2CO3,H2O,dioxane;k:BTC,Et3N,DCM;l:EtOH,NH4OH,H2O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该联苯脲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制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Rl为乙酰基或肟基,R2为氢、甲基或卤素,R3为末端由叔胺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4的烷氧基,通过O原子连接于脲的对位或间位。 
    进一步的,所述的叔胺基中N原子为5~6元的杂环中的N原子。而所述的杂环中还包括O原子,N原子与O原子相邻或相对。 
    所述的叔胺基中与N原子相连接的为直链烷基、环烷基、环氧烷基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所述的叔胺基为二甲氨基,二乙氨基,吗啉基,哌啶基或哌嗪基。 
    下面结合图1中所示的合成路线和具体的合成实例来详细说明具有抗肿瘤候选药物联苯脲化合物的制备和活性筛选方法。 
    实施例1 
    该化合物的结构式中,R1、R2分别为乙酰基和氢,R3为碳原子数为2的烷氧基,末端由二甲氨基取代,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参见图1): 
    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通过溴化反应制备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2) 
    将20.0g(132mmol)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21.59g(263mmol)乙酸钠和0.68g(12mmol)的铁粉置于500mL三颈瓶中,加入120mL冰乙酸,室温搅拌30min;搅拌完成后,控制温度在23~25℃的条件下,滴加预先将7.0mL(140mmol)液溴与30mL冰醋酸混合配制成的溶液,滴完后控温23~25℃继续搅拌3h; 
    然后加入250mL冰水,搅拌1h;过滤,固体干燥,乙醇重结晶,得灰白色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2)24.70g,产率82%; 
    其理化性质为:mp:159~160℃,MS(EI)[M]+:m/z=230 
    核磁共振氢谱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9.80(s,1H),7.66(s,1H),7.38(s,1H),6.62(s,1H),4.00(s,3H) 
    2)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醛的醛基转变为腈基制备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3) 
    将5‑溴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20.70g(90mmol)悬浮于150mL甲酸中,然后加入甲酸钠26.46g(300mmol),加热至90℃搅拌溶解,30分钟内分批加入硫酸羟胺8.88g(180mmol),然后继续反应5h。 
    待冷却至室温后将反应混悬液倒入450mL饱和食盐水中,室温搅拌10分钟,抽滤收集滤饼,并用冰水洗涤滤饼至滤液为中性,干燥滤饼得粉红色固体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粗品18g,产率86%; 
    理化性质:mp:142~144℃,MS(EI)[M]+:m/z=227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49(s,1H),7.07(s,1H),6.42(s,1H),3.98(s,3H) 
    3)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3)通过甲基化制备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4) 
    将3‑甲氧基‑4‑羟基‑5‑溴苯甲腈13.5g(60mmol)溶于150mL无水丙酮中,搅拌下加入无水碳酸钾24.9g(180mmol),升温至50℃,搅拌下滴加硫酸二甲 酯6.6mL(66mmol),继续搅拌1h,停止反应。待反应液放至室温,加入2mol/LNaOH溶液搅拌1h,将反应混悬液倒入冷水中,抽滤得白色固体,水洗3次,干燥得白色固体13.5g,产率94.1%; 
    理化性质:mp:122~123℃.MS(EI)[M]+:m/z=243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50(s,1H),7.12(s,1H),3.94(s,3H),3.92(s,3H) 
    4)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4)水解制备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5) 
    将化合物3,4‑二甲氧基‑5‑溴苯甲腈(4)8g(33mmol)悬浮150mL无水乙醇溶液中,加热至60℃溶解,然后加入1.6g(40mmol)NaOH,搅拌10min,然后滴加17mL30%H2O2溶液,滴加过程中控制温度在60℃,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滴加HCl溶液调节pH至中性,旋干乙醇得到白色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粗品,干燥得7.7g,产率89.5%; 
    理化性质:mp:156~157℃,MS(EI)[M]+:m/z=259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53(s,1H),7.45(s,1H),3.95(s,3H),3.93(s,3H) 
    5)化合物3,4‑二甲氧基‑5‑溴苯甲酰胺(5)制备3,4‑二甲氧基‑5‑溴苯胺(6) 
    于‑10℃向27mL10%(67.5mmol)的NaOH溶液中滴加0.9mL(17.4mmol)溴水,并搅拌20min,分批次向上述浅黄色溶液中加入3.6g(13.9mmol)化合物(5),加入完毕后,继续搅拌30min升至室温,然后在35℃下继续搅拌1h,降至室温后,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水,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50mL×3),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蒸去溶液,残余物用层析柱分离(洗脱剂按体积比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1)得到黄色固体3,4‑二甲氧基‑5‑溴苯胺1.92g(6),产率60%; 
    理化性质:mp:90~91℃,MS(EI)[M]+:m/z=233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6.48(s,1H),6.23(s,1H),3.83(s,3H),3.79(s,3H) 
    6)化合物间溴苯酚(7)经酯化制备3‑溴乙酰苯酚(8) 
    冰浴条件下,将10g(58mmol)间溴苯酚溶于40ml吡啶中,缓慢滴加醋酸酐8.3ml(88mmol),继续搅拌2h,检测反应完毕,向反应液中加入200ml冰水,用浓盐酸调节Ph至7,乙酸乙酯萃取(50ml×3),合并萃取液后干燥有机相,旋干得到黄色油状物10g(8),产率74%。 
    7)化合物3‑溴乙酰苯酚(8)经Fris重排得到化合物2‑乙酰基‑5‑溴苯酚(9) 
    向已经加热至160℃的5.5g(25.7mmol)化合物(8)中加入无水三氯化铝6.9g(51.4mmol),搅拌2h,向反应物中加入100mL2mol/L的盐酸,搅拌1h,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100mL×3),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蒸去溶液,残余物用层析柱分离(洗脱剂按体积比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0:1)得到白色产物3.85g,产率70%; 
    理化性质:mp:36~38℃,MS(EI)[M]+:m/z=213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60(d,8Hz,2H),7.20(s,1H),7.07(d,8Hz,2H),2.63(s,3H) 
    8)2‑乙酰基‑5‑溴苯酚(9)甲基化制备1‑(4‑溴‑2‑甲苯基)乙酮(10) 
    将2‑乙酰基‑5‑溴苯酚(9)2.14g(10mmol)溶于50mL丙酮溶液中,升温至50℃,搅拌下加入无水碳酸钾4.14g(30mmol),然后缓慢滴加硫酸二甲酯1.04mL(11mmol),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1h,冷却反应液至室温,加入2mol/LNaOH溶液搅拌1h,减压旋干溶液,得到白色固体,冰水洗涤并干燥得1‑(4‑溴‑2‑甲苯基)乙酮2.10g,产率75%; 
    理化性质:mp:60~61℃,MS(EI)[M]+:m/z=227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 7.65(d,J=8Hz,2H),7.18(s,1H),7.15(d,J=8Hz,2H),3.94(s,3H),2.61(s,3H) 
    9)化合物(10)制备化合物(11)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 
    将1‑(4‑溴‑2‑甲苯基)乙酮(10)1.15g(5mmol)溶于20mL1,4‑二氧六环中,加入联硼酸频哪醇酯1.4g(5.5mmol),催化剂Pd(pddf)Cl20.22g(0.5mmol)及醋酸钾1.95g(20mmol),在氮气保护下,于100℃反应5h,氮气保护下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3‑甲氧基‑4‑乙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11),溶液不经处理进行下一步操作。 
    10)化合物(6)与(11)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制备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12)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无水碳酸钠1.55g(11mmol),化合物(6)0.77g(6.6mmol)以及5mL H2O,氮气保护下于100℃反应过夜。冷却至室温,抽滤,1,4‑二氧六环洗涤滤饼,收集滤液,旋干得黑色残留物,经过层析柱分离(洗脱溶剂按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到黄色固体0.98g,产率65%; 
    理化性质:mp:116~117℃,MS(EI)[M]+:m/z=301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81(d,J=8Hz,2H),7.27(s,1H),7.15(d,J=8Hz,2H),6.35(s,1H),6.30(s,1H),3.94(s,3H),3.89(s,3H),3.52(s,3H),2.67(s,3H) 
    11)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12)与4‑(2‑(N,N‑二乙胺基)乙氧基)苯胺通过缩合反应制备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4‑(2‑(二甲氨基)乙基)苯基)脲 
    在冰浴条件下,用15mL重蒸二氯甲烷将0.36g(1.2m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溶解并搅拌5min,再缓慢滴加0.9g(3mmol)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的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完毕搅拌15min,向浑浊液中继续滴加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min,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0.54g(3mmol)4‑(2‑(N,N‑二乙胺基) 乙氧基)苯胺和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将反应液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得到红色残留物,用层析柱分离得到浅黄色固体0.60g,产率42.2%; 
    所得化合物结构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07~110°C,MS(ESI)[M+H]+:m/z=508 
    氢谱核磁共振数据为:1H NMR(400MHz,CDCl3)δppm:7.71(d,J=8Hz,2H),7.38(s,1H),7.25(s,1H),7.21(s,1H),7.06(d,J=8Hz,1H),6.90(s,1H),6.63(d,J=8Hz,2H),4.14(s,2H),3.88(s,3H),3.84(s,3H),3.51(s,3H),3.27(s,2H),2.75(s,6H),2.64(s,3H) 
    实施例2 
    其中R1为乙酰基,R2为甲基,R3中叔胺基为吗啉基的化合物,位于脲的对位。 
    步骤1)~10)与实例1中步骤相同,即由起始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制备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12)相同; 
    而与2‑甲基‑4‑(2‑(吗啉‑4‑基)乙氧基)苯胺通过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在冰浴条件下,用15mL重蒸二氯甲烷将0.36g(1.2m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溶解并搅拌5min,再缓慢滴加0.9g(3mmol)1‑(5’‑氨基‑2’,3,3’‑ 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的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完毕,搅拌15min,向浑浊液中继续滴加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min,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0.71g(3mmol)2‑甲基‑4‑(2‑(吗啉‑4‑基)乙氧基)苯胺和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将反应液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得到红色残留物,用层析柱分离得到浅黄色固体0.58g,产率36.2%; 
    所得的化合物为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4‑(2‑吗啉乙基)苯基)脲; 
    所得化合物结构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10~113°C,MS(ESI)[M+H]+:m/z=564 
    核磁共振氢谱数据为:1H NMR(400MHz,CDCl3)δppm:7.79(d,J=8Hz,1H),7.50(s,1H),7.36(d,J=12Hz,1H),7.24(s,1H),7.05(d,J=8Hz,1H),6.81(s,1H),6.78(d,J=8Hz,1H),6.58(s,1H),4.11(t,J=6Hz,2H),3.91(s,3H),3.90(s,3H),3.77(t,J=4Hz,4H),3.54(s,3H),2.84(t,J=6Hz,2H),2.67(s,3H),2.62(s,4H),2.28(s,3H) 
    实施例3 
    其中R1为乙酰基,R2为甲基,n=2,R3为吗啉基的化合物,位于脲的间位。 
    步骤1~10与实例1中步骤相同,即由起始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制备化合物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12)相同, 
    而与2‑甲基‑5‑(2‑(吗啉‑4‑基)乙氧基)苯胺通过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在冰浴条件下,用15mL重蒸二氯甲烷将0.36g(1.2m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溶解并搅拌5min,再缓慢滴加0.9g(3mmol)1‑(5’‑氨基‑2’,3,3’‑三甲氧基‑[1,1’‑联苯]‑4‑基)乙酮的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完毕,搅拌15min,向浑浊液中继续滴加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min,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0.71g(3mmol)2‑甲基‑5‑(2‑(吗啉‑4‑基)乙氧基)苯胺和0.36mL(2.58mmol)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1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将反应液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得到红色残留物,用层析柱分离得到浅黄色固体0.63g,产率39.3% 
    所得的化合物为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5‑(2‑吗啉乙基)苯基)脲; 
    所得化合物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20~124°C,MS(ESI)[M+H]+:m/z=564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数据: 
    1H NMR(400MHz,CDCl3)δppm:7.77(d,J=8Hz,1H),7.39(s,1H),7.33(s,1H),7.24(s,1H),7.05(d,J=8Hz,1H),6.99(d,J=12Hz,1H),6.75(s,1H),4.52(d,J=8Hz,1H),4.19(t,J=6Hz,2H),3.90(s,3H),3.88(s,3H),3.85(t,J=4Hz,4H),3.55(s,3H),3.05(t,J=6Hz,2H),3.01(s,4H),2.67(s,3H),2.19(s,3H)。 
    实施实例4 
    其中的R1、R2分别为乙酮肟基和氢,n=2,R3为二甲氨基的化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1~11与实例1中步骤相同,即由起始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制备化合物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4‑(2‑(二甲氨基)乙基)苯基)脲相同;然后与羟胺反应将乙酰基转变为乙酰肟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用20mL甲醇溶液将0.4g(0.70mmol)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4‑(2‑(二甲氨基)乙基)苯基)脲溶解,加热至50℃,加入0.1g(1.4mmol)盐酸羟胺的水溶液1mL,反应1h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调节反应液至pH=8,用氯仿(2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粗品0.34g,产率为85.6% 
    所得化合物为1‑(4'(‑1‑(羟基亚氨基)乙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4‑(2‑(二甲氨基)乙基)苯基)脲; 
    所得化合物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55~158°C,MS(ESI)[M+H]+:m/z=523 
    核磁共振数据为:1H NMR(400MHz,(CD3)2SO)δppm:7.38(d,J=8Hz,2H),7.33(s,1H),7.26(d,J=8H,1H),7.12(s,1H),7.02(d,J=8Hz,1H),6.92(s,2H),6.90(s,1H),4.15(s,2H),3.83(s,6H),3.55(s,3H),3.08(s,2H),2.55(s,6H),2.10(s,3H)。 
    实施例5 
    其中R1为乙酮肟基,R2为甲基,n=2,R3为吗啉基的化合物。 
    步骤1~11与实例2中步骤相同,即由起始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制备化合物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4‑(2‑吗啉乙基)苯基)脲相同,然后将乙酰基转变为肟基,具体的操作步骤为: 
    用20mL甲醇溶液将0.4g(0.69mmol)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4‑(2‑吗啉乙基)苯基)脲溶解,加热至50℃,加入0.1g(1.4mmol)盐酸羟胺的水溶液1mL,反应1h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调节反应液至pH=8,用氯仿(2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粗品0.38g,产率为88.2%。所得化合物是1‑(4'(‑1‑(羟基亚氨基)乙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4‑(2‑吗啉乙基)苯基)脲 
    所得化合物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51~153℃,MS(ESI)[M+H]+:m/z=579 
    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32(s,1H),7.24(d,J=8Hz,1H),7.19(d,J=8Hz,1H),7.16(s,1H),6.90(d,J=4Hz,2H),6.75(s,1H),6.65(d,J=4Hz),4.18(t,J=6Hz,2H),3.88(s,3H),3.79(s,3H),3.79(s,4H),3.54(s,3H),2.86(t,J=6Hz,2H),2.68(s,4H),2.29(s,3H),2.17(s,3H) 
    实施例6 
    其中R1为乙酮肟基,R2为甲基,n=2,R3为吗啉基的化合物,烷氧基位于脲的间位。 
    步骤1~11与实例3中步骤相同,即由起始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制备化合物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5‑(2‑吗啉乙基)苯基)脲相同,然后将乙酰基转变为肟基,其具体步骤为: 
    用20mL甲醇溶液将0.4g(0.69mmol)1‑(4'‑乙酰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5‑(2‑吗啉乙基)苯基)脲溶解,加热至50℃,加入0.1g(1.4mmol)盐酸羟胺的水溶液1mL,反应1h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调节反应液至pH=8,用氯仿(2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粗品0.36g,产率为87.6% 
    所得化合物为1‑(4'‑(1‑羟基亚氨基)乙基)‑3',5,6‑三甲氧基‑[1,1'‑联苯]‑3‑基)‑3‑(2‑甲基‑5‑(2‑吗啉乙基)苯基)脲 
    所得化合物如下所示: 

    理化性质:mp:183~186°C,MS(ESI)[M+H]+:m/z=579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数据:1H NMR(400MHz,CDCl3)δppm:7.31(s,1H),7.21(d,J=8Hz,1H),7.18(s,1H),7.14(s,1H),6.98(d,J=4Hz,1H),6.85(d,J=8Hz,1H),6.65(s,1H),6.56(d,J=4Hz,1H),4.11(s,3H),3.89(s,3H),3.78(s,3H),3.74(s,4H),3.51(s,3H),2.81(t,J=6Hz,2H),2.63(s,4H),2.26(s,3H),2.12(s,3H) 
    实施例7 
    联苯脲类化合物对VEGFR‑2激酶的抑制活性筛选 
    用HTRF KinEASE试剂盒测定化合物对VEGFR‑2的抑制活性: 
    采用Lance实验检测化合物对VEGFR‑2的抑制活性,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将2μL激酶和2μL的底物加入384孔板中,VEGFR‑2浓度为0.09ng/μL,底物浓度为180nM。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底物多肽和4μL待测化合物,加入2μL ATP启动反应,在37°C下反应30min后,加入EDTA终止反应。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分别加入Eu3+‑穴状化合物标记的抗体和抗生蛋白链菌素‑XL665,在室温下孵育1h,采用Perkin‑Elmer Victor5在665nm和615nm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激酶活性用A665/A615×104表征,计算化合物对VEGFR‑2的抑制率和IC50。 
    不同的联苯脲化合物对VEGFR激酶抑制剂活性的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 
    表1联苯脲类化合物对VEGFR激酶的IC50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都有密切关系,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迁移。许多生长因子调控新生血管生成,其中VEGFR‑2是已知的最强的正调控因子。这样上述化合物,通过抑制VEGFR‑2激酶的活性,阻断其诱导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实施例8联苯脲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 
    采用MTT法检验待测联苯脲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 
    联苯脲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对肿瘤细胞有体外抑制增殖活性,在胃癌细胞(SGC‑79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神经杂交瘤细胞(SY5Y),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结肠癌细胞(LOVO),乳腺癌细胞(SK‑BR‑3),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C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系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以用于对这些癌症的治疗;与阳性药舒尼替尼相比,个别化合物显示了更高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胃癌细胞(SGC79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神经杂交瘤细胞(SY5Y),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结肠癌细胞(LOVO)乳腺癌细胞(SK‑BR‑3),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CC7721),宫颈癌细胞(Hela),用0.25%的胰酶消化3~5分钟,吹打均匀后稀释成浓度为1×104~2×104个/mL的单细胞悬液,平行接种于96孔培养板 中,每孔接种体积为200μL;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个小时; 
    以含0.25%DMSO(N,N‑二甲基亚砜)的水溶液为阴性对照,以舒尼替尼为阳性对照,待测样品加入4个不同浓度的联苯脲衍生物(1×10‑7mol/L;1×10‑6mol/L;1×10‑5mol/L;5×10‑5mol/L),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继续培养48个小时; 
    然后每孔加入5mg/mL的MTT工作液10μL,混匀,37℃培养箱孵育4小时后取出,小心吸弃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振荡10min,酶联免疫法检测仪测量各孔490nm处紫外吸收值(OD值),然后计算细胞抑制率,并根据抑制率求出IC50值;细胞抑制率的计算公式为: 
    抑制率%=(阳性对照组OD值‑用药组OD值)/阴性对照细胞OD值×100% 
    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联苯脲化合物对上述9种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具体如表2所示 
    表2.舒尼替尼和联苯脲化合物对不同细胞株的IC50(nM) 

    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阳性对照药舒尼替尼相当,甚至有一些活性要高于阳性对照。说明联苯脲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比较明显。 
    而上述化合物结构具体如下所示: 

    关 键  词:
    一种 具有 肿瘤 活性 联苯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联苯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67550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