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冻疮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冻疮的外用药,一种氯霉素冻疮膏。背景技术
冻疮是人体受冻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所致,冻伤部位红肿疼痛,甚至溃烂、化脓,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治疗冻疮皆采用外涂药膏或药水。中国专利95103158.9介绍了一种冻疮擦剂,由大黄、桂枝、干姜、天冬、麦冬、黄连、麻黄、甘草等中药材经乙醇提取其有效成份而制成,据介绍,对冻疮的治愈率达98%以上。中国专利申请99119248.6介绍了一种冻疮膏,是由强的松、阿托品、土霉素三味西药加上雪花膏均匀拌和成的膏剂,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90%以上。中国专利申请97103227.0介绍了一种防治冻伤和冻疮的复方软膏。其组成重量份数配比为:硬脂酸1、液体石腊1、凡士林0.5、山茛菪碱0.05~0.08、氯霉素1~2。有效率达98%以上。一般10天左右就能治愈。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另一种冻疮膏的配方,一种氯霉素冻疮膏。
这种氯霉素冻疮膏,是由下列成份按重量比例制成:
氯霉素 3~8%;
醋酸泼尼松 0.08~0.4%;
马来酸氯苯那敏 0.04~0.2%;
医用凡士林 余量。
这种氯霉素冻疮膏中,氯霉素主要起消炎、抗菌的作用;醋酸泼尼松有抗炎、抗感染的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医用凡士林为基质,有使药膏涂在患处后缓慢干燥、维持药效的作用,最好选用白凡士林。
这种氯霉素冻疮膏采用广谱抗菌素与抗组织胺药等配伍,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将其涂于患处,能有效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快速止痒,消除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症状,并有消除陈旧的冻疮瘢痕的作用,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完全治愈冻疮的目的。
应用本氯霉素冻疮膏已对近千例冻伤病人进行治疗,其中女性占79%,男性占21%,年龄为6~80岁,患病部位有耳部、面颊部、手指、手背、足部和手足均冻伤者。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冻疮的诊断标准确诊,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疮面愈合,红肿消退,暗紫色瘀斑消失,手指关节伸展自如,皮肤表面光洁。其中I度、II度冻伤的病例,二~三天即能治愈,III度病人,也只需四~五天。所有病例未发现不良反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氯霉素 15g 25g 40g
醋酸泼尼松 2g 0.5g 1g
马来酸氯苯那敏 1g 0.6g 0.2g
医用白凡士林 余量 余量 余量
总重量 500g 500g 500g
配制方法:将上述用量的氯霉素、醋酸泼尼松、马来酸氯苯那敏分别放入研钵中研磨成细粉,再将研磨好的粉末依次加入到白凡士林中,混合并充分研匀即成。混合前,白凡士林可适当加热(温度视季节而定),但无需溶化。
使用方法:对冻疮在耳部、面颊部的患者,可用热水洗净患处,每天早、晚各涂一次。如必须外出者,应加戴口罩、耳套等防寒用品。对冻于手、足患者,可于晚上临睡前用热水(以不烫手为宜)浸洗患处后,涂上药膏,用纱布包扎,连续包扎2~3晚即可。也可在涂上药膏后戴上洁净地手套或薄袜,待药物充分吸收后再脱去。对于伴有血、脓性分泌物或疮面污染的情况,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涂上药膏,加以包扎。
治疗病例举例:
病例1 王某、男、45岁、工人,双耳垂部冻伤,颜色暗紫,有分泌物。用药三天,早晚各涂一次,治愈,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病例2 陈某、男、52岁、工人,右耳冻伤,红肿痛痒,未溃。涂药三次,诸症状消失。
病例3 张某、男、42岁、教师,右耳冻伤,有少许带血粘液。给药三天,伤口愈合。
病例4 李某、男、49岁、干部,左耳垂红肿,有胀、痒感,色紫暗。涂药二天即恢复。
病例5 金某、女、45岁、工人,左面颊部红斑,痛、热、痒。涂药二次即治愈。
病例6 王某、女、30岁、护士,左右面颊部冻疮,颜色紫暗,疤痕明显。涂药三天,治愈。
病例7 朱某、女、42岁、工人,脸部呈现去年冻伤后留有的深褐色疤痕,左颊为片状,右颊小点状。用药四天,每天三次,瘢痕消失。
病例8 李某、男、29岁、工人,右手指冻伤,关节粗胀,红肿麻木。涂药包扎三晚,红肿消退,症状消失,关节伸展自如。
病例9 刘某、女、20岁、营业员,双手背肿胀、红,患处热痒,但手冰凉。涂药包扎两天,治愈。
病例10 赵某、女、70岁,脚后跟冻疮,已溃,流出血样粘液。涂药包扎四次,治愈,不留疤痕。
病例11 高某、女、12岁、学生,右大脚趾冻疮,已溃,流出血样粘液。用药包扎四次,治愈,不留疤痕。
病例12 常某、男、26岁、会计,左足小趾冻伤,红肿轻微。涂药两次,治愈。
病例13 杨某、女、40岁、护士,右脚小趾冻疮,已溃,流出血样粘液。涂药包扎四次,治愈,不留疤痕。
病例14 盛某、女、65岁、退休,右大脚趾冻疮,已溃,流出血样粘液。涂药包扎四次,治愈,不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