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防滑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胎防滑装置.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819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26 CN 103608197 A (21)申请号 201280030196.8 (22)申请日 2012.04.23 2012-042303 2012.02.28 JP B60C 27/04(2006.01) (71)申请人 榊原孝一 地址 日本岐阜县 (72)发明人 榊原孝一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 车文 (54) 发明名称 轮胎防滑装置 (57) 摘要 提供一种新的轮胎防滑装置, 能够抑制由连 结件产生的振动或噪音等、 在连结件与轮胎或轮 毂。
2、之间产生的摩擦等, 而且能实现防滑装置的进 一步的稳定保持。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 (S) 由 单位单元 (1)构成, 该单位单元 (1)通过将由跨 越轮胎 (T) 的胎边部的第一 U 形状部 (112) 、 内前 延伸部 (111) 、 外后延伸部 (113) 构成的第一主体 (11) 和与该第一主体 (11) 同样的方式的第二主 体 (12) 在轮胎 T 的内侧连结而成。该单位单元具 有能与胎边部接触的将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的接触构件 (181、 182) 。通过该接触构件夹在连 结件与胎边部之间, 抑制由连结件产生的振动、 噪 音、 连结件与轮胎或轮毂的摩擦等。 (30)优先权数据 (。
3、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12.19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60883 2012.04.23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28659 JA 2013.09.06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8197 A CN 103608197 A 1/1 页 2 1. 一种轮胎防滑装置, 由单位单元构成, 该单位单元具备第一主体、 第一内前连结件、 第一。
4、外后连结件、 第二主体、 第二内后连结件、 以及第二外前连结件, 该单位单元通过将该 第一内前连结件与该第二内后连结件连结而成, 该第一主体由第一 U 形状部、 内前延伸部、 外后延伸部构成, 该第一 U 形状部从嵌插于 车辆用的轮毂的轮胎的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轮胎的胎面部而到达该轮胎的外侧胎边部, 该内 前延伸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一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 该外后 延伸部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一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一内前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 该第一外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 该第二主体由第二 U 形状部、。
5、 内后延伸部、 外前延伸部构成, 该第二 U 形状部位于该第 一主体的前方周方向侧, 从该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胎面部而到达该外侧胎边部, 该内后延伸 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二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 该外前延伸部 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二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二内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 该第二外前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 :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第一外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所述外侧胎 边部接触 ; 以及 第二外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第二外前连结件。
6、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该外侧胎边 部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 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外后连结件, 所述第二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二外前连结件。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 其中, 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 : 第一内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第一内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所述内侧胎 边部接触 ; 以及 第二内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第二内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该内侧胎边 部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 其中, 所述第一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
7、第一内前连结件, 所述第二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二内后连结件。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 其中, 在所述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设有与所述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内侧抵接构件, 在所 述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设有与所述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外侧抵接构件, 在所述第二主 体的内后延伸部设有与该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 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外前延 伸部设有与该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8197 A 2 1/5 页 3 轮胎防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汽车等的轮胎并能够抑制轮胎在雪路或冰冻路等上的打 。
8、滑等的轮胎防滑装置 (适当简称为 “防滑装置” ) 。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等在雪路或冰冻路上行驶时, 为了避免打滑等, 一直以来进行无钉防滑轮胎 的改造或金属链条的安装。然而, 无钉防滑轮胎成本高且与夏用轮胎相比, 燃油经济性差。 而且, 以往的金属链条不容易安装, 尤其是在大型车辆的情况下, 金属链条的安装是相当繁 重的劳动。 能够根本性地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的划时代的轮胎防滑装置已经由本发明者提 出。与之相关的记载存在于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等。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12-16963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
9、课题 0007 在专利文献 1 的防滑装置中, 提出了将与轮胎的胎边部抵接的圆筒状的由橡胶等 构成的抵接构件 (抵碰构件) 设置在 U 形状构件的内侧部 (车辆侧) 和外侧部 (非车辆侧) 。通 过这些抵接构件而将防滑装置稳定地保持于轮胎。但是, 在专利文献 1 的防滑装置的情况 下, 将 U 形状构件连结的钢制的连结件等一直露出在轮胎的胎边部侧, 而且相对于胎边部 未进行保持等。 在安装防滑装置后使车辆行驶时, 该连结件成为振动或噪音的产生源, 或者 在连结件与轮胎的胎边部之间产生摩擦。 0008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连结件产生的振 动等或者在连结件与轮。
10、胎之间产生的摩擦等, 而且能实现防滑装置的进一步的稳定保持的 新的轮胎防滑装置。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该课题而进行了认真研究, 反复试验和失败的结果是, 想到除 了以往存在的抵接构件以外还将接触构件设置于轮胎防滑装置的连结件上。 通过发展该成 果而完成了后面叙述的本发明。 0011 轮胎防滑装置 0012 (1) 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 (简称为 “防滑装置” ) 由单位单元构成, 该单位单元具 备第一主体、 第一内前连结件、 第一外后连结件、 第二主体、 第二内后连结件、 以及第二外前 连结件, 该单位单元通过将该第一内前连结件与该第二内后连结件连结而成, 。
11、该第一主体 由第一 U 形状部、 内前延伸部、 外后延伸部构成, 该第一 U 形状部从嵌插于车辆用的轮毂的 轮胎的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轮胎的胎面部而到达该轮胎的外侧胎边部, 该内前延伸部在该内 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一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 该外后延伸部在该外侧 说 明 书 CN 103608197 A 3 2/5 页 4 胎边部侧与该第一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一内前连结件枢轴设 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 该第一外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 该第二主体由第二 U 形状部、 内后延伸部、 外前延伸部构成, 该第二 U 形状部位于该第一主。
12、 体的前方周方向侧, 从该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胎面部而到达该外侧胎边部, 该内后延伸部在 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二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 该外前延伸部在该 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二 U 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二内后连结件枢 轴设于该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 该第二外前连结件枢轴设于该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 :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第一外后 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所述外侧胎边部接触 ; 以及第二外侧接触构件, 将所述 第二外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并且能与该外侧胎边部接触。 0013 (2) 。
13、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 各接触构件能够根据需要而与轮胎的胎边部接触。 由此, 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与轮胎之间的密合度整体提高, 从而更稳定地保持于轮胎。例如, 即使轮胎在旋转中缩放胎边部, 接触构件也能追随于该缩放而将防滑装置稳定地保持于轮 胎。 0014 另外, 在将本发明的接触构件与以往存在的抵接构件一并使用时, 防滑装置相对 于轮胎的保持可主要由抵接构件承担, 也可由接触构件辅助性地承担。 这种情况下, 接触构 件起到作为缓冲材料的作用, 将本发明的防滑装置更柔软地保持于轮胎。 由此, 在车辆行驶 中施加的各种振动或冲击等由接触构件吸收, 从而在车辆行驶中防滑装置产生的振动、 噪 音等减少,。
14、 而且向防滑装置自身或轮胎施加的损伤等也减少。 0015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至少处于外侧胎边部侧, 但换言之, 接触构件处于轮毂的装饰 面侧 (非车辆侧) 。这种接触构件作为以避免由钢铁等硬质金属构成的连结件等与轮毂的装 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空间的柔软的衬垫发挥功能, 也抑制连结件等对轮毂的损伤。 0016 其他 0017 (1) 本发明中所说的 “内侧” 是车辆侧,“外侧” 是其相反侧的非车辆侧, 以轮毂来 说的话即为装饰面侧。而且,“前方” 、“后方” 的区别只不过是为了简便起见的区别。硬要 说明的话, 在车辆前进时, 轮胎旋转的方向为 “前方” , 其相反方向为 “后方” 。 0018 (2。
15、) 安装本发明的防滑装置的车辆除了汽车 (包括货车) 、 工业车辆等之外, 也可以 是二轮车等。需要说明的是, 在二轮车的情况下, 只要适当地将前述的 “内侧” 改读为 “右 侧” , 将 “外侧” 改读为 “左侧” 即可。这种情况下, 优选在左右两侧设置接触构件。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是表示将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情况的主视图。 0020 图 2 是表示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0021 图 3 是表示安装在连结件上的接触构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22 图 4 是表示接触构件的另一安装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可向上述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附加从本说明书中任意选择的一个或。
16、两个以上的 构成要素。任一实施方式是否最佳根据对象、 要求性能等而不同。 说 明 书 CN 103608197 A 4 3/5 页 5 0024 接触构件 0025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可成为由硬质金属构成的连结件等的缓冲材料 (衬垫材料) , 因 此优选由比连结件等软的软质材料构成。例如, 优选由橡胶类、 树脂类等的弹性体构成。 0026 接触构件的形状优选为可嵌插于连结件的筒状。此时, 无需用接触构件将连结件 整体覆盖。接触构件只要至少存在于轮胎的胎边部侧即可。接触构件的形状可以是单纯的 圆筒状、 圆锥筒状、 方筒状、 棱锥筒状等的任一种。接触构件的壁厚和长度等也可以适当调 整。 0027 此。
17、时, 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连结件时, 能够防止接触构件的单面磨 损等, 因而优选。即, 优选的是, 本发明的第一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一 外后连结件, 第二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外前连结件。 0028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只要处于轮毂的装饰面侧 (外侧) 即可, 但是也处于其相反面侧 (内侧) 时, 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装置的稳定性, 因而优选。即, 优选的是, 本发明的单位单元 还具备 : 将第一内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可与内侧胎边部接触的第一内侧接触构 件 ; 以及将第二内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可与内侧胎边部接触的第二内侧接触构 件。 0029。
18、 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地, 本发明的第一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一 内前连结件, 第二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内后连结件时, 能够抑制上 述接触构件的单面磨损等, 因而优选。 0030 抵接构件 0031 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如前述那样优选具备上述的接触构件的同时, 也具备抵接构 件。因此, 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优选在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设置与内侧胎边部抵接的 第一内侧抵接构件, 在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设置与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外侧抵接构 件, 在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设置与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 在第二主体的 外前延伸部设置与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 0。
19、032 单位单元 0033 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 由第一主体、 第一内前连结件及第一外后连结件 (将它们汇 总而适当称为 “第一组构件” ) 和第二主体、 第二内前连结件及第二外后连结件 (将它们汇总 而适当称为 “第二组构件” ) 形成的单位单元为基本单位。通常, 将该单位单元组合 2 个以 上而使用。 是否能够简单分割另当别论, 在处于内侧的连结件彼此 (第一内前连结件和第二 内后连结件) 从一开始连结的状态下, 通过拆装自如的处于外侧的连结件彼此 (第一外后连 结件和第二外前连结件) 的拆装, 能简单、 迅速地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 拆卸。 0034 若是轻型汽车等小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 。
20、则例如将 2 个单位单元一体地连结, 通 过一个部位的外侧连结件彼此的拆装, 能够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 拆卸。 反之若是工业用汽 车等大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 则例如可以将 3 个单位单元形成为能够分别分割, 将外侧连 结件彼此在三个部位进行拆装。若是普通车辆用的防滑装置, 则例如可以将 2 个单位单元 形成为能够分别分割, 将外侧连结件彼此在两个部位进行拆装。 0035 实施例 0036 概要 0037 图 1 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 S (简称为 “防滑装置 S” ) 安 说 明 书 CN 103608197 A 5 4/5 页 6 装于大型汽车用的轮胎 T 的情况。防滑。
21、装置 S 由 3 个单位单元 1、 2、 3 构成。单位单元 1、 2、 3 每个都是相同的方式, 在轮毂 (图示省略) 的装饰面侧即轮胎 T 的外侧 (图 1 的纸面表侧) 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以下, 对于作为其中的一个的单位单元 1, 参照作为其放大图的图 2 进行详细说明。 0038 单位单元 0039 单位单元 1 由第一主体 11、 第二主体 12、 内侧连结件 13 (131、 132、 133) 、 外侧连结 件 14(141、 142、 143、 144) 、 内侧抵接构件 15(151、 152) 、 外侧抵接构件 16(161、 162) 、 内侧 接触构件 17(171。
22、、 172) 、 外侧接触构件 18(181、 182) 构成。 0040 第一主体 11 由内前延伸部 111、 第一 U 形状部 112、 外后延伸部 113 构成。第一 U 形状部 112 进一步由内延部 112a、 横跨部 112b、 外延部 112c 构成。 0041 内延部 112a 沿着轮胎 T 的内侧胎边部向其扩径方向延伸。横跨部 112b 从内延部 112a 平缓地向外侧弯曲约 90而相连, 横跨轮胎 T 的胎面部。在该横跨部 112b 的外周嵌 插有螺旋弹簧状的旋转自如的旋转弹簧 112r。外延部 112c 从横跨部 112b 平缓地弯曲约 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向其缩径方向。
23、延伸。 0042 内前延伸部 111 从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内延部 112a 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前方 周方向弯曲约 90而沿着内侧胎边部延伸。外后延伸部 113 从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外延部 112c 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后方周方向弯曲约 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延伸。 0043 第二主体 12 由内后延伸部 121、 第二 U 形状部 122、 外前延伸部 123 构成。第二 U 形状部 122 进一步由内延部 122a、 横跨部 122b、 外延部 122c 构成。 0044 内延部 122a 沿着轮胎 T 的内侧胎边部向其扩径方向延伸。横跨部 122b 从内延部 122a 。
24、平缓地向外侧弯曲约 90而相连, 横跨轮胎 T 的胎面部。在该横跨部 122b 的外周也 嵌插有螺旋弹簧状的旋转自如的旋转弹簧122r。 外延部122c从横跨部122b平缓地弯曲约 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向其缩径方向延伸。 0045 内后延伸部 121 从第二 U 形状部 122 的内延部 122a 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后方 周方向弯曲约 90而沿着内侧胎边部延伸。外前延伸部 123 从第二 U 形状部 122 的外延部 122c 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前方周方向弯曲约 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延伸。 0046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内前延伸部111的端部枢轴设置有 (第一) 内前连结件131。 在第。
25、二 U 形状部 122 的内后延伸部 121 的端部枢轴设置有 (第二) 内后连结件 132。内前连 结件 131 和内后连结件 132 由片节链 133 以沿着内侧胎边部的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 0047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外后延伸部113的端部枢轴设置有 (第一) 外后连结件141。 在第二 U 形状部 122 的外前延伸部 123 的端部枢轴设置有 (第二) 外前连结件 142。外后连 结件141经由在其后端部枢轴设置的能够容易拆装的雄型连结器143, 而与单位单元2的雌 型连结器 244 连结。外前连结件 142 经由在其前端部枢轴设置的能够容易拆装的雌型连结 器 144 而与单位单。
26、元 3 的雄型连结器 344 连结。 0048 在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内前延伸部 111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 的圆筒状的第一内侧抵接构件151。 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后延伸部121以旋转自如的方 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 152。在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外后 延伸部 113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外侧抵接构件 161。 在第二 U 形状部 122 的外前延伸部 123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 说 明 书 CN 103608197 A 6 5/5 页 7 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 162。由上。
27、述构件构成的内侧抵接构件 15 与外侧抵接构件 16(统称 为 “抵接构件 15、 16” ) 都为同质且同方式。 0049 在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内前连结件 131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 的圆筒状的第一内侧接触构件171。 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后连结件132以旋转自如的方 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内侧接触构件 172。在第一 U 形状部 112 的外后 连结件 141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1。 在第二 U 形状部 122 的外前连结件 142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 的第二外侧接触构。
28、件 182。 0050 由上述构件构成的内侧接触构件 17 与外侧接触构件 18(统称为 “接触构件 17、 18” ) 都为同质且同方式。但是, 接触构件 17、 18 的壁厚比前述的抵接构件 15、 16 的壁厚稍 薄。因此, 抵接构件 15、 16 主要与轮胎 T 的内外侧的胎边部接触, 接触构件 17、 18 适当、 辅 助性地与内外侧的胎边部接触。 0051 接触构件和连结件 0052 放大将接触构件 181 安装于外后连结件 141 的情况并在图 3 或图 4 中示出。在此 说明的内容对于其他的接触构件 171、 172、 182 与其他的连结件 131、 132、 142 的关系。
29、也一 样。 0053 首先, 外后连结件 141 由 2 片连结板 141a、 141b 和将它们的两端部连结的枢轴 141c、 141d 构成。在连结板 141a、 141b 的前方侧, 将外后延伸部 113 的端部夹持成转动自 如。在连结板 141a、 141b 的后方侧, 将雄型连结器 143 的端部夹持成转动自如。 0054 图 3 中示出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1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仅嵌插于外后连结件 141 的连结板 141a 的情况。另一方面, 图 4 中示出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1 以将外后连结件 141 的连结板 141a、 141b 的外周侧整体围绕的方式嵌插的情况。 00。
30、55 在任一情况下, 第一外侧抵接构件 161 都始终强烈地与轮胎 T 的外侧胎边部 Ts 接 触, 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1 适时缓和地与外侧胎边部 Ts 接触。如此,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1 抑制外后连结件 141 与外侧胎边部 Ts 或轮毂的装饰面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 第一外 侧接触构件181辅助第一外侧抵接构件161, 有助于外后连结件141甚至防滑装置S向轮胎 T的稳定的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无需始终与外侧胎边部Ts接触, 只 要是能适时接触的情况即可。 0056 标号说明 0057 S 轮胎防滑装置 0058 1 单位单元 0059 11 第一主体 0060 12 第二主体 0061 141 (第一) 外后连结件 0062 142 (第二) 外前连结件 0063 181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0064 182 第二外侧接触构件 说 明 书 CN 103608197 A 7 1/3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08197 A 8 2/3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08197 A 9 3/3 页 10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08197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