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轮胎防滑装置.pdf

  • 上传人:t****
  • 文档编号:5603500
  • 上传时间:2019-02-21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1.7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30196.8

    申请日:

    2012.04.23

    公开号:

    CN103608197A

    公开日:

    2014.02.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C 27/04申请公布日:201402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C 27/04申请日:20120423|||公开

    IPC分类号:

    B60C27/04

    主分类号:

    B60C27/04

    申请人:

    榊原孝一

    发明人:

    榊原孝一

    地址:

    日本岐阜县

    优先权:

    2012.02.28 JP 2012-0423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车文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新的轮胎防滑装置,能够抑制由连结件产生的振动或噪音等、在连结件与轮胎或轮毂之间产生的摩擦等,而且能实现防滑装置的进一步的稳定保持。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S)由单位单元(1)构成,该单位单元(1)通过将由跨越轮胎(T)的胎边部的第一U形状部(112)、内前延伸部(111)、外后延伸部(113)构成的第一主体(11)和与该第一主体(11)同样的方式的第二主体(12)在轮胎T的内侧连结而成。该单位单元具有能与胎边部接触的将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接触构件(181、182)。通过该接触构件夹在连结件与胎边部之间,抑制由连结件产生的振动、噪音、连结件与轮胎或轮毂的摩擦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轮胎防滑装置,由单位单元构成,该单位单元具备第一主体、第一内前连结件、第一外后连结件、第二主体、第二内后连结件、以及第二外前连结件,该单位单元通过将该第一内前连结件与该第二内后连结件连结而成,
    该第一主体由第一U形状部、内前延伸部、外后延伸部构成,该第一U形状部从嵌插于车辆用的轮毂的轮胎的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轮胎的胎面部而到达该轮胎的外侧胎边部,该内前延伸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一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该外后延伸部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一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一内前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
    该第一外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
    该第二主体由第二U形状部、内后延伸部、外前延伸部构成,该第二U形状部位于该第一主体的前方周方向侧,从该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胎面部而到达该外侧胎边部,该内后延伸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二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该外前延伸部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二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
    该第二内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
    该第二外前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
    所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一外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所述外侧胎边部接触;以及
    第二外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二外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该外侧胎边部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外后连 结件,
    所述第二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二外前连结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
    第一内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一内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所述内侧胎边部接触;以及
    第二内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二内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该内侧胎边部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内前连结件,
    所述第二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二内后连结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防滑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设有与所述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内侧抵接构件,在所述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设有与所述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外侧抵接构件,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设有与该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设有与该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

    说明书

    说明书轮胎防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汽车等的轮胎并能够抑制轮胎在雪路或冰冻路等上的打滑等的轮胎防滑装置(适当简称为“防滑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等在雪路或冰冻路上行驶时,为了避免打滑等,一直以来进行无钉防滑轮胎的改造或金属链条的安装。然而,无钉防滑轮胎成本高且与夏用轮胎相比,燃油经济性差。而且,以往的金属链条不容易安装,尤其是在大型车辆的情况下,金属链条的安装是相当繁重的劳动。能够根本性地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的划时代的轮胎防滑装置已经由本发明者提出。与之相关的记载存在于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9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防滑装置中,提出了将与轮胎的胎边部抵接的圆筒状的由橡胶等构成的抵接构件(抵碰构件)设置在U形状构件的内侧部(车辆侧)和外侧部(非车辆侧)。通过这些抵接构件而将防滑装置稳定地保持于轮胎。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防滑装置的情况下,将U形状构件连结的钢制的连结件等一直露出在轮胎的胎边部侧,而且相对于胎边部未进行保持等。在安装防滑装置后使车辆行驶时,该连结件成为振动或噪音的产生源,或者在连结件与轮胎的胎边部之间产生摩擦。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连结件产生的振动等或者在连结件与轮胎之间产生的摩擦等,而且能实现防滑装置的进一步的稳定保持的新的轮胎防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该课题而进行了认真研究,反复试验和失败的结果是,想到除了以往存在的抵接构件以外还将接触构件设置于轮胎防滑装置的连结件上。通过发展该成果而完成了后面叙述的本发明。
    《轮胎防滑装置》
    (1)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简称为“防滑装置”)由单位单元构成,该单位单元具备第一主体、第一内前连结件、第一外后连结件、第二主体、第二内后连结件、以及第二外前连结件,该单位单元通过将该第一内前连结件与该第二内后连结件连结而成,该第一主体由第一U形状部、内前延伸部、外后延伸部构成,该第一U形状部从嵌插于车辆用的轮毂的轮胎的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轮胎的胎面部而到达该轮胎的外侧胎边部,该内前延伸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一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该外后延伸部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一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该第一内前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该第一外后连结件枢轴设置于该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该第二主体由第二U形状部、内后延伸部、外前延伸部构成,该第二U形状部位于该第一主体的前方周方向侧,从该内侧胎边部跨越该胎面部而到达该外侧胎边部,该内后延伸部在该内侧胎边部侧从该第二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后方周方向延伸,该外前延伸部在该外侧胎边部侧与该第二U形状部相连并向该轮胎的前方周方向延伸,该第二内后连结件枢轴设于该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该第二外前连结件枢轴设于该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所述轮胎防滑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单元还具备:第一外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一外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所述外侧 胎边部接触;以及第二外侧接触构件,将所述第二外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能与该外侧胎边部接触。
    (2)在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各接触构件能够根据需要而与轮胎的胎边部接触。由此,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与轮胎之间的密合度整体提高,从而更稳定地保持于轮胎。例如,即使轮胎在旋转中缩放胎边部,接触构件也能追随于该缩放而将防滑装置稳定地保持于轮胎。
    另外,在将本发明的接触构件与以往存在的抵接构件一并使用时,防滑装置相对于轮胎的保持可主要由抵接构件承担,也可由接触构件辅助性地承担。这种情况下,接触构件起到作为缓冲材料的作用,将本发明的防滑装置更柔软地保持于轮胎。由此,在车辆行驶中施加的各种振动或冲击等由接触构件吸收,从而在车辆行驶中防滑装置产生的振动、噪音等减少,而且向防滑装置自身或轮胎施加的损伤等也减少。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至少处于外侧胎边部侧,但换言之,接触构件处于轮毂的装饰面侧(非车辆侧)。这种接触构件作为以避免由钢铁等硬质金属构成的连结件等与轮毂的装饰面接触的方式形成空间的柔软的衬垫发挥功能,也抑制连结件等对轮毂的损伤。
    《其他》
    (1)本发明中所说的“内侧”是车辆侧,“外侧”是其相反侧的非车辆侧,以轮毂来说的话即为装饰面侧。而且,“前方”、“后方”的区别只不过是为了简便起见的区别。硬要说明的话,在车辆前进时,轮胎旋转的方向为“前方”,其相反方向为“后方”。
    (2)安装本发明的防滑装置的车辆除了汽车(包括货车)、工业车辆等之外,也可以是二轮车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二轮车的情况下,只要适当地将前述的“内侧”改读为“右侧”,将“外侧”改读为“左 侧”即可。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左右两侧设置接触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安装于轮胎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单位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在连结件上的接触构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接触构件的另一安装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可向上述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附加从本说明书中任意选择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任一实施方式是否最佳根据对象、要求性能等而不同。
    《接触构件》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可成为由硬质金属构成的连结件等的缓冲材料(衬垫材料),因此优选由比连结件等软的软质材料构成。例如,优选由橡胶类、树脂类等的弹性体构成。
    接触构件的形状优选为可嵌插于连结件的筒状。此时,无需用接触构件将连结件整体覆盖。接触构件只要至少存在于轮胎的胎边部侧即可。接触构件的形状可以是单纯的圆筒状、圆锥筒状、方筒状、棱锥筒状等的任一种。接触构件的壁厚和长度等也可以适当调整。
    此时,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连结件时,能够防止接触构件的单面磨损等,因而优选。即,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一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外后连结件,第二外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外前连结件。
    本发明的接触构件只要处于轮毂的装饰面侧(外侧)即可,但是 也处于其相反面侧(内侧)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装置的稳定性,因而优选。即,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单位单元还具备:将第一内前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可与内侧胎边部接触的第一内侧接触构件;以及将第二内后连结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可与内侧胎边部接触的第二内侧接触构件。
    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地,本发明的第一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内前连结件,第二内侧接触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内后连结件时,能够抑制上述接触构件的单面磨损等,因而优选。
    《抵接构件》
    本发明的防滑装置如前述那样优选具备上述的接触构件的同时,也具备抵接构件。因此,本发明的轮胎防滑装置优选在第一主体的内前延伸部设置与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内侧抵接构件,在第一主体的外后延伸部设置与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一外侧抵接构件,在第二主体的内后延伸部设置与内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在第二主体的外前延伸部设置与外侧胎边部抵接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
    《单位单元》
    本发明的防滑装置中,由第一主体、第一内前连结件及第一外后连结件(将它们汇总而适当称为“第一组构件”)和第二主体、第二内前连结件及第二外后连结件(将它们汇总而适当称为“第二组构件”)形成的单位单元为基本单位。通常,将该单位单元组合2个以上而使用。是否能够简单分割另当别论,在处于内侧的连结件彼此(第一内前连结件和第二内后连结件)从一开始连结的状态下,通过拆装自如的处于外侧的连结件彼此(第一外后连结件和第二外前连结件)的拆装,能简单、迅速地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拆卸。
    若是轻型汽车等小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则例如将2个单位单元 一体地连结,通过一个部位的外侧连结件彼此的拆装,能够进行防滑装置的安装、拆卸。反之若是工业用汽车等大型车辆用的防滑装置,则例如可以将3个单位单元形成为能够分别分割,将外侧连结件彼此在三个部位进行拆装。若是普通车辆用的防滑装置,则例如可以将2个单位单元形成为能够分别分割,将外侧连结件彼此在两个部位进行拆装。
    实施例
    《概要》
    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轮胎防滑装置S(简称为“防滑装置S”)安装于大型汽车用的轮胎T的情况。防滑装置S由3个单位单元1、2、3构成。单位单元1、2、3每个都是相同的方式,在轮毂(图示省略)的装饰面侧即轮胎T的外侧(图1的纸面表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以下,对于作为其中的一个的单位单元1,参照作为其放大图的图2进行详细说明。
    《单位单元》
    单位单元1由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内侧连结件13(131、132、133)、外侧连结件14(141、142、143、144)、内侧抵接构件15(151、152)、外侧抵接构件16(161、162)、内侧接触构件17(171、172)、外侧接触构件18(181、182)构成。
    第一主体11由内前延伸部111、第一U形状部112、外后延伸部113构成。第一U形状部112进一步由内延部112a、横跨部112b、外延部112c构成。
    内延部112a沿着轮胎T的内侧胎边部向其扩径方向延伸。横跨部112b从内延部112a平缓地向外侧弯曲约90°而相连,横跨轮胎T的胎面部。在该横跨部112b的外周嵌插有螺旋弹簧状的旋转自如的旋转弹簧112r。外延部112c从横跨部112b平缓地弯曲约90°而沿着外侧胎边 部向其缩径方向延伸。
    内前延伸部111从第一U形状部112的内延部112a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前方周方向弯曲约90°而沿着内侧胎边部延伸。外后延伸部113从第一U形状部112的外延部112c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后方周方向弯曲约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延伸。
    第二主体12由内后延伸部121、第二U形状部122、外前延伸部123构成。第二U形状部122进一步由内延部122a、横跨部122b、外延部122c构成。
    内延部122a沿着轮胎T的内侧胎边部向其扩径方向延伸。横跨部122b从内延部122a平缓地向外侧弯曲约90°而相连,横跨轮胎T的胎面部。在该横跨部122b的外周也嵌插有螺旋弹簧状的旋转自如的旋转弹簧122r。外延部122c从横跨部122b平缓地弯曲约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向其缩径方向延伸。
    内后延伸部121从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延部122a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后方周方向弯曲约90°而沿着内侧胎边部延伸。外前延伸部123从第二U形状部122的外延部122c的端部相连并平缓地向前方周方向弯曲约90°而沿着外侧胎边部延伸。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内前延伸部111的端部枢轴设置有(第一)内前连结件13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后延伸部121的端部枢轴设置有(第二)内后连结件132。内前连结件131和内后连结件132由片节链133以沿着内侧胎边部的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外后延伸部113的端部枢轴设置有(第一)外后连结件14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外前延伸部123的端部枢轴设置有(第二)外前连结件142。外后连结件141经由在其后端部枢轴 设置的能够容易拆装的雄型连结器143,而与单位单元2的雌型连结器244连结。外前连结件142经由在其前端部枢轴设置的能够容易拆装的雌型连结器144而与单位单元3的雄型连结器344连结。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内前延伸部11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内侧抵接构件15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后延伸部12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内侧抵接构件152。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外后延伸部11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外侧抵接构件16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外前延伸部12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外侧抵接构件162。由上述构件构成的内侧抵接构件15与外侧抵接构件16(统称为“抵接构件15、16”)都为同质且同方式。
    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内前连结件13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内侧接触构件17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内后连结件13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内侧接触构件172。在第一U形状部112的外后连结件14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在第二U形状部122的外前连结件14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插有由硬质橡胶构成的圆筒状的第二外侧接触构件182。
    由上述构件构成的内侧接触构件17与外侧接触构件18(统称为“接触构件17、18”)都为同质且同方式。但是,接触构件17、18的壁厚比前述的抵接构件15、16的壁厚稍薄。因此,抵接构件15、16主要与轮胎T的内外侧的胎边部接触,接触构件17、18适当、辅助性地与内外侧的胎边部接触。
    《接触构件和连结件》
    放大将接触构件181安装于外后连结件141的情况并在图3或图 4中示出。在此说明的内容对于其他的接触构件171、172、182与其他的连结件131、132、142的关系也一样。
    首先,外后连结件141由2片连结板141a、141b和将它们的两端部连结的枢轴141c、141d构成。在连结板141a、141b的前方侧,将外后延伸部113的端部夹持成转动自如。在连结板141a、141b的后方侧,将雄型连结器143的端部夹持成转动自如。
    图3中示出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仅嵌插于外后连结件141的连结板141a的情况。另一方面,图4中示出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以将外后连结件141的连结板141a、141b的外周侧整体围绕的方式嵌插的情况。
    在任一情况下,第一外侧抵接构件161都始终强烈地与轮胎T的外侧胎边部Ts接触,但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适时缓和地与外侧胎边部Ts接触。如此,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抑制外后连结件141与外侧胎边部Ts或轮毂的装饰面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辅助第一外侧抵接构件161,有助于外后连结件141甚至防滑装置S向轮胎T的稳定的保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侧接触构件181无需始终与外侧胎边部Ts接触,只要是能适时接触的情况即可。
    标号说明
    S   轮胎防滑装置
    1   单位单元
    11  第一主体
    12  第二主体
    141 (第一)外后连结件
    142 (第二)外前连结件
    181 第一外侧接触构件
    182 第二外侧接触构件

    关 键  词:
    轮胎 防滑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轮胎防滑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60350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