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4749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30 CN 103947494 A (21)申请号 201410186461.2 (22)申请日 2014.05.05 A01G 16/00(2006.01) A01G 25/00(2006.01) A01B 79/02(2006.01) A01C 21/00(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地址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新桥镇水 稻所路 28 号 (72)发明人 张玉屏 朱德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龚燮英 (54) 发明名称。
2、 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 具体来说是 一种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包括 (1) 翻耕 晒垡 ; (2) 筛选耐潜性水稻品种 ; (3) 旱育壮秧 ; (4) 增施硅肥 ; (5) 网络开沟 ; (6) 施用追肥 ; (7) 增氧促根灌溉 ; 通过栽培措施的使用增加了耕层 含氧量, 使耕层土壤疏松, 改善土壤结构, 使土表 温度升高, 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和分蘖发生能力, 促进养分分解, 利用钙、 镁离子促进土壤形成稳定 的团粒结构, 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提升了低 产田水稻产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8 页 。
3、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47494 A CN 103947494 A 1/1 页 2 1. 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1) 翻耕晒垡 : 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 犁耕深度 18 22cm、 旋耕深度 12 16cm, 翻耕晒垡的田用于第二年水稻种植 ; (2) 筛选耐潜性水稻品种 : 以品种敏感系数和品种敏感指数作为筛选指标, 筛选适于 潜育化稻田的早晚稻品种 ; (3) 旱育壮秧 : 选地势高、 质地疏松、 地下水位低、 排水条件好、。
4、 管理方便的旱地或菜 地, 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施入硫酸铵 60 80 克、 过磷酸钙 80 克、 氯化钾 40 克, 施肥后多次全 面翻耕床土, 达到肥土均匀混合, 按每平方米苗床播露白芽谷 140 190g, 培育带蘖壮秧 ; (4) 增施硅肥 : 移栽前一周施入氮磷钾肥, 同时按每亩增施硅肥 30kg 作为基肥, 然后按 畦面翻耕耙平 ; (5) 网络开沟 : 在基肥施用、 田面平整后, 沿稻田纵向每隔 5 10m, 开深 50cm、 宽 20cm 沟, 横向每隔 30 50m 开深 20cm、 宽 20cm 横沟 ; (6) 施用追肥 : 当秧苗长至 4.5 5.5 叶时移栽, 移栽 5 。
5、7 天后施用混有除草剂的分 蘖肥 ; (7) 增氧促根灌溉 : 分蘖期全田保持平沟水至半沟水、 再平沟水往复循环, 至茎蘖数达 到目标穗数的 80时及时排干沟中水进行晒田, 晒至田面坚实, 人下田行走不陷脚, 田面出 现细裂缝即可, 水稻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保持沟中平水, 其它时期保持半沟水即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2) 中, 品 种敏感系数和品种敏感指数均小于 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施入氮 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65, 磷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100, 钾肥量占。
6、生个生育期 用量的 50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47494 A 2 1/8 页 3 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 具体来说是一种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水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种 植面积的 80以上, 但由于低产田水稻栽插面积一直保持在 1/3 以上 ( 约为 1 亿亩 ), 制约 着南方水稻的增产潜力, 影响我国稻米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其中潜育化田占到整个低产田 的一半, 主要分布在湖南、 湖北、 江苏、 江西, 江苏及浙江。 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 但由于有的 地。
7、区粮食作物单一, 重茬连作, 用地与养地结合不够, 使土壤耕层变浅, 犁底层加厚, 农田渍 水严重, 排灌不方便也不及时, 潜育化面积达 1260 万亩, 土壤通透性差, 养分不易释放, 速 效性磷钾缺乏, 容易发生僵苗, 水稻产量低。因此, 针对潜育化稻田尤其是山冲潜育化土壤 的特点, 采取适宜的增氧栽培方法, 既不增加成本, 又能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形势迫在眉睫。 0003 具体来说, 山冲潜育化稻田具有如下特点 : 0004 土温度低 : 尤其是早稻育苗期间和水稻移栽期间, 山冲潜育化稻田土温比改良田 要低 1 2, 因而使水稻秧苗素质变差, 移栽后水稻分蘖少发或不发。 0005 有效养。
8、分含量低 : 土壤含氧量低, 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土壤在长期厌气状态下产 生大量还原性物质亚铁离子和硫化物。 直接为害水稻, 阻碍水稻对营养的吸收, 不能提供 水稻所需要的养分。 0006 潜育化田的上述特点会导致水稻早发性差, 有效穗数少, 根系生长不良, 水稻产量 低, 品质变差的特点, 如果不采取措施, 增加土壤氧含量, 即使施肥种植水稻产量也难以提 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的山冲田, 排水不畅, 土壤潜育化造成的水稻生 长不良的问题, 采用在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晒垡 + 开深沟 + 增施硅肥, 使耕层土壤疏 松, 增加耕层含氧量, 改善土壤结构, 使土。
9、表温度升高, 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和分蘖发生能 力, 促进养分分解, 利用钙、 镁离子促进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 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能 力, 提高水稻产量。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包 括如下步骤 : 0009 (1) 翻耕晒垡 : 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 犁耕深度 18 22cm、 旋耕深度 12 16cm, 翻耕晒垡的田用于第二年水稻种植 ; 0010 (2) 筛选耐潜性水稻品种 : 以品种敏感系数 (VSC) 和品种敏感指数 (VSI) 作为筛 选指标, 筛选适于潜育化稻田的早晚稻品种 ; 0011 (3) 旱育壮秧 : 。
10、选地势高、 质地疏松、 地下水位低、 排水条件好、 管理方便的旱地或 菜地, 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施入硫酸铵 60 80 克、 过磷酸钙 80 克、 氯化钾 40 克, 施肥后多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3 2/8 页 4 次全面翻耕床土, 达到肥土均匀混合, 按每平方米苗床播露白芽谷 140 190g, 培育带蘖壮 秧 ; 0012 (4) 增施硅肥 : 移栽前一周施入氮磷钾肥, 同时按每亩增施硅肥 30kg 作为基肥, 然 后按畦面翻耕耙平 ; 0013 (5) 网络开沟 : 在基肥施用、 田面平整后, 沿稻田纵向每隔 5 10m, 开深 50cm、 宽 20cm 沟, 横向。
11、每隔 30 50m 开深 20cm、 宽 20cm 横沟 ; 0014 (6) 施用追肥 : 当秧苗长至 4.5 5.5 叶时移栽, 移栽 5 7 天后施用混有除草剂 的分蘖肥 ; 0015 (7) 增氧促根灌溉 : 分蘖期全田保持平沟水至半沟水、 再平沟水往复循环, 至茎蘖 数达到目标穗数的 80时及时排干沟中水进行晒田, 晒至田面坚实, 人下田行走不陷脚, 田 面出现细裂缝即可, 水稻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保持沟中平水, 其它时期保持半沟水即可。 0016 进一步的, 所述步骤 (2) 中品种敏感系数和品种敏感指数均小于 1.10。 0017 进一步的, 所述步骤 (4) 施入氮肥量占生个生育期。
12、用量的 65, 磷肥量占生个生 育期用量的 100, 钾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50。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 本发明用筛选耐潜性品种、 翻耕晒垡、 网络深沟灌溉栽 培方法可以促进潜育化田的土层深松, 含氧量增加, 温度升高, 水稻早发、 穗数增加, 产量提 高。所以需要头年秋季作物收获后翻耕晒垡, 采用耐潜性品种, 旱育带蘖的壮秧 ; 移栽前结 合再次翻耕耙平, 深施基肥和增施硅肥, 采用开沟机开网络深沟, 在秧龄 4.5 5.5 叶时移 栽, 追肥在移栽后 5 7 天一次施用, 以便水稻返青后早生分蘖 ; 本田期水分管理主要是通 过深沟里水分的深浅控制。分蘖期平沟水半沟水平沟。
13、水循环, 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 80时进行及时晒田, 沟内无水, 水稻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保持平沟水, 其它时期保持半沟水 即可。 如遇雨季, 通过沟渠及时排水。 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稻增氧栽培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晒田、 不同灌溉方式、 微纳气泡水灌溉或者充气泵充氧等方法进行增氧处理, 因为技术操作 难度、 天气及成本的原因, 使得这些稻作技术的增氧效果在潜育化稻田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 有关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改良进行增氧和增温处理, 由于其成分复杂, 制作工序多, 成本很 高, 也难以大面积采用 ; 增施磷钾肥、 专用配方肥或施用过氧化钙, 由于潜育化稻田有机质 含量丰富及氮磷钾也不缺乏, 但营养物。
14、质吸收困难, 盲目增加土壤养分的供应和增施高价 肥料, 并不一定能充分吸收, 只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 工程改良的埋设暗沟、 暗管等, 排除田内 积水、 降低地下水位, 会减轻稻田的土壤潜育化程度, 但单位面积投资额较大, 对于没有水 利工程支持的山冲田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针对山冲潜育化稻田排水困难、 土壤长期渍水 板结、 通气性差, 还原性物质增多, 土壤温度低, 供肥能力差, 使得水稻早发性差, 有效穗数 少, 根系生长不良, 水稻产量低, 品质变差的特点, 选用耐潜性品种, 培育壮秧, 翻耕晒垡, 增 施硅肥, 开沟排水, 为核心的综合防治的增氧高产栽培方法, 该方法能显著促进水稻早发, 。
15、增加穗数, 提高土壤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 促进有效养分的吸收, 提升产量。 0019 本发明方法特别适用于水稻种植区稻田土壤通透性差, 养分不易释放, 速效性磷 钾缺乏, 容易发生僵苗, 水稻产量低的稻田。 0020 说明书附图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4 3/8 页 5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 1 。
16、是通过本发明方法处理后, 中嘉早 17 和湘早籼 45 每穗粒数提高效果图 ; 0023 图 2 是通过本发明方法处理后, 中嘉早 17 和湘早籼 45 每亩穗数提高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 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 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 实施实例 1 0026 潜育化稻田增氧排灌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0027 (1) 翻耕晒垡 : 。
17、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 犁耕深度 18 22cm、 旋耕深度 12 16cm, 翻耕晒垡的田用于第二年水稻种植 ; 0028 (2) 筛选耐潜性水稻品种 : 以品种敏感系数和品种敏感指数均小于 1.10 为指标, 筛选适于潜育化稻田的早晚稻品种 ; 0029 (3) 旱育壮秧 : 选地势高、 质地疏松、 地下水位低、 排水条件好、 管理方便的旱地或 菜地, 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施入硫酸铵 60 80 克、 过磷酸钙 80 克、 氯化钾 40 克, 施肥后多 次全面翻耕床土, 达到肥土均匀混合, 按每平方米苗床播露白芽谷 140 190g, 培育带蘖壮 秧 ; 0030 (4) 增施硅肥 : 移栽。
18、前一周施入氮磷钾肥, 同时按每亩增施硅肥 30kg 作为基肥, 然后按畦面翻耕耙平 ; 施入氮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65, 磷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100, 钾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50。 0031 (5) 网络开沟 : 在基肥施用、 田面平整后, 沿稻田纵向每隔 5 10m, 开深 50cm、 宽 20cm 沟, 横向每隔 30 50m 开深 20cm、 宽 20cm 横沟 ; 0032 (6) 施用追肥 : 当秧苗长至 4.5 5.5 叶时移栽, 移栽 5 7 天后施用混有除草剂 的分蘖肥 ; 0033 (7) 增氧促根灌溉 : 分蘖期全田保持平沟水至半沟水、 再平沟水往复循环, 至。
19、茎蘖 数达到目标穗数的 80时及时排干沟中水进行晒田, 晒至田面坚实, 人下田行走不陷脚, 田 面出现细裂缝即可, 水稻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保持沟中平水, 其它时期保持半沟水即可。 0034 实施实例 2 0035 在湖南宁乡县回龙铺天鹅村的潜育化稻田, 潜育化田同对照田比较, 0036 有机质及氮磷含量丰富, 钾及硅在临界值以下, 土壤呈弱酸性 ( 表 1)。 0037 表 1 潜育化田的土壤质地 0038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5 4/8 页 6 0039 试验 1 : 前一年秋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 开春时干耕湿耙, 抛栽前结合施基 肥, 再耙耥田一次。在田边开出水沟。
20、, 以利于水的排出。晚稻田, 由于双抢季节紧迫, 早稻收 割后抓紧时间进行浅耕压埋稻茬, 对于土壤粘重的水田, 在不影响及时抛栽的情况下应争 取二犁二耙和短期晒垡, 使土壤细碎松散, 以利早发。 0040 通过进行翻耕, 早稻中嘉早 17 每穗粒数和穗数分别提高 6.3和 16.6 ( 图 1) ; 湘早籼 45 每穗粒数和穗数则分别提高 0.2和 13.2 ( 图 2) ; 0041 0042 试验 2 : 选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种植的 20 个早晚稻品种进行耐潜性品种的筛选, 通过品种敏感系数 (VSC) 和品种敏感指数 (VSI) 评价, 20 个早稻品种中湘早籼 3 号和中佳 早 17 。
21、潜性敏感系数达到 1.2 以上, 潜性敏感指数达 1.1 以上。而耐潜性的品种金优 458 和 湘早籼 45 潜性敏感系数达到 1.01 以下, 潜性敏感指数 1.1 以下 ( 表 2)。20 个晚稻品种中 黄华占和天优华占潜性敏感系数达到 1.3 以上, 潜性敏感指数达 1.35 以上。而耐潜性的品 种两优 287 和湘晚籼 13 号潜性敏感系数达到 1.05 以下, 潜性敏感指数 1.0 以下 ( 表 3)。 与 2011 年相比, 黄华占和湘晚籼重复性好。所以通过试验筛选耐潜性的早稻品种金优 458 和湘早籼45, 潜性敏感的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湘早籼3号 ; 耐潜性的晚稻品种湘晚籼13。
22、和 两优 287, 潜性敏感的晚稻品种黄华占和天优华占。 0043 表 220 个早稻品种的耐潜性敏感评价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6 5/8 页 7 0044 0045 0046 表 320 个晚稻品种的耐潜性敏感评价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7 6/8 页 8 0047 0048 0049 试验 3 : 增氧排灌试验。 0050 1) 培育壮秧 : 早稻 3 月 24 日播种, 晚稻 6 月 20 日播种。采用抛秧, 塑料抛秧盘育 秧, 抛秧盘规格 308 穴秧盘, 每亩需要秧盘 80 张。盘播均匀播种 63 克。每平方米苗床均匀 施入硫酸铵 60 80。
23、 克、 过磷酸钙 80 克、 氯化钾 40 克, 施肥后多次全面翻耕床土, 达到肥土 均匀混合, 按每平方米苗床播露白芽谷 140 190g, 培育带蘖壮秧 ; 早稻品种选用耐潜性品 种湘早籼 45, 潜性敏感品种中嘉早 17。 0051 2) 增施硅肥 : 在翻耕晒垡的田块, 移栽 / 抛栽前一周施入氮磷钾肥, 同时按每亩增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8 7/8 页 9 施硅肥 30kg 作为基肥, 然后按畦面翻耕耙平, 总施氮量在 12 公斤 / 亩, 磷肥 30 公斤 / 亩, 钾肥 10 公斤 / 亩。基肥中氮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的 65, 磷肥 100, 钾肥 50。 0。
24、052 3) 网络深沟 : 在基肥施用, 田面平整后, 用开沟机在稻田纵向每隔 5 10m 开深 50cm、 宽 20cm 深沟, 横向每隔 30 50m 开深 20cm、 宽 20cm 横沟 ; 0053 4) 抛秧 : 早稻秧龄 3.5 4.0 叶, 晚稻秧龄 4.5 5.5 叶时, 可抛栽。抛秧密度早 稻 2.0 万 / 亩, 晚稻 1.7 万 / 亩。为了保证秧苗分布均匀, 每块田可分 2 次抛, 即先把本块 田应抛秧苗的 60 70全面抛一次, 然后再用余下的秧苗抛到稀疏的地方, 补均匀。抛 秧后, 田中间留工作行, 把工作行里的秧苗补到稀疏的地方。 0054 5) 早施追肥 : 在。
25、抛栽后 5 7 天, 追肥 1 次, 追肥中氮肥量占生个生育期用量的 35, 钾肥占 50。 0055 6) 增氧促根灌溉 : 分蘖期全田保持平沟水至半沟水再平沟水往复循环, 至茎蘖数 达到目标穗数的 80时 (20 万苗 / 亩 ) 开始轻搁田, 1 2 天后排干沟中水进行晒田, 控制 苗峰, 使最高苗不超过 35 万, 达到叶色转淡, 叶片挺直, 苗峰下降。一般晒至田面坚实, 人下 田行走不陷脚, 田面出现细裂缝即可。 水稻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保持沟中平水, 其它时期保持 半沟水即可。 0056 7) 病虫草防治 : 杂草防治, 在施追肥时, 可用丁苄等除草剂, 拌匀施下。 , 秧田重点 防治。
26、稻蓟马, 消毒种子清水洗净后, 用吡虫啉拌种再播种, 本田分蘖到抽穗重点防治螟虫, 稻飞虱, 纵卷叶螟。重点防治纹枯病, 6 月中下旬开始用爱苗等预防纹枯病兼治菌核病。 0057 8)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 大区面积 667(m2), 重复 3 次。在水稻分蘖期、 幼穗分化期、 抽穗期和乳熟期测定稻田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在盛蘖期和齐穗期取根样并考察根系特 性, 成熟期取样并测定产量。 0058 试验表明 : 经过翻耕晒垡与开网络深沟的稻田,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幅达 30.0 50.0mV, 20cm 土壤氧含量由原来的 1.0mg/l 提高到 7.1mg/l, 通气性好。又由于土壤结构的 改。
27、善, 晒垡稻田日平均温度可比板田提高 1 2 ; 0059 表 4 宁乡县回龙铺镇天鹅村示范方产量及其结构 ( 湘早籼 45) 0060 0061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9 8/8 页 10 0062 应用增氧灌溉栽培方法, 可以促进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升高, 土壤含氧量增加, 温度 提高, 促进水稻分蘖发生, 穗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最终增加产量。 006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 0064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947494 A 10 1/1 页 11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47494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