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313528.X (22)申请日 2017.10.12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优力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 道新雪社区上雪科技工业城北区8号B 栋厂房701 (72)发明人 刘亚军 张大春 李刚 潘文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代理人 覃迎峰 (51)Int.Cl. A61H 23/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
2、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 波治疗仪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包括手柄外壳, 子弹 体、 冲击头和壳前盖, 所述壳前盖设在手柄外壳 的前端, 所述冲击头设在壳前盖内, 所述子弹体 设在手柄外壳的弹道内, 并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对 冲击头进行冲击, 所述冲击头上设有缓冲结构, 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一个缓冲套环和至少两个第 一O型圈, 所述缓冲套环套设在冲击头上, 所述缓 冲套环围绕冲击头的圆周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第 一环状沟槽, 所述各第一O型圈分别套在各第一 环状沟槽上。 本实用新型使子弹体在工作时产生 的冲击波能最大程度地传递到冲击头上; 并。
3、且通 过缓冲结构减轻子弹体压力, 大大提升子弹体寿 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8405309 U 2019.01.22 CN 208405309 U 1.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包括手柄外壳 (1) , 子弹体 (2) 、 冲击头 (3) 和壳前盖 (4) , 所述壳前盖 (4) 设在手柄外壳 (1) 的前端, 所述冲击头 (3) 设在壳前 盖 (4) 内, 所述子弹体 (2) 设在手柄外壳 (1) 的弹道内, 并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对冲击头 (31) 进 行冲击,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头 (3) 上设有缓冲结构, 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一个缓冲套环。
4、 (5) 和至少两个第一O型圈 (6) , 所述缓冲套环 (5) 套设在冲击头上, 所述缓冲套环 (5) 围绕冲击 头 (3) 的圆周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环状沟槽 (51) , 所述各第一O型圈 (6) 分别套在各第一 环状沟槽 (51)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转接环 (7) , 所述壳前盖 (4) 通过转接环 (7) 与手柄外壳 (1) 的前端连接, 所述缓冲套 环 (5) 的一端与所述转接环 (7) 内部过盈配合,所述缓冲套环 (5) 的另一端与壳前盖 (4) 内部 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
5、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第一环状沟槽 (51) 的数量为两个, 且两个第一环状沟槽 (51) 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前盖 (4) 的中间位置设有圆形开口, 所述冲击头 (3) 的前端半径、 后端半径大于中间 段, 所述冲击头 (3) 的前端部分穿过圆形开口并部分露出在壳前盖 (4) 之外, 所述缓冲套环 (5) 套设在所述冲击头 (3) 的中间段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头 (3) 的中间段套设有第二O型圈 (8) , 所述缓冲套。
6、环 (5) 套设在所述第二O型圈 (8) 外围, 所述缓冲套环 (5) 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O型圈 (8) 的外围相配合的第二环状沟槽 (52)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环状沟槽 (52) 所在平面处在两个第一沟槽 (51) 所在平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环状沟槽 (52) 的半径大于两个第一沟槽 (51)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外壳 (1) 还设有存储压缩空气的缓冲气室 (9)。
7、 , 所述缓冲气室 (9) 包括第一气室 (91) 和第二气室 (92) , 所述第一气室 (91) 和第二气室 (92) 之间通过通气孔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05309 U 2 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波治疗仪, 尤其涉及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 式冲击波治疗仪。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手柄中冲击头都是采用O型圈密封变形。 0003 设备工作时子弹体打冲击头上由于原有设计是通过O型圈变形位移从而传递冲击 波能量,那么大量能量会被子弹体和O型圈吸收,导致影响子。
8、弹体寿命和冲击波深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使子弹体在工作时产生的冲击波能最大程度地传递到冲击头上; 并且通过缓冲结构减轻子 弹体压力, 大大提升子弹体寿命。 0005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6 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包括手柄外壳, 子弹体、 冲击 头和壳前盖, 所述壳前盖设在手柄外壳的前端, 所述冲击头设在壳前盖内, 所述子弹体设在 手柄外壳的弹道内, 并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对冲击头进行冲击, 所述冲击头上设有缓冲结构, 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一个缓冲套环和至少两个第一O型圈, 所述缓冲套环。
9、套设在冲击头上, 所 述缓冲套环围绕冲击头的圆周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环状沟槽, 所述各第一O型圈分别套 在各第一环状沟槽上。 000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子弹体在压缩空气的驱动下在弹道内运动, 对冲击头进行冲 击; 带有第一环状沟槽的缓冲套环按照冲击力的大小分段逐级产生变形缓冲, 这样就能实 现最大的回弹位移量, 当位移量达到最大时, 第一O型圈就会起到阻拦的作用, 防止冲击头 由于惯性冲出壳前盖。 此外, 第一O型圈除了起到阻拦限位的作用外, 还具有密封作用, 防止 压缩空气从缓冲套环处泄漏。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还包括转接环, 所述壳前盖通过转接环与手柄外 壳的前端连。
10、接, 所述缓冲套环的一端与所述转接环内部过盈配合,所述缓冲套环的另一端 与壳前盖内部过盈配合。 采用此技术方案, 进一步防止冲击头在被子弹体冲击后, 由于惯性 冲出壳前盖。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第一环状沟槽的数量为两个, 且两个第一环状沟 槽相互平行。 采用此技术方案, 所述缓冲套环由于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缓冲沟槽, 而被 分割成三段式缓冲结构, 在被冲击变形时, 逐级产生均匀的变形缓冲, 减小冲击波的能量传 递过程的损耗。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壳前盖的中间位置设有圆形开口, 所述冲击 头的前端半径、 后端半径大于中间段, 所述冲击头的前端部分穿过。
11、圆形开口并部分露出在 壳前盖之外, 所述缓冲套环套设在所述冲击头的中间段上。 由于冲击头的中间段半径最小,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405309 U 3 因此缓冲套环套设在中间段更加稳固。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冲击头的中间段套设有第二O型圈, 所述缓冲 套环套设在所述第二O型圈外围, 所述缓冲套环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O型圈的外围相配合 的第二环状沟槽。 采用此技术方案, 使缓冲套环在产生变形时, 回弹位移量更大。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二环状沟槽所在平面处在两个第一沟槽所 在平面之间。 采用此技术方案, 使缓冲套环在产生变形时, 。
12、在逐级产生均匀的变形缓冲, 减 小冲击波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损耗。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二环状沟槽的半径大于两个第一沟槽。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手柄外壳还设有存储压缩空气的缓冲气室, 所述缓冲气室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 所述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之间通过通气孔连通。 采用两级的缓冲气室, 使压缩空气的存储量更加充足, 还使压缩空气的气压更加稳定。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使子弹体在工作时产生的冲击波能 最大程度地传递到冲击头上; 并且通过缓冲结构减轻子弹体压力, 大大提升子弹体寿命。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一种带冲击。
13、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的爆炸图。 0018 图3是图1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 0019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0021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O型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说明: 1-手柄外壳, 2-子弹体, 3-冲击头, 4-壳前盖, 5-缓冲套环, 51-第一环状 沟槽, 52-第二环状沟槽, 6-第一O型圈, 7-转接环, 8-第二O型圈, 9-缓冲气室, 91-第一气室, 92-第二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
14、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 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4 实施例1 0025 如图1-6所示的一种带冲击头缓冲结构的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 包括手柄外 壳1, 子弹体2、 冲击头3和壳前盖4, 所述壳前盖4设在手柄外壳1的前端, 所述冲击头3设在壳 前盖4内, 所述子弹体3设在手柄外壳1的弹道内, 并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对冲击头3进行冲击, 所述冲击头3上设有缓冲结构, 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一个缓冲套环5和至少两个第一O型圈6, 所述缓冲套环5套设在冲击头3上, 所述缓冲套环5围绕冲击头3的圆周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第 一环状沟槽51, 所述各第一O型圈6分别套在各第一。
15、环状沟槽51上。 0026 本实施例1的运动过程是, 如图1所示, 第一步: 子弹体2在压缩空气的驱动下在弹 道内从右到左运动, 到达冲击头所在位置时, 子弹体对冲击头进行冲击。 0027 第二步: 带有第一环状沟槽51的缓冲套环5按照冲击力的大小分段逐级产生变形 缓冲, 这样就能实现最大的回弹位移量, 当位移量达到最大时, 第一O型圈6就会起到阻拦的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405309 U 4 作用, 防止冲击头3由于惯性冲出壳前盖4。 0028 此外, 第一O型圈6除了起到阻拦限位的作用外, 还具有密封作用, 防止压缩空气从 缓冲套环5处泄漏。 0029 实施例2 003。
16、0 进一步的, 如图1、 图2所示, 还包括转接环7, 所述壳前盖4通过转接环7与手柄外壳 1的前端连接, 所述缓冲套环5的一端与所述转接环7内部过盈配合,所述缓冲套环5的另一 端与壳前盖4内部过盈配合。 003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进一步防止冲击头3在被子弹体2冲击后, 由于惯性冲出壳前 盖4。 0032 进一步的, 如图3-5所示, 第一环状沟槽51的数量为两个, 且两个第一环状沟槽51 相互平行。 0033 采用此技术方案, 所述缓冲套环5由于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缓冲沟槽51, 而被 分割成三段式缓冲结构, 在被冲击变形时, 分段逐级产生均匀的变形缓冲, 减小冲击波的能 量传递过程的。
17、损耗。 0034 进一步的, 所述壳前盖4的中间位置设有圆形开口, 所述冲击头3的前端半径、 后端 半径大于中间段, 所述冲击头的前端部分穿过圆形开口并部分露出在壳前盖4之外, 所述缓 冲套环5套设在所述冲击头3的中间段上。 由于冲击头的中间段半径最小, 因此缓冲套环5套 设在中间段更加稳固。 0035 进一步的, 如图4所示, 所述冲击头3的中间段套设有第二O型圈8, 所述缓冲套环5 套设在所述第二O型圈8外围, 所述缓冲套环5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O型圈8的外围相配合 的第二环状沟槽52。 003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缓冲套环5的内外侧均设有沟槽, 使缓冲套环在产生变形 时, 回弹位移。
18、量更大。 0037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环状沟槽52所在平面处在两个第一沟槽51所在平面之间, 所 述第二环状沟槽52的半径大于两个第一沟槽51。 003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使缓冲套环5在产生变形时, 在逐级产生均匀的变形缓冲, 减 小冲击波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损耗。 0039 采用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 使子弹体2在工作时产生的冲击波能最大程度地传递到 冲击头3上, 减小冲击波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损耗; 并且通过缓冲结构减轻子弹体2压力, 大大 提升子弹体2寿命。 0040 实施例3 0041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还可以对该压缩空气的存储机构进行改进。 如图1所示, 所述 手柄外壳1还设有存储压。
19、缩空气的缓冲气室9, 所述缓冲气室9包括第一气室91和第二气室 92, 所述第一气室91和第二气室92之间通过通气孔连通。 0042 采用两级的缓冲气室, 使压缩空气的存储量更加充足, 还使压缩空气的气压更加 稳定。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405309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8405309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8405309 U 7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8405309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