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pdf

  • 上传人:1****2
  • 文档编号:556954
  • 上传时间:2018-02-22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675.2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81422.X

    申请日:

    2011.06.30

    公开号:

    CN102374802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28D 7/10申请公布日:20120314|||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28D 7/1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变更后:韩昂系统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韩国大田广域市变更后:韩国大田广域市|||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28D 7/1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汉拏空调株式会社变更后: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韩国大田广域市变更后:韩国大田广域市|||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7/10申请日:20110630|||公开

    IPC分类号:

    F28D7/10; F28F1/40

    主分类号:

    F28D7/10

    申请人: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发明人:

    卞相喆; 金容浩; 朴大根; 李南濬

    地址:

    韩国大田广域市

    优先权:

    2010.08.18 KR 10-2010-007994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王小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该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内管,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以及外管,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所述内管包括形成在该内管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凹槽,该螺旋凹槽沿着所述内管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外管包括向内突出的直径减小部,使得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断续地接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 该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 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 所述套管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 所述内管包括形成在该内管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凹槽, 该螺旋凹槽沿着所述内管的纵向 方向延伸, 所述外管包括向内突出的直径减小部, 使得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管的所 述外周面断续地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存在纵 向延伸的间隙, 该间隙沿着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纵向方向被所述直径减小部至少断续地 阻断, 以使流体仅流过所述螺旋凹槽。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包括形成在该内管的所述 外周面上以限定所述螺旋凹槽的螺旋脊部, 所述直径减小部与所述螺旋脊部保持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 所述 直径减小部形成在所述直管部中。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还包括 : 入口管, 该入口管连接至所述外管的一个端部, 用于通过该入口管将流体引入所述第 二流动路径 ; 以及 出口管, 该出口管连接至所述外管的另一个端部, 用于通过该出口管将所述流体从所 述第二流动路径排出, 所述直径减小部在所述入口管和所述出口管之间形成在所述外管 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管包括布置在所述入口管和 所述出口管之间的直管部和弯管部, 所述直径减小部形成在所述直管部中。
    7: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由用于使流体呈 螺旋形地流过的所述螺旋凹槽和用于使所述流体径直向前流过的所述间隙限定, 所述直径 减小部被构造成至少断续地阻断所述间隙, 使得所述第二流体仅呈螺旋形地流过所述螺旋 凹槽。
    8: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7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减小部包括沿 着所述外管的纵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直径减小部。
    9: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7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减小部被构造 成沿所述外管的周向方向延伸, 并且通过减小所述外管的直径而形成。
    10: 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 该热交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 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 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包括存在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纵向延伸的间隙以及形成 在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凹槽, 所述外管包括用于改变沿着所述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 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方向改变构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动方向改变构件包括多个 直径减小部, 所述多个直径减小部是通过朝向所述内管的所述周面断续地挤压所述外管而 2 形成的。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 或 11 所述的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动方向改变构件被构 造成至少断续地阻断所述间隙, 以将第二流动方向从径直向前和螺旋流动改变成仅螺旋流 动。
    13: 一种制造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 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 第二流动路径,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a) 在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上形成螺旋凹槽, 并且在所述外管的相对端部中形成一对管扩 大部 ; b) 将所述内管插入所述外管内 ; c) 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两个端部固定在一起 ; 以及 d) 使所述外管变形以形成朝向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突出的直径减小部。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d) 中, 所述直径减小部被形成为 与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接触。
    15: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 在步骤 c) 之 后和步骤 d) 之前, 将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一起弯曲, 从而在所述外管中形成直管部和弯管 部。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d) 中, 所述直径减小部沿着所述 外管的所述直管部形成有多个。

    说明书


    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更具体地说, 本发明 涉及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套管式热交换器能够提高流体之间 的热交换效率, 并且能够防止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摩擦接触以及能够防止发生接触噪音和接 触磨损。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系统设置有各种热交换器, 例如套管式热交换器。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传统的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内管 10 和外管 20。内管 10 设置有第一流动路径 12, 第 一流体流过该第一流动路径。外管 20 布置在内管 10 的外侧, 从而能够在内管 10 的外周面 和外管 20 的内周面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 30。
         第二流体流过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的第二流动路径 30。流过第二流动路径 30 的第二流体与流过第一流动路径 12 的第一流体的温度不同。因而, 当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
         接触时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作用。
         对于上述套管式热交换器, 温度彼此不同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被分别引入第一 流动路径 12 和第二流动路径 30 并且彼此间接接触。这使得能够在流过第一流动路径 12 的第一流体和流过第二流动路径 30 的第二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作用。
         然而, 传统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缺点在于, 由于装配公差而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 间产生间隙 G。这可能会降低热交换效率并且可能导致内管 10 和外管 20 彼此进行摩擦接 触。
         换言之, 为了确保内管 10 和外管 20 的顺利装配, 该套管式热交换器被设计成使得 外管 20 的内径 L1 大于内管 10 的外径 L2。因而, 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装配公差。
         装配公差可能成为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产生间隙 G 的原因。该间隙 G 的存在带 来的问题在于, 被引入第二流动路径 30 的第二流体沿着直线流动。这倾向于使流过第一流 动路径 12 的第一流体和流过第二流动路径 30 的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时间急剧地减少。 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时间的减少导致热交换效率明显下降, 这进而显著地降 低了热交换器的性能。
         传统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另一问题在于, 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的间隙 G 允 许内管 10 在外管 20 内移动。因而, 内管 10 很可能与外管 20 的内周面接触。
         具体地说, 如果机动车的振动传递至内管 10, 则内管 10 以高速振动。这导致内管 10 和外管 20 彼此进行摩擦接触。结果, 可能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产生接触噪音, 并且 内管 10 和外管 20 的接触部分可能被磨损。内管 10 和外管 20 的接触磨损可能会显著地降 低热交换器的耐久性, 由此缩短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热交换器能够允许流体沿着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流动路径呈螺旋形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 热交换器能够增加沿着限定在内管内的第一流动路径流动的流体与沿着限定在内管和外 管之间的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时间。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 热交换器能够使沿着限定在内管内的第一流动路径流动的流体与沿着限定在内管和外管 之间的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最大化。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 热交换器能够防止内管和外管彼此摩擦接触。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 热交换器能够防止在内管和外管中产生接触噪音和接触磨损。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耐久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套管式热交换 器和用于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 提供了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 该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
         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 径,
         其中, 所述内管包括形成在该内管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凹槽, 该螺旋凹槽沿着所述 内管的纵向方向延伸, 所述外管包括向内突出的直径减小部, 使得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与所 述内管的外周面断续地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 提供了一种套管式热交换器, 该热交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
         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 径, 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包括存在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纵向延伸的间隙以及形成在 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凹槽, 所述外管包括用于改变沿着所述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流 体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方向改变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 提供了一种制造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方法, 该套管式热交 换器包括 : 内管, 在该内管中限定有第一流动路径 ; 以及外管, 该外管围绕所述内管布置以 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a) 在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上形成螺旋凹槽, 并且在所述外管的相对端部中形成一对 管扩大部 ;
         b) 将所述内管插入所述外管内 ;
         c) 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两个端部固定在一起 ; 以及
         d) 使所述外管变形以形成朝向所述内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直径减小部。
         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以及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 存在于所述内管和所 述外管之间的间隙被断续地阻断, 从而引入到第二流动路径中的第二流体能够在封闭间隙 区域中呈螺旋形流动。 这使得沿着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第二流体能够与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流动的第一流体有效地交换热。
         沿着第一流动路径流动的第一流体与沿着第二流动路径流动的第二流体之间的有效热交换有助于显著地增强热交换器的性能。
         由于外管具有用于防止内管运动的直径减小部, 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内管在外管 内运动。这使得可以防止内管和外管彼此摩擦接触。
         通过防止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摩擦接触, 可以防止在内管和外管中产生接触噪音和 接触磨损。这使得能够增强热交换器的耐久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从如下结合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及特征将 变得清楚。
         图 1 是示出了传统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 2 是沿着图 1 中的线 II-II 剖取的传统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 3A 和图 3B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 4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 5 是沿着图 4 中的线 V-V 剖取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 6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7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 8A 至 8F 是示出了在用于制造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中内管和外管 的形状和布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和用于制造该套管式 热交换器的方法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 与描述现有技术时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 代相同元件。
         参照图 3 至图 5, 根据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内管 10 和布置成包围内管 10 的外管 20。内管 10 设置有限定于其中的第一流动路径 12。第一流体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
         在内管 10 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凹槽 14。螺旋凹槽 14 沿着内管 10 的外周面呈 螺旋形地延伸。例如通过利用滚压工具 ( 未示出 ) 挤压内管 10 的外周面而形成螺旋凹槽 14。
         外管 20 围绕内管 10 布置, 从而能够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限定第二流动路径 30。具体地说, 第二流动路径 30 因螺旋凹槽 14 的存在而被形成为螺旋形状。
         通常, 外管 20 的内径 L1 设置成大于内管 10 的外径 L2。这是为了设置成装配公差 并且为了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产生纵向延伸的间隙 G。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间 隙 G 使得可以顺利地将内管 10 和外管 20 装配在一起。
         第二流体沿着限定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的螺旋形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沿 着该螺旋形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的第二流体在温度上与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 流体不同。因而, 当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流过第一流动路径 12 和第二流动路径 30 时在第 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作用。
         接下来, 参照图 3A、 图 3B 和图 6 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在本发明的套管式热交换器中, 外管 20 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直径减小部 40, 该直径 减小部 40 用作用于改变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的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方向改变 机构。直径减小部 40 的直径 L3 小于外管 20 的其余部分的直径 L4。直径减小部 40 形成在 外管 20 的在入口管 24 和出口管 26 之间延伸的部分中, 并沿着外管 20 的纵向方向以间隔 开的关系布置。在这方面, 入口管 24 连接至外管 20 的一个端部, 使得第二流体能够通过该 入口管 24 引入第二流动路径 30。出口管 26 连接至外管 20 的另一个端部, 使得第二流体能 够通过该出口管 26 从第二流动路径 30 排出。
         外管 20 的直径减小部 40 径向向内突出并且与内管 10 的外周面接触。具体地说, 直径减小部 40 被构造成与内管 10 的形成在螺旋凹槽 14 之间的螺旋形脊部 16 接触。
         通过与内管 10 的外周面接触, 直径减小部 40 至少断续地阻断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的间隙 G, 同时保持螺旋凹槽 14 敞开。 因而, 沿着间隙 G 径直向前流动的第二流体 被直径减小部 40 阻碍, 从而其能够沿着螺旋凹槽 14 呈螺旋形地流动。
         结果, 可以增加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和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 动的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器时间。 这有助于使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最 大化。 由于直径减小部 40 与内管 10 的外周面保持接触, 因此外管 20 将内管 10 保持就 位, 由此防止内管 10 在外管 20 内移动。这防止了否则会由内管 10 相对于外管 20 的运动 引起的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发生的摩擦接触。结果, 可以防止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中产 生接触噪音和接触磨损。这有助于提高热交换器的耐久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的是, 直径减小部 40 是沿着外管 20 的纵向方向以较小的间隔形成的。这是 为了抑制第二流体径直向前流过间隙 G, 并致使第二流体沿着螺旋凹槽 14 呈螺旋形流动。 结果, 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呈螺旋形流动的第二流体能够与流过第一流动路径 12 的第一 流体有效地交换热。
         外管 20 如图 3A 所示由直管部构成。另选的是, 外管 20 可以如图 3B 所示由弯管 部和多个直管部构成。优选的是, 直径减小部 40 形成在外管 20 的笔直部中。这是因为内 管 10 和外管 20 在其弯曲部中保持彼此接触。
         优选的是直径减小部 40 通过滚压加工形成, 其中, 外管 20 的外周面利用成形辊挤 压而形成直径减小部 40。
         如果必要, 直径减小部 40 可以通过挤压加工形成, 其中, 外管 20 的外周面利用挤 压模挤压而形成直径减小部 40。
         优选的是, 直径减小部 40 通过滚压加工而不是挤压加工而形成。其原因在于, 如 果直径减小部 40 通过挤压加工形成, 则它们可能由于外管 20 的弹性而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 直径减小部 40 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 它们与内管 10 的外周面间隔开。因而, 直径减小 部 40 不能封闭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的间隙 G。
         将参照图 4 和图 6 描述如以上构造的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操作的一个实施例。
         在内管 10 安装在外管 20 内而与直径减小部 40 接触的状态下, 第一流体被引入内 管 10 的第一流动路径 12 内, 第二流体被引入限定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的第二流动路 径 30 内。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与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的第二流体 间接接触, 从而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第二流动路径 30 的不存在直径减小部 40 的区域, 第二流体沿着内管 10 和外 管 20 之间的间隙 G 径直向前流动, 并且还沿着形成在内管 10 上的螺旋凹槽 14 呈螺旋形流 动。在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既径直向前流动又呈螺旋形流动时, 第二流体与沿着第一流动 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交换热。
         在第一流动路径 30 的其中间隙 G 被直径减小部 40 封闭的区域中, 第二流体沿着 形成在内管 10 上的螺旋凹槽 14 呈螺旋形流动。因而, 沿着螺旋凹槽 14 流动较长路途的第 二流体能够与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有效地交换热。
         这样, 第二流体在其经过第二流动路径 30 时反复地进行笔直和螺旋流动以及螺 旋流动。这增强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由此显著地改善热交换器的性 能。
         对于上述构造的套管式热交换器, 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的间隙 G 被断续地 阻断, 使得引入到第二流动路径 30 内的第二流体能够在封闭间隙区域中呈螺旋形流动。这 使得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的第二流体能够与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有 效地交换热。
         沿着第一流动路径 12 流动的第一流体和沿着第二流动路径 30 流动的第二流体之 间的有效的热交换有助于显著地增强热交换器的性能。 由于外管 20 具有用于防止内管 10 运动的直径减小部 40, 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内 管 10 在外管 20 内运动。这可以防止内管 10 和外管 20 彼此摩擦接触。
         通过防止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的摩擦接触, 可以防止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中产 生接触噪音和接触磨损。这使得能够增强热交换器的耐久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接下来, 参照图 7、 图 8A 至图 8F 详细地描述制造套管式热交换器的方法。
         如图 8A 所示, 首先制备内管 10 和外管 20( 图 7 中的 S101)。然后, 如图 8B 所示, 在内管 10 的外周面上形成螺旋凹槽 14, 并且在外管 20 的相对端部中形成管扩大部 22( 图 7 中的 S103)。螺旋凹槽 14 例如通过滚压加工形成, 在该滚压加工中利用成形辊挤压内管 10 的外周面。 管扩大部 22 例如通过扩管挤压加工形成, 在该挤压加工中利用挤压机扩大外 管 20 的相对端部。
         在形成完螺旋凹槽 14 和管扩大部 22 之后, 如图 8C 所示将内管 10 插入外管 20 内 ( 图 7 中的步骤 S105)。随后, 如图 8C 所示在内管 10 和外管 20 的相对端部处将内管 10 和 外管 20 焊接在一起 ( 图 7 中的 S107)。
         之后, 如图 8E 所示将内管 10 和外管 20 弯曲成期望形状 ( 图 7 中的 S108)。结果, 内管 10 和外管 20 在它们的弯曲部中彼此接触。
         接着, 如图 8F 所示, 通过使外管 20 变形而在外管 20 中以期望间隔形成多个直径 减小部 40( 图 7 中的 S109)。直径减小部 40 例如通过滚压加工而形成, 在该滚压加工中外 管 20 的外周面利用成形辊挤压。 如果必要, 将用于引入和排出流过的第二流体的入口管 24 和出口管 26 安装至外管 20 的管扩大部 22。
         通过上述步骤制成的套管式热交换器具有第一流体能够流过的第一流动路径 12、 第二流体能够流过的第二流动路径 30 以及沿着外管 20 以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直径减小部 40。
         外管 20 的直径减小部 40 径向向内突出以与内管 10 的外周面接触。因而, 内管 10
         和外管 20 之间存在的间隙 G 至少断续地被直径减小部 40 阻断。内管 10 通过外管 20 的直 径减小部 40 而被防止运动。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 式。 应理解,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关 键  词:
    套管 热交换器 制造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套管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该热交换器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5695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