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吸能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吸能盒.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0988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09 CN 103909888 A (21)申请号 201410127228.7 (22)申请日 2014.03.31 B60R 19/34(2006.01) (71)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 2266 号 (72)发明人 王涛 罗楠 孙佳 徐鹏 周丹丹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11274 代理人 申健 (54) 发明名称 汽车吸能盒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吸能盒, 涉及汽车配件 技术, 以提供一种变形均匀, 吸收碰。
2、撞能量效果好 的吸能装置。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汽车吸能盒, 包括筒状吸能盒本体, 所述吸能盒本体一端设有 与汽车防撞梁连接的前安装板、 另一端设有与汽 车纵梁连接的后安装板, 所述吸能盒本体侧壁上 具有向内凹陷的溃缩槽, 所述吸能盒本体至少一 个侧壁上固定有引导板 ; 所述引导板上设有弱化 结构, 所述弱化结构对应所述溃缩槽设置 ; 当汽 车发生碰撞时, 所述引导板的弱化结构变形并引 导所述溃缩槽溃缩吸能。 本发明主要用在汽车中。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
3、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09888 A CN 103909888 A 1/1 页 2 1. 一种汽车吸能盒, 包括筒状吸能盒本体, 所述吸能盒本体一端设有与汽车防撞梁连 接的前安装板、 另一端设有与汽车纵梁连接的后安装板, 所述吸能盒本体侧壁上具有向内 凹陷的溃缩槽,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盒本体至少一个侧壁上固定有引导板 ; 所述引导板上设有弱化结构, 所述弱化结构对应所述溃缩槽设置 ;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所述引导板的弱化结构变形并引导所述溃缩槽溃缩吸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为两个, 且分别设在所 述吸能盒本体结构相同的。
4、上、 下表面 ; 所述引导板包括固定在所述吸能盒本体非溃缩槽区域的连接边、 以及与所述连接边相 连并在所述溃缩槽区域形成有所述弱化结构的延伸边。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盒本体上表面设有三个 长条状溃缩槽 ; 沿所述吸能盒本体上表面延伸方向, 三个所述溃缩槽平行、 等距设置 ; 所述引导板的连接边包括有四个, 且分别位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以及最外侧所述溃 缩槽两端 ; 所述连接边与所述溃缩槽平行设置, 且多个所述连接边之间等距设置 ; 相邻所述连接边同侧端之间共同连接所述延伸边, 所述延伸边对应所述溃缩槽区域形 成有顶角, 所述顶角处设有所述弱化结构。。
5、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边包括等长设置的两个 自由边, 且所述顶角临近所述吸能盒本体上表面的侧棱边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边与所述延伸边一体成 型设置, 且所述连接边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吸能盒本体侧壁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化结构为设在所述延伸边 内侧的第一凹槽, 且所述第一凹槽为上、 下贯通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外侧所述溃缩槽两端的连 接边与所述延伸边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连接处内侧。。
6、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位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的连接 边与所述延伸边的连接处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连接处内侧。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汽车吸能盒, 其特征在于, 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的连接边 同端相连的所述延伸边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相邻所述延伸边的连接 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09888 A 2 1/5 页 3 汽车吸能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吸能盒。 背景技术 0002 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汽车作为出行的 代步工具。
7、, 与此同时, 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0003 目前, 由于车辆越来越多、 路况越来越复杂, 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 极易发生碰撞 等事故, 其中以低速行驶下的前碰或后碰 (追尾) 居多。现有技术中, 为了有效提高前防撞梁 和后防撞梁在汽车低速碰撞下的防护作用, 通常在前防撞梁和前纵梁、 后防撞梁和后纵梁 之间均设置汽车吸能盒, 以充分吸收汽车碰撞能量。 具体地, 以汽车在低速行驶下发生前碰 为例, 其中, 汽车吸能盒一端固定有与前防撞梁连接的前安装板、 另一端固定有与前纵梁连 接的后安装板, 且汽车吸能盒的侧壁上设有溃缩槽, 从而当汽车发生前碰时, 前防撞梁将碰 撞能量传递到。
8、汽车吸能盒中, 汽车吸能盒通过溃缩槽的溃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能够减少 纵梁的变形量, 从而保障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0004 然而, 车辆实际碰撞时, 多为斜向碰撞 (非正向碰撞) 等复杂情况, 导致汽车吸能盒 所受碰撞力不均而无法均匀变形, 则降低了汽车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吸能盒, 以提供一种变形均匀, 吸收碰撞能量效果 好的吸能装置。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0007 一种汽车吸能盒, 包括筒状吸能盒本体, 所述吸能盒本体一端设有与汽车防撞梁 连接的前安装板、 另一端设有与汽车纵梁连接的后安装板, 所述吸。
9、能盒本体侧壁上具有向 内凹陷的溃缩槽, 所述吸能盒本体至少一个侧壁上固定有引导板 ; 所述引导板上设有弱化 结构, 所述弱化结构对应所述溃缩槽设置 ;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所述引导板的弱化结构变形 并引导所述溃缩槽溃缩吸能。 0008 其中, 所述引导板为两个, 且分别设在所述吸能盒本体结构相同的上、 下表面 ; 所 述引导板包括固定在所述吸能盒本体非溃缩槽区域的连接边、 以及与所述连接边相连并在 所述溃缩槽区域形成有所述弱化结构的延伸边。 0009 具体地, 所述吸能盒本体上表面设有三个长条状溃缩槽 ; 沿所述吸能盒本体上表 面延伸方向, 三个所述溃缩槽平行、 等距设置 ; 所述引导板的连接。
10、边包括有四个, 且分别位 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以及最外侧所述溃缩槽两端 ; 所述连接边与所述溃缩槽平行设置, 且多个所述连接边之间等距设置 ; 相邻所述连接边同侧端之间共同连接所述延伸边, 所述 延伸边对应所述溃缩槽区域形成有顶角, 所述顶角处设有所述弱化结构。 0010 具体可以为, 所述延伸边包括等长设置的两个自由边, 且所述顶角临近所述吸能 盒本体上表面的侧棱边设置。 说 明 书 CN 103909888 A 3 2/5 页 4 0011 优选地, 所述连接边与所述延伸边一体成型设置, 且所述连接边通过焊接固定在 所述吸能盒本体侧壁上。 0012 其中, 所述弱化结构为设在所述延伸边内侧。
11、的第一凹槽, 且所述第一凹槽为上、 下 贯通结构。 0013 在实际应用时, 位于最外侧所述溃缩槽两端的连接边与所述延伸边的连接处设有 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连接处内侧。 0014 其中, 位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的连接边与所述延伸边的连接处设有所述第二凹 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连接处内侧。 0015 实际应用时还可以为, 与相邻所述溃缩槽之间的连接边同端相连的所述延伸边之 间设有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相邻所述延伸边的连接处。 001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吸能盒中, 通过设在筒状吸能盒本体一端的前安装板, 能够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防撞梁上, 再通过设在筒状吸能盒本体另一。
12、端的后安装板, 能够 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纵梁上, 从而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防撞梁与纵梁之间, 其中, 吸能盒本 体侧壁上设有向内凹陷的溃缩槽。 以汽车低速行驶下发生前碰为例, 本实施例中, 在吸能盒 本体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具有弱化结构的引导板, 该引导板的弱化结构对应溃缩槽区域设 置, 从而当汽车发生低速前碰时, 前防撞梁将碰撞能量传到汽车吸能盒中, 吸能盒本体侧壁 上的溃缩槽能够溃缩吸能, 同时吸能盒本体侧壁上的引导板中的弱化结构变形, 由于该弱 化结构对应溃缩槽区域, 因此弱化结构变形时能够引导溃缩槽快速溃缩, 对于实际碰撞情 况, 溃缩槽的快速溃缩能够提高吸能盒整体变形的均匀性, 从而提高。
13、了汽车吸能盒的吸能 效果 ; 而且, 引导板的弱化结构自身变形, 也能够吸收部分碰撞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汽 车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 0018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吸能盒的引导板结构立体图 ; 0019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吸能盒的引导板结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汽车吸能盒进行详细描述。 002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吸能盒, 如图 1 所示, 包括筒状吸能盒本体 11, 吸能盒 本体 11 一端设有与汽车防撞梁连接的前安装板 111、 另一端设有与汽车纵。
14、梁连接的后安装 板 112, 吸能盒本体 11 侧壁上具有向内凹陷的溃缩槽 10, 吸能盒本体 11 至少一个侧壁上固 定有引导板12 ; 引导板12上设有弱化结构, 弱化结构对应溃缩槽10设置 ; 当汽车发生碰撞 时, 引导板 12 的弱化结构变形并引导溃缩槽 10 溃缩吸能。 002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吸能盒中, 通过设在筒状吸能盒本体一端的前安装板, 能够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防撞梁上, 再通过设在筒状吸能盒本体另一端的后安装板, 能够 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纵梁上, 从而将吸能盒本体固定在防撞梁与纵梁之间, 其中, 吸能盒本 体侧壁上设有向内凹陷的溃缩槽。 以汽车低速行驶下发生前碰为例,。
15、 本实施例中, 在吸能盒 本体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具有弱化结构的引导板, 该引导板的弱化结构对应溃缩槽区域设 说 明 书 CN 103909888 A 4 3/5 页 5 置, 从而当汽车发生低速前碰时, 前防撞梁将碰撞能量传到汽车吸能盒中, 吸能盒本体侧壁 上的溃缩槽能够溃缩吸能, 同时吸能盒本体侧壁上的引导板中的弱化结构变形, 由于该弱 化结构对应溃缩槽区域, 因此弱化结构变形时能够引导溃缩槽快速溃缩, 对于实际碰撞情 况, 溃缩槽的快速溃缩能够提高吸能盒整体变形的均匀性, 从而提高了汽车吸能盒的吸能 效果 ; 而且, 引导板的弱化结构自身变形, 也能够吸收部分碰撞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汽。
16、 车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0023 具体地, 对于筒状的吸能盒本体 11 来说, 其通常包括有前板以及通过焊接与前板 连接的后板, 从而构成具有四个面的筒状吸能盒本体 11。因此, 可以通过在吸能盒本体 11 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引导板 12, 从而在汽车碰撞的过程中, 使引导板 12 从四个侧面充分引 导吸能盒本体 11 的溃缩槽 10 快速溃缩, 达到充分吸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时, 在保证引导 板 12 引导溃缩槽 10 快速溃缩的前提下, 同时节省材料成本, 通常在吸能盒本体 11 的结构 相同的上、 下表面设置引导板 12, 即引导板 12 包括有两个, 分别对应设在吸能盒本体 11 的 。
17、上、 下表面。 0024 其中, 以吸能盒本体 11 的上表面为例, 其上设有用于溃缩吸能的溃缩槽 10, 且通 常为了提高汽车吸能盒的整体吸能能力和效果, 通常在上表面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溃缩槽 10, 且优选溃缩槽 10 的结构为长条状结构, 从而增加溃缩槽 10 自身的溃缩范围。这其中, 由于汽车吸能盒主要吸收汽车正碰或后碰的碰撞能量, 因此长条状溃缩槽 10 的延伸方向 通常垂直于吸能盒本体11上表面的延伸方向, 理想状况下, 吸能盒本体11上表面的延伸方 向即为汽车正碰或后碰的方向、 长条状溃缩槽 10 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吸能盒本体 11 上表面 的延伸方向。鉴于此, 沿吸能盒本体 11。
18、 上表面的延伸方向, 多个长条状溃缩槽 10 平行、 等 距设置, 保证汽车吸能盒本体 11 整体溃缩的均匀性, 提高吸能效果。 0025 相应的, 如图 2 所示, 引导板 12 可以包括固定在吸能盒本体 11 的非溃缩槽 10 区 域的连接边21, 即通过连接边21将引导板12固定在吸能盒本体11的上表面上 ; 在图2中, 引导板 12 还包括与连接边 21 相连接, 同时在对应溃缩槽 10 区域形成有弱化结构的延伸边 22, 从而汽车在碰撞发生时, 固定用的连接边21不动 (仅随吸能盒本体11的溃缩而运动, 自 身不存在溃缩, 可能存在损坏等) , 从而延伸边 22 上的弱化结构受碰撞力。
19、的影响变形, 完成 对溃缩槽 10 溃缩的快速引导作用。 0026 具体可以为,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以吸能盒本体 11 上表面上设有三个溃缩槽 10 为 例, 相应的引导板 12 的连接边 21 设置有四个, 且四个连接边 21 分别设在相邻溃缩槽 10 之 间以及最外侧溃缩槽 10 两端, 从而使连接在连接边 21 上的延伸边 22 能够很好地对应溃缩 槽10区域设置。 其中, 为了使碰撞力主要传递并作用于延伸边22上, 可以将连接边21平行 于溃缩槽 10 设置, 从而使汽车发生正向碰撞或斜向等碰撞时, 连接边 21 所受碰撞力最大, 则使传递到延伸边 22 的碰撞力最大化, 便。
20、于延伸边 22 上的弱化结构 23 的变形。 0027 在图 1 中, 四个连接边 21 的同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且与吸能盒本体 11 上表面的 侧棱边平行设置, 从而能够保证延伸边22上的弱化结构变形时, 引导板12的变形方向为吸 能盒本体 11 的溃缩方向, 以保证引导作用下的快速溃缩吸能。图 1 和图 2 中, 延伸边 22 连 接在相邻连接边21的同侧端之间, 且延伸边22对应溃缩槽区域形成有顶角, 且在顶角处设 有弱化结构 23 ; 其中, 图 1 和图 2 中包括有间隔设置的四个连接边 21, 因此引导板 12 可以 包括有八个延伸边 22, 即连接边 21 同侧端均设有四个。 。
21、说 明 书 CN 103909888 A 5 4/5 页 6 0028 其中, 图 1 和图 2 中延伸边 22 可以包括等长设置的两个自由边 24, 且两个自由边 24 构成的顶角临近吸能盒本体 11 上表面的侧棱边设置, 从而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在碰撞力 以及弱化结构的作用下, 能够使两个自由边 24 相互靠拢、 压缩变形, 从而引导溃缩槽 10 沿 引导板12的变形方向溃缩, 达到快速溃缩的作用。 这其中, 一个延伸边22的两个自由边24 的夹角越小, 则越易发生变形, 引导作用越好。 0029 在图1和图2中, 相邻连接边21与位于两者之间的延伸边22共同构成一个六边形 结构, 且该六。
22、边形结构在图 2 中, 沿 X 方向和 Y 方向均为对称结构, 从而保证其固定在吸能 盒本体 11 的上、 下表面上时, 能够在碰撞力作用下, 各处变形量相同, 从而达到均匀变形, 以便于引导溃缩槽快速、 均匀的溃缩。其中, 图 1 和图 2 中, 包括有三个上述六边形结构, 六 边形结构为闭合环结构, 能够保证碰撞力传递的稳定性, 便于引导板的变形。 0030 在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 可以将连接边21与延伸边22一体成型设置, 便于加工制 造, 同时保证碰撞力传递的稳定性、 顺畅性。且连接边 21 与延伸边 22 可以均采用 45 度钢 材质, 连接边 21 可以采用电焊、 二保焊等方式固定。
23、在吸能盒本体 11 的侧壁上。 0031 在图 2 中, 延伸边 22 上的弱化结构 23 为设在其内侧的第一凹槽, 该第一凹槽为 上、 下贯通的结构。当汽车发生低速前碰时, 由于第一凹槽的存在, 使延伸边 22 在该顶角处 强度较弱, 从而汽车碰撞时使两个自由边 24 相互靠拢, 延伸边 22 变形压缩, 整体使引导板 12完成变形, 进而达到引导作用。 其中, 引导板12的引导作用主要依靠设在延伸边22上的 弱化结构 23, 即第一凹槽完成, 因此为了提高引导板 12 快速的在弱化结构 23 位置变形, 可 以通过在连接边 21 与延伸边 22 连接处设置第二凹槽 25, 且第二凹槽 25。
24、 位于连接处的内 侧, 即朝向六边形结构内部设置。 其中, 位于相邻溃缩槽10之间的连接边21, 其一端同时连 接有两个延伸边22的自由边24, 连接边21与每个自由边24的连接处之间均设有第二凹槽 25。 0032 下面借助图 3 对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汽车吸能盒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3中, 临近前安装板111的连接边22定为连接边1、 沿远离连接边1的方向依次定为连接 边 2、 连接边 3 以及连接边 4 ; 相应的位于相邻连接边 22 之间的延伸边 22, 位于上部的延伸 边 22 依次定为延伸边 1、 延伸边 2 以及延伸边 3, 位于下部的延伸边 22 依次定为延伸边 4、 。
25、延伸边 5 以及延伸边 6。 0033 具体,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 首先连接边 1 受到碰撞力的作用, 由于连接边 1 与延伸 边 1、 延伸边 4 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凹槽 25, 因此连接边 1 受到碰撞力时, 能够沿图 3 中 X 方 向运动, 从而碰撞力传递到与连接 1 相连的自由边 24 上, 之后通过延伸边 1 与延伸边 4 上 的弱化结构 23, 能够使延伸边 1 的两个自由边 24 和延伸边 4 的两个自由边 24 相互靠拢, 变形吸能。其中, 与连接边 1 相连的两个自由边沿图 3 中 Y 方向运动。在连接边 1 沿 X 方 向运动的过程中, 吸能盒本体 11 上表面临近前安装板。
26、 111 的溃缩槽 10 也会受碰撞力的作 用发生溃缩变形, 从而延伸边 1 和延伸边 4 的弱化结构 23 在对应溃缩槽 10 变形时, 能够引 导该溃缩槽 10 快速溃缩, 提高该溃缩槽 10 的溃缩均匀性, 同时延伸边 1 和延伸边 4 的对称 性, 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溃缩槽 10 的溃缩均匀性, 提高其吸能能力。 0034 随着碰撞力的传递, 连接边2、 连接边3以及连接边4均依次沿图3中X方向运动, 从而使相应的延伸边 2、 延伸边 3、 延伸边 5 以及延伸边 6 各自的弱化结构 23 变形。该过程 中, 溃缩槽 10 依次溃缩吸能, 从而延伸边 2 和延伸边 5、 延伸边 3 和延。
27、伸边 6 的弱化结构 23 说 明 书 CN 103909888 A 6 5/5 页 7 变形时, 能够引导溃缩槽 10 快速溃缩, 提高吸能盒本体 11 上溃缩槽 10 的溃缩均匀性, 同时 延伸边2和延伸边5、 延伸边3和延伸边6的对称性, 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溃缩槽10的溃缩均 匀性, 提高其吸能能力。 0035 其中, 在延伸边 1 和延伸边 4 的弱化结构首先变形之后, 与连接边 2 连接的延伸边 1和延伸边4的自由边24也会沿图3中X方向运动, 因此为了提高其运动的方便性, 避免对 与连接边 2 连接的延伸边 2 和延伸边 5 的自由边 24 的阻碍, 可以在与连接边 2 和连接边 3。
28、 两端相连的延伸边 22 之间, 即延伸边 1 与延伸边 2、 延伸边 2 与延伸边 3、 延伸边 4 与延伸 边 5、 延伸边 5 与延伸边 6 之间设置上述第二凹槽 25, 且第二凹槽 25 位于延伸边 22 与连接 边 21 的连接处。 003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中心” 、“上” 、“下” 、“前” 、“后” 、“左” 、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29、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7 术语 “第一”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 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 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 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除非另有说明,“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 或两个以上。 003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安装” 、“相 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 ; 可 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30、。 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 具体特征、 结构、 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 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0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 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 准。 说 明 书 CN 103909888 A 7 1/2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888 A 8 2/2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09888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