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摆动斜盘和转动配流盘的液压变压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摆动斜盘和转动配流盘的液压变
压器。
背景技术
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是当今液压传动领域非常重要的节能方案。液压变压器是
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的核心元件。Innas公司申请了WO9731185A1发明专利,该专利中的
液压变压器的配流盘均匀布置了三个腰形槽,分别与恒压源、负载和低压源联接。这种在配
流盘上均匀布置三个腰形槽有利于减小变压器的体积,但存在几项技术问题:1)由于配流
窗口小于120°,因此流量脉动较大;2)依靠柱塞缸转速变化来调节流量,流量调节能力差;
3)由于柱塞缸转速很低时的稳定性差,所以导致元件在小流量工况时工作不稳定;4)压力、
流量控制耦合程度大,增大系统控制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摆动斜盘和转动配流盘的液压设备,可有效地克服现
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所示,它包括左壳体2、右壳体2’、
中壳体13、旋转轴15、左柱塞9、右柱塞9’、左柱塞缸6、右柱塞缸6’、左斜盘11、右斜盘11’、左
配流盘3、右配流盘3’,其特征是左壳体2和右壳体2’分别通过左、右螺栓5、5’与中壳体13连
接,旋转轴15的左右端分别通过左、右第一轴承1、1’安装在左壳体2和右壳体2’的轴承腔
内,旋转轴15的中部分别通过左、右第二轴承14、14’安装在中壳体13的左、右凹腔内,旋转
轴15分别通过左、右第二花键J2、J2’与左、右柱塞缸6、6’连接,左、右柱塞缸6、6’分别与左、
右柱塞9、9’形成了n个左柱塞腔7和n个右柱塞腔7’,n为正整数,旋转轴15的轴线分别与左、
右斜盘11、11’的轴线以锐角α和α’相交,三者的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图1所示,所述的左摆动马达转子4、左配流盘3、左柱塞缸6、左柱塞9、左斜盘11、左斜
盘推动缸8、左复位弹簧12和旋转轴15构成了第一单元E1,右摆动马达转子4’、右配流盘6’、
右柱塞缸6’、右柱塞9’、右斜盘11’、右斜盘推动缸8’、右复位弹簧12’和旋转轴15构成了第
二单元E2,第一、第二单元E1、E2分别位于中间横截面X-X的左侧和右侧,第一、第二单元E1、
E2具有相同的结构,以第一单元E1为例,左配流盘3、左柱塞缸6、左斜盘11从左向右依次套
装在旋转轴15的左段,左摆动马达转子4通过左第一花键J1与左配流盘3联接,安装在左壳
体2右端凹腔内的左配流盘3的右端面与柱塞缸6的左端面贴合,左柱塞9通过左滑靴10与左
斜盘11的左端面贴合,左斜盘11与中壳体13通过左转动副16贴合,左斜盘11的上端部的左、
右侧分别通过左斜盘推动缸8和左复位弹簧12与中壳体13连接;如图1、2、4所示,左摆动马
达转子的第一、第二外齿4.1、4.2和左壳体的第一、第二内齿2.1、2.2位于环形腔Q1内,将环
形腔Q1分割为左摆动马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A1、B1、C1、D1分别与左摆动马达第
一、第二、第三、第四油口a1、b1、c1、d1连通,左壳体的第一油孔17通过左配流盘的第一腰形
槽19与左柱塞腔7连通,左壳体的第二油孔18通过左配流盘的第二腰形槽20与左柱塞腔7连
通,右壳体的第一油孔17’通过右配流盘的第一腰形槽19’与右柱塞腔7’连通,右壳体的第
二油孔18’通过右配流盘的第二腰形槽20’与右柱塞腔7’连通。
如图2、3、4所示,左壳体的第一油孔17位于左壳体的第三区域Ⅲ内,左壳体的第二
油孔18位于左壳体的第一区域Ⅰ内,右壳体的第一油孔17’位于右壳体的第三区域Ⅲ’内,右
壳体的第二油孔18’位于右壳体的第一区域Ⅰ’内,左、右配流盘3、3’逆时针旋转的最大角度
范围为90°~150°,当左、右配流盘3、3’旋转角度等于0°时,左配流盘的第一、第二腰形槽19、
20于第一单元E1的纵剖面Z-Z对称,左配流盘的第一、第二腰形槽19’、20’于第二单元E2的
纵剖面Z’-Z’对称。
本发明优点及积极效果是:
(1)采用两个单元组成的液压变压器,不仅具有较大的变压比,可以显著降低瞬时输出
流量脉动,执行机构工作更加稳定。
(2)通过改变斜盘摆角来改变液压变压器输出流量,防止柱塞缸转速速度变化过
大,提高了柱塞缸运转稳定性,避免了低速稳定性差的问题。
(3)减小了流量与压力控制的耦合影响。
(4)配流盘由独立摆动马达驱动,易于实现伺服控制,实现液压变压器的输出压力
高响应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b)是左壳体的剖视图。
图4(a)是图4(b)的左视图。
图4(c)是图4(b)的右视图。
图中:1-左第一轴承,1’-右第一轴承,2-左壳体,2.1-左壳体的第一内齿,2.2-左
壳体的第二内齿,2’-右壳体,2.1’-右壳体的第一内齿,2.2’-右壳体的第二内齿,3-左配流
盘,3’-右配流盘,4-左摆动马达转子,4.1-左摆动马达转子的第一外齿,4.2-左摆动马达转
子的第二外齿,4’-右摆动马达转子,4.1’-右摆动马达转子的第一外齿,4.2’-右摆动马达
转子的第二外齿,5-左螺栓,5’-右螺栓,5’’-左螺栓孔,6-左柱塞缸,6’-右柱塞缸,7-左柱
塞腔,7’-右柱塞腔,8-左斜盘推动缸,8’-右斜盘推动缸,9-左柱塞,9’-右柱塞,10-左滑靴,
10’-右滑靴,11-左斜盘,11’-右斜盘,12-左复位弹簧,12’-右复位弹簧,13-中壳体,14-左
第二轴承,14’-右第二轴承,15-旋转轴,16-左转动副,17-左壳体的第一油孔,17’-右壳体
的第一油孔,18-左壳体的第二油孔,18’-右壳体的第二油孔,19-左配流盘的第一腰形槽,
19’-右配流盘的第一腰形槽,20-左配流盘的第二腰形槽,20’-右配流盘的第二腰形槽,A1-
左摆动马达的第一工作腔,B1-左摆动马达的第二工作腔,C1-左摆动马达的第三工作腔,
D1-左摆动马达的第四工作腔,a1-左摆动马达的第一油口,b1-左摆动马达的第二油口,c1-
左摆动马达的第三油口,d1-左摆动马达的第四油口,E1-第一单元,E2-第二单元,J1-左第
一花键,J1’-右第一花键,J2-左第二花键,J2’-右第二花键,Q1-环形腔,Ⅰ、Ⅱ、Ⅲ、Ⅳ-左壳
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域,Ⅰ’、Ⅱ’、Ⅲ’、Ⅳ’-右壳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左壳体2、右壳体2’和中壳体13构成了液压变压器的封闭容腔;旋转轴
15的两端分别通过左、右第一轴承1、1’安装在左壳体2和右壳体2’的轴承腔内,旋转轴15的
中部分别通过左、右第二轴承14、14’安装在中壳体13的左、右凹腔内,旋转轴15分别通过
左、右第二花键J2、J2’与左、右柱塞缸6、6’连接,左、右柱塞缸6、6’分别与左、右柱塞9、9’形
成了9个左柱塞腔8和9个右柱塞腔8’,旋转轴15的轴线分别与左、右柱塞缸6、6’的轴线以锐
角α和α’相交,α=α’=0°~20°;
如图1、2、4所示,所述的左摆动马达转子4、左配流盘3、左柱塞缸6、左柱塞9、左斜盘11、
左斜盘推动缸8、左复位弹簧12和旋转轴15构成了第一单元E1,右摆动马达转子4’、右配流
盘6’、右柱塞缸6’、右柱塞9’、右斜盘11’、右斜盘推动缸8’、右复位弹簧12’和旋转轴15构成
了第二单元E2,第一、第二单元E1、E2分别位于中间横截面X-X的左侧和右侧,第一、第二单
元E1、E2具有相同的结构,以第一单元E1为例,旋转轴15从左向右依次穿过了左配流盘3、左
柱塞缸6、左斜盘11,左摆动马达转子4通过左第一花键J1与左配流盘3联接,安装在左壳体2
右端的凹腔内的左配流盘3的右端面与柱塞缸6的左端面贴合,左柱塞9通过左滑靴10与左
斜盘11的左端面贴合,左斜盘11与中壳体13通过左转动副16贴合,左斜盘11的上端部的左、
右侧分别通过左斜盘推动缸8和左复位弹簧12与中壳体13连接,左、右斜盘11、11’的摆角变
化可以引起第一、第二单元E1、E2的排量变化,进一步改变液压变压器的输入和输出流量;
如图1、2、4所示,左摆动马达转子的第一、第二外齿4.1、4.2和左壳体第一、第二内齿
2.1、2.2位于环形腔Q1内,将环形腔Q1分割为左摆动马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A1、
B1、C1、D1分别与左摆动马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油口a1、b1、c1、d1连通,左壳体的第一油
孔17通过左配流盘的第一腰形槽19与左柱塞腔7连通,左壳体的第二油孔18通过左配流盘
的第二腰形槽20与左柱塞腔7连通,右壳体的第一油孔17’通过右配流盘的第一腰形槽19’
与右柱塞腔7’连通,右壳体的第二油孔18’通过右配流盘的第二腰形槽20’与右柱塞腔7’连
通;
如图2、3、4所示,左壳体的第一油孔17位于左壳体的第三区域Ⅲ内,左壳体的第二油孔
18位于左壳体的第一区域Ⅰ内,右壳体的第一油孔17’位于右壳体的第三区域Ⅲ’内,右壳体
的第二油孔18’位于右壳体的第一区域Ⅰ’内,左、右配流盘3、3’逆时针旋转的最大角度为
90°,当左、右配流盘3、3’的旋转角为0°时,左配流盘,当左、右配流盘3、3’旋转角度等于0°
时,左配流盘的第一、第二腰形槽19、20于第一单元E1的纵剖面Z-Z对称,左配流盘的第一、
第二腰形槽19’、20’于第二单元E2的纵剖面Z’-Z’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