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动力源领域,尤其是一种能耗小、安全性高的机器人关节驱动
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是为机器人关节提供动力的装置。一般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
主要由伺服电机、减速器、基座、传动盘、钢丝绳组成,在驱动机器人关节进行重物抬升的过
程中,或重物抬升起来后将重物水平转运到其他位置的过程中,其伺服电机需要持续提供
扭矩,以免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下降。这样导致以下缺点:1.伺服电机需要持续供电,能耗较
大;2.一旦伺服电机发生故障,无法提供扭矩,重物即会下落,造成危险,安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解决机器人驱动装置提升重物时
能耗大、安全性差的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1)、减速器(2)、
轴(4)、超越离合器(5)、电磁离合器动圈(9)、电磁离合器定圈(10)、电磁离合器支座(11)、
传动盘(15)、钢丝绳(18);
所述伺服电机(1)与减速器(2)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减速器(2)的输出轴与轴(4)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轴(4)外表面依次穿过超越离合器(5)、电磁离合器动圈(9)、电磁离合器支座
(11)和传动盘(15);
所述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内圈与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外圈相连接;
所述传动盘(15)外圆周面上安装钢丝绳(18);
所述电磁离合器动圈(9)的离合作用面与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离合作用面相对
安装。
进一步地,还包括减速器支座(3)和基座(13);
所述减速器(2)的外壳输出端与减速器支座(3)通过法兰螺钉连接;
所述减速器支座(3)安装于基座(13)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座(7);
所述连接座(7)的内圈通过键(8)与超越离合器(5)相连接,与电磁离合器动圈(9)
法兰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轴端挡圈(17);
所述轴端挡圈(17)与所述轴(4)的输出端端面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轴(4)为三段式圆柱结构,中间段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
所述轴(4)输入端内部有孔,所述减速器(2)的输出轴插入所述轴(4)的孔内,并用
键连接;
所述轴(4)外表面输入端与所述超越离合器(5)的内圈通过键(6)相连接,输出端
伸入所述传动盘(15)的内孔,并通过键(16)相连接,中间段与所述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
内孔通过轴承(14)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盘(15)外圆周面上有安装所述钢丝绳(18)的凹槽,所述钢丝
绳(18)安装于所述传动盘(15)的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器支座(3)为L型结构,包括立板和底板,立板为法兰型,上开
法兰孔,立板下表面有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减速器支座(3)的法兰孔,旋进所述减速器(2)
的外壳,将所述减速器(2)与所述减速器支座(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13)为长方体板子,其上开通孔;螺钉穿过所述基座(13)的通
孔,旋入所述减速器支座(3)的螺纹孔,将减速器支座(3)固定于基座(13)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7)为带法兰的圆环形,法兰上有法兰通孔;所述电磁离合
器动圈(9)为圆环形,一端面上有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连接座(7)的法兰通孔,旋入所述电
磁离合器动圈(9)的螺纹孔,将所述连接座7与所述电磁离合器动圈(9)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为圆环形,一面为离合作用面,另一面上有螺
纹孔;所述电磁离合器支座(11)为带法兰的L型结构,包括纵板和横板,法兰位于纵板上,法
兰上有法兰通孔,横板的下端面有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法兰通孔,
旋入所述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螺纹孔,将所述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与所述电磁离合器支
座(11)固定连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采用超越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两种器
件,既能保证工作处于一般状态时能够提升重物,又能保证断电状态重物保持抬升后的高
度,既降低了能耗,又保证重物不会下落,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
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的外观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的左侧立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的A-A剖视图。
图中:1-伺服电机、2-减速器、3-减速器支座、4-轴、5-超越离合器、6-键、7-连接
座、8-键、9-电磁离合器动圈、10-电磁离合器定圈、11-电磁离合器支座、12-键、13-基座、
14-轴承、15-传动盘、16-键、17-轴端挡圈、18-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1)、减速器(2)、基座
(13)、传动盘(15)、钢丝绳(18),还包括:减速器支座(3)、轴(4)、超越离合器(5)、键(6)、连
接座(7)、键(8)、电磁离合器动圈(9)、电磁离合器定圈(10)、电磁离合器支座(11)、键(12)、
轴承(14)、键(16)、轴端挡圈(17);
伺服电机(1)与减速器(2)输入端相连接;
减速器(2)输出端与减速器支座(3)和轴(4)的输入端相连接;减速器(2)的外壳输
出端与减速器支座(3)通过法兰螺钉连接;减速器(2)的输出轴与轴(4)的输入端通过键连
接;
减速器支座(3)为L型结构,包括立板和底板,立板为法兰型,上开法兰孔,立板下
表面有螺纹孔,螺钉穿过减速器支座(3)的法兰孔,旋进减速器(2)的外壳,将减速器(2)与
减速器支座(3)固定连接;
轴(4)为三段式圆柱结构,中间段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轴(4)输入端内部有孔,减
速器(2)的输出轴插入轴(4)的孔内,并用键连接,使得轴(4)能与减速器(2)的输出轴同步
旋转。
减速器支座(3)安装于基座(13)上;基座(13)为长方体板子,其上开通孔;螺钉穿
过基座(13)的通孔,旋入减速器支座(3)的螺纹孔,将减速器支座(3)固定于基座(13)上;
轴(4)外表面依次穿过超越离合器(5)、电磁离合器动圈(9)、电磁离合器支座(11)
和传动盘(15),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内圈与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外圈通过键(12)相连
接。
轴(4)输入端与超越离合器(5)的内圈通过键(6)相连接,输出端伸入传动盘(15)
的内孔,并通过键(16)相连接,中间段与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内孔通过轴承(14)相连接,
输出端端面与轴端挡圈(17)相连;
轴端挡圈(17)中心处开通孔,螺钉穿过通孔旋入轴(4)的输出端端面,将轴端挡圈
(17)固定连接;
超越离合器(5)为圆环状,轴(4)穿过其内圈,外圈通过键(8)与连接座(7)的内圈
相连接。
连接座(7)为带法兰的圆环形,法兰上有法兰通孔;电磁离合器动圈(9)为圆环形,
一端面上有螺纹孔;螺钉穿过连接座(7)的法兰通孔,旋入电磁离合器动圈(9)的螺纹孔,将
连接座7与电磁离合器动圈(9)固定连接;
电磁离合器动圈(9)的另一面为离合作用面,与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离合作用
面相对;
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为圆环形,一面为离合作用面,另一面上有螺纹孔;电磁离合
器支座(11)为带法兰的L型结构,包括纵板和横板,纵板上有法兰和凸起,法兰上有法兰通
孔,凸起上有螺纹孔,横板的下端面有螺纹孔;螺钉穿过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法兰通孔,
旋入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螺纹孔,将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与电磁离合器支座(11)固定连
接;螺钉穿过基座(13)的通孔,旋入电磁离合器支座(11)的螺纹孔,将电磁离合器支座(11)
与基座(13)固定连接;电磁离合器支座(11)端面安装端盖,通过螺钉将端盖固定于电磁离
合器支座(11)的凸起上;
传动盘(15)为轮毂形,一端面与轴端挡圈(17)相对接,另一端面通过套筒与轴承
(14)相对接;
传动盘(15)外圆周面上有安装钢丝绳(18)的凹槽,钢丝绳(18)安装于传动盘(15)
的凹槽内。
该装置有两种运行状态:一般状态与单向锁止状态。一般状态时,电磁离合器定圈
(10)的线圈不通电,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与电磁离合器动圈(9)处于分离状态,伺服电机
(1)通过减速器(2)输出动力,减速器(2)的输出轴带动轴(4)自由转动,轴(4)带动传动盘
(15)自由转动,根据传动盘(15)的不同转向,传动盘(15)可收紧或释放钢丝绳(18);单向锁
止状态时,电磁离合器定圈(10)的线圈通电,电磁离合器定圈(10)与电磁离合器动圈(9)处
于结合状态,电磁离合器动圈(9)不能转动,从而超越离合器(5)的外圈不能转动,由于超越
离合器(5)的单向传动功能,超越离合器(5)的内圈只能单向转动,伺服电机(1)通过减速器
(2)输出动力,减速器(2)的输出轴仅能带动轴(4)单向转动,轴(4)带动传动盘(15)单向转
动,传动盘(15)仅能收紧钢丝绳(18)。
该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工作于一般状态时,传动盘(15)可收紧或释放钢丝绳
(18),钢丝绳(18)可带动机器人关节双向转动;该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工作于单向锁止状
态时,传动盘(15)仅能收紧钢丝绳(18),钢丝绳(18)仅能拉动机器人关节,进行重物抬升,
或将重物抬升起来后保持高度,这时伺服电机(1)停止供电,通过单向锁止功能,使重物保
持抬升后的高度,降低能耗;重物抬升过程中,伺服电机(1)发生故障,无法提供扭矩,重物
也不会下落造成危险,安全性高,无法释放钢丝绳(18)。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采用超越离合器(5)和电磁离
合器两种器件,既能保证工作处于一般状态时能够提升重物,又能保证断电状态重物保持
抬升后的高度,既降低了能耗,又保证重物不会下落,安全性高。
尽管已经结合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当理解的是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各种修正都是允许的,它们都落入本发
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