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机动车辆用轮胎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待安装至两轮机动车辆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图4示出了待安装至两轮机动车辆的前轮的传统轮胎1。JP2013-35540中公开了轮
胎1。轮胎1包括第一胎体帘布层2和第二胎体帘布层3。第一胎体帘布层2绕胎圈4从内侧朝
外侧卷起。第二胎体帘布层3不绕胎圈4卷绕。第二胎体帘布层3覆盖卷起的第一胎体帘布层
2的端部。轮胎1包括第一胎体帘布层2和第二胎体帘布层3,由此适当地获得刚度。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3-35540
专利文献2:JP01-262205
专利文献3:JP2010-36695
专利文献4:JP02-155812
专利文献5:JP2000-624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将轮胎1安装至两轮机动车辆并进行运行测试。在轮胎1的运行测试中,证实提高
了刚度。刚度的提高改善了乘骑舒适感以及操控稳定性。但是,证实:在根据相同规格生产
的作为样品的轮胎1中刚度的提高程度不同。具体地说,证实:在胎面5的曲率半径小的轮胎
1中很可能出现变动。发明人试图以各种方式改善轮胎1以便稳定地获得提高刚度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轮胎,此轮胎在乘骑舒适感和
操控稳定性方面优越。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一对胎侧;一对胎
圈;以及胎体。所述胎侧沿径向方向从胎面的相应的端部大致向内延伸。所述胎圈沿所述径
向方向大致布置在相应的所述胎侧的内侧。所述胎体沿所述胎面和所述胎侧的内侧架设在
所述胎圈中的一者与所述胎圈中的另一者之间。所述胎体包括第一帘布层和层积在所述第
一帘布层外部的第二帘布层。所述第一帘布层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所述胎圈卷起。
由于所述第一帘布层卷起,所述第一帘布层包括主要部分和卷起部分。所述第二帘布层沿
所述轴向方向从所述外侧朝所述内侧绕所述胎圈折回。由于所述第二帘布层折回,所述第
二帘布层包括主要部分与折回部分。
优选的是,从绕所述胎圈折回的所述第二帘布层的内端P到折回端的高度H大于或
者等于10mm并且不大于20mm。
优选的是,各个所述胎圈均包括芯和三角胶,所述三角胶沿所述径向方向从所述
芯向外延伸。所述芯具有底面,此底面形成为沿所述径向方向面向内的平面。
优选的是,所述底面的宽度BW与接触正规轮辋的座面的座面宽度SW的比率BW/SW
大于或者等于0.4并且不大于0.7。
优选的是,所述胎面在赤道面处的曲率半径大于或者等于50mm并且不大于15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轮胎中,胎体具有第一帘布层和第二帘布
层,借此适当提高了刚度。此轮胎在乘骑舒适感和操控稳定性方面优越。第二帘布层绕胎圈
折回,借此稳定地获得提高刚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比较例的轮胎的(a)结构,以及根据另一比较例的轮胎的(b)
结构。
图4是传统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在适当情况下参照附图基于优选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2的剖面图。轮胎12安装至两轮机
动车辆的前轮。在图1中,上下方向表示轮胎12的径向方向,左右方向表示轮胎12的轴向方
向,并且垂直于图页的方向表示轮胎12的周向方向。图1中交替的长短虚线CL表示轮胎12的
赤道面。轮胎12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关于赤道面大致左右对称。实线BL是沿轴向方向延
伸的直线,并且表示胎圈基线。胎圈基线是这样的线,该线限定正规轮辋的轮辋直径(轮胎
12安装在该正规轮辋上)(参见JATMA)。
轮胎12包括胎面14、胎侧16、胎跟(clinch)17、胎圈18、胎体20、带束层(belt)22、
带(band)24、内衬层26以及胎圈包布27。轮胎12是无内胎型充气轮胎。
胎面14由交联橡胶形成,并且具有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形状。胎面14形成能与
道路表面接触的轮胎触地面28。图1中的箭头R表示胎面14的曲率半径。在赤道面处沿轮胎
触地面28测得曲率半径R。轮胎触地面28中可以形成有花纹沟,从而形成胎面花纹(未示
出)。
胎侧16沿径向方向从胎面14的端部大致向内延伸。胎侧16由交联橡胶形成。胎侧
16由于变形而吸收来自道路表面的冲击。胎侧16防止胎体20受损害。
胎跟17沿径向方向大致布置在胎侧16的内部。胎跟17沿轴向方向布置在胎圈18与
胎体20的外部。胎跟17由耐磨性优良的交联橡胶形成。胎跟17与轮辋的凸缘接触。
胎圈18沿径向方向布置在胎侧16的内部。胎圈18沿轴向方向布置在胎跟17的内
部。各个胎圈18均包括芯30以及沿径向方向从芯30向外延伸的三角胶32。芯30形成为:不可
伸缩的丝线卷绕成环形形状。钢丝通常用于芯30。三角胶32沿径向方向向外成锥形。三角胶
32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形成。
对于胎圈18而言,使用这样的缆线胎圈结构,在该缆线胎圈结构中芯30的剖面形
状是圆形的。另一丝线绕芯线螺旋卷绕,从而形成芯30。因为使用的是缆线胎圈结构,所以
有助于芯30根据轮胎12的侧部的变形而旋转。轮胎12在拐弯过程中瞬态特性优良。轮胎12
在拐弯过程中操控稳定性优良。
胎体20沿胎面14和胎侧16的内侧在两侧上的胎圈18上以及胎圈18之间延伸。胎体
20包括第一帘布层34与第二帘布层36。第一帘布层34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胎圈18卷
绕。第二帘布层36沿径向方向层积在第一帘布层34的外部。第二帘布层36沿轴向方向从外
侧朝内侧绕胎圈18卷绕。
第一帘布层34由第一胎体帘线(未示出)以及构成顶部的橡胶(未示出)形成。第一
胎体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第一胎体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角的绝对值大于或者等于
60度并且不大于90度。第二帘布层36由第二胎体帘线以及构成顶部的橡胶形成。第二胎体
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第二胎体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角的绝对值大于或者等于60度
并且不大于90度。换而言之,轮胎12是辐射轮胎。在轮胎12中,第一胎体帘线的倾斜方向与
第二胎体帘线的倾斜方向相对于赤道面彼此相反。第一胎体帘线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与第二
胎体帘线的倾斜角的绝对值彼此相等。第一胎体帘线与第二胎体帘线大体上均由有机纤维
形成。有机纤维的优选例包括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
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
带束层22沿径向方向布置在胎体20的外部。带束层22层积在胎体20上。带束层22
加强胎体20。带束层22抑制胎面14在高速运行过程中突出。带束层22使得能够提高高速耐
久性以及均匀性。带束层22包括相互对准的多个带束层帘线,并且包括构成顶部的橡胶。带
束层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倾斜角的绝对值大于或者等于10度并且不大于35度。带束层
帘线的材料优选是有机纤维。对于带束层帘线而言,可以使用钢。带束层22可以包括内层和
外层。当带束层包括内层和外层时,内层的带束层帘线的倾斜方向与外层的带束层帘线的
倾斜方向彼此相反。而且,轮胎12可以不包括带束层22。
带24沿径向方向层积在胎体20的外部。带24沿径向方向层积在带束层22的外部。
带24包括帘线(未示出)和构成顶部的橡胶(未示出)。帘线基本沿周向方向延伸,并且被螺
旋卷绕。带24具有所谓的无接缝结构。帘线沿径向方向保持轮胎12。带24抑制带束层22的上
升。帘线大体由有机纤维形成。有机纤维的优选例包括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聚
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族聚酰胺纤维。而且,轮胎12可以不包括带24。
内衬层26联接至胎体20的内周面。内衬层26由交联橡胶形成。对应内衬层26而言,
使用气密性优良的橡胶。内衬层26用于维持轮胎12的内压。
胎圈包布27邻近胎圈18布置。当轮胎12安装在轮辋上时,胎圈包布27与轮辋接触。
邻近胎圈18的部分由于接触而被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包布27分别与胎跟17成一体。
因此,胎圈包布27的材料与胎跟17的材料相同。胎圈包布27可以由织物以及浸入到织物中
的橡胶形成。
如图1中所示,第一帘布层34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胎圈18卷起。由于卷起,
第一帘布层34包括主要部分34a和卷起部分34b。卷起部分34b具有沿径向方向定位在外端
处的卷起端34c。卷起端34c布置在胎面14的内部。
第二帘布层36沿轴向方向从外侧朝内侧绕胎圈18折回。由于折回,第二帘布层36
包括主要部分36a和折回部分36b。折回部分36b具有沿径向方向定位在外端处的折回端
36c。折回端36c均沿轴向方向布置在三角胶32的内部。主要部分36a架设在其中一个胎圈8
的轴向外侧部分和另一个胎圈的轴向外侧部分。具有主要部分36a的第二帘布层36称作浮
动帘布层。
在图1中,点P表示绕各个胎圈18折回的第二帘布层36的径向内端。双头箭头H表示
从内端P到折回端36c的高度。作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距离测量高度H。
在轮胎12中,在第一帘布层34的主要部分34a中,在成对的胎圈18之间在胎圈18的
轴向方向内侧上产生张力。在第二帘布层36的主要部分36a中,在成对的胎圈18之间在胎圈
18的轴向方向外侧上产生张力。在胎体20中在成对的胎圈18的轴向方向内侧和成对的胎圈
18的轴向方向外侧两者上产生张力。其中均产生张力的主要部分34a和主要部分36a环绕胎
圈18。胎体20允许轮胎12的刚度在一个胎圈18与另一个胎圈18之间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在
轮胎12中,胎体20允许各个胎侧部分的厚度(从内衬层26的内侧表面到各个胎侧16的外表
面的厚度)减小,从而提高刚度。胎体20可以有助于减少轮胎12的重量并且减少燃料损耗。
如上所述,在第二帘布层36的主要部分36a中在成对的胎圈18之间产生张力。第二
帘布层36包括折回部分36b,借以第二帘布层36确保被固定。而且当在硫化过程中进行加压
和加热时,抑制第二帘布层36移位。具有折回部分36b的轮胎12使得能够稳定地获得提高刚
度的效果。
从这点来看,从内端P到折回端36c的高度H优选大于或者等于10mm,并且更优选大
于或者等于15mm。同时,当高度H过度增大时,轮胎12的刚度增大以降低乘骑舒适感。从这点
来看,高度H优选不大于40mm,更优选不大于30mm,并且特别优选不大于25mm。
在双轮机动车辆中,双轮机动车辆的主体在拐弯过程中向内倾斜。为了有助于拐
弯,轮胎12具有这样的胎面14,该胎面具有小的曲率半径R。在直行过程中,主要是胎面14
(轮胎触地面28)的中央区域C与地面接触。在拐弯过程中,主要是定位在中央区域C在轴向
方向上的外部的胎肩区域S与地面接触。总地来说,在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客车的轮胎中,
赤道面处的曲率半径R从500mm到1000mm。同时,总地来说,在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轮胎中,
赤道面处的曲率半径R大于或者等于50mm并且不大于150mm。与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轮胎的
曲率半径相比,轮胎12的曲率半径非常小。
在用于制造轮胎14的方法中,形成胎面14、胎侧16、胎跟17、胎圈18、胎体20、带束
层22、带24、内衬层26以及胎圈包布27的部件相结合以进行成形加工。通过成形加工获得未
硫化的生轮胎。利用模子和气囊加压并且加热生轮胎。在模子中,橡胶流动,并且进行交联
以获得轮胎12。
如上所述,在轮胎12中,胎面14的曲率半径R小。在用于轮胎12的生轮胎中,张力作
用成朝胎面14的中央区域牵拉第一帘布层34和第二帘布层36的轴向端部。尤其当进行加压
和加热操作时张力变高。在轮胎12中,第二帘布层36绕胎圈18折回。当进行加压和加热操作
时,在芯30与模子的壁表面之间布置并且固定第二帘布层36。抑制了第二帘布层36的移动。
因为抑制了第二帘布层36的移动,所以稳定地获得提高刚度的效果。轮胎12的质量稳定。
对于安装至两轮机动车辆的轮胎12,不被施加如施加至四轮机动车辆的轮胎那样
的重荷。因此,第二帘布层36无需为了确保轮胎12的刚度绕芯30折回。相反,如果第二帘布
层36绕芯30折回,那么生产力降低。因此,在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轮胎中,第二帘布层36通
常不绕芯30折回。同时,根据本发明,第二帘布层36有意绕芯30折回以便稳定地获得轮胎12
的提高刚度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轮胎12安装在正规轮辋上并且充空气至正常内压的状态下测量轮
胎12的部件的尺寸和角度。在测量过程中,不向轮胎12施加载荷。在本文中的描述中,正规
轮辋表示根据轮胎12遵照的标准确定的轮辋。JATMA标准中的“标准轮辋”、TRA标准中的“设
计轮辋”以及ETRTO标准中的“测量轮辋”包括在正规轮辋中。在本文中的描述中,正常内压
表示根据轮胎12遵照的标准确定的内压。JATMA标准中的“最大空气压力”、TRA标准中的“各
种冷胎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中叙述的“最大值”以及ETRTO标准中的“充气压力”包
括在正常内压中。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轮胎42的一部分。将针对轮胎42描述与轮胎12的部
件不同的部件。不描述与轮胎12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而且,将利用与用于轮胎12的相同的
附图标记描述与轮胎12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轮胎42包括代替胎圈18的胎圈44。除了轮胎42具有胎圈44以外,轮胎42的结构与
轮胎12的结构相同。各个胎圈44均包括芯46以及沿径向方向从芯46向外延伸的三角胶48。
三角胶48沿径向方向向外成锥形。三角胶48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形成。
芯46形成为:不可伸缩的丝线卷绕成环形形状。钢丝通常用于芯46。在芯46的剖面
上,多根不可伸缩的丝线以大致规律的间隔沿轴向方向对准,并且多根不可伸缩的丝线也
以大致规律的间隔沿径向方向对准。对准的不可伸缩的丝线由包衣用橡胶覆盖。芯46的剖
面几乎具有矩形形状。胎圈44具有股胎圈结构。在本文中的描述中,股胎圈结构包括这样的
芯,该芯形成为被一根不可伸缩的丝线卷绕。换而言之,股胎圈结构包括所谓的单绕组胎圈
结构。在芯46中,旋转被抑制。芯46有助于提高轮胎42的刚度。
在图2中,双点划线F表示轮辋的形状。表示了轮胎42安装在正规轮辋上的状态。点
Pt表示轮胎42的胎趾的位置。点Pc表示沿座面延伸的直线与沿接触凸缘的接触面延伸的直
线相交的点。在图2中,双头箭头BW表示芯46的底面46a的宽度。沿底面46a测得宽度BW。双头
箭头SW表示与轮辋的座面接触的座面的座面宽度。在轮胎安装在轮辋上的情况下测得座面
宽度SW。座面宽度SW测量为从胎趾Pt到相交的点Pc的直线距离。
具有大致矩形剖面的芯46包括沿径向方向面向内的底面46a。对于轮胎42而言,当
生轮胎硫化时,第二帘布层36布置在芯46的底面46a与模子的壁表面之间。通过提供底面
46a使第二帘布层36被更牢固地固定。通过提供芯46而能更稳定地获得提高轮胎42的刚度
的效果。
从这点来看,芯46的底面46a的宽度BW优选较大。比率BW/SW优选大于或者等于
0.4,并且更优选大于或者等于0.5。轮胎42包括保护胎圈44的胎跟17和胎圈包布27。为了保
护胎圈44,BW/SW优选不大于0.7,并且更优选大于或者等于0.6。
而且在上文描述的轮胎12中,为了确保第二帘布层36固定在芯30与模子的壁表面
之间,每个芯30均优选具有沿径向方向面向内的底面(未示出)。
实例
在下文中,根据各实例,本发明的效果将显而易见。然而,不应在实例的描述的基
础上限制性地理解本发明。
【实例1】
准备具有图1中所示的基本结构的轮胎。轮胎的尺寸为120/70R17。从绕胎圈折回
的第二帘布层的内端P到折回端的高度H为20mm。胎圈具有缆线胎圈结构,并且芯的剖面形
状是圆的。
【比较例1】
准备具有图3中的(b)中所示的胎体结构的市售轮胎。此轮胎的胎体具有两个胎体
帘布层,并且这两个胎体帘布层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各个胎圈卷起。其它结构与实
例1的结构相同。
【比较例2】
准备具有图4中所示的胎体结构的市售轮胎。此轮胎的胎体具有两个胎体帘布层。
内胎体帘布层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各个胎圈卷起。外胎体帘布层是所谓的浮动帘布
层,并且在成对的胎圈的轴向外侧部分之间延伸并且不绕胎圈折回。其它结构与实例1的结
构相同。
【比较例3】
准备具有图3中的(a)中所示的胎体结构的轮胎。此轮胎的胎体具有两个胎体帘布
层。内胎体帘布层沿轴向方向从内侧朝外侧绕胎圈卷起。外胎体帘布层是所谓的浮动帘布
层,并且在成对的胎圈的轴向外侧部分之间延伸并且不绕胎圈折回。外胎体帘布层的端部
分别定位在芯的径向方向上的内端处。其它结构与实例1的结构相同,从而获得轮胎。
【实例2至4】
除了表1中表明的高度H外,均以与实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轮胎。
【实例5至9】
准备具有图2中所示的胎圈结构的轮胎。各个轮胎的高度H和胎圈结构如表2中所
表明。芯的底面的宽度BW与座面宽度SW的比率BW/SW如表2中所表明。其它结构与实例1的结
构相同,从而获得轮胎。
【拆解评估】
拆解轮胎,并且测量完工尺寸。评估完工尺寸与设计值(目标值)之间的差。各个评
估结果表示为表1和表2中的指数,实例6的评估结果是100。评估结果的值越大,评估就越
高。
【实际车辆的性能】
将轮胎均安装在正规轮辋(17×MT3.50)上,并且安装至具有1000cc(cm2)发动机
排量的市售两轮机动车辆的前轮。各个轮胎的空气压力是220kPa的正常内压。市售轮胎安
装至后轮。使两轮机动车辆在干沥青山路上运行,由乘骑者做出操控稳定性和乘骑舒适感
的感官评估。各个评估结果表示为表1和表2中的指数,实例6的评估结果是100。评估结果的
值越大,评估就越高。
【表1】
表1评估结果
【表2】
表2评估结果
实例5
实例6
实例7
实例8
实例9
|
胎体结构
图2
图2
图2
图2
图2
高度H(mm)
20
20
20
20
20
胎圈结构
股胎圈
股胎圈
股胎圈
股胎圈
股胎圈
比率BW/SW
0.4
0.5
0.6
0.7
0.8
拆解评估
95
100
100
95
85
实际车辆的性能
98
100
100
98
90
如表1和表2表明的,各实例的轮胎的评估高于比较例的轮胎的评估。此评估结果
清楚地表明本发明具有优越性。
工业实用性
上文描述的轮胎不仅广泛应用于两轮机动车辆的前轮,而且作为充气轮胎安装至
后轮。
附图标记说明
12、42 轮胎
14 胎面
18、44 胎圈
20 胎体
28 轮胎触地面
30、46 芯
32、48 三角胶
34 第一帘布层
36 第二帘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