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文字、图形等打印于卷装标签(label)、卷装签条(tag)、带等打印介
质的热敏打印装置,特别是涉及从产生介质卡堵的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的技术。
背景技术
热敏打印装置中的介质卡堵的原因之一是由压纸辊引起的打印介质的卷入。
若在将打印介质卷绕成卷状而进行保管的期间、或者在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夹持
有打印介质的期间在打印介质产生翘曲,则打印后的打印介质与压纸辊密接,从而压纸辊
容易将打印介质卷入。另外,对于单面成为粘贴面的无内衬标签(无衬纸标签)而言,更容易
产生向压纸辊的卷入。
在JP3636476B所公开的热敏打印装置中,为了抑制由压纸辊引起的打印介质的卷
入,将剥离件(stripper)配置于热敏头以及压纸辊的下游侧。根据该结构,从热敏头与压纸
辊之间通过的打印介质被向剥离件引导,利用剥离件而强制地使打印介质从压纸辊剥离,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打印介质的卷入。
然而,即便凭借上述技术也难以完全防止打印介质的卷入。例如,若因打印介质强
烈地附着于压纸辊等而使得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无法到达剥离件,则依然有可能产生打印介
质的卷入。鉴于这一点,优选即便假设产生打印介质的卷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正常状态
的恢复。
在打印介质被压纸辊卷入的情况下,使手指进入压纸辊的周围的间隙而将卷入的
打印介质除去,但在压纸辊的周围配置有头单元、对压纸辊进行驱动的马达、各种传感器
等,从而作业性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能够容易地将由压纸辊卷入的打印介质除去则构
成优选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打印介质被压纸辊卷入的
情况下容易向正常状态进行恢复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某方式,提供一种热敏打印装置,其具备:热敏头,其对打印介质进
行打印;压纸辊,其在与上述热敏头之间对上述打印介质进行夹持,并对上述打印介质进行
输送;介质检测传感器,其配置为以比上述压纸辊的外周长度短的距离从上述热敏头离开;
卷入判定单元,在即使向上述打印介质的打印开始之后的上述打印介质的进给量达到使得
上述打印介质的端部到达上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进给量也未由上述介质检测传感器检测
出上述打印介质的情况下,该卷入判定单元判定为上述打印介质被上述压纸辊卷入;以及
恢复处理单元,在由上述卷入判定单元判定为上述打印介质被上述压纸辊卷入的情况下,
该恢复处理单元使上述压纸辊反转而对上述打印介质进行回送。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在打印介质卷绕于压纸辊的整周之前判定出打印介质的卷入
而使压纸辊反转并进行打印介质的回送,因此,能够将被压纸辊卷入的打印介质顺畅地从
压纸辊剥离、除去。由此,不需要或者几乎不需要使手指进入压纸辊的周围的间隙而将被压
纸辊卷入的打印介质除去的作业,能够使向正常状态的恢复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打印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上游侧引导件、下游侧引导件以及压纸辊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正常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用于对介质卡堵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示出打印控制程序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打印控制程序的子程序(恢复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打印装置100的概要结构图。热敏打印装置
100是利用热而对卷装标签、卷装签条、带等打印介质M进行打印的装置,通过对感热介质加
热而进行打印的感热方式、对墨带加热而将墨带上的墨水转印于介质以进行打印的热转印
方式中的任意方式也能够执行动作。热敏打印装置100大多组装于标签打印机等打印机,但
也可以组装于其他装置。
对热敏打印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热敏打印装置100具备打印机构1、刀具2、介
质位置传感器3、介质检测传感器4以及控制器5。
打印机构1是如下机构:具备头单元11、压纸辊12、引导辊13、压印驱动马达14、上
游侧引导件15以及下游侧引导件16,并进行向打印介质M的打印以及打印介质M的输送。压
印驱动马达14在该例中为步进马达,经由传送带、齿轮等而对压纸辊12进行驱动。此外,在
以下说明中,将向下游侧输送打印介质M简称为“进给”,将向上游侧输送打印介质M称为“回
送”。
头单元11在使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从下表面露出的状态下对热敏头11h进行保
持,压纸辊12配置于热敏头11h的正下方。头单元11经由铰链机构等而被支承为相对于热敏
打印装置100的壳体能够摆动,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其中,打开位置是
使得热敏头11h从压纸辊12分离的位置,关闭位置是使得热敏头11h被按压于压纸辊12的位
置。
当利用引导辊13以及上游侧引导件15将打印介质M向热敏头11h与压纸辊12之间
引导时,打印介质M被夹持于热敏头11h与压纸辊12之间。在通过热转印方式进行打印的情
况下,墨带与打印介质M一起被夹持于热敏头11h与压纸辊12之间。
当在该状态下对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进行通电时,利用发热元件的热而使得打
印介质M进行自显色、或者将墨带的墨水转印于打印介质M,由此进行向打印介质M的打印。
另外,若利用压印驱动马达14使压纸辊12正转,则打印介质M被下游侧引导件16引导、且被
向下游侧输送。
上游侧引导件15与下游侧引导件16是沿压纸辊12的轴向延伸的板状部件。上游侧
引导件15在压纸辊12的上游侧配置于压纸辊12与打印介质M之间,下游侧引导件16在压纸
辊12的下游侧配置于压纸辊12与打印介质M之间,它们以与打印介质M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
对打印介质M进行引导。
如图2所示,上游侧引导件15与下游侧引导件16在长边方向端部与托架17连结,使
得压纸辊12的轴12s插通于托架17,由此将上游侧引导件15、下游侧引导件16以及托架17支
承于压纸辊12。在托架17安装有未图示的止转部件,上游侧引导件15以及下游侧引导件16
相对于压纸辊12不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上游侧引导件15与下游侧引导件16均由板状部件构
成,但只要能够对打印介质M进行引导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圆棒状的引导
件、辊式引导件、在长边方向上分割为多部分的引导件。
返回至图1,刀具2具有可动刃21与固定刃22。当利用未图示的促动器使可动刃21
上升时,在可动刃21的刃尖与固定刃22的刃尖之间对打印介质M进行夹持,由此以规定的长
度将打印介质M切断。
介质位置传感器3是对预先打印于打印介质M的背面的位置检测用的眼睛状记号
进行检测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为了检测打印介质M相对于热敏头11h以及刀具2的相对位
置而利用该介质位置传感器3。
介质检测传感器4是对打印介质M的有无进行检测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为了对打
印介质M未被压纸辊12卷入而进给至介质检测传感器4的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而利用该介
质检测传感器4。介质检测传感器4与热敏头11h之间的距离Ls设定为比压纸辊12的外周长
度Lp(=压纸辊12的直径×π)短的距离。这是为了即使在产生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
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打印介质M被卷入压纸辊12的整周之前判定出产生了打印介质M的卷入
而使压纸辊12停止、反转,对此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控制器5由微处理器、ROM、RAM等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将这些部件连接的
总线等构成。经由输入输出接口将来自未图示的外部的计算机的打印数据、介质位置传感
器3以及介质检测传感器4的检测结果、LINE键31以及FEED键32的按下状态等向控制器5输
入。LINE键31是对热敏打印装置100的在线状态与离线状态进行切换的键。FEED键32是如下
键:若在热敏打印装置100未出现后述的介质卡堵错误的状态下将该FEED键32按下,则使压
纸辊12正转并以规定量对打印介质M进行进给。对于控制器5而言,利用微处理器执行在存
储装置储存的打印控制程序,由此控制针对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的通电、针对压印驱动马
达14的通电以及针对刀具2的促动器的通电等。
图3示出热敏打印装置100的正常时的动作。区域[1]是此后进行打印的区域,其与
1张片材对应。区域[2]~区域[4]是紧随区域[1]之后进行打印的区域,与下次之后进行打
印的片材对应(图4也一样)。
在对打印介质M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初始状态为上次打印的片材被刀具2切断后的
状态(状态(a)),因此,控制器5首先使压纸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行回送,将打印介质M
设定于打印开始位置、即在打印介质M的前端设置的打印禁止区域部分从热敏头11h向下游
侧露出的状态下的位置(状态(a)→状态(b))。
接下来,控制器5根据打印的文字、图形而对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通电并打印1
行。而且,对压印驱动马达14进行驱动并使压纸辊12正转,进而以1行的量向下游侧对打印
介质M进行进给。直至状态(b)之后的进给量达到规定进给量为止,控制器5反复执行多次该
动作(状态(c)→状态(d))。
规定进给量是从介质检测传感器4与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之间的距离Ls减去打
印禁止区域部分的长度Lx所得的值,在实际的控制中,对该值加上用于防止误检测的余量、
打印位置的微调量等的合计α所得的值被用作规定进给量。
而且,控制器5判定是否能够由介质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打印介质M,若能够由介质
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打印介质M,则控制器5判定为未引起打印介质M的卷入。而且,控制器5
根据需要而使针对打印介质M的打印持续。
与此相对,图4示出热敏打印装置100中产生介质卡堵时的动作。图4的状态(a)至
状态(d)与图3的状态(a)至状态(d)分别对应。
当在状态(b)至状态(d)之间产生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时,即使状态(b)之
后的打印介质M的进给量达到规定进给量,打印介质M也不会被介质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
因此,控制器5能够根据打印介质M未被介质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而判定为产生了
打印介质M的卷入。另外,由于热敏头11h与介质检测传感器4之间的距离Ls比压纸辊12的外
周长度Lp短,因此,能够在打印介质M卷绕于压纸辊12的整周之前判定出打印介质M向压纸
辊12的卷入。
在判定为产生了打印介质M的卷入的情况下,控制器5使压纸辊12立即停止,进而
使压纸辊12反转并以与状态(b)至状态(d)的打印介质M的进给量相等的量对打印介质M进
行回送(状态(e))。
若打印介质M卷绕于压纸辊12的整周,则卷绕的打印介质M的前端进入下次打印的
片材的下方,特别是若打印介质M为无内衬标签则打印介质M的前端附着于下次打印的片材
的背面等,从而导致此后的恢复作业变得繁琐。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卷绕于压纸
辊12的整周之前判定出产生了打印介质M的卷入并使压纸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行回
送,因此,能够将卷入的打印介质M顺畅地从压纸辊12剥离、除去,从而能够使此后的恢复作
业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上游侧引导件15配置于压纸辊12与打印介质M之间,因此,当使压纸辊
12反转时,上游侧引导件15作为使打印介质M从压纸辊12剥离的剥离件而发挥功能,由此能
够促进打印介质M从压纸辊12的剥离。
图5示出打印控制程序的内容。本程序在控制器5从未图示的外部的计算机接收到
打印数据的情况下由控制器5来执行。以下,参照该附图对打印控制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据此,在步骤S1中,控制器5使压纸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行回送,从而将打印
介质M设定于打印开始位置。
在步骤S2中,控制器5根据打印的文字、图形而对热敏头11h的发热元件进行通电,
以1行的单位对打印介质M进行打印。
在步骤S3中,控制器5以与在步骤S2中打印的1行对应的量对打印介质M进行进给,
以该方式对压印驱动马达14驱动规定步并使压纸辊12正转。在对压印驱动马达14驱动了1
步时的打印介质M的进给量与1行对应的情况下,规定步为1步。
在步骤S4中,控制器5以步骤S2中的压印驱动马达14的驱动步数使进给量计数器
的计数值增加。进给量计数器的初始值为0。
在步骤S5中,控制器5判定进给量计数器的值是否达到规定值。规定值被设定为与
若自打印开始位置起以该步数对压印驱动马达14进行驱动则使得打印介质M的端部到达介
质检测传感器4的规定进给量(=Ls-Lx+α)对应的值。在步骤S5中判定为否定的情况下,使
处理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控制器5判定接收到的打印数据的打印是否完毕。在步骤S6中判定为
否定的情况下,控制器5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2,进行接下来的行的打印和打印介质M的进给。
在判定为肯定的情况下,控制器5使处理进入步骤S7。
在打印介质M的端部到达介质检测传感器4之后也在步骤S6中判定打印数据的打
印是否完毕是因为,有时打印介质M的1张片材的长度比介质检测传感器4与热敏头11h之间
的距离Ls长,在该情况下,在打印介质M的端部到达介质检测传感器4之后也需要使处理返
回至步骤S2而持续进行打印。
在步骤S7中,控制器5将进给量计数器的值清零,从打印预定张数减去1。
在步骤S8中,控制器5以使得打印介质M的切断位置与刀具2的位置匹配的方式对
打印介质M进行进给,并利用刀具2将打印介质M切断。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中判定为肯定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9,控制器5判定是否由
介质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打印介质M。在检测出打印介质M的情况下,由于打印介质M未被压
纸辊12卷入而到达介质检测传感器4,因此,控制器5判定为未产生打印介质M的卷入,从而
处理返回至步骤S6。
与此相对,当在步骤S9中未检测出打印介质M时,控制器5判定为产生了打印介质M
的卷入,从而使处理进入步骤S10,立即使压印驱动马达14停止。
并且,控制器5在步骤S11中报告介质卡堵错误而唤起用户的注意。错误的报告方
式可以是以下各种各样的方式等:在热敏打印装置100或者外部的计算机的显示器对消息、
图像进行显示;使在热敏打印装置100的壳体设置的灯点亮、闪烁;从热敏打印装置100或者
外部的计算机的扬声器发出语音、警告音等。
并且,控制器5在步骤S12中执行用于将被压纸辊12卷入的打印介质M除去的恢复
处理。
图6是示出步骤S12的恢复处理的内容的流程图。
据此,在步骤S21中,控制器5判定是否按下了FEED键32。直至判定为按下了FEED键
32为止,控制器5反复执行步骤S21的判定,若判定为按下了FEED键32,则使处理进入步骤
S22。
在步骤S22中,控制器5不使压纸辊12进行FEED键32被按下时的通常的动作亦即正
转,而是使压纸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行回送。此时的回送量与反复执行步骤S3而产生
的打印介质M的总进给量、即起始自打印开始位置的打印介质M的进给量相等。由此,将打印
介质M从压纸辊12剥离、除去。
以与起始自打印开始位置的进给量相等的量进行回送是因为:通过在打印禁止区
域从热敏头11h露出的状态下、即打印介质M被夹持于热敏头11h与压纸辊12之间的状态下
使打印介质M停止,从而防止打印介质M的端部变得自由而进入或者附着于意外的部位。
在步骤S23中,控制器5判定用户是否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打开位置。直至判定为
用户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打开位置为止,控制器5反复执行步骤S23的判定,若判定为用户
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打开位置,则使处理进入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器5报告头打开错误,促使用户将打印介质M再设定于热敏打印
装置100。错误的报告方式可以是与步骤S11的介质卡堵错误的报告方式相同的各种方式。
在步骤S25中,控制器5判定用户是否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关闭位置。直至判定为
用户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关闭位置为止,控制器5反复执行步骤S25的判定,若判定为用户
使得头单元11移动至关闭位置,则使处理进入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控制器5使热敏打印装置100迁移至离线状态。
在步骤S27中,控制器5判定是否按下了LINE键31。直至判定为按下了LINE键31为
止,控制器5反复执行步骤S27的判定,若判定为按下了LINE键31,则使处理进入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控制器5使热敏打印装置100迁移至在线状态。
在步骤S29中,控制器5将进给量计数器的值清空。而且,控制器5使处理返回至步
骤S2,再次执行出现了介质卡堵错误的片材的打印。
接着,针对因采用上述结构而产生的作用效果、因执行上述打印控制而产生的作
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介质检测传感器4配置为以比压纸辊12的外周长度Lp短
的距离Ls从热敏头11h离开,且即使针对打印介质M的打印开始之后的打印介质M的进给量
达到使得打印介质M的端部到达介质检测传感器4的进给量也未由介质检测传感器4检测出
打印介质M的情况下,判定为打印介质M被压纸辊12卷入,使压纸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
行回送。
由于在打印介质M卷绕于压纸辊12的整周之前判定出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
入而进行打印介质M的回送,因此,能够将打印介质M顺畅地从压纸辊12剥离、除去。由此,不
需要或者几乎不需要使手指进入压纸辊12的周围的间隙而将被压纸辊12卷入的打印介质M
除去的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正常状态的恢复作业。
另外,在判定为打印介质M被压纸辊12卷入的情况下,由于FEED键32具有回送功
能,从而即便FEED键32被按下也不会使压纸辊12正转。即,禁止了压纸辊12的正转。在产生
介质卡堵时,由于处于用户将与介质的输送相关的键按下的趋势,因此,若如本实施方式那
样在判定为打印介质M被卷入的情况下即便按下了FEED键也不会使压纸辊12正转,则能够
防止因压纸辊12的正转而导致打印介质M被进一步卷入,从而能够防止此后的恢复作业变
得繁琐。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产生介质卡堵时处于用户将与介质的输送相关的键按下
的趋势,因此,看到介质卡堵错误的用户能够毫不犹豫地将FEED键32按下,其结果,能够使
热敏打印装置100进行用于将打印介质M的卷入消除所需的动作(压纸辊12的反转)。
换句话说,在产生打印介质M的卷入时使FEED键32具备与本来的功能相反的回送
功能,能够实现如下优异的作用效果:能够防止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变为更严重的
状态,并且使得用户能够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印介质M的卷入的消除所需的操作。
并且,由于具备配置于打印介质M与压纸辊12之间的上游侧引导件15,从而,在使
压纸辊12反转时,上游侧引导件15作为使压纸辊12从打印介质M剥离的剥离件而发挥功能,
能够促进打印介质M从压纸辊12的剥离。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不过示出本发明的一
个应用例而已,其主旨并非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在判定出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之后等待FEED键32
的按下而使压纸辊12反转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取消图6中的步骤S21,在判定出打印介
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的情况下,不等待FEED键32的按下,使压纸辊12自动地反转而进行打
印介质M的回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并非将FEED键32按下而是将其他键按下的情况下,使压纸
辊12反转而对打印介质M进行回送。
另外,因FEED键32具有在判定为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入时使压纸辊12反转
的功能而不使压纸辊12进行正转,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判定为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卷入
时,无论FEED键32的状态如何都禁止压纸辊12的正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控制器5从外部的计算机接收打印数据并据此而
进行打印,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控制器5的内部生成打印数据并据此而进行打印(独立结
构)。
另外,在打印介质M为无内衬标签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打印介质M向压纸辊12的卷
入、且在产生的情况下恢复作业容易变得繁杂,有鉴于此,可以仅在打印介质M为无内衬标
签的情况下执行上述打印控制。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8月5日向日本专利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59326号的
优先权,并通过参照的方式而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