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装置与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
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中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土木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
科研领域大型模型试验装置也正大量涌现,在工程施工和模型试验装置制作过程中常遇到
圆钢等构件的竖向定位问题。而现有圆钢调直技术,均适用于大型工程施工,劳动力配置量
大,难以回收重复利用,成本巨大。如气囊法,在调垂纠偏过程中,帆布气囊常被孔壁钩破而
无法使用,或埋入混凝土而难以回收,造成工期的延误及成本的增加。校正架法,具有工艺
简单、经济实用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劳动力配置量大、系统误差叠加效应显著以及人为操
作中的主观不确定因素等不足,同时不利于大自重构件的安装,桩混凝土浇筑需采用泵送
技术,增加了成本。
调垂盘法较校正架法而言,在工程应用中更简单灵便,可直接进行混凝土浇筑,但
此法调垂的同时还要调整立柱中心,反复操作,时间较长。液压调垂盘法,对设备操作人员
的专业化要求较高,且目前还未能形成水平方向调节,调平过程中支承柱顶中心位置易发
生水平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装
置。本装置通过全新的结构,有利于解决在工程施工和模型试验装置制作过程中常遇到圆
钢等构件的竖向定位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装置,包括:
定位框架,该定位框架具有多个角,每个角分别与一个定位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框架为矩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优选的,所述定位框架为矩形,其包括4个固定连接并形成矩形结构的外侧钢筋;
X型结构的对角线钢筋与所述外侧钢筋固定连接;
对角线钢筋的中心与矩形框架的中心重合。
优选的,所述定位框架为三角形,其包括3个固定连接并形成矩形结构的外侧钢
筋;
中轴线钢筋与所述外侧钢筋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环为钢制圆环。
在提供上述结构方案的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装置的方法,主要包
括如下步骤:
A、将第一个装置焊接在已经调平的钢板上,钢板上具有4个定位孔,4个定位环的
中心与钢板上4个定位孔的中心重合;
B、将4个圆钢插入定位环中,圆钢底部位于定位孔内;
C、将第二个装置的4个定位环套入4个圆钢中,并在第二个装置的中心位置连接线
锤;
D、调整线锤,当线锤的下方对正第一个装置的中心点时,固定4个圆钢;
E、将4个圆钢与钢板焊接为一体。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环通过辅助钢筋焊接于钢板上,定位环与钢板
之间留有间隙。
本发明解决了埋置元件精确埋深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装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
2.操作简单,能快速精准地确定支座中圆钢的位置与垂直程度。;
3.易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应用状态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锤;2圆钢;3钢板;4辅助钢筋;5外侧钢筋;6钢制圆环;7短钢筋;8线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侧钢筋5,四个
外侧钢筋5焊接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外侧钢筋5与辅助钢筋4固定连接,辅助钢筋4为X型
结构,使得辅助钢筋4的中心与矩形框架的中心重合。
外侧钢筋5的四个角,分别与一个钢制圆环6固定连接。
外侧钢筋5和辅助钢筋4,均为已经调直的钢筋。
利用上述装置对圆钢进行调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第一个装置放置在已调平钢板3上定位孔的对应位置,
在钢板3和第一个装置间每个孔位处放置两根型号相同已调直的短钢筋7,
并将该钢筋7与钢板3和第一个装置简单焊接,未焊接的部分留有间隙,方便圆钢2
调直后进行圆钢2与钢板3的焊接;
B.随后将圆钢2依次放入钢板3的四个定位孔中,并采用夹具在第一个装置上侧暂
时固定;
C.在圆钢2顶部放置第二个装置,并采用夹具暂时固定;
D.在第二个装置的对角线位置系挂线锤1,据线锤1的位置调整第二个装置的位
置,当线锤1对应于位于下部的第一个装置的中心时,认为圆钢2已处于竖直状态。
E.准备固定圆钢2,调整四根圆钢2的钢板3上部的长度,保证第一个装置以上圆钢
2的出露长度相等,来确保四根圆钢2位置平齐,此时采用夹具基本固定圆钢2,最后将圆钢2
和钢板3焊接成一体,最终固定圆钢2即可。
实施例2:一种用于圆钢竖向调直的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该装置为三
角形框架结构,且在三角形框架内部设置有中轴线钢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
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
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
和局部放大呈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
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