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治疗脑性瘫痪的化合物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类治疗脑性瘫痪的化合物及其用途.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2435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4.16 CN 103724351 A (21)申请号 201210385565.7 (22)申请日 2012.10.11 C07D 487/04(2006.01) C07D 213/64(2006.01) C07D 401/12(2006.01) A61K 31/55(2006.01) A61K 31/444(2006.01) A61K 31/4709(2006.01) A61P 25/00(2006.01) (71)申请人 韩冰 地址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富锦路 1266 号 (72)发明人 韩冰。
2、 彭丽敏 (54) 发明名称 一类治疗脑性瘫痪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 新用途, 所述新用途为在制备治疗脑性瘫痪的药 物中的用途。上述化合物治疗脑性瘫痪能够达到 作用非常显著的效果。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24351 A CN 103724351 A 1/2 页 2 1. 一类可以治疗脑部疾病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 及其类似物, 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 下 : 化合物 (A) ; 化合物 (B。
3、) ; 化合物 (C)。 2. 一种药物组合物, 其包括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和其类似物。 3. 权利要求 2 的药物组合物, 其可以是普通制剂、 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等。 4. 权利要求 2 的药物组合物, 所述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和其类似物制备成经局部给 药, 胃肠道给药或是非胃肠道给药的各种制剂。 5. 权利要求 2 所述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和其类似物在制备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中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24351 A 2 2/2 页 3 用途。 6. 权利要求 5 的用途, 其所述的脑部疾病指的是脑性瘫痪。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24351 A 3 1。
4、/8 页 4 一类治疗脑性瘫痪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类治疗脑性瘫痪的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和其类似物, 由上述化合物 及其可药用盐和其类似物制备的药物组合物, 以及所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及其类似物在 制备治疗脑性瘫痪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脑性瘫痪在临床上也称脑瘫, 是出生前至出生后脑发育阶段, 诸多原因所致的非 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是造成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 且容易终生存在。 科学界对其发病 机制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目前所提的任一理论都无法针对所有的脑瘫患者病因进行解释, 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来揭示脑瘫的发病机制。 0003 关于脑瘫的治疗, 。
5、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 给患者、 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 经 济负担。 随着围产科医学的发展, 新生儿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 但是由于遗传因素或是其 他外界环境因素却使脑瘫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 脑瘫的治疗已成为世界各国科研 机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治疗脑瘫的方法有药物、 手术、 康复及其他治疗。 0004 在使用药物的治疗上, 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线用药有苯甲二氮卓、 巴氯芬、 丹 曲林、 替扎尼定等, 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痉挛, 但治疗维持时间有限, 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 反应, 还有较大研究空间。 另外, 一些生长因子、 脑蛋白水解物等也作为治疗脑瘫的药物, 其 作用为促。
6、进脑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 但是临床应用时疗效有限。科研上肉 毒菌素等也可用于治疗脑瘫, 但是对于其治疗方法及注射剂量仍然存在质疑, 有待进一步 研究。 0005 目前运用外科手术技术操作风险性较高, 治疗是非常有限度的, 较少人采取手术。 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患儿脑瘫最热门的一种治疗手段, 因为其不会给患儿造成过大的伤 害, 而且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适当的缓解。康复治疗主要包括 : 运动疗法、 引导式 教育、 器械辅助治疗等。 其治疗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得到了患儿和家庭成员的一致好评, 但是尚无明显的资料证明其确切疗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 康复治疗并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 果, 。
7、而且康复治疗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许多疗法还在临床实验当中, 需要大量客 观的实验结果做进一步证实。 0006 以上治疗手段仅仅能缓解小儿脑瘫的一些症状, 并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疗。目前 急需研究脑瘫的发病机制, 找出各种脑瘫的共有原因, 并找到一种药物从根源上对脑瘫进 行治疗, 降低脑瘫发病率, 缓解由于脑瘫疾病给家庭、 社会带来的压力。 0007 本发明人意外地发现一组化合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治疗脑性 瘫痪的药物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前对于这一类化合物治疗脑性瘫痪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组化合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治疗脑性瘫痪的 药物。
8、中的新用途。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4 2/8 页 5 0009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组可以治疗脑性瘫痪疾病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 及其类似物, 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 0011 0012 化合物 (A) ; 0013 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 0014 化合物 (B) : 0015 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 0016 0017 化合物 (C)。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5 3/8 页 6 0018 式 (I) 化合物及其类似物或其可药用盐可以制备成经局部给药, 胃肠道给药或是 非胃肠道给药的各种制剂。所述制剂包括普通制剂、。
9、 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等。所述的局部给 药制剂为经过头部给药的粉针剂、 水针剂、 微球制剂、 纳米制剂、 脂质体制剂、 树枝状高分子 制剂、 聚乙二醇修饰制剂、 水凝胶制剂等。所述的非胃肠道给药制剂为适宜静脉注射、 肌肉 注射、 皮下注射、 骨髓注射、 透皮给药、 粘膜给药以及吸入给药的剂型。 0019 本发明人研究发现 : 此类化合物可极大地缓解脑性瘫痪症状, 从药效学实验的结 果看, 此类化合物的治疗效果超出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此新适应症的开发将为对未来脑 性瘫痪患者的恢复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解除病患痛苦, 缓解这一类疾病的症状, 提高患 者和其家人的生命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意义深远。 具。
10、体实施方式 0020 本发明所用的式 (I) 化合物可以商购, 也可以根据公开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其 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1 药物制备实施例 0022 所述化合物 A 结构为 : 0023 0024 化合物 (A) ; 0025 所述化合物 B 结构为 : 0026 化合物 (B) ; 0027 所述化合物 C 结构为 :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6 4/8 页 7 0028 0029 化合物 (C)。 0030 含化合物 A 冻干粉针剂的制备 : 0031 取甘露醇、 磷脂、 甘油、 环糊精衍生物、 二甲基亚砜和泊洛沙姆共 100mg 和 300-800mg。
11、 式 (A) 化合物在注射用水中混合并使之溶解 ; 0032 混匀溶解后待稳定后先用 0.45um 微孔滤膜粗滤, 再用 0.2um 微孔滤膜过滤 ; 0033 分装入小西林瓶, 加入其他冻干保护剂和辅料 ; 0034 进行程序性冻干 ; 0035 进行热原、 无菌、 可见异物、 不溶性微粒等相应检查, 均符合要求后待用。 0036 含化合物 B 冻干粉针剂的制备 : 0037 取甘露醇、 磷脂、 甘油、 环糊精衍生物、 二甲基亚砜和泊洛沙姆共 100mg 和 300-800mg 式 (B) 化合物在注射用水中混合并使之溶解 ; 0038 混匀溶解后待稳定后先用 0.45um 微孔滤膜粗滤, 。
12、再用 0.2um 微孔滤膜过滤 ; 0039 分装入小西林瓶, 加入其他冻干保护剂和辅料 ; 0040 进行程序性冻干 ; 0041 进行热原、 无菌、 可见异物、 不溶性微粒等相应检查, 均符合要求后待用。 0042 含化合物 C 冻干粉针剂的制备 : 0043 取甘露醇、 磷脂、 甘油、 环糊精衍生物、 二甲基亚砜和泊洛沙姆共 100mg 和 300-800mg 式 (C) 化合物在注射用水中混合并使之溶解 ; 0044 混匀溶解后待稳定后先用 0.45um 微孔滤膜粗滤, 再用 0.2um 微孔滤膜过滤 ; 0045 分装入小西林瓶, 加入其他冻干保护剂和辅料 ; 0046 进行程序性冻。
13、干 ; 0047 进行热原、 无菌、 可见异物、 不溶性微粒等相应检查, 均符合要求后待用。 0048 效果实施例 : 0049 1 化合物 (A-C) 对新生兔脑瘫的保护作用 0050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0051 生后 24h 内仔兔 90 只, 平均体重 50g, 将仔兔随机分为 6 组, 即正常对照组、 模型 组、 阳性药巴氯芬组以及药物 A、 B、 C 组。 0052 1.2 实验方法 0053 1.2.1 胆红素溶液配制方法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7 5/8 页 8 0054 取所需量的胆红素溶于 NaOH 溶液中, 并使 PH 为 7.4, 再用 0.9 。
14、NaCl 溶液稀释至 所需体积。药物配制时需避光操作并于 1h 内使用。 0055 1.2.2 各组动物处理 0056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组均给予腹腔注射胆红素, 每次 100mg/kg 体重, 隔日注射 1 次, 共 3 次, 总量 300mg/kg 体重, 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隔日注射 1 次, 共 3 次。造模后各个药物组均每隔 3d 静脉注射给予相应药物 (1mg.kg-1) 一次, 对照组给 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连续给药 5 次, 共 15d。各组仔兔给药后立即送回母兔窝内, 均恒温、 恒湿、 避光环境中自然母乳喂养至 45d。 0057 1.3 行为学评价。
15、 0058 仔兔哺育 45d 后进行行为学检查及评分, 满分 20 分, 最低 0 分, 无负分。肌张力 满分 5 分, 凡有增强、 减低、 游走性增强及减低的任意一项表现即扣 5 分 ; 不自主动作满分 5 分, 凡有震颤、 舞蹈动作、 舞动动作、 手足徐动、 痉挛扭转及痉挛性斜颈的任意一项表现即扣 5 分 ; 自主活动满分 5 分, 凡有反应迟钝、 自主活动减少、 运动速度缓慢、 运动灵活性降低及 运动稳定性降低即每项各扣1分 ; 姿势满分5分, 凡有运动模式异常及静止时姿势异常各扣 2分, 不能站立扣1分, 每只仔兔由5人分别计分取平均值后, 再与同组其他动物所得平均分 一起取平均值作为。
16、该组的行为学得分, 分数精确到 0.01 分。 0059 1.4 血清胆红素浓度测定 0060 待仔兔评分完毕后, 固定于手术台上, 剖胸暴露心脏, 心脏穿刺取血 0.5ml。采用 1500rpm/min, 离心 5min 后, 分离上层血清, 重氮反应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含量。 0061 1.5 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MBP) 含量测定 0062 于造模后 12h 和 45d, 取血离心分离血清。血清 MBP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 将冰冻血 清移至 4冰箱缓慢解冻后, 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并行双管测定。 0063 1.6 统计学方法 0064 各组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t。
17、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0065 1.7 结果 0066 1.7.1 行为学评分结果 0067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仔兔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 (P 0.01), 与模型组比较, 各个药物治疗组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 (P 0.01), 其中药物 A-C 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可 明显改善因胆红素所致仔兔脑瘫所产生的行为障碍。详见表 1。 0068 表 1 药物对胆红素所致脑瘫行为学评分以及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影响 (n 15) 0069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8 6/8 页 9 0070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01, 与模型组比较 *P 0.01 0。
18、071 1.7.2 血清胆红素含量结果 0072 正常对照组仔兔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01) ; 经过药物的 治疗, 各个治疗组均可使仔兔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 而药物 A-C 组效果优于阳性药组。详见表 1。 0073 1.7.3 血清 MBP 含量结果 0074 模型组造模后 12h 血清中 MBP 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01), 45d 后两组比 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与模型组比较, 各个药物A-C治疗组均能降低血清中MBP含 量 (P 0.05 或 P 0.01), 能够明显改善脑瘫仔兔脑损伤。
19、状况。详见表 2。 0075 表 2 药物对胆红素所致脑瘫血清 MBP 含量的影响 (g/L, n 15) 0076 0077 0078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P 0.01, 与模型组比较 *P 0.05*P 0.01 0079 2 药物 (A-C) 对鼠脑瘫的保护作用 0080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0081 健康 7 日龄 Wistar 乳鼠 120 只, 清洁级, 雌雄不限, 体重 140.5g, 饲养条件为室 温 212, 光照控制 12 小时, 自由饮食水。将乳鼠随机分为 6 组, 即对照组、 模型组、 阳性 药丹曲林组以及药物 A-C 组。 0082 2.2 实验方法 0。
20、083 2.2.1 鼠脑瘫模型制备 0084 将出生后第 7 天 Wisrar 乳鼠用异氟醚吸入麻醉, 75乙醇消毒颈部皮肤, 手术显 微镜下行颈正中纵切口, 长约 0.5cm, 仔细分离皮下及浅筋膜, 双重结扎颈总动脉并离断, 缝 合皮肤切口。术后麻醉恢复 2 小时后放置于混合 8氧 +92氮气缺氧箱中 2 小时。对照 组同样将生后 7 天 Wisrar 幼鼠用异氟醚吸入麻醉, 75乙醇消毒颈部皮肤, 手术显微镜下 行颈正中切口, 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 待其完全麻醉复苏 2h 后放回母鼠身边自由 饮食水。 0085 2.2.2 各组动物处理 0086 造模后各个药物组均每隔 3d 静。
21、脉注射给予相应药物 (2mg.kg-1) 一次, 对照组给 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连续给药 5 次, 共 15d。各组乳鼠给药后立即送回母鼠身边饲养。 0087 2.3 平衡木实验 0088 对术后 3 周、 7 周的大鼠进行平衡木实验检测。训练阶段, 将动物从饲养室移入实 验室, 适应 60 分钟, 用直径 28mm 方柱进行训练。将动物置于横柱的起始端, 秒表计数其穿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9 7/8 页 10 越横柱中间 80cm 距离进入暗盒的时间, 即潜伏期。设定最长潜伏期为 60 秒。每只动物每 天训练 10 次, 连续 3 天。测试阶段, 适应 60 分钟后,。
22、 分别测试大鼠在直径横杆上潜伏期、 左 右后足滑脱次数, 每只鼠测定 10 次并取平均值, 每只鼠走 10 次取平均值后, 再与同组每只 鼠的滑落次数平均值一起取平均值作为该组在该时间点的滑落次数, 测试完毕后送回饲养 室, 以 70乙醇清洗试验装置。所有测试须保持实验室温度、 湿度、 光照强度一致。 0089 2.4 运动诱发电位检测 0090 于出术后 3 周、 7 周对各组大鼠分别进行股四头肌复合肌肉运动诱发电位 (CMAP) 检测。大鼠腹腔注射 10水合氯醛 0.4ml/100g 体重, 顶部皮肤去毛, 碘酒、 乙醇消毒, 顶 正中矢状切开头皮, 推开骨膜, 暴露冠状缝与矢状缝, 以冠。
23、状缝后 3mm, 中线旁开 2mm 为刺 激中心点, 保持局部颅骨湿润。双极刺激电极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表面颅骨, 刺激强度 2mA-10mA, 波宽 0.1ms, 单次刺激。针状记录电极置于股四头肌内。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胫前 肌内, 滤波 30Hz-300Hz, 灵敏度 5V, 重复 1-5 次。接地电极置于尾根部。记录电位, 寻找 最大波幅刺激强度, 分析运动诱发电位 (MEP) 第一个向上的负波的波幅及峰潜伏期。刺电 流增大至两倍闭电流仍无法引出波形为阴性。 0091 2.5 统计学方法 0092 各组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24、0093 2.6 结果 0094 2.6.1 平衡木实验结果 0095 实验结果见表 3, 对照组实验鼠双侧后肢关节活动自如, 协调性好。模型组实验鼠 在通过平衡木横杆前神态迟疑不定, 探索行为较多, 通过横杆时双侧后肢关节活动僵硬, 协 调能力差, 根据术后 3 周, 7 周平均潜伏期和后足滑落次数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 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0.05 或 P 0.01) ; 与模型组比较, 各个药物治疗组术后 3 周, 7 周平均潜伏期 和后足滑落次数均减少 (P 0.05 或 P 0.01), 其中药物 A-C 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0096 表 3 药物对脑瘫乳鼠术后 3 周、 7。
25、 周潜伏期和后足滑落次数的影响 (n 20) 0097 0098 0099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P 0.01, 与模型组比较 *P 0.05*P 0.01 0100 2.6.2 电位检测结果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10 8/8 页 11 0101 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 3 周、 7 周模型组实验鼠后肢 CMAP 波幅明显降低 (P 0.01), 达到最大波幅所需刺激强度增大 ; 与模型组比较, 各个治疗组均可使实验鼠后肢 CMAP 波幅 明显升高 (P 0.01), 而药物 A-C 组效果更为明显。详见表 4。 0102 表 4 药物对脑瘫乳鼠术后 3 周、 7 周大鼠 CMAP 的影响 (n 20) 0103 0104 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与模型组比较 *P 0.01。 说 明 书 CN 103724351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