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进行逆循环除霜运行冷冻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特别关系到防止工作液逆向流向压缩机的措施。 例如在实开昭63-15434号公报所公开的公知技术中,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减压阀和使用侧换器按顺序连接、且在设置了构成可正逆切换的制冷循环的致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上,在调暖运转中成为蒸发器的热源侧换热器上生了霜时,若接受除霜指令,通过从调暖循环切换成冷冻循环,在所定时间内或者热源侧换热器温度上升到所定值以上时,通过把气体致冷剂排到热源侧换热器,就融解了热源侧换热器附着的霜,这种所谓进行恢复其工作能力的逆循环除霜运转是公知的技术。
可是,在上述空调设备中,当除霜运转的开始或结束时,冷冻循环的正逆切换之际,由于此时具有冷凝功能的热源侧换热器或使用侧换热器贮存了大量液态致冷剂,因换热器被切换成蒸发器,液态致冷剂就会流入压缩机侧。所以,上述已有的空调装置在压缩机前设置了储液器,吸收液态致冷剂以防止液态致冷剂逆向流回压缩机。
但是,配置了储液器之后,产生了由于压力下降所导致的能力下降,油与液态致冷剂两相分离等许多问题,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无储液器的结构。
本发明根据这些问题,作出发明的目的是:根据除霜的开始和结束,切换冷冻循环之前,采用有效地把液态致冷剂吸收进容器的手段,不用设计储液器,在该液逆流回压缩机未发生之前防止该问题出现。
图1是本发明构成的一个简化示图。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使用包括设置了由压缩机1、冷凝器6、贮存液态致冷剂的容器4、减压阀5及蒸发器3,顺序地连接成的致冷剂回路和对上述致冷剂回路9的冷冻循环进行正逆切换的切换机构2,且不论那个冷冻循环上述减压阀5都在容器4的下游侧地构成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上述容器4上部和减压阀5的下游侧的液体管线的旁通路4a。
上述通路4a上以常闭形式开闭的开闭阀SV,在上述冷冻装置的运行中接受除霜指令时把上述循环切换机构2切换到逆循环侧进行除霜运行控制的除霜运转控制装置51,及(a)至少由上述开除霜运转控制装置51切换到逆循环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控制的为打开开闭阀SV的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b)由上述除霜运转控制装置51,在逆循环除霜运行中,在上述蒸器3上附的霜融解到一定程度但除霜运行又未结束时之间,控制的用以打开上述开闭阀SV的除霜中开闭控制装置53、(c)由上述除霜运转控制装置51,在逆循环除运行结束之后,关闭上述减压阀5和开闭阀SV一段时间后,控制的用以把上述减压阀开到所定的低开度并打开开闭阀SV一定时间的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之中至少其中一个控制装置。
如上的构成,在设有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的情况下,若在冷冻装置的运行中有除霜指令,就由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至少由除霜运转控制装置切入除霜运转逆循环之前的一段时间,因为打开了旁通路4a上的开闭阀SV,所以容器4内的压力下降,由此冷凝器6内致冷液流入容器4中。且防止了在逆循环中冷凝器6切换成蒸发器时在冷凝器6中滞留致冷液的状态,就会防止该液逆流回压缩机1中。
另外,在进入逆循环除霜运转后,一旦蒸发器3上的霜开始融解,蒸发器3上的温度就会上升(由于逆循环中作为冷凝器)另一方面因为冷凝器6的温度下降(由于逆循环中作为蒸发器),低压侧的压力下降的同时,吸入的致冷剂变得有些湿润,然而在有除霜中开闭控制装置53时,由该控制装置53打开旁通路4a上的开闭阀SV,变为蒸发器的冷凝器6中因流入了气态致冷剂,从而防止了低压过低,且消除了致冷剂的湿润状态,防止了致冷液逆流回压缩机1。而且,还防止了由于低压产生的异常停止。
在除霜结束时,那时变为冷凝器的蒸发器再次被切换成蒸发器。这时,在有上述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的情况下,因为减压阀5及开闭阀SV被关闭一段时间截断了给蒸发器3的致冷剂供给。从而防止了致冷液从蒸发器3逆流回压缩机1。
另外,在切换到正循环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由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控制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为小开度,且打开开闭阀SV,所以致冷剂从冷凝器6流入容器4中,控制了高压侧压力的上升,防止了高压停机。从而,维持高压侧压力有适当程度,就能确实防止致冷液逆流回压缩机1。
更可取地设置上述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除霜中开闭控制装置53及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的全部是更好的。由此,能够确实地防止在逆循环除霜运转时引起的致冷剂的逆流。
由上述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在上述逆循环切换前后控制上述开闭阀SV打开,由在逆循环切换后打开了开闭阀SV使致冷剂气流入变成蒸发器地冷凝器6中,确实能够防止在逆循环切换后致冷液的逆流。
另外,根据本发明,形成了没有储液器构造的冷冻装置。也就是,不用加入储液器,上述蒸发器3和冷凝器直接连接在压缩机1上。由这样的无储液器构造的冷冻装置,能使费用下降,消除由压力下降引起的能力下降及油与致冷液两相分离的问题。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框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致冷剂配管图。
图3是表示除霜运转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除霜运转中去冰温度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除霜结束检验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除霜结束处理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7地表示运转马达及开闭阀的开闭变化的时间图。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说明。
图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致冷剂配管系统,致冷剂回路构成包括:由逆变器可变地调节运转频率数的涡卷形压缩机;制冷运转时用图中实线、调暖运转时用图中虚线表示运动方向切换的四通阀2;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调暖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功能的室外换热器3;为贮存液态致冷剂的容器4;作为使致冷剂减压的减压阀的电动膨胀阀5,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调暖运转时作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6;以上各部件构成由致冷剂配管顺序连接,由致冷剂的循环产生热转移的制冷回路9。
而且,在上述致冷剂回路9的致冷液管线上设计了在容器4上游侧P点及电动膨胀阀5下游侧a点,以及与室内换热器6连通的R点和与室外换热器3连通的S点之间通过止回阀成桥形地构成的整流机构20。对该整流机构20来说,连接方法如下:在上述P和S点之间由有允许致冷剂从室外换热器3侧向容器4的第一止回阀D
16的第1流入管8b
1,在上述P和R点之间,有容许致冷剂从室内换热器侧流入容器4的止回阀D
2的第2流入管8b
2;作为连接的一侧,在上述Q点和R点之间有允许致冷剂从电动膨胀阀5侧流到室内换热器6侧的止回阀D
3的第1流出管8C
1,在上述Q点和S点之间有允许致冷剂从电动膨胀阀5侧流到室外换热器3一侧的止回阀D
4的第2流出管8C
2构成另一侧。在冷暖循环中,对致冷剂进行由冷凝器3或6至容器4,至电动膨胀阀再流至蒸发器6或3的顺序流动的整流。
另外,在容器4上部到电动膨胀阀5和Q点之间设计了旁通气态致冷剂的并带有开闭阀SV的旁通路4a。该开闭阀SV为常闭的开闭阀,当致冷液有必要地贮存进容器4中时,通过打开开闭阀SV,容器4内致冷剂压力就下降,就能够维持容器4的致冷剂贮存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因在压缩机的吸入管上没有配置储液器,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换热器6和压缩机1之间在调暖运转时在室内换热器6和压缩机1之间分别直接连通,总之在蒸发器和压缩机1之间不直接装设储液器。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象在本实施例中那样设计了对致冷剂流动进行整流的整流机构20,例如,可分别在室内外分别设置电动膨胀阀5在两电动膨胀阀5之间设置贮存致冷液的容器4也行。但是,在这种场合下,在从容器4的上部到各电动膨胀阀5和换热器3、6之间分别地设带开闭阀SV的旁通路4a。
进一步地,该空调装置上还设置了传感器,有在排出管上配置了检测排出管温度T
2的排出管传感TH
2,在室外换热器空气吸入口设置了检测外界空气温度的室外吸入传感器TH
a,在室外换热器上配置了检测制冷运转时冷凝温度T
e及调暖运转时蒸发温度T
e的去冰的外热交换传感器TH
e,在室内换热器6的空气吸入口配置了检测室内温度的室内吸入传感器Thr上,在室内换热器上配置的在制冷运转时检测蒸发温度T
e及在调暖运转时检测冷凝温度T
e的内热交换传感器The,当高压侧压力上升过多时让保护装置作启动动作的高压开关HPS、当低压侧压力过低时让保护装置作启动动作的低压开关LPS。上述各传感器的各类信号能够被输入到控制空调装置运转的控制器(图中未示)的输入口,由该控制器,对应上述各传感器的信号,对空调装置的运转进行控制。
在上述致冷剂回路9中,当在制冷运转时,由室外换热器3凝缩液化的致冷液从第1流入管8b
1中流入到容器4中被贮存在容器4中,经电动膨胀阀5减压后,经过第1流出管8C
1进入室内换热器6蒸发然后回到压缩机1(图中实线所示)为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当在调暖运转时,由室内换热器6冷凝液化的致冷剂液从第2流入管8b
2流入,经过第二止回阀D
2贮存在容器4中,经电动膨胀阀5减压后,经过第2流出管8c
2进入室外换热器3,经其蒸发后返回压缩机1(如图中虚线所示)。
下面,根据图3至图6的流程图及图7的时间图对调暖运行中的除霜运转作说明。
首先,在图3中说明了除霜运转进入时的控制内容。最初,在步骤ST
1中对除霜中特征位,在通常运行时为[0],除霜运行时为[1],进行判别,看其是否为[1]。如果除霜中特征位FD
1变为[1]则说明在上述室外换热器3上结霜了,进入步骤ST
2,然后对在初回除霜运转时的[1]的初回除霜特征位FD
4判别是否为1。而且,如果FD
4不为[1],进入步骤ST
3,盖上禁止上述低压开关LPS动作的LPS的膜片,在步骤ST
4中,根据式dN
x=5-N(N是频率数的阶跃值)的演算出频率演算用变量dN
x。在步骤ST
5中,根据上述频率演算用变量dN
x控制上述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数HZ。且在步骤ST
6中,使为除霜终了回路工作的TD
3计时器开始工作。
其次,在步骤ST
7中,把容器4的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打开的同时,在步骤ST
8中把电动膨胀阀5全部关闭(图7中的0时刻)。由此,容器4内的压力被降下来,进行抽液运行,室内换热器6中的致冷液被回收到容器4之中。而且,在步骤ST
9中,判断操作除霜终了回路工作的TD
3计时器的计数TD
3是否在10秒以上,而在步骤ST
10中要对是否有电流的下降作判别,TD
3≥10(秒)而电流下降时,进入步骤ST
11,关闭四通切换阀2切换到逆循环的制冷侧(图7的t
1时刻)。由此,切入为逆循环除霜运行。
然后,在步骤ST
12中,把四通切换阀切换特征位初始设定为[0](制冷侧时为[1],调暖侧时为[2]),在步骤ST
13、ST
14中,分别使室外风扇和室内风扇停止运动;在步骤ST
15中若使除霜终了回路动作用的TD
3计数器的计数值TD
3是在20秒以上,或者在步骤ST
16中电流有下降时进入步骤ST
17,设定四通切换阀切换特征位F
11为制冷侧的值[1]。而且,在步骤ST
18中,设定电动膨胀阀5开度P为200脉冲量;在步骤ST
19中打开电动膨胀阀5并把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关闭(图7中的t
2时刻),在步骤20中,初回除霜的特征位FD
4成为[1]。由此,在除霜运转初期,关闭开闭阀SV并把电动膨胀阀5开到最大开度,这是为向在除霜运行的初期还暖的室内换热器输送较多液态致冷剂以后,当室内换热器6冷了后,为把容器4中的气态致冷剂送入室内换热器6中,由后面所述,在图7的t
3时刻打开旁通路4a上的开闭阀SV。
上述步骤ST
3-STA
20的控制结束后,或者在步骤ST
2中判断出初次除霜的特征位[1]时,进入步骤ST
21,在压缩机1的频率价跃值N作为最大值后,在步骤ST
23中进行去冰温度控制。
在上述流程中,由步骤ST
11以下的控制构成了本发明的除霜运转控制装置51,由步骤ST
7的控制,构成了本发明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
其次,图4表示去冰温度控制的内容,首先,在步骤SQ
1中,判别是否去冰温度T
e是在5℃以上,和频率特征位N值在[5]以上,如Te≥5℃且N≥5时,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关闭仍旧进行逆循环除霜运行。而且,若Te≥5且N≥5,判断霜的融解仅进行了一定比例,然后进入步骤SQ
2,把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打开(图7t
3时刻),容器4的致冷气向低压侧抽出。防止了低压侧压力下降及向压缩机1的致冷液逆流。而且,在步骤SQ
3中,把Te<5时为[0],Te≥5时为[1]的去冰温度的特征位FD
5切换为[1],在步骤SQ
4中,判别TD
2计时器(阀开度和频率控制用计时器)的计数值TD
2是否为[0],若仍旧不是TD
2=0和是TD
2=0在步骤SQ
5中把TD
2=0的TD
2计时器启动,并分别进入步骤SQ
6,在步骤SQ
6中,判断TD
2计时器的计数值TD
2是否超过20秒,当超于20秒时,进行步骤SQ
7以下的控制。
首先,在步骤SQ
7中,判别频率阶跃值N是否是N≤5,如果N不小于5,则进入步骤SQ
8,判断频率特征位F
10(由于电流、去冰、温度引起的频率上升用的特征位)是否是表示出频率上升的[1];如果S
10不是1,则进入步骤SQ
9中,发出降低变换器频率H
2的下降信号;在步骤SQ
10中若频率H
2与阶跃值N的频率一致则进入步骤SQ
11让N=N-1,此后进入步骤SQ
13。此时,在步骤SQ
10中判断出上述频率H
2与阶跃值的频率值不一到时,移到步骤SQ
12,判别是否有电流下降要求。而且如果没有电流下降要求的续继降低频率H
2。如果有电流下降要求就进入步骤SQ
13。且在上述步骤SQ
7中判别出N≤5时,及在步骤SQ
8中判别出F
10=1时分别进入步骤SQ
13。由以上控制,频率数的阶跃值N被降到[5]以下。
而后,在步骤SQ
13中,把控制阀开度和频率用的计时器的上述TD
2计时器的计数值TD
2复位(TD
2=0)之后,进入步骤SQ
15中驱动关闭电动膨胀阀5。
上述流程中,由步骤SQ
2的控制,构成了本发明的除霜中开闭控制装置53。
还有,在上述控制中,由蒸发温度Te的上升虽然判断出室外换热器3上附的霜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融化时间,不过也可由室内换热器6的温度下降,排出气态致冷剂温度的下降或低压压力的下降来判断。直接地判断除霜进入后经过的一定时间也行。
下面,根据图5的流程图对除霜运转结束检测控制作说明。首先在步骤SS
1中,判别设置的最大为10分钟的保护计时器的除霜中特征位FD
1是否为[1],除霜运行中表示出FD
1=1时,进行步骤SS
2以下的控制。
首先,在步骤SS
2中,判别为使除霜结束回路工作的TD
3计时器的计数值TD
3是否在1分以上,如果TD
3>1(分)下面分别在步骤SS
3中判别排出管温度T
2是否超过120℃,在步骤SS
4中判别去冰异常特征位FT
e(通常为[0],去冰The异常时为[1])是否为[1],在步骤SS
5中判别去冰温度是否在10℃以上,在步骤SS
6中判别使除霜结束回路工作用的TD
3计时器的计数值TD
3是否在10(分)以上。而且,在T
2≤120(℃)、FT
e=0、Te<10(℃),而TD
3≥10(分)时,进入步骤SS
8中。另外,在步骤SS
8中判别T
2>120(℃)时,步骤SS
5中判别T
e≥10(℃)时,都分别进入步骤SS
8中。而且,在步骤SS
4中判别出去冰异常特征位FT
e=1时,进入步骤SS
7中,对TD
3是否R≥4(分)进行判别,如果TD
3≥4(分)则进入步骤SS
8。一方面,当在步骤SS
2的判别是TD
3不大于1(分)时,步骤SS
6中判别TD
3小于10(分)时,分别进行降低电流的降低控制。
其次,在步骤SS
8中,判别除霜结束回路工作用的TD
3计时器的计数值TD
3是否>2.5分,如果TD
3>2.5(分),在步骤SS
9中根据XD
1=(TD
3-2.5)/TD
4(TD
4是累积积调暖运转时间)计算出除霜变量XD
1,以计算出除霜结束时间,如TD
3>2.5(分)时,中步骤SS
10中,设定XD
1=0以后进入步骤SS
11中。
然后,在步骤SS
11中,把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P设为P=100-∑P,并在步骤SS
12中小关电动膨胀阀的开度。进一步,在步骤13中,把累计调暖运转时间计时用的计时器TD
4计时器重新设定再开始计时,进行使除霜结束回路工作用的TD
3计时器停止(保持)等的除霜结束处理的预备设定,在步骤SS
14中,进行各特征位FD
1、FD
4、FD
5的设定。也就是设定FD
1=0、FD
4=0、DF
5=0、而且,设定除霜结束时为[1]的除霜后特征位FD
3为[1],且,如以后所述,把除霜结束后过3分钟后为[0]的结束后3分钟特征位FD
2设定为[1]。另外,通过把为进行除霜结束处理的结束处理的结束计时器TD
6重设定而开始计时。最后在步骤SS
15中输出除霜结束信号。
总之,除霜结束作为原则虽然因去冰温度T
e在10℃以上、或排出管温度T
2超过120℃被检测出,而假定去霜温度Thc异常时除霜时间为4分钟(或T
2>120(℃),进一步除霜运行时间被设定了假定最大10分钟的保护。
其次,根据图6的流程图对除霜结束处理控制作说明。首先在步骤SR
1中,判别结束后特征位FD
3是否为[0],设定FD
3=1的情况下,实施以下的控制。
首先,在步骤SR
2中,把四通切换阀2切换到向调暖循环侧打开(图7的T
4时刻),在步骤SR
3中,把对四通切换阀2的切换特征位F
11初始设定为[0],在步骤SR
4中,进行室外风扇的控制后,在步骤SR
5中,判别在四通切换阀2中切换(向调暖房)打开时才开始计时的结束计时器TD
6的计时TD
6是否在10秒以上。然而,当TD
6≥10秒以上时,在步骤SR
6中设定上述四通切换阀切换特征位F
11为调暖侧的[2],在步骤SR
7中,把频率阶跃值降低到最低值2上。
然后,在步骤SR
8中,判别TD
6是否大于10(分),也就是判别从把四通切换阀2切换到调暖侧的时间是否超过10(分),若TD
6未超过10(分),也就是除霜结束后未经过10分钟,在步骤SR
9中把压缩机1的最大频率N
max定为M
ax=INT(0.6Nt)(Nt是根据机种定的特定频率),若TD
6>10(分)时,在步骤SR
10中设定N
max=MAX-N(MAX-N是对应于机种而设定的最大频率)之后进入步骤SR
11。最大频率N
max,由于由通常控制每过60秒受到最大N次的缓和限制,由上述控制,直到10分钟之前最大频率N
max要受到0.6N
t的限制,而在达到0.6N
t之后就不能再上升了。然而在10分钟过后,可再次以每60秒最大以1N的频率的上限值上升。此后最大频率N
max达到MAX-N时,最大频率数N
max达到MAX-N时,最大频率数N
max就会上升。
还有,在上述步骤SR
5中判别出TD
6>10秒时,不进行步骤SR
6-SRS
10的控制,进入步骤SR
11。
然而,在步骤SR
11中,判别除霜结束后时间是否TD
6>30(分),若TD
6不大于30(分),在步骤SR
12中,判别TD
6是否≥3(分)时,进行步骤SR
13以下控制。
然后,在步骤SR
13、SR
14中。分别判别TD
6是否>20(秒),TD
6是否<40(秒),如果TD
6≤20(秒)则恢复调暖循环还没有经过所定的20秒时间,在步骤SR
16中关闭气体旁通路4a上的开闭阀SV(中图7t
4-t
5时刻)。这样,是为了做到存留在室外换热器3中的致冷液不被吸入压缩机1中。当TD
6在20(秒)<TD
6<40(秒)时,在步骤SR
15中打开开闭阀SV(时刻t
5-t
6。且在TD
6≥40时在步骤SR
16中关闭开闭阀SV(图7中t
6以后时刻)。由此,如以后的详述,由于保持高压侧压力在适当水平,做到了防止压缩机1的致冷剂逆流。
而且,在图7的t
5时刻开闭阀SV被打开,在步骤SR
17-SR
20中,把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进行保持在50脉冲上地控制,之后进入步骤SR
21。即,步骤SR
19和SR
20中用EV表示电动膨胀阀5。
还有,在本实施例图7的t
5到t
6的开关阀SV的开关,根据所定时间经过后进行,不过依照室内换热器6的温度和高压虽然侧压力进行开关也行。
其次,在步骤SR
21中,把频率动作启动设定用的变量X7设定为[3],在步骤SR
22中,判别与除霜进入前外界温度T
a相关的变量XD
4是否在10℃以上,如果XD
4≥10(℃)则在步骤SR
23使P=f
1(N),当XD
4<10℃时在步骤SR
24中使P=f
2(N)之后分别进入步骤SR
25,控制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这里,上述f
1(N)=0.5N+0.5、f
2(N)=0.3N+0.1,由此地控制,使得阀开度∑P,对应于频率H
2的上升而增大。且,在这时,由通常的控制(P=F(H
2,DN
x、∑P)表示)来控制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结果,由两种控制对开度共同作用。
在进行上述控制期间,上述步骤SR
12判别为TD
6≥3分时,进入步骤SR
26,如果频率动作启动设定用的变量X7是[3]且在步骤SR
27中变量数为[0]之后,及变量X7不为[3]时,分别进入步骤SR
28,使结束后3分钟特征位FD
2为[0]。另外,这时,随着调暖运转的开始,室内风扇处于运转状态。
进一步地在步骤SR
11中判别经过的时间,计录除霜结束后时间的TD
6计时器的计时TD
6>30(分)时,移入步骤SR
29中,将RD
6计时器的计时重新置零(RD
6=0),在步骤SR
30中,解除禁止低压压力开关LPS工作的LPS膜片。在步骤SR
31中把除霜后特征位FD
3切换到等于[0]上,从而结束了控制。
在上述流程中,由步骤SQ
14及SR
13-SR
20的控制,构成了本发明的除霜后阀控制装置。
由此,在上述实施例中,若在调暖运转中有除霜指令,在由除霜运转控制装置把其切入到逆循环进行除霜运转之前(图7中t0时刻),因由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打开气体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从而降低了容器4中的压力,因该压力下降,变为冷凝器的室内换热器的致冷液流入容器4中。这样,因为在切换到除霜运转的逆循环时,室内换热器6内的致冷液几乎不会滞留在其内,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向压缩机1逆流致冷液。
除霜前开闭控制装置52在切换到上述逆循环的前后打开上述开闭阀SV的方式来控制的情况下,因为由逆循环后打开开闭阀SV使气体致冷剂进入作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6中。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切换成逆循环后致冷液的逆流。
另外,在进入除霜运转的逆循环后,一方面随着室外换热器3上所结霜的融解室外换热器3上的温度就升。另一方面室内换热器6的温度下降,在低压侧的压力下降时,吸入的致冷剂变得有湿的感觉。这时(图7的t
3时刻),除霜中开闭控制装置53打开气体旁通路4a的开闭阀SV,向变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6中导入气体致冷剂,防止了低压的过低,消除了致冷剂的湿润状态,防止了致冷液逆流入压缩机1中。
进一步地,在除霜运转结束时(图7中t
4),到此室外换热器3由冷凝器切换为蒸发器,由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把电动膨胀阀5及开闭阀SV关闭一段时间(图7的t
4-t
5),不向室外换热器3供给致冷剂。防止了致冷液从室外换热器流入压缩机1中。
一方面,若开闭阀SV仍被关着,此时室内换热器6就由蒸发器变为冷凝器。但由于其压低(例如0.5kg/cm
2)而容器4的压力高(例如10kg/cm
2),就会由室内换热器6向容器4的致冷剂流动变恶劣了,就会有由压缩机1排出的致冷剂的流入量不能送入容器4侧的情况。为此,因高压侧压力急剧上升,会产生了由于高压停止的问题。在此,本发明中由除霜后阀控制装置54,在切换成调暖循环后经过一定时间时(图7中t
5),打开开闭阀SV,使致冷剂由室内换热器6流入容器4中,从而控制了高压侧压力上升过高。防止了高压停机。而且,若该一定时间经过之后(图7中t
6),因为控制电动膨胀阀5的开度和控制开闭阀SV关闭,从而平稳地进行调暖的恢复。这样,既适当地维持高压侧压力,又能够有效地防上致冷液逆流到压缩机1中。
特别地,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没有储液器的构造,通过对上述于闭阀和电动膨胀阀5的控制既保持了防止致冷液逆流的功能,又费用降低且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在对上述实施例,虽然上述于闭阀SV在除霜开始的前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打开,但也可只在除霜开始之前打开。
由以上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可以用在进行逆循环除霜运行的空调装置及冷冻装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