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卷绕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轴承卷绕器.pdf(1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875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26 CN 103168756 A *CN103168756A* (21)申请号 201210559292.3 (22)申请日 2012.12.21 2011-279443 2011.12.21 JP A01K 89/015(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武智邦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 肖日松 杨楷 (54) 发明名称 双轴承卷绕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卷绕器, 其目的在于, 在双 轴承卷绕器中。
2、, 难以产生用手掌触摸时的不舒适 感, 而且难以违背意愿地变化转动操作旋钮的转 动位置。双轴承卷绕器的卷绕器本体 (1) 具有框 架 (5)、 第 1 罩 (6a)、 第 2 罩 (6b) 以及轴支撑部 (7)。第 1 罩具有凹部 (6d) 和设于凹部的圆形开 口 (6e)。轴支撑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于第 1 罩, 能够在安装于框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被解 除的解除位置转动, 具有配置成跨过开口的把手 部 (34a)。手柄在第 2 罩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卷 绕器本体。 关于卷筒轴, 一端由轴支撑部支撑。 卷 筒安装于卷筒轴且通过手柄的旋转而旋转。转动 操作旋钮从第 1 罩的开口突出, 在把手部的。
3、轴向 内侧配置成与卷筒轴同心。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68756 A CN 103168756 A *CN103168756A* 1/1 页 2 1. 一种双轴承卷绕器, 是将钓线放出至前方的双轴承卷绕器, 具备 : 卷绕器本体, 所述卷绕器本体具有框架、 第 1 罩、 第 2 罩以及轴支撑部, 其中, 所述第 1 罩具有凹部和设于所述凹部的圆形开口, 外侧面由三维曲面构成, 覆盖所述框架。
4、的第 1 侧 ; 所述第2罩覆盖所述框架的第2侧 ; 所述轴支撑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第1罩, 该轴支撑部能够在安装于所述框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被解除的解除位置转动, 且具有配置 成跨过所述开口的把手部 ; 手柄, 其在所述第 2 罩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卷绕器本体 ; 一端由所述轴支撑部支撑的卷筒轴 ; 卷筒, 其安装于所述卷筒轴, 通过所述手柄的旋转而旋转 ; 以及 转动操作旋钮, 其从所述第 1 罩的所述开口突出, 在所述把手部跨过轴向外侧的位置 配置成与所述卷筒轴同心。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以覆盖所述转动操 作旋钮的一部分的方式跨。
5、过所述转动操作旋钮而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具有在处于安 装位置时形成为沿着所述第 1 罩的外侧面的曲面状的外侧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限制所 述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的限制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罩具 有沿着处于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把手部配置的形状变化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变化部具有在所述安 装位置沿着所述把手部配置的阶梯部。 7. 根据权利要求 。
6、1 至 6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在 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配置成前低后高。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双轴承卷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部在处于所述解除位 置时比所述安装位置更配置成前低后高。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68756 A 2 1/10 页 3 双轴承卷绕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卷绕器 (reel), 特别是将钓线放出至前方的双轴承卷绕器。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 已知用于抛投控制机构的制动操作的转动操作旋钮配置在与手柄安装 侧相反的一侧的双轴承卷绕器(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 在现有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转动。
7、操 作旋钮配置成与卷筒 (spool) 轴同心。转动操作旋钮具有旋钮部件和螺丝部件。螺丝部件 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旋钮部件。 由此, 如果转动旋钮部件, 则螺丝 部件进退, 按压制动板而对卷筒轴进行制动。 旋钮部件即使通过转动也不进退, 在手柄安装 侧不相对于卷绕器本体沿轴向移动。 由此, 卷绕器本体和旋钮部件的间隙变得一定, 能够防 止异物向旋钮部件内部的侵入。在这样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有时候在与手柄安装侧相反的 一侧握着卷绕器本体、 用手掌触摸同时进行卷筒或钓竿的操作。 在用手掌触摸时, 利用与拿 着手柄的手相反的手(在右手柄的双轴承卷绕器的情况下为左手)将卷绕器本体与。
8、钓竿一 起握着。通过这样与卷筒轴同心地设置转动操作旋钮, 能够有效地利用卷绕器本体内部的 空间。 0003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9-4499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 在现有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转动操作旋钮从卷绕器本体的与手柄安装侧相反的一 侧突出。如果这样旋钮的至少一部分从与手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则在进行用手掌触 摸时, 转动操作旋钮碰触握着的手的手掌而赋予手掌不舒适感。 另外, 如果转动操作旋钮触 碰手掌, 则有时候转动操作旋钮转动而设定状态违背意愿地变化。 0006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 在在与手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转动操作旋钮的双。
9、轴承卷 绕器中, 难以产生用手掌触摸时的不舒适感, 并且, 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难以违背意愿 地变化。 0007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8 发明 1 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是将钓线放出至前方的双轴承卷绕器。双轴承卷绕 器具备卷绕器本体、 手柄、 卷筒轴、 卷筒以及转动操作旋钮。卷绕器本体具有框架、 第 1 罩、 第2罩以及轴支撑部。 第1罩具有凹部和设于凹部的圆形开口, 外侧面由三维曲面构成。 第 1 罩覆盖框架的第 1 侧。第 2 罩覆盖框架的第 2 侧。轴支撑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于 第 1 罩, 轴支撑部能够在安装于框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被解除的解除位置转动, 且具有配 置成跨。
10、过开口的把手部。手柄在第 2 罩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卷绕器本体。关于卷筒轴, 一 端由轴支撑部支撑。卷筒安装于卷筒轴且通过手柄的旋转而旋转。转动操作旋钮从第 1 罩 的开口突出, 在把手部跨过轴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成与卷筒轴同心。 0009 在该双轴承卷绕器中, 能够相对于框架而安装和解除安装的轴支撑部所具有的把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3 2/10 页 4 手部跨过开口而配置。另外, 从开口突出的转动操作旋钮在把手部跨过轴向外侧的位置配 置成与卷筒轴同心。 由此, 转动操作旋钮配置于把手部的轴向内侧, 把手部罩住转动操作旋 钮。因此, 在用手掌触摸时, 手掌与把手部接触, 难以产。
11、生用手掌触摸时的不舒适感。另外, 由于把手部罩住转动操作旋钮, 因而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难以违背意愿地变化。 0010 发明2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1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把手部以覆盖 转动操作旋钮的一部分的方式跨过转动操作旋钮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 把手部以覆盖转 动操作旋钮的一部分的方式跨过转动操作旋钮而配置。因此, 即使把手部罩住转动操作旋 钮, 也容易操作转动操作旋钮。 0011 发明 3 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 1 或 2 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把手部具 有在处于安装位置时形成为沿着第 1 罩的外侧面的曲面状的外侧面。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 进一步降低用手掌触。
12、摸时的不舒适感。 0012 发明 4 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 1 至 3 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 中, 还具备限制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的限制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转动操作旋钮的旋转 被限制, 因而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一步难以违背意愿地变化。 0013 发明 5 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 1 至 4 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 中, 第 1 罩具有沿着处于安装位置的把手部配置的形状变化部。在这种情况下, 形状变化部 沿着处于安装位置的把手部配置。 因此, 如果轴支撑部处于解除位置, 则把手部不沿着形状 变化部, 在形状变化部和把手部之间产生变化。 因此, 能够通。
13、过触感而容易地认识到轴支撑 部处于解除位置。 0014 发明6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5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形状变化部具 有在安装位置沿着把手部配置的阶梯部。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形状变化部由阶梯部构成, 因 而与由槽等形成的情况相比, 异物难以滞留。 0015 发明 7 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 1 至 6 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 中, 把手部在处于安装位置时配置成前低后高。 在这种情况下, 在利用与拿着手柄的手相反 的手的手掌使食指等前低后高而用手掌触摸时, 即使把手部与食指等接触, 也不产生不舒 适感。另外, 由于用手掌触摸的手指沿着把手部, 因而手指难以与转动。
14、操作旋钮接触, 转动 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一步难以违背意愿地变化。 0016 发明8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 在发明7所记载的双轴承卷绕器中, 把手部在处于 解除位置时比安装位置更配置成前低后高。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在处于解除位置时更前低 后高, 因而把手部不沿着用手掌触摸的手指, 能够可靠地认识到处于解除位置。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依照本发明, 转动操作旋钮配置于把手部的轴向内侧, 把手部罩住转动操作旋钮。 因此, 在用手掌触摸时, 手掌与把手部接触, 难以产生用手掌触摸时的不舒适感。 另外, 由于 把手部罩住转动操作旋钮, 因而转动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难以违背意愿地变化。 附图说。
15、明 0019 图 1 是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绕器的立体图。 0020 图 2 是手柄臂的正面图。 0021 图 3 是双轴承卷绕器的手柄安装侧的侧面图。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4 3/10 页 5 0022 图 4 是图 3 的切割线 IV-IV 导致的剖面图。 0023 图 5 是图 3 的切割线 V-V 导致的剖面图。 0024 图 6 是双轴承卷绕器的与手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图。 0025 图 7 是拖曳机构的卷绕器本体侧的分解立体图。 0026 符号说明 : 1 卷绕器本体 2 手柄组件 6a 第 1 罩 6b 第 2 罩 6e 开口 6f 阶梯部。
16、 ( 形状变化部的一个示例 ) 7 轴支撑部 12 卷筒 16 卷筒轴 34a 把手部 42 制动旋钮 ( 转动操作旋钮的一个示例 ) 43 密封部件 ( 限制部件的一个示例 )。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 0028 在图1中,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轴承卷绕器是低型面(low-profile) 型的卷绕器。双轴承卷绕器具备卷绕器本体 1、 配置于卷绕器本体 1 的侧方 ( 例如左侧 ) 的 卷筒旋转用的手柄组件2以及旋转自如且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卷绕器本体1的内部的卷线用 卷筒 12。在手柄组件 2 的从卷绕器本体 1 离开的一侧, 设有拖曳调整用的拖曳调整部件 3。 0029 。 0。
17、030 手柄组件 2 是具有例如金属制的板状手柄臂 2a 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手柄臂 2a 的 两端的 2 个手柄把手 2b 的双手柄形的手柄组件。如图 1、 图 2 以及图 3 所示, 手柄臂 2a 具 有安装部 14a、 2 个臂部 14b、 多个 ( 例如 4 个 ) 突起部 14c 以及多个 ( 例如 6 个 ) 连接部 14d。如图 4 所示, 手柄臂 2a 以在长度方向上两端部比安装部 14a 更接近卷绕器本体 1 的 方式稍微弯曲。 0031 安装部 14a 能够在比拖曳调整部件 3 更接近卷绕器本体 1 的一侧安装于后述手柄 轴 30。安装部 14a 位于手柄臂 2a 的长度方向。
18、的中心。安装部 14a 具有贯通孔 14e、 一对第 1 卡合凹部 14f 以及一对螺丝插入贯通孔 14g。贯通孔 14e 位于手柄臂 2a 的长度方向的中 心, 是后述的手柄轴 30 能够通过的圆孔。一对第 1 卡合凹部 14f 在与手柄臂 2a 的长度方 向正交的方向上从贯通孔 14e 的内周面凹陷至径向外侧而形成。一对螺丝插入贯通孔 14g 夹着贯通孔 14e 沿手柄臂 2a 的长度方向配置一对。在螺丝插入贯通孔 14g 的手柄臂 2a 的 表面侧, 能够容纳后述安装螺栓 48 的头部 48a( 参照图 7) 的头部容纳部 14h 以圆锥形状凹 陷而形成。 0032 2 个臂部 14b 。
19、分别渐缩地从安装部 14a 延伸至径向外侧。在 2 个臂部 14b 的顶端,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5 4/10 页 6 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手柄把手 2b 的安装孔 14i。在 2 个臂部 14b, 分别形成有用于谋求手 柄臂 2a 的轻质化的第 1 开口 14j。 0033 多个突起部 14c 配置于安装部 14a 的周围。突起部 14c 突出至径向外侧且沿周向 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突起部 14c 和连接部 14d 与安装部 14a 之间, 形成有用于使手柄臂 2a 轻质化的第 2 开口 14k。由此, 在安装部 14a 与突起部 14c 和连接部 14d 之间形成空间。如。
20、 图 3 所示, 突起部 14c 能够从卷绕器本体 1 的钓竿安装侧突出至径向外侧。 0034 如图 1、 图 2 以及图 3 所示, 多个连接部 14d 连接多个突起部 14c。另外, 在第 1 实 施方式中, 将臂部 14b 和突起部 14c 连接。突起部 14c 以成为锯齿形状的方式由连接部 14d 连接。 即, 1组突起部14c和连接部14d形成为锯齿形状。 此外, 在利用与操作手柄组件2的 手相反的手使手柄轴 30 沿线缠绕方向旋转时, 使用突起部 14c 的锯齿角度陡急的部分 14m 以及臂部 14b。所以, 在利用 4 个突起部 14c 和 2 个臂部 14b 这 6 处中的任一。
21、个使手柄轴 30沿线缠绕方向旋转时, 径向的操作长度变长, 因而向线缠绕方向的旋转操作变得容易。 另 外, 锯齿角度平缓的部分 14n 不具有突起部 14c 和连接部 14d 的径向阶梯。因此, 在操作手 柄组件 2 时, 不妨碍将手指从突起部 14c 替换至另一突起部 14c 的动作。 0035 。 0036 如图 3、 图 4、 图 5 以及图 6 所示, 卷绕器本体 1 具有框架 5、 安装于框架 5 的两侧并 覆盖框架 5 的两侧的第 1 罩 6a 和第 2 罩 6b、 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框架 5 的侧部的轴支撑部 7 以及覆盖框架前方的前罩 6c。第 1 罩 6a 配置在与手柄组件 2。
22、 相反的一侧, 第 2 罩 6b 配置 在手柄组件 2 的安装侧。 0037 框架 5 是例如铝合金、 镁合金等轻金属制的部件, 具有以隔开规定间隔互相对置 的方式配置的第 1 侧板 5a 和第 2 侧板 5b 以及将第 1 侧板 5a 和第 2 侧板 5b 相连的多个相 连部 5c。轴支撑部 7 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与该手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的第 1 侧板 5a。在第 1 侧板 5a, 形成有卷筒 12 能够通过的圆形开口 5d。用于将卷筒 12 从开口 5d 侧取出的轴支 撑部 7 由例如卡口机构 23 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开口 5d。在下侧的 2 个相连部 5c, 一体形成 有用于将卷绕器安装于钓。
23、竿的前后较长的竿安装部 4。 0038 第 1 罩 6a 是铝合金、 镁合金等轻金属制的部件, 覆盖第 1 侧板 5a 的外侧。关于第 1 罩 6a, 外侧面由凸形地弯曲至轴向外侧的三维曲面形成。第 1 罩 6a 在中心部具有圆形的 凹部 6d 和开口 6e。另外, 第 1 罩 6a 在外表面具有线状地延伸的阶梯部 6f( 参照图 5 和图 6)。阶梯部 6f 是形状变化部的一个示例。开口 6e 例如为圆形, 形成于凹部 6d 的中心部。 轴支撑部 7 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第 1 罩 6a。第 1 罩 6a 与轴支撑部 7 共同相对于框架 5 装卸 自如。在轴支撑部 7 的周围, 在第 1 罩 6。
24、a 的开口 6e 的内周部, 配置有用于进行轴支撑部 7 的非操作时的止转和轴支撑部 7 的操作时的定位的定位机构 60( 参照图 4)。如图 6 所示, 阶梯部 6f 从卷绕器本体 1 的前下部侧向斜上方倾斜而形成。即, 阶梯部 6f 形成为前低后 高。阶梯部 6f 形成为第 1 罩 6a 的上部比下部更突出至外侧。阶梯部 6f 与轴支撑部 7 的 后述把手部 34a 的位置相关联而形成。 0039 第 2 罩 6b 是铝合金、 镁合金等轻金属制的部件, 被螺丝紧固固定于框架 5 的第 2 侧板 5b。在第 2 罩 6b, 设有铆接固定于卷筒轴 16 的配置部分的凸台部 8 和螺纹接合于凸 。
25、台部 8 而堵塞凸台部 8 的开口的盖部件 9。凸台部 8 例如被铆接固定于第 2 罩 6b。盖部件 9 被拧入固定于凸台部 8。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6 5/10 页 7 0040 轴支撑部 7 以夹持第 1 罩 6a 的状态由第 1 罩 6a 转动自如地支撑。所以, 轴支撑 部 7 相对于第 1 罩 6a 防脱。另外, 如图 4 所示, 轴支撑部 7 由卡口机构 23 装卸自如地安装 于第 1 侧板 5a。卡口机构 23 具有板状的多个 ( 例如 3 个 ) 卡口突起 23a 和多个 ( 例如 3 个)卡口槽部23b, 卡口突起23a在轴支撑部7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间隔。
26、配置并突出至径向 外侧, 卡口槽部 23b 以卡合于卡口突起 23a 的方式形成于第 1 侧板 5a 的开口 5d 的外侧面。 通过转动轴支撑部 7 而由卡口机构 23 将轴支撑部 7 安装于第 1 侧板 5a, 第 1 罩 6a 也被安 装配于第 1 侧板 5a。 0041 如图 5 所示, 轴支撑部 7 具有安装有第 1 轴承 24a 的轴承安装部 33 和与轴承安装 部 33 将第 1 罩 6a 相对转动自如地夹持的装卸操作部 34。轴承安装部 33 是盘状部件, 外周 部 33a 嵌合于第 1 侧板 5a 的开口 5d。另外, 在外周部 33a, 从外周部 33a 突出至径向外侧 的前。
27、述卡口机构 23 的多个卡口突起 23a 以卷筒 12 的轴心为中心沿周向隔开间隔而形成。 在轴承安装部 33 的中心部, 收纳第 1 轴承 24a 的筒状轴承收纳部 33b 向着卷筒 12 筒状地 突出而形成。 在轴承收纳部33b, 形成有在内周面安装第1轴承24a的带阶梯的筒状安装空 间 33c。在安装空间 33c 的底部 33d, 安装有构成后述抛投控制机构 22 的圆板状的第 1 板 41a。在底部 33d, 形成有抛投控制机构 22 的后述制动旋钮 42 所螺纹接合的阴螺纹部 33e。 制动旋钮 42 是转动操作旋钮的一个示例。装卸操作部 34 能够在定位于轴承安装部 33 的 状态。
28、下相对于第 1 罩 6a 与轴承安装部 33 一体地转动。 0042 装卸操作部 34 是带阶梯的圆筒形状的部件, 由未图示的螺丝部件固定于轴承安 装部 33。装卸操作部 34 用于对第 1 罩 6a 相对于框架 5 进行装卸操作。如图 6 所示, 装卸 操作部 34 具有跨过制动旋钮 42 且配置于直径上的装卸操作用的把手部 34a。把手部 34a 比制动旋钮 42 更配置于轴向外侧, 以覆盖制动旋钮 42 的一部分的方式跨过制动旋钮 42 而 配置。把手部 34a 以能够沿着第 1 罩 6a 的三维曲面的方式稍微凸形地弯曲。把手部 34a 能 够在图 6 中实线所示的安装位置和双点划线所示。
29、的解除位置进行转动操作。在安装位置, 第 1 罩 6a 安装于框架 5, 在解除位置, 第 1 罩 6a 向框架 5 的安装被解除。在把手部 34a 处 于安装位置时, 把手部 34a 配置成前低后高, 沿着第 1 罩 6a 的阶梯部 6f 配置。即, 在把手 部34a处于安装位置时, 把手部34a的前端部配置于比后端部更接近竿安装部4的位置。 在 把手部 34a 处于安装位置时, 把手部 34a 形成为沿着第 1 罩 6a 的三维曲面的外侧面。在把 手部 34a 处于解除位置时, 把手部 34a 配置成比安装位置进一步前低后高。即, 在处于解除 位置时, 前低后高的角度比安装位置更陡急。另外。
30、, 装卸操作部 34 具有用于使制动旋钮 42 露出于外部的开口 34b( 参照图 5 和图 6)。 0043 由于把手部 34a 形成为跨过制动旋钮 42, 因而能够防止制动旋钮 42 的脱落。 0044 。 0045 如图 4 所示, 在框架 5 内, 配置有能够沿与钓竿交错的方向配置的卷线用的卷筒 12、 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于卷筒 12 内的均缠机构 15 以及成为进行拇指拨弄时的拇指的 垫物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17。另外, 如图 5 所示, 在框架 5 和第 2 罩 6b 之间, 配置有用于将来 自手柄组件 2 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 12 和均缠机构 15 的齿轮机构 18、 离合器机构。
31、 13、 用于 对离合器机构 13 进行离合控制的离合器控制机构 19、 对卷筒 12 的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 制动的拖曳机构 21 以及用于调整卷筒 12 的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 22。 0046 如图4所示, 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盘状的凸缘部12a, 在两个凸缘部12a之间具有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7 6/10 页 8 筒状的绕线体部 12b。另外, 卷筒 12 具有绕线体部 12b 的内周侧的轴向的实质上一体地形 成于中央部的筒状的凸台部 12c, 通过例如锯齿结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贯通凸台部 12c 的卷筒轴 16。该固定方法不限定于锯齿结合, 能够使用。
32、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 方法。 0047 卷筒轴 16 贯通第 2 侧板 5b 而延伸至第 2 罩 6b。卷筒轴 16 由第 1 轴承 24a 和第 2 轴承 24b 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卷绕器本体 1。第 1 轴承 24a 安装于轴支撑部 7, 第 2 轴承 24b 安装于固定在第 2 侧板 5b 的凸台部 8。卷筒轴 16 的第 1 端 16a 和第 2 端 16b 突出成山形 或圆弧状而形成。卷筒轴 16 的第 1 端 16a 和第 2 端 16b 能够与抛投控制机构 22 接触。 0048 如图 5 所示, 构成离合器机构 13 的卡合销 13a 固定于卷筒轴 16 的第 2 侧板 5。
33、b 的 贯通部部分。卡合销 13a 沿着直径贯通卷筒轴 16, 其两端沿径向突出。后述小齿轮 32 的顶 端 ( 图 5 右端 ) 能够卡合于该两端的突出部分。 0049 如图 4 所示, 均缠机构 15 具有与后述齿轮机构 18 的第 1 齿轮 28 啮合的第 2 齿轮 25、 横动凸轮轴 26 以及钓线导向部 27。横动凸轮轴 26 是在外周面形成有交叉的螺旋状槽 26a 的轴部件。钓线导向部 27 卡合于螺旋状槽 26a, 通过横动凸轮轴 26 的旋转而在卷筒 12 的前方与卷筒 12 平行地往复移动。 0050 如图 5 所示, 齿轮机构 18 具有手柄轴 30、 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手柄。
34、轴 30 的驱动齿 轮 31、 与驱动齿轮 31 啮合的筒状小齿轮 32 以及安装于手柄轴 30 并与第 2 齿轮 25 啮合的 第 1 齿轮 28。手柄轴 30 由辊型的单向离合器 40 禁止线放出方向的旋转, 只能够沿线缠绕 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 40 安装于第 2 罩 6b。 0051 关于手柄轴 30, 基端由轴承 20 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 2 侧板 5b。在驱动齿轮 31 的 里侧 ( 图 5 右侧 ), 棘轮 36 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手柄轴 30。在棘轮 36 的里侧, 配 置有第 1 齿轮 28。如图 7 所示, 在手柄轴 30 的棘轮 36 安装部和第 1 齿轮 28 。
35、安装部之间, 形成有直径较大的抵接部 30a。在手柄轴 30 的顶端外周面, 形成有阳螺纹部 30b。在手柄 轴 30 的顶端面, 形成有阴螺纹部 30c。在手柄轴 30 的外周面, 形成有用于将单向离合器 40 的内轮40a和后述按压板38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的、 由对置的平行的面构成的旋转 连接部 30d。另外, 手柄轴 30 的中间部为了轻质化而减薄。 0052 如图 5 所示, 手柄轴 30 的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 40 的内轮 40a 和拖曳机构 21 而传 递至驱动齿轮 31。 0053 如图 4 所示, 小齿轮 32 从第 2 侧板 5b 延伸至轴向外侧。小齿轮 32 是卷筒轴。
36、 16 贯通于中心的筒状部件。小齿轮 32 沿轴向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卷筒轴 16。小齿轮 32 具有形 成于基端的齿轮部32a、 形成于顶端且能够卡合于卡合销13a的啮合部32b以及配置于齿轮 部 32a 和啮合部 32b 之间的缩颈部 32c。驱动齿轮 31 与齿轮部 32a 啮合。卡合销 13a 卡合 于啮合部 32b。离合器控制机构 19 的离合器拨叉 (yoke)35 卡合于缩颈部 32c。小齿轮 32 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的操作或手柄组件 2 的线缠绕方向的旋转而在离合器接合位置和 比离合器接合位置更配置于图 5 左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移动。小齿轮 32 由轴承 29 以旋转 自如。
37、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在第 2 侧板 5b。 0054 如图 5 所示, 第 1 齿轮 28 经由扭矩限制器 39 连接至手柄轴 30。如图 4 所示, 第 1 齿轮 28 与安装于均缠机构 15 的横动凸轮轴 26 的第 2 齿轮 25 啮合。为了如果作用规定 以上的扭矩则不将手柄轴 30 的旋转传递至第 1 齿轮 28, 设有扭矩限制器 39。扭矩限制器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8 7/10 页 9 39 具有沿径向进退自如地配置于手柄轴 30 的未图示的销部件、 向径向外侧驱使销部件的 驱使部件以及形成于第 1 齿轮 28 的内周面且卡合于销部件的凹部。 0055 离。
38、合器机构 13 由卡合销 13a 和小齿轮 32 的啮合部 32b 构成。离合器机构 13 能 够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的操作而获得离合器接合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在离合器接 合状态下, 手柄组件 2 的旋转传递至卷筒 12。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 卷筒 12 成为能够自由 旋转的状态。 0056 如图 1 和图 4 所示, 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在第 1 侧板 5a 和第 2 侧板 5b 之间的后部 配置于卷筒 12 的后方。在框架 5 的第 1 侧板 5a 和第 2 侧板 5b 形成有长孔 ( 未图示 ), 离 合器操作部件 17 由该长孔旋转自如地支撑。因此, 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能。
39、够沿着长孔沿上 下方向滑动。 0057 离合器控制机构 19 具有离合器拨叉 35。离合器拨叉 35 配置于卷筒轴 16 的外周 侧, 由 2 根销 ( 未图示 ) 以能够与卷筒轴 16 的轴心平行地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此外, 卷 筒轴 16 能够相对于离合器拨叉 35 相对旋转。即, 即使卷筒轴 16 旋转, 离合器拨叉 35 也不 旋转。另外, 离合器拨叉 35 将其中央部卡合于小齿轮 32 的缩颈部 32c 而能够沿图 5 左右 移动。离合器拨叉 35 由未图示的弹簧始终沿内侧 ( 图 5 右侧 ) 的离合器接合方向驱使。 0058 在如此构成中, 在通常状态下, 小齿轮 32 位于内侧。
40、的离合器接合位置, 小齿轮 32 和卷筒轴 16 的卡合销 13a 卡合而成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另一方面, 在通过离合器拨叉 35 将小齿轮 32 移动至外侧的情况下, 小齿轮 32 与卡合销 13a 的卡合脱离而成为离合器分离 状态。 0059 如图 5 和图 7 所示, 拖曳机构 21 具有用于对拖曳力进行调整操作的拖曳调整部件 3、 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手柄轴 30 的按压板 38 以及在手柄轴 30 的周围安装于第 2 罩 6b 的单向离合器 40。拖曳调整部件 3 具有螺母 3a、 将螺母 3a 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轴向 移动自如的方式连接的操作部件 3b 以及驱使部件 3c。 00。
41、60 螺母 3a 螺纹接合于形成在手柄轴 30 顶端部的阳螺纹部 30b。如图 7 所示, 操作部 件 3b 具有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 3 个操作突起 3d, 为了使螺母 3a 旋转而设置。由固定 螺栓 44 防止操作部件 3b 在手柄轴 30 脱落。也由该固定螺栓 44 经由操作部件 3b 防止手 柄臂 2a 在手柄轴 30 脱落。固定螺栓 44 螺纹接合于形成在手柄轴 30 的顶端面的阴螺纹部 30c。在固定螺栓 44 和操作部件 3b 之间, 安装有固定螺栓 44 的止转用的弹簧垫圈 47。 0061 驱使部件 3c 配置于手柄臂 2a 和螺母 3a 之间。驱使部件 3c 的驱使力由于。
42、螺母 3a 的轴向移动而变化。驱使部件 3c 具有例如 2 块盘簧 50。驱使部件 3c 经由手柄臂 2a 和内 轮 40a 而对按压板 38 进行按压。利用该驱使部件 3c 的驱使力来调整拖曳力。按压板 38 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手柄轴30。 另外, 按压板38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单 向离合器 40 的内轮 40a。 0062 单向离合器 40 的内轮 40a 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手柄臂 2a 的第 1 卡合凹 部 14f。内轮 40a 由限制部件 56 防止脱落, 该限制部件 56 由 2 根安装螺栓 48 固定于手柄 臂 2a。内轮 40a 在一端部具有卡合于第 1 卡。
43、合凹部 14f 的第 1 卡合突起 40b。由此, 手柄 臂 2a 的旋转被传递至内轮 40a。另外, 内轮 40a 在另一端部具有卡合于按压板 38 的第 2 卡 合突起 40c。所以, 手柄组件 2 的旋转经由内轮 40a 和按压板 38 传递至手柄轴 30。 0063 另外, 拖曳机构21还具有由于拖曳调整部件3的操作而发声的拖曳操作发声机构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9 8/10 页 10 49。拖曳操作发声机构 49 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手柄轴 30 的出声部件 49a 和 向着出声部件 49a 被驱使的打击部件 49b。打击部件 49b 向着出声部件 49。
44、a 进退自如地收 纳于操作部件 3b 的内部。 0064 在如此构成的拖曳机构21中, 通过利用拖曳调整部件3的旋转操作来将按压板38 向着驱动齿轮31按压, 从而使滑动在按压板38和驱动齿轮31之间产生, 由此, 拖曳机构21 对卷筒 12 进行制动。单向离合器 40 为了使拖曳机构 21 工作而禁止手柄轴 30 的线放出方 向的旋转。 0065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抛投控制机构 22 具有配置成夹着卷筒轴 16 的两端的第 1 板 41a 和第 2 板 41b 以及用于调节第 1 板 41a 和第 2 板 41b 对卷筒轴 16 的夹持力的制动旋钮 42。制动旋钮 42 是转动操作。
45、旋钮的一个示例。 0066 如前所述, 图 4 左侧的第 1 板 41a 安装于轴承安装部 33 的安装空间 33c 的底部 33d, 能够与卷筒轴 16 的第 1 端 16a 接触。第 2 板 41b 安装于第 2 罩 6b 的盖部件 9 内。 0067 如图 5 所示, 制动旋钮 42 从第 1 罩 6a 的开口 6e 突出, 在把手部 34a 跨过轴向外 侧的位置配置成与卷筒轴 16 同心。制动旋钮 42 具有圆形操作部 42a 和比操作部 42a 直径 更小的阳螺纹部 42b。在该实施方式中, 操作部 42a 为圆锥台形状。操作部 42a 的外周侧 与装卸操作部 34 隔开操作用的间隙。
46、而配置。制动旋钮 42 配置于装卸操作部 34 的把手部 34a 的内侧。阳螺纹部 42b 螺纹接合于轴承安装部 33 的阴螺纹部 33e。阳螺纹部 42b 能够 与第 1 板 41a 接触。 0068 制动旋钮 42 例如由 O 形环方式的密封部件 43 密封, 并且转动操作被限制。密封 部件 43 是限制制动旋钮 42 的转动操作的限制部件的一个示例。密封部件 43 配置于制动 旋钮 42 和轴承安装部 33 之间。由此, 如果操作制动旋钮 42, 则在该位置, 制动旋钮 42 的转 动被限制, 制动旋钮 42 的转动位置难以违背意愿地进一步变化。 0069 。 0070 在通常的状态下,。
47、 离合器拨叉35被压向内侧(图5右侧), 由此, 使小齿轮32移动 至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 小齿轮 32 与卷筒轴 16 的卡合销 13a 啮合而成为离合器接合状 态, 来自手柄组件 2 的旋转力经由手柄轴 30、 驱动齿轮 31、 小齿轮 32 以及卷筒轴 16 而传递 至卷筒 12, 卷筒 12 沿线缠绕方向旋转。 0071 在进行钓鱼的情况下, 为了抑制反冲, 由抛投控制机构 22 调整制动力。在由抛投 控制机构 22 调整制动力时, 使制动旋钮 42 例如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 制动旋钮 42 前 进至图 5 右侧, 第 1 板 41a 和第 2 板 41b 的间隔变窄, 向卷筒轴。
48、 16 的制动力变强。另外, 如 果相反地使制动旋钮 42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则制动力变弱。 0072 如果结束制动力的调整, 则将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压向下方。在此, 离合器操作部 件 17 移动至下方的脱离位置。然后, 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 17 的移动, 离合器拨叉 35 移动 至外侧, 使卡合于离合器拨叉 35 的小齿轮 32 也沿相同方向移动。结果, 小齿轮 32 与卷筒 轴 16 的卡合销 13a 的啮合脱离, 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在该离合器分离状态下, 来自手柄 轴 30 的旋转不传递至卷筒 12 和卷筒轴 16, 卷筒 12 成为自由旋转状态。在离合器分离状 态, 利用握着第。
49、1罩6a并用手掌触摸的手的拇指来用拇指拨弄卷筒12, 同时以卷筒轴16沿 着铅垂面的方式倾斜卷绕器而垂下钓线。于是, 卷筒 12 由于钓具的重量而沿线放出方向旋 转, 钓线被放出。 说 明 书 CN 103168756 A 10 9/10 页 11 0073 此时, 如果例如钓具到达海底而产生钓线松弛的水面上钓线, 那么, 为了去除钓线 松弛, 进行使手柄臂 2a 沿线缠绕方向旋转的操作。在进行该操作时, 伸展握着第 1 罩 6a 并 用手掌触摸且拿着钓竿的手的例如中指。然后, 由伸展的中指沿线缠绕方向按压设在手柄 臂 2a 的突起部 14c 或臂部 14b。由此, 手柄臂 2a 能够沿线缠绕方向旋转而将钓线缠绕于卷 筒 12, 能够消除钓线的松弛。由此, 不操作手柄臂 2a 的手柄把手 2b, 就能够将钓线缠绕于 卷筒 12。 0074 即, 如果以使与操作手柄组件2的手相反的手的拇指碰触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同时 利用剩余的手指覆盖卷绕器本体 1 的下部的方式把持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