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及其生产工艺.pdf

  • 上传人:00****42
  • 文档编号:541688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188.3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0106588.9

    申请日:

    1990.07.29

    公开号:

    CN1056972A

    公开日:

    1991.12.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审定|||公开||||||

    IPC分类号:

    H05B3/12

    主分类号:

    H05B3/12

    申请人:

    巩县电热电器厂;

    发明人:

    史长清; 李荣安; 赵海潮; 张云普; 张新德; 郑继红; 杜耀宗

    地址:

    451272河南省巩县小关乡孙寨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母秉臣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是按一定比例,由锰石粉、氧化铝粉、粘土粉、碳化硅粉,及埋入以上四种混料中的电阻丝压制而成。其生产工艺是:先把锰石进行焙烧,焙烧后粉碎成锰石粉,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与氧化铝粉、粘土粉、碳化硅粉混合,再稍加水搅拌均匀,并闷放数小时,闷好后把混料放入模具中,同时电阻丝也埋放在混料中压制成型,然后烧结而成。该红外加热元件可用于烤漆、印染、纺织、造纸、食品等加热烘干工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重量比)30-80%锰石粉、10-40%氧化铝粉、5-30%的粘土粉、2-20%的碳化硅粉,及埋入以上四种混料之中的电阻丝制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电阻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直径比电阻丝粗的电阻棒的不带螺纹的一部分固接在一起,并埋入混料中,电阻棒带螺纹的另一部分裸露在混料之外。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锰石粉含氧化锰的量为15-7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其加热元件的最佳配料比(重量%):锰石粉45-67%;氧化铝粉20-35%;粘土粉10-20%;碳化硅粉3-7%。
    5: 一种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先把锰石进行焙烧,焙烧好后粉碎成锰石粉,再按上述比例将锰石粉、氧化铝粉、粘土粉、碳化硅粉混合后稍加水搅拌均匀,并闷放48-55小时,闷好后把混料放入模具中,同时将电阻丝埋放在混料中,在100-350T压力下成型;把压制成型的毛坯凉干或烘干后,再把毛坯放入烧结炉中烧结,烧结时的温度为:800℃-1250℃,烧结的时间为6-10小时即可制成不同规格的板状、棒状红外加热元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对锰石进行焙烧的温度为400℃-1050℃,焙烧时间为3-4小时,焙烧后进行粉碎,粉碎成的粒度为80-120目。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 在于:氧化铝粉、粘土粉、碳化硅粉的粒度为:80-120目。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烧结毛坯的最佳温度为:1050℃-1150℃,烧结的最佳时间为8-9小时。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烤漆、印染、造纸、皮革、纺织、木材、食品行业等加热烘干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及生产方法,是属于红外及光电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红外加热元件有以碳化硅为基底红外加热元件,此种惰性较大,热态电阻较小,使用时遇冷水易炸裂,法向全发射率较低,电热转换效率较低,使用寿命较短。以金属管为基底的红外加热元件:涂层易脱落,法向全发射率较小,氧化镁热态电阻较小并易击穿,使用寿命也较短;乳白石英红外加热元件:耐冷热冲击性能较差,使用时遇冷水易于炸裂,使用寿命较短;陶瓷红外加热元件:热态电阻较小,耐冷热冲击性能较差,使用时遇冷水也易炸裂,故使用寿命就较短;直热式红外加热元件:表面带电,使用不安全,接线部位易于损坏,耐冷热性能差,使用时遇冷水也易炸裂,使用寿命短。以上几种红外加热元件,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生产工艺简单,法向发射率较高,耐冷热冲击性能佳,在正常使用温度时突然放入冷水中不炸裂,热态电阻大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及工艺简单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为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生产本发明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是由(重量%)30-80%锰石粉、10-40%氧化铝粉、5-30%的粘土粉、2-20%的碳化硅粉及埋入以上四种混料之中的电阻丝制成。

        在电阻丝埋入混料之前,电阻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直径比电阻丝粗的电阻棒的不带螺纹的部分固接在一起,并埋入混料之中,电阻棒带螺纹的另一部分裸露在混料之外,以便制成成品后接线方便。混料中,锰石粉含氧化锰的量为:15-70%;混料的最佳配料比(重量%)为:锰石粉45-67%;氧化铝粉20-35%;粘土粉10-20%;碳化硅粉3-7%。

        本发明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的生产工艺是:先把锰石进行焙烧,焙烧的温度为400℃-1050℃,焙烧的时间为3-4小时,焙烧好后,进行粉碎成80-120目的粒度,再按上述比例与80-120目的氧化铝粉、80-120目的粘土粉、80-120目的碳化硅粉混合后稍加水搅拌均匀,并闷放48-55小时,闷好后把混料放入模具中,同时把电阻丝以及电阻丝两端连接的部分电阻棒埋放在混料中,在100-350T压力下压制成型;把压制成型地毛坯凉干或烘干后,再把毛坯放入烧结炉中烧结,烧结时的温度为800℃-1250℃,最佳温度为1050℃-1150℃;烧结的时间为6-10小时,最佳烧结时间为8-9小时,就可制成不同规格的板状、棒状红外加热元件。

        本发明的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具有法向全发射率高,耐冷热冲击性能佳,在正常使用温度(400℃-600℃)时突然放入冷水中不炸裂,热态电阻大,电热转换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制造工艺简单,效率高,无环境污染。

        用下面的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加以说明,但并不是限制本发明。

        实例1:

        取粒度为120目重量比为50%的锰石粉。取粒度为100目重量比为25%的氧化铝粉;取粒度为100目重量比为20%的粘土粉;取粒度为100目重量比为5%的碳化硅粉,将以上四种料放入搅拌机中并加少量水用搅拌机拌匀,然后闷放48小时。把闷放后的混料和电阻丝一起放入成型模具中,电阻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直径比电阻丝粗的电阻棒不带螺纹的部分相接,并和电阻丝一起埋在混料中;电阻棒带螺纹的部分置于混料之外。在150T的压力下压制成毛坯,并把凉干或烘干后的毛坯放入烧结炉中,在1050℃的温度连续烧结8小时,即可生产出面积较小(长、宽在260MM以下)厚度为10-15MM的板状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

        实施例2:

        取粒度为110目重量比为55%的锰石粉;取粒度为90目重量比为29%氧化铝粉;取粒度为90目重量比为12%的粘土粉;取粒度为90目重量比4%的碳化硅粉。将以上四种料放入搅拌机中并加少量水用搅拌机拌匀,然后闷放50小时。把闷放后的混料和电阻丝一起放入成型模具中,电阻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直径比电阻丝粗的电阻棒不带螺纹的部分相接,并和电阻丝一起埋在混料中,电阻棒带螺纹的部分置于混料之外。在300T的压力下压制成毛坯,并把毛坯凉干或烘干。把凉干或烘干后的毛坯放入烧结炉中在1100℃的温度下连续烧结10小时,即可生产出面积较大(长、宽260MM以上450MM以下)的厚度为20-25MM板状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

        实施例3:

        取粒度为100目重量比为60%的锰石粉;取粒度为85目重量比为27%的氧化铝粉;取粒度为85%目重量比为10%的粘土粉;取粒度为85目重比为3%的碳化硅粉。将以上四种料放入搅拌机中并加少量水用搅拌机拌匀,然后闷放52小时。把闷放后的混料和电阻丝一起放入成型模具中,电阻丝的两端各与一个直径比电阻丝粗的电阻棒不带螺纹的部分相接,并和电阻丝一起埋在混料中,电阻棒带螺纹的部分置于混料之外。在350T的压力下压制成毛坯,并把毛坯凉干或烘干。把凉干或烘干后的毛坯放入烧结炉中在1150℃的温度下连续烧结9小时,即可生产出长度为1000MM的棒状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

    关 键  词:
    埋入 红外 加热 元件 及其 生产工艺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锰系埋入式红外加热元件及其生产工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416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