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pdf(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593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2.11 CN 104335934 A (21)申请号 201310744851.2 (22)申请日 2013.12.30 A01K 61/00(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 7 号 (72)发明人 吴富村 张国范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002 代理人 周秀梅 李颖 (54) 发明名称 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鲍育种、 种群估算、 资源评估以及 增殖放流领域, 具体的说是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
2、 法。 将PIT标记卡通过弹簧外挂于鲍鱼外壳边缘, 且使整个卡有 PIT 标记的弹簧处于鲍外壳上方, 并随鲍鱼的生长及外套膜分泌会将此标记物镶嵌 于鲍外壳中, 进而实现鲍个体的标记。 本发明能够 提高鲍个体标记的保留率, 有效识别率高, 且在鲍 生长过程中不受生物污损等的影响 ; 标记过程对 鲍的损伤程度较小, 不会影响鲍个体的正常活动, 标记对鲍的养殖及增殖放流影响极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35934 A CN 104335934。
3、 A 1/1 页 2 1. 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 PIT 标记卡通过弹簧外挂于鲍鱼外壳边缘, 且使整个卡有 PIT 标记的弹簧处于鲍外壳上方, 并随鲍鱼的生长及外套膜分泌会将此标记 物镶嵌于鲍外壳中, 进而实现鲍个体的标记。 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PIT 标记卡卡在金属弹 簧的一端口, 金属弹簧另一端外挂于鲍外壳边缘。 3. 按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PIT 标记为通过无 线电射频加以识别的微芯片, 外包玻璃, 呈短棒状, 大小为 11.50mm2.12mm, 识别频率为 128。
4、kHz。 4. 按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弹簧为钛钢或 不锈钢制, 大小为 1-2mm 粗, 10mm 长, 2.0-2.1mm 口径。 5. 按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待标记的鲍鱼壳长 规格大于 2cm 的鲍苗种或成年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335934 A 2 1/2 页 3 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鲍育种、 种群估算、 资源评估以及增殖放流领域, 具体的说是一种标记 鲍个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包括中国等世界范围内鲍资源已急剧下降, 人工养殖。
5、在中国、 韩国等地区 蓬勃发展, 日本也已开展 40 余年的人工放流工作。随着可持续人工养殖产业需求, 我国业 已开展鲍的遗传选育及增值放流项目。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中, 一个重要的技术需求就是对 鲍个体身份的标志, 该研究领域已有报导的技术多集中于 (1) 采用粘贴塑料编码标志于鲍 鱼外壳上, 这种方法为现今鲍科动物个体标记的常规方法, 但此方法费时费力, 而且标记的 脱落率较高, 且在野生环境条件下如增殖放流过程中易受生物污损而造成辨识率低 ;(2) 采用在呼吸孔上悬挂数字编号牌的方式, 这种方法早期见诸于日本、 澳洲早期人工放流工 作中, 但缺点是需要苗种规格较大, 较适用于成体鲍或种鲍的标。
6、记, 而在苗种早期效率较 低 ;(3) 采用不同食物投喂鲍鱼而在壳面形成清晰可辨的颜色花纹, 此方法虽有一定应用, 但缺点是不同针对个体水平进行标记, 而仅仅对同一投喂方式下的某一系群的鲍鱼进行标 记, 应用面较窄且随着培育或放流时间易受物理因素或环境条件影响, 而造成辨识率较低 ; (4) 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进行个体识别,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个体 进行重新识别, 此种方法虽然辨识率高, 但价格昂贵, 非一般企业或实验室能够承担。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法。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0005 一种标记鲍个体的方。
7、法, 将 PIT 标记卡通过弹簧外挂于鲍鱼外壳边缘, 且使整个 卡有 PIT 标记的弹簧处于鲍外壳上方, 并随鲍鱼的生长及外套膜分泌会将此标记物镶嵌于 鲍外壳中, 进而实现鲍个体的标记。 0006 所述 PIT 标记卡卡在金属弹簧的一端口, 金属弹簧另一端外挂于鲍外壳边缘。 0007 所述 PIT 标记为通过无线电射频加以识别的微芯片, 外包玻璃, 呈短棒状, 大小为 11.50mm2.12mm, 识别频率为 128kHz。 0008 所述金属弹簧为钛钢或不锈钢制, 大小为 1-2mm 粗, 10mm 长, 2.0-2.1mm 口径。 0009 所述待标记的鲍鱼壳长规格大于 2cm 的鲍苗种或。
8、成年鲍。 0010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 本发明为实现识别大数量检测每一只鲍, 首次将在鱼类标 记中广泛采用的 PIT 电子射频标记应用到鲍科动物, 进而能够快速、 辨识率高的鲍科动物 的个体身份标记。同时本发明的标记方法既能减轻对生物本身的损伤, 又能提高标记的保 留率, 标记有效识别率高, 在对鲍科动物的养殖、 放流、 育种等过程中影响极小。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4335934 A 3 2/2 页 4 0011 下面将通过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2 实施例 0013 在青岛崂东海珍良种培育有限公司进行的, 在皱纹盘鲍家系选育过程中对已构建 的36个家系进。
9、行个体标记混养实验, 标记时鲍个体平均规格为壳长3.15cm。 应用本发明技 术方法对每个皱纹盘鲍家系约 30 个个体共计 1000 个个体进行了弹簧外挂 PIT 标记于鲍苗 种外壳。其中弹簧为钛钢质地, 大小为 2mm 粗, 10mm 长, 2.0-2.1mm 口径, PIT 标记均为常规 鱼用无线电射频加以识别的微芯片标记, 大小为 11.50mm2.12mm, 识别频率为 128kHz, 将 每个PIT标记插入1个金属弹簧的一端口, 然后通过弹簧另一端口的金属丝外挂于鲍外壳, 且使整个卡有 PIT 标记的弹簧处于鲍外壳上方以完成标记过程。经实施标记的 1000 只鲍 苗种, 在标记一周的成活率达到 99.9%, 养殖 20 天后所有卡在鲍外壳边缘的金属丝已完成 镶嵌至鲍外壳中。经实施标记 3 月后, 所有存活的鲍个体均可通过 PIT 射频识别仪辨识, 经 统计分析, 标记个体与非标记个体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说 明 书 CN 104335934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