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5805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07 CN 104258056 A (21)申请号 201410464774.X (22)申请日 2014.09.13 A61K 36/8969(2006.01) A61P 43/00(2006.01) (71)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地址 10076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 86 号 申请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 莒南县供电公司 (72)发明人 解晓东 彭博 蒋世燕 孙羽中 刘龙晶 李静鹏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 剂, 。
2、由下述原料配比而得 : 丹参 35 份、 山茱萸 35 份、 荷叶35份、 酸枣仁30份、 乌梅30份、 鱼腥草25 份、 熟地黄 25 份、 麦冬 22 份、 桂花 22 份、 白芍 22 份、 佩兰 22 份、 蒲公英 22 份、 茯苓 20 份、 陈皮 20 份、 远志 20 份、 水菖蒲 20 份、 瓜蒌 18 份、 桑椹 18 份、 凌霄花18份、 覆盆子18份、 玉竹15份、 五味子 15 份、 知母 15 份、 巴戟天 10 份、 车前草 8 份、 甘草 8 份。诸药合用, 相得益彰, 对中暑治疗效果明显、 稳定, 应用前景广阔。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
3、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58056 A CN 104258056 A 1/1 页 2 1.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由消暑剂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 备而得 : 丹参 35 份、 山茱萸 35 份、 荷叶 35 份、 酸枣仁 30 份、 乌梅 30 份、 鱼腥草 25 份、 熟地黄 25 份、 麦冬 22 份、 桂花 22 份、 白芍 22 份、 佩兰 22 份、 蒲公英 22 份、 茯苓 20 份、 陈皮 20 份、 远志 20 份、 水菖蒲 20 份、 瓜蒌 1。
4、8 份、 桑椹 18 份、 凌霄花 18 份、 覆盆子 18 份、 玉竹 15 份、 五味子 15 份、 知母 15 份、 巴戟天 10 份、 车前草 8 份、 甘草 8 份。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消暑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暑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1) 按照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备用 ; 2) 取丹参、 荷叶、 酸枣仁、 乌梅、 鱼腥草、 熟地黄、 麦冬、 覆盆子、 玉竹、 五味子、 知母、 巴戟 天, 加 5 倍重量的水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 1 小时, 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往滤渣中添加 水, 以没过滤渣为准, 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 30 分钟, 过滤收集滤液 ; 。
5、合并上述两次滤液, 冷却后,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 80烘干后, 粉碎成粉末, 即为复合物 A ; 3) 取剩余原料, 加70乙醇浸泡1.5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1-2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干燥后粉碎, 得复合物 B ; 4) 将复合物 A、 复合物 B 混合搅拌均匀, 灭菌消毒即得。 3. 权利要求 1 2 所述制剂用于中暑的用途。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58056 A 2 1/5 页 3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保健品技术领域, 具体的, 涉及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6、 背景技术 0002 盛夏时节, 酷暑难耐, 为确保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正常供电, 电力公司每年要投入大 量的人力物力, 对公用变压器负荷的测试调整, 组织对供电区内的线路、 设备进行多次巡 视, 对发现的隐患、 缺陷、 违章建筑物等会危及供电安全的隐患及时整改, 山东省电力公司 系统每年约 2.5 万员工在高温酷暑下、 在户外、 野外作业, 为保全省电力供应而努力工作, 露天作业的电力工人与三伏天的穿着格格不入, 头戴安全帽, 身穿长袖和长裤工作装, 胳膊 上戴着皮手套, 衣领扣得严严实实, 经常顶着酷暑, 忍受烈日炙烤, 在户外长时间高空作业, 中暑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中暑药也是他们的常备药,。
7、 发现不适就马上服药, 休息一下再顶 上。 0003 中暑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急症, 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 机体体温调 节障碍, 水、 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时, 体内热蓄积, 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 心功能减退, 心输出量减少, 中心静脉压升高, 汗腺功 能衰竭, 使体内热量进一步蓄积, 体温在短时间内骤升, 当体温高于 41.5时, 高热对多器 官、 组织细胞膜及细胞内部结构造成损伤, 细胞膜稳定性差, 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发生 障碍, 氧依赖代谢途径遭破坏, 导致组织缺氧, 使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肿, 微循环障 碍, 水电解质。
8、酸碱紊乱, 导致心、 肺、 脑、 肾、 肝等多脏器功能障碍。中暑的原因是非常多的, 除了高温、 烈日曝晒外, 精神过度紧张、 人员过于密集、 工作强度过大、 时间过长、 睡眠不足、 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0004 中暑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 : 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中, 大量出汗、 口渴、 头昏、 耳鸣、 胸闷、 心悸、 恶心、 四肢无力、 注意力不集中, 体温不超过37.5; 轻度中暑。 具有先兆中暑 的症状, 同时体温在 38.5以上, 并伴有面色潮红、 胸闷、 皮肤灼热等现象 ; 或者皮肤湿冷、 呕吐、 血压下降、 脉搏细而快的情况 ; 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 发生昏厥或痉挛 ; 或。
9、不出 汗, 体温在40以上。 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很高的粉尘吸入肺内, 往往无法由呼吸道及时和 完全清除。 有时虽未出现中暑征象, 但在脱离工作后经若干年再出现中暑, 常称为晚发性 中暑 ; 早期中暑患者即使脱离粉尘工作, 病情也会继续发展, 如无合并症, 患者可存活较 长时间, 但常丧失劳动能力。 0005 目前急诊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继发症状进行处理, 补水补液, 重症肌肉注射氯丙嗪, 祖国医学对中暑也已经有深入的研究, 其属于 “暑温” 、“暑厥” 范畴。暑温是指在夏季感受 暑热病邪, 初起以壮热、 烦渴、 汗出、 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程中传变迅 速, 易伤津耗气, 多闭窍。
10、动风之变的一种急性热病。暑温病的发生外因感受时令之暑热病 邪, 内因人体正气亏虚。暑为火邪, 心为火脏,“暑气通于心” , 故在暑热过程中, 暑热每易内 陷心营。 此外, 暑热之邪还可猝中心营而内闭心包, 致猝然昏倒的 “暑厥” , 表现症状为灼热, 烦躁、 神志昏迷、 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气粗如喘, 牙关微紧, 四肢抽搐, 舌红绛、 脉细数。 夏季 说 明 书 CN 104258056 A 3 2/5 页 4 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 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内因。夏季暑气 当令, 温度高、 湿度大, 人体若正气不足或劳累过度耗伤津气, 暑热之气便可侵入人体而发 病, 临。
11、床上治疗中暑, 应用益气生津作用的中药以治病求本, 临床效果较好。 0006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参考祖国医学对暑温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以及治疗的宝贵经验, 参阅已有合 理组方, 辨证论治, 按照中国药典及药理配伍, 推陈致新有所增益, 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药 治疗疾病的核心理论, 如何针对主要病机用药同时兼顾次要病机, 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治疗, 从而最大程度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的内涵与外延, 是中成药配伍的一个现实难题。发明者通 过对传统中药的研究, 并结合辩证论证, 多方收集众家之长, 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从祖国医 学宝库中, 筛选出益气生津、 开窍降温的天然成分, 按中医理论组方, 提取精华,。
12、 结合传统中 医技术精心配制成本发明的用于中暑的制剂, 相对于西药, 效果明显, 标本兼治。 0008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得 : 丹参 30 35 份、 山茱萸 30 35 份、 荷叶 30 35 份、 酸枣仁 25 30 份、 乌梅 25 30 份、 鱼腥草 22 25 份、 熟地黄 22 25 份、 麦冬 20 22 份、 桂花 20 22 份、 白芍 20 22 份、 佩兰 20 22 份、 蒲公英 20 22 份、 茯苓 18 20 份、 陈皮 18 20 份、 远志 18 20 份、 。
13、水菖蒲 18 20 份、 瓜蒌 15 18 份、 桑椹 15 18 份、 凌霄花 15 18 份、 覆盆子 15 18 份、 玉竹 10 15 份、 五味子 10 15 份、 知母 10 15 份、 巴戟天 8 10 份、 车前草 5 8 份、 甘草 5 8 份。 0009 本发明的消暑剂制备方法为 : 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 ( 例如配比单位 : 克 ) 制 备胶囊, 具体操作为 : 1) 称取各原料药, 备用 ; 2) 取丹参、 荷叶、 酸枣仁、 乌梅、 鱼腥草、 熟地黄、 麦冬、 覆盆子、 玉竹、 五味子、 知母、 巴戟 天加5倍重量的水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1小时, 过滤收集滤液和滤。
14、渣 ; 往滤渣中添加水, 以没过滤渣为准, 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 30 分钟, 过滤收集滤液 ; 合并上述两次滤液, 冷 却后,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 80烘干后, 粉碎成粉末, 即为复合物 A ; 3) 取剩余成分即 : 山茱萸、 桂花、 白芍、 佩兰、 蒲公英、 茯苓、 陈皮、 远志、 水菖蒲、 瓜蒌、 桑 椹、 凌霄花、 车前草、 甘草加 70乙醇浸泡 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干燥后粉碎, 得复合物 B ; 4) 将复合物 A、 复合物 B 混合搅拌均匀, 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
15、品, 口服每次 0.5g, 一 日两次。 0010 本发明药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 其配制简便, 药源广泛, 成本低廉, 其 说 明 书 CN 104258056 A 4 3/5 页 5 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 诸药合用, 相得益彰, 君臣佐使各施其效, 可以有效达到治疗中 暑之目的, 经临床应用验证, 其疗效显著可靠, 药性平, 应用前景广阔。 00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实施例 1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治疗的消暑剂, 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得 : 丹参 30 份、 山茱萸 30 份、 荷叶 30 份、 酸枣仁 25 份、 乌梅 25 份、 鱼腥草 22 份、 。
16、熟地黄 22 份、 麦冬 20 份、 桂花 20 份、 白芍 20 份、 佩兰 20 份、 蒲公英 20 份、 茯苓 18 份、 陈皮 18 份、 远志 18 份、 水菖蒲 18 份、 瓜蒌 15 份、 桑椹 15 份、 凌霄花 15 份、 覆盆子 15 份、 玉竹 10 份、 五味子 10 份、 知母 10 份、 巴戟天 8 份、 车前草 5 份、 甘草 5 份。 0013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 : 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 ( 例如配比单位 : 克 ) 制备胶囊, 具体操作为 : 1) 称取各原料药, 备用 ; 2) 取丹参、 荷叶、 酸枣仁、 乌梅、 鱼腥草、 熟地黄、 麦冬、 。
17、覆盆子、 玉竹、 五味子、 知母、 巴戟 天加5倍重量的水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1小时, 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往滤渣中添加水, 以没过滤渣为准, 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 30 分钟, 过滤收集滤液 ; 合并上述两次滤液, 冷 却后,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 80烘干后, 粉碎成粉末, 即为复合物 A ; 3) 取剩余成分即 : 山茱萸、 桂花、 白芍、 佩兰、 蒲公英、 茯苓、 陈皮、 远志、 水菖蒲、 瓜蒌、 桑 椹、 凌霄花、 车前草、 甘草加 70乙醇浸泡 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2 的浸膏,。
18、 干燥后粉碎, 得复合物 B ; 4) 将复合物 A、 复合物 B 混合搅拌均匀, 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 口服每次 0.5g, 一 日两次。 0014 实施例 2 一种用于露天电力作业的消暑剂, 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得 : 丹参 35 份、 山茱萸 35 份、 荷叶 35 份、 酸枣仁 30 份、 乌梅 30 份、 鱼腥草 25 份、 熟地黄 25 份、 麦冬 22 份、 桂花 22 份、 白芍 22 份、 佩兰 22 份、 蒲公英 22 份、 茯苓 20 份、 陈皮 20 份、 远志 20 份、 水菖蒲 20 份、 瓜蒌 18 份、 桑椹 18 份、 凌霄花 18 份、 。
19、覆盆子 18 份、 玉竹 15 份、 五味子 15 份、 知母 15 份、 巴戟天 10 份、 车前草 8 份、 甘草 8 份。 0015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 : 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 ( 例如配比单位 : 克 ) 制备胶囊, 具体操作为 : 1) 称取各原料药, 备用 ; 2) 取丹参、 荷叶、 酸枣仁、 乌梅、 鱼腥草、 熟地黄、 麦冬、 覆盆子、 玉竹、 五味子、 知母、 巴戟 天加5倍重量的水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1小时, 过滤收集滤液和滤渣 ; 往滤渣中添加水, 以没过滤渣为准, 武火煮沸, 然后文火煎煮 30 分钟, 过滤收集滤液 ; 合并上述两次滤液, 冷 说 明。
20、 书 CN 104258056 A 5 4/5 页 6 却后, 浓缩成密度为 1.2g/ml 的浸膏 ; 80烘干后, 粉碎成粉末, 即为复合物 A ; 3) 取剩余成分即 : 山茱萸、 桂花、 白芍、 佩兰、 蒲公英、 茯苓、 陈皮、 远志、 水菖蒲、 瓜蒌、 桑 椹、 凌霄花、 车前草、 甘草加 70乙醇浸泡 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 1.2 的浸膏, 干燥后粉碎, 得复合物 B ; 4) 将复合物 A、 复合物 B 混合搅拌均匀, 灭菌消毒制得胶囊剂产品, 口服每次 0.5g, 一 日两次。 0016 实施例 3 毒性实验 。
21、本实验采用健康 SD 大鼠, 分别口服给药实施例 1、 实施例 2 制备的药物制剂, 连续给药 30 天, 经观察大鼠给药期间及停药后 1 周之内动物生长状态、 活动饮食、 血液学、 血液生化 学、 脏器组织结构以及尿常规等均无明显影响, 表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0017 实施例 4 临床资料 将符合诊断的 90 例中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0018 病例入选标准 :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标准 (GB 11508-1989)中暑诊断 标准及处理原则 ; 有高温环境接触史, 体温 40并排除其他原因引。
22、起的体温升高, 具有 中暑的各项临床症状, 以上病例均没有出现重症中暑症状。 0019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藿香正气水, 每天 2 次 ; 治疗组口服实施例 1 制备的药物, 口服每次 0.5g, 一日两次。 0020 疗效判定标准 :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0021 治愈 : 症状及体征消失, 精神恢复。好转 :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体力未能完全恢 复。未愈 : 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显效 :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 示,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002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23、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 数据见表 1 : 表 1 实施例 5 本发明用于重症中暑的临床数据 选取急诊诊治的重症中暑患者5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 内科学 第5版重症中暑分型标 说 明 书 CN 104258056 A 6 5/5 页 7 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26 例, 对照组 25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0023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紧急救治, 包括物理降温、 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快速静脉输液、 抗休克及。
24、水化治疗 ; 同时给予 甘露醇加速尿脱水、 碱化尿液、 预防感染、 催醒、 稳定细胞膜、 抗氧化剂予维生素 C、 保护胃黏 膜、 促进胃肠动力、 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再加本发明实施例 2 所得药物制剂。 0024 观察患者神智恢复时间、 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评定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0025 疗效判定标准 : 显效 : 患者在 4h 内意识清醒, 血压、 脉搏、 呼吸、 体温均恢复正常, 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 0026 有效 : 患者在 4h 后, 8h 内意识清醒, 血压、 脉搏、 呼吸、 体温恢复正常, 各项化验指。
25、 标趋于正常。 0027 无效 : 患者在 8h 后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体温偏高、 并有合并症出现, 如肝肾功能损 伤、 吸入性肺炎等。 0028 用 SPSS 13.0 进行统计分析, P 0.05 表示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组别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施例 2 组 26196196% 对照组25134868 实施例 2 组 (治疗组) 发热时间、 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尤其是退热、 意识 障碍的恢复和头痛头晕的改善。 0029 本发明制剂治疗重症中暑, 较常规治疗时退热、 催醒、 多脏器功能障碍恢复更快, 治愈率更高, 且未见不良反应, 故治疗重症中暑, 本发明制剂不失为一种疗效佳、 安全的选 择。 0030 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最佳具体实施例。 显然,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 还可 以有许多变形。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 形, 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4258056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