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pdf

  • 上传人:三**
  • 文档编号:5391508
  • 上传时间:2019-01-09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726.9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87909.4

    申请日:

    2014.09.22

    公开号:

    CN104186507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公布日:201412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日:20140922|||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7/12; A01P3/00; A01N37/44(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47/12

    申请人: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吉沐祥; 姚克兵; 杨晨; 吴祥; 缪康; 赵来成; 陈原; 王莉莉

    地址: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宁杭路11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许丹丹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所述生物复配杀菌剂的有效成分为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生物复配杀菌剂还包含有助剂和填料,各成份的质量百分比为:多抗霉素2~5%,氰烯菌酯5~50%,助剂10~15%,余量为填充料,所述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重量配比1∶1~20,所述助剂为辛基酚聚乙二醇醚、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氮酮、磷酸二氢钾、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分散剂D-425、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凹凸棒土、羟丙基纤维素、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料为白炭黑或高岭土中的一种或两种。该制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且具有成本低和加工简易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复配杀菌剂的有效成分为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所述生物复配杀菌剂还包含有助剂和填料,其各成份的质量百分比为:多抗霉素2~5%,氰烯菌酯5~50%,助剂10~15%,余量为填充料,所述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重量配比1:1~20,所述助剂为辛基酚聚乙二醇醚、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氮酮、磷酸二氢钾、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分散剂D-425、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凹凸棒土、羟丙基纤维素、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料为白炭黑或高岭土中的一种或两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抗霉素和氰烯菌酯重量比1: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抗霉素4%,氰烯菌酯20%,助剂12%,余量为填充料,填充料为高岭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胶悬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所述助剂为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分散剂D-4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纤维素、尿素、凹凸棒土,所述填料为白炭黑。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所述助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氮酮、辛基酚聚乙二醇醚,所述填料为白炭黑和高岭土。

    7.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的应用。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大发生时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且病麦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近两年发生较重。主要侵染小穗,严重时整个穗子后期全部枯死,穗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籽粒皱缩、干瘪。该种病害从小麦苗期到中后期都可以进行传染危害,尤其以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病为重。一般可减产1~2成,重发病年份可以减产5~6成,甚至绝收,发病麦粒被人畜食用后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充分掌握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选准时机,适期预防,对小麦丰产丰收至关重要。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绝大部分小麦赤霉病呈高发态势。造成小麦赤霉病害大发生并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气候条件适应于病原菌的流行传播;二是小麦赤霉病菌对防治当家药剂多菌灵(carbendazim)的抗药性水平和抗性菌株比例高,多菌灵和以多菌灵为主成份的复配制剂(多·酮)在正常用量(水平)下不能有效的防治该病,特别是赤霉毒素不能有效控制,至部分区域防治失败。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高抗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所以药剂防治仍是主要的治理措施。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研制出氰烯菌酯高效新药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得到较好的应用,但由于氰烯菌酯易产生抗药性且兼治白粉病效果差,为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兼治白粉病、锈病的效果,急需筛选(或复配)出能有效防治该病的新型复配杀菌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防止与延缓小麦赤霉病的对新型高效药剂--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本发明提供了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极高防治效果的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生物复配杀菌剂,并提供本发明防治病害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杀菌剂的应用。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所述生物复配杀菌剂的有效成分为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所述生物复配杀菌剂还包含有助剂和填料,其各成份的质量百分比为:多抗霉素2~5%,氰烯菌酯5~50%,助剂10~15%,余量为填充料,所述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重量配比1:1~20,所述助剂为辛基酚聚乙二醇醚、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氮酮、磷酸二氢钾、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分散剂D-425、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凹凸棒土、羟丙基纤维素、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料为白炭黑或高岭土中的一种或两种。
    其中,上述多抗霉素和氰烯菌酯重量比1:5。
    其中,上述多抗霉素4%,氰烯菌酯20%,助剂12%,余量为填充料,填充料为高岭土。
    其中,上述杀菌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胶悬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
    当所述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所述助剂为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分散剂D-4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纤维素、尿素、凹凸棒土,所述填料为白炭黑。
    当所述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所述助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氮酮、辛基酚聚乙二醇醚,所述填料为白炭黑和高岭土。
    上述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适期为小麦扬花期,每次按照每公顷中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总有效量分别为60g和300g的用量兑水600kg细喷雾防治1-2次。
    有益效果:本发明复配药剂中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分别为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与过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当家药剂多菌灵和三唑酮间无交互抗药性;该制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且具有成本低和加工简易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验例1:
    本发明的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复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 如下:
    多抗霉素母药和氰烯菌酯原药用丙酮分别溶解成1000μg/mL母液,并加入1%吐温-80。用无菌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00、100、20、10、2、1、0.2、和0.1μg/mL的单剂系列药液,置于三角瓶中备用。将咪鲜胺与己唑醇按有效含量分别配制成为1:1、1:5、1:10、1:15和1:20混剂的系列试液,置于三角瓶中备用。分别取上述系列稀释药剂1mL药液与9mL培养基(PDA)在培养皿内混匀,制成培养皿内含药量为20、10、2、1、0.2、0.1、0.02和0.01μg/mL的PDA培养基,用无菌水作空白对照。将保存的小麦赤霉病菌转接到PDA平皿中,经活化后,在近菌落边缘用打孔器制取直径为4mm的菌饼,再转接到带药的PDA平皿和空白对照中,每处理重复4次。在25℃下暗培养4d。
    待空白对照中菌落快长满平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平均值,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均值-接种菌饼直径)]×100%。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回归方程、EC50与EC90及其95%置信限。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
    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SR=EC50(Eth)/EC50(Eob),EC50(Eth)=(a+b)/[(a/EC50A)+(b/EC50B)]。其中,A、B分别为杀菌剂单剂,a、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50(Eth)为混剂EC50理论值,EC50(Eob)为混剂EC50实测值。
    复配制剂和单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抗霉素、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6.3510μg/mL和0.0797μg/mL,氰烯菌酯对对小麦赤霉病菌室内生物活性高(表1)。
    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分别按1:1、1:5、1:10、1:15和1:20等比例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1186μg/mL、0.0633μg/mL、0.1143μg/mL、0.0915μg/mL和0.0665μg/mL,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85、2.61、1.29、1.51和1.99。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按1:5的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极显著(增效系数SR达到2.61)。
    表1 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及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例2:
    本实验例为田间防效应用实施例。
    本发明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施药时间为小麦扬花期。其中所用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中含多抗霉素4%、氰烯菌酯20%、NNO8%、K12(十二烷基硫酸钠)4%,其余为填充料高岭土。小麦品种为镇麦168,用水量为600kg/hm2,防治方法为细喷雾。
    实验浓度设计为:
    处理(1):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 360g.ai/hm2在扬花初期防治1次;
    处理(2)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 360g.ai/hm2在扬花初期和盛花期各防治1次;
    处理(3)50%多菌灵WP 600g.ai/hm2在扬花初期防治1次;
    处理(4)50%多菌灵WP 600g.ai/hm2在扬花初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
    处理(5)3%多抗霉素WP 90g.ai/hm2在扬花初期防治1次;
    处理(6)3%多抗霉素WP 90g.ai/hm2在扬花初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
    处理(7)25%氰烯菌酯SC 375g.ai/hm 2在扬花初期防治1次;
    处理(8)25%氰烯菌酯SC 375g.ai/hm在扬花初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
    处理(9)清水。
    田间防治结果表明,(1)相同用药量且在小麦扬花初期防治1次的情况下, 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50%多菌灵WP、3%多抗霉素WP和25%氰烯菌酯SC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8%、75.24%、68.88%和83.74%;(2)相同用药量且在小麦扬花初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的情况下,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50%多菌灵WP、3%多抗霉素WP和25%氰烯菌酯SC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90%、86.39%、86.69%和93.47%(表2)。
    表2 24%多抗霉素·氰烯菌酯WP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1:5)复配后,与单一制剂用药量相比,每公顷分别降低各有效成份用量30克和75克后,无论一次施药和两次施药防效均有提高,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1:
    水分散粒剂: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筛分、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含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
    水分散粒剂: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筛分、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含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3
    水分散粒剂: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筛分、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含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
    可湿性粉剂时,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至适当细度、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
    可湿性粉剂时,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至适当细度、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含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6
    可湿性粉剂时,按照下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

    将上述组分混匀,经过粉碎至适当细度、分析检验入库得到含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可湿性粉剂。
    实验例3
    本发明实施例1~6的得到的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复配杀菌剂的田间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如表3;
    表3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结果
    试验药剂制剂用药量小麦赤霉病
     (克/亩)病情指数防治效果(%)25%氰烯菌酯SC1007.2784.353%多抗霉素WP20010.8476.66实施例1505.4388.31实施例21005.6587.89实施例3804.1291.13实施例4405.1588.91实施例5704.7889.71实施例61206.3486.35CK--46.45--
    由表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的复配杀菌制剂实施例1、2、3、4、5、6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因此,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累积所占制剂的重量比为1:1~20,较优重量比为1:5。本发明的多抗霉素与氰烯菌酯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防治优良防治效果,成本降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防治 小麦 赤霉病 生物 杀菌剂 及其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3915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