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3314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23 CN 103933140 A (21)申请号 201410197705.7 (22)申请日 2014.05.05 A61K 36/71(2006.01) A61P 15/00(2006.01) A61K 35/32(2006.01) (71)申请人 蒋国霞 地址 262500 山东省青州市海岱南路 2728 号 (72)发明人 蒋国霞 王惠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57) 摘要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该中药是 由当归、 赤芍、 川芎、 八月瓜、 元胡、 连翘、 洋兰。
2、、 过 江龙子、 鹿角胶、 炙甘草制成, 临床可治疗子宫内 膜异位症。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33140 A CN 103933140 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于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 当归 30-40 份、 赤芍 20-30 份、 川芎 20-30 份、 八月瓜 20-30 份、 元胡 10-20 份、 连翘 10-20 份、 泽兰 10-20 份、 过江龙子 8-15 份、 鹿角胶 8-1。
3、5 份、 炙甘草 8-15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 当归 35 份、 赤芍 25 份、 川芎 25 份、 八月瓜 25 份、 元胡 15 份、 连翘 15 份、 泽兰 15 份、 过 江龙子 12 份、 鹿角胶 12 份、 炙甘草 12 份。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33140 A 2 1/3 页 3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能力和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以外部 位而引起的疾病, 在妇。
4、科临床上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疑难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西 医治疗目前仍是以激素疗法为主, 病人往往因为惧怕副作用、 疗效不巩固或患有合并症、 不 易手术。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 中药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作用, 取得不错效 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 有效率高、 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子 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0004 本发明根据中医药理论, 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 采用当归、 赤芍、 川芎、 八月瓜、 元 胡、 连翘、 洋兰、 过江龙子、 鹿角胶、 炙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 经过加工制成。 0005 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 当归3。
5、0-40份、 赤芍20-30份、 川芎20-30份、 八月瓜20-30份、 元胡1020份、 连翘10-20份、 泽兰10-20份、 过江龙子8-15份、 鹿角胶8-15 份、 炙甘草 8-15 份。 0006 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 : 当归 35 份、 赤芍 25 份、 川芎 25 份、 八月瓜 25 份、 元胡 15 份、 连翘 15 份、 泽兰 15 份、 过江龙子 12 份、 鹿角胶 12 份、 炙甘草 12 份。 0007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 0008 当归 : 甘、 辛、 温, 归肝、 心、 脾经。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用于心肝血虚、 痈疽疮 疡。赤芍 。
6、: 苦、 微寒。归肝、 脾经。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用于温毒发斑, 肠风下血, 痈肿疮疡 等。 0009 川芎 : 辛、 温, 归肝、 胆、 心经。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 风湿痹痛。 0010 八月瓜 : 苦, 凉。归膀胱、 心、 肝经。清热利湿, 活血通脉, 行气止痛。用于小便短 赤, 淋浊, 水肿,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乳汁不通, 疝气痛, 子宫脱垂, 睾丸炎等症。 0011 元胡 : 辛、 苦、 温。归肝、 胃、 心、 肺、 脾经。活血、 散瘀、 理气、 止痛。用于心腹腰膝诸 痛、 月经不调、 跌打损伤等。 0012 连翘 : 苦、 微寒, 归肺、 心、 胆经。清热解毒。
7、, 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疮毒、 瘰疬痰核。 0013 泽兰 : 苦、 辛、 微温。归肝、 脾经。活血化瘀, 行气消肿, 解毒消痈。主治妇女经闭, 痛经, 产后瘀滞腹痛, 瘾瘕浮肿, 跌打损伤, 痈肿疮毒等。 0014 过江龙子 : 苦、 辛温。归肝、 胃经。为豆科植物九龙藤的种子。行气止痛、 活血化 瘀。用于血瘀气滞, 胁肋胀痛, 胃脘痛, 跌打损伤。 0015 鹿角胶 : 甘、 咸、 温。归肝、 肾经。补肾益精, 养血安胎, 止血。主治虚劳赢弱, 头晕 耳鸣, 腰膝酸软等证。 说 明 书 CN 103933140 A 3 2/3 页 4 0016 炙甘草 : 甘, 平。归心、 肺、 脾、 胃经。
8、。补脾和胃, 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 倦怠乏 力, 心动悸, 脉结代, 可解附子毒。 0017 本发明中药于 2008 年至 2012 年临床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 68 例患者, 临床报告如 下 : 0018 1、 一般资料 0019 68 例患者中, 年龄 25-38 岁, 病程多在 3 个月到 5 年, 平均年龄 34.3 岁。 0020 2、 诊断标准 0021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0022 进行性痛经 ; 经期下腹痛, 腰骶部不适并进行性加剧 ; 周期性直肠刺激症 状 ; 后穹窿于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及痛性结节 ; 附件粘连、 包块、 结节感 ;。
9、 月经前 后附件肿块有明显人小变化。凡有点之一加上点之一即可诊断为本症。 0023 3、 治疗方法 0024 3.1 处方 : 当归 35g、 赤芍 25g、 川芎 25g、 八月瓜 25g、 元胡 15g、 连翘 15g、 泽兰 15g、 过江龙了 12g、 鹿角胶 12g、 炙甘草 12g。 0025 3.2 制备及使用方法 : 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 口服每日 1 剂, 每日 2 次, 20 天为 1 疗程。 0026 4、 治疗结果 : 0027 4.1 参照 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定 : 0028 痊愈 :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盆腔肿块消失, 贫血完全纠正, 不孕症患者。
10、在 2 年内受 孕或生育。显效 :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盆腔包块缩小。 0029 有效 : 部分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0030 无效 : 主要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恶化, 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0031 4.2 结果 : 68 例患者中, 痊愈 21 例 (30.9 ), 显效 35 例 (51.5 ), 有效 6 例 (8.8 ), 无效 6 例 (8.8 ), 总有效率为 91.2。 0032 5、 典型病例 0033 5.1 江某, 女, 33 岁, 患者自述 3 年前因早孕行宫腔手术, 继发痛经, 并呈渐进性加 重。疼痛位于下腹及腰骶部, 放射至大腿内侧, 持续整个行经期, 经行 2-3 。
11、日时难以忍受,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弯腰按腹, 甚至晕厥, 每用解痉止痛镇静之针药方可缓解, 月经周期尚 准, 伴经量增多, 色黯夹大血块, 块下痛稍减。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服用本发明药物, 治 疗 1 个疗程, 症状明显减轻, 继续服用 2 个疗程, 痊愈, 1 年后生育。 0034 5.2马某, 女, 30岁, 患者自述16岁月经初潮即痛经, 婚后不久呈渐进性加重, 疼痛 时间以经前至经行中期为甚, 剧痛时呕吐, 每次需服止痛片得以缓解, 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 达 10 余日, 色黯夹有大血块, 块出稍减, 腰腹和肛门坠痛难忍, 时有性交痛, 每次月经周期 必卧床休息, 诊断为子宫内。
12、膜异位症。服用本发明药物, 每日 1 剂, 1 个疗程后, 症状明显好 转, 自觉面部有短时烘热感, 腹痛明显减轻, 阴道出血减少。继续服用 2 个疗程, 痊愈, 一年 后生育。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实施例 1,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是由当归 30g、 赤芍 20g、 川芎 20g、 八 说 明 书 CN 103933140 A 4 3/3 页 5 月瓜 20g、 元胡 10g、 连翘 10g、 泽兰 10g、 过江龙子 8g、 鹿角胶 8g、 炙甘草 8g 制成。 0036 实施例 2,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是由当归 35g、 赤芍 25g、 川芎 25g、 八 月瓜 25g、 元胡 15g、 连翘 15g、 泽兰 15g、 过江龙子 12g、 鹿角胶 12g、 炙甘草 12g 制成。 0037 实施例 3, 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 是由当归 40g、 赤芍 30g、 川芎 30g、 八 月瓜 30g、 元胡 20g、 连翘 20g、 泽兰 20g、 过江龙子 15g、 鹿角胶 15g、 炙甘草 15g 制成。 说 明 书 CN 103933140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