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4719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2 CN 102847195 A *CN102847195A* (21)申请号 201110177988.5 (22)申请日 2011.06.29 A61L 15/42(2006.01) A61L 15/26(2006.01) A61L 15/24(2006.01) (71)申请人 李春洁 地址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安道 93 号天 津市胸科医院心内三科 申请人 马志银 (72)发明人 马志银 李春洁 (54) 发明名称 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纱布或绷带领域, 特。
2、别是涉及一 种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包括以下 步骤 : 在制造纱布的原料中添加1份(重量份数) 多元胺与胍盐聚合物, 4 份 ( 重量份数 ) 聚丙烯专 用料, 95 份 ( 重量份数 ) 丙纶乙烯树脂, 通过 500 度高温混合链接 45 分钟通过打压造粒, 成为抗病 毒基体树脂即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1 页 2 1. 一种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包括以下步骤 : 在制造纱布 的原料中添加 1 份 ( 重量份数 。
3、) 多元胺与胍盐聚合物, 4 份 ( 重量份数 ) 聚丙烯专用料, 95 份 ( 重量份数 ) 丙纶乙烯树脂, 通过 500 度高温混合链接 45 分钟通过打压造粒, 成为抗病 毒基体树脂即可。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47195 A 2 1/3 页 3 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纱布或绷带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纱布和绷带是一种人们生活中意外受伤常用的物品, 也是军队和医院常用的急救 医疗器械, 当人体因创伤出血时, 需要绷带即时包扎, 减缓出血, 纱布或绷带在使用时, 由于 和人体伤口直接接。
4、触, 即受到人体皮屑、 汗液的污染又受到环境中的污染、 细菌的污染, 易 使伤口感染, 为了防止这些污染给伤口和治疗带来的危害, 对纱布或绷带自身的最基本要 求是洁净无菌, 但是, 现有的医用纱布或绷带不具备抗菌和杀菌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抗菌和杀菌效果的医用抗病毒纱布或 绷带的制造方法。 0004 本发明的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在制造纱布的原料 中添加 1 份 ( 重量份数 ) 多元胺与胍盐聚合物, 4 份 ( 重量份数 ) 聚丙烯专用料, 95 份 ( 重 量份数 ) 丙纶乙烯树脂, 通过 500 度高温混合链接。
5、 45 分钟通过打压造粒, 成为抗病毒基体 树脂即可。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 本发明中, 基体树脂自身就成为抗微生物 的树脂, 以欧美为代表的, 采用有机抗菌或杀菌剂直接混入高分子基体的第一代抗菌方法, 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 采用无机超细或 “纳米” 富集银离子粉体混入高分子基体的第二代抗 菌方法相比, 分子链接抗微生物技术优势表现在其属于非溶出性技术。 也 即该技术不依靠 抗菌物质渗出到介质中去杀灭微生物, 而是依靠材料表面的有效功能团去抑制或杀灭微生 物。 因此既可以避免抗菌剂被人体摄入, 提供了高度安全性, 又可以令材料长期保持高速与 高效, 不被衰减。这是。
6、该技术最引人注意之处。其次, 进行分子链接的抗微生物功能团并非 依靠化学毒性杀灭细菌和病毒的, 这样对人体则同样有害。而是通过物理环境的作用令有 害微生物致死的, 就如同如果不给动物氧气和水就能令其无法生存一样。首先利用功能团 的正电性吸引住有害微生物带有负电性的细胞膜, 2 分钟内令其失去活性。然后使细胞膜 逐渐破裂, 细胞质流出致死, 因而对人体十分安全。这部分颗粒叫做抗病毒原材料, 用这种 抗病毒原材料喷出纤维叫做抗病毒纤维, 用 70的抗病毒纤维和 30的远红外纤维再混 合纺纱, 用这种纱织出来的纱布或绷带, 就成为抗病毒纱布或绷带, 这种纱布或绷带有了极 强的杀灭病毒和病菌的作用, 。
7、对霉毒, 流感病毒, SARS 病毒, 甲型 H1N1 病毒, 流感病甲 3 病 毒, 都有 92以上的杀灭率, 而且在十分钟即可起到速效, 对大肠杆菌, 金色葡萄球菌, 绿脓 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杆菌, 枯草杆菌均有 99.9以上的抑菌效果, 对黑曲霉, 黄 曲霉, 变色曲霉, 枯青霉毒, 绿色木霉, 球毛壳霉, 宛氏拟青霉, 腊叶芽枝霉都有 0-1 级的防 菌效果, 该抗病毒纱布或绷带可以直接接触伤口, 防止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对伤口的急慢性 说 明 书 CN 102847195 A 3 2/3 页 4 感染, 该纱布对伤口无任何刺激性, 因纱布中含有大量的远红外线, 可促进组织。
8、生长, 缩短 伤口愈合时间 2 倍以上, 远红外作用于皮肤被皮肤吸收转化成热能, 引起温度升高, 刺激皮 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反射使血管平滑松弛, 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速, 增加组织营养, 改善 供氧状态, 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 加速了有害物质的排泄, 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刺激和 机械刺激, 具有保健作用本发明属世界领先。该产品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 经中国预防 疾病控制中心, 国家流感中心对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检测杀灭率 92以上, 经上海预防医学 研究院对甲三 型流感病毒 98以上, 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广东微生物检测中 心, 河北卫生检测中心检测对大肠杆菌, 金色葡萄球。
9、菌, 白色念珠菌多种细菌抑制和杀灭率 99.9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06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07 一种医用抗病毒纱布或绷带的制造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在制造纱布的原料中添 加 1 份 ( 重量份数 ) 多元胺与胍盐聚合物, 4 份 ( 重量份数 ) 聚丙烯专用料, 95 份 ( 重量 份数 ) 丙纶乙烯树脂, 通过 500 度高温混合链接 45 分钟通过打压造粒, 成为抗病毒基体树 脂, 基体树脂自身就成为抗微生物的树脂, 以欧美为代表的, 采用有机抗菌或杀菌剂直接混 入高分子基体的第一代抗菌方法,。
10、 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 采用无机超细或 “纳米” 富集银离 子粉体混入高分子基体的第二代抗菌方法相比, 分子链接抗微生物技术优势表现在其属于 非溶出性技术。也即该技术不依靠抗菌物质渗出到介质中去杀灭微生物, 而是依靠材料表 面的有效功能团去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因此既可以避免抗菌剂被人体摄入, 提供了高度安 全性, 又可以令材料长期保持高速与高效, 不被衰减。这是该技术最引人注意之处。其次, 进行分子链接的抗微生物功能团并非依靠化学毒性杀灭细菌和病毒的, 这样对人体则同样 有害。而是通过物理环境的作用令有害微生物致死的, 就如同如果不给动物氧气和水就能 令其无法生存一样。 首先利用功能团的正电性吸。
11、引住有害微生物带有负电性的细胞膜, 2分 钟内令其失去活性。然后使细胞膜逐渐破裂, 细胞质流出致死, 因而对人体十分安全。这部 分颗粒叫做抗病毒原材料, 用这种抗病毒原材料喷出纤维叫做抗病毒纤维, 用 70的抗病 毒纤维和 30的远红外纤维再混合纺纱, 用这种纱织出来的纱布或绷带, 就成为抗病毒纱 布或绷带, 这种纱布或绷带有了极强的杀灭病毒和病菌的作用, 对霉毒, 流感病毒, SARS 病 毒, 甲型 H1N1 病毒, 流感病甲 3 病毒, 都有 92以上的杀灭率, 而且在十分钟即可起到速 效, 对大肠杆菌, 金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杆菌, 枯草杆菌均有 99.。
12、9以上的抑菌效果, 对黑曲霉, 黄曲霉, 变色曲霉, 枯青霉毒, 绿色木霉, 球毛壳霉, 宛氏 拟青霉, 腊叶芽枝霉都有 0-1 级的防菌效果, 。该抗病毒纱布或绷带可以直接接触伤口, 防 止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对伤口的急慢性感染, 该纱布对伤口无任何刺激性, 因纱布中含有大 量的远红外线, 可促进组织生长,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2 倍以上, 远红外作用于皮肤被皮肤吸 收转化成热能, 引起温度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反射使血管平滑松弛, 血管扩 张, 血液循环加速, 增加组织营养, 改善供氧状态, 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 加速了有害物质 的排泄, 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刺激和机械刺激, 具。
13、有保健作用本发明属世界领先。 该产品 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 经中国预防疾病控制中心, 国家流感中心对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检 说 明 书 CN 102847195 A 4 3/3 页 5 测杀灭率 92以上, 经上海预防医学研究院对甲三型流感病毒 98以上, 经中国科学院理 化技术研究所和广东微生物检测中心, 河北卫生检测中心检测对大肠杆菌, 金色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多种细菌抑制和杀灭率 99.9的效果。 0008 应用范围 : 该抗病毒纱布可以包扎各种伤口, 能做各种抗菌抗病毒防流感口罩, 抗 病毒抗病菌卫生巾, 该纱布与绷带在占地条件下使用, 只需用水清洗干净血污, 晒干, 无需 消毒即可重复使用, 本纱布和绷带具有长效性, 实验经历 100 遍以上的洗涤时功效也不会 衰减。 000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 这些改进和变型 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847195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