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肩台磨削器.pdf

  • 上传人:狗**
  • 文档编号:5379881
  • 上传时间:2019-01-08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517.2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00434.2

    申请日:

    2012.01.05

    公开号:

    CN102525665A

    公开日:

    2012.07.0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61C 3/00申请公布日:201207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C 3/00申请日:20120105|||公开

    IPC分类号:

    A61C3/00

    主分类号:

    A61C3/00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发明人:

    常翔双; 高勃; 胡月

    地址: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代理人:

    李郑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肩台磨削器,该肩台磨削器为一体式结构,分为手柄段、过渡段、弯曲段和工作段,所述的过渡段和弯曲段之间的角度大于等于150°且小于180°,弯曲段和工作段之间的角度为90°~150°,工作段的末端是刀刃,刀刃的刃角大于15°且小于90°。经申请人的实验证明,本发明的肩台磨削器,利用锋利的刀刃与肩台构成一定的角度,在适度的压力下在肩台上滑动,从而将肩台刨削光滑,平整,连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肩台磨削器,其特征在于,该肩台磨削器为一体式结构,分为手柄
    段(4)、过渡段(3)、弯曲段(2)和工作段(1),所述的过渡段(3)和弯曲
    段(2)之间的角度大于等于150°且小于180°,弯曲段(2)和工作段(1)
    之间的角度为90°~150°,工作段(1)的末端是刀刃,刀刃的刃角大于15°
    且小于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台磨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段(4)的
    长度为12cm~20cm,所述的过渡段(3)的长度为2cm~5cm,所述的弯曲段(2)
    的长度为1.5cm~3cm,所述的工作段(1)的长度为0.8cm~2cm。

    说明书

    一种肩台磨削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腔内使用的手工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肩台磨削器。

    背景技术

    固定修复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车针,车针在高速涡轮机手机上转速可
    以高达30万转每分钟,预备基牙速度快,但高速同样带来问题:医生的手如有
    轻微抖动,即可造成肩台及基牙轴面凸凹不平,应用抛光车针虽然可以适当改
    善上述问题,但是通过临床观察,仍然存在肩台形态凸凹不平,肩台边缘不连
    续等问题。尤其在医生疲劳状态下,注意力下降,责任心不足的时候类似问题
    更加凸显出来。

    申请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理想的肩台形态,需要修复医生操作时手
    法相当的稳定,并且要求医生忍耐疲劳,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任何
    微小的疏忽都会造成肩台形态的欠光滑,进而对将来的修复造成隐患。临床上迫
    切需要一种辅助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简单的操作提高肩台的光滑度和连续
    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肩台磨削器,主要作用是固定修复中,基牙预
    备后,用于磨削基牙肩台,可以使肩台光滑连贯,提高冠边缘适合性。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肩台磨削器,其特征在于,该肩台磨削器为一体式结构,分为手柄段、
    过渡段、弯曲段和工作段,所述的过渡段和弯曲段之间的角度大于等于150°且小
    于180°,弯曲段和工作段之间的角度为90°~150°,工作段的末端是刀刃,刀
    刃的刃角大于15°且小于90°。

    经申请人的实验证明,本发明的肩台磨削器,利用锋利的刀刃与肩台构成一定
    的角度,在适度的压力下在肩台上滑动,从而将肩台刨削光滑,平整,连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肩台磨削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刀刃的角度和在基牙上的操作示意图。

    图3是体视显微镜下100X下观察的四张图片;

    图4是给出了常规预备测边缘适合性和肩台磨削器测边缘适合性的图片;

    图5是采用肩台磨削器处理前后的对比图片;

    图6是肩台磨削器刀刃的正面图,其中,AB直线表示刀刃缘,AA1,BB1表
    示圆弧刀刃缘,A1A2为刀刃逐渐增厚区域,此区域长2.5mm,此区域之下为连接
    体,R(为圆弧半径)=AO=A1O=0.5mm。

    图7是刀刃正侧面图,其中,从C1到C刀刃呈现圆弧面,厚度逐渐变薄,BC
    为右半面圆弧刃缘,从C1到BB1厚度逐渐弧面变薄直至刃缘,从C1到B1D1圆弧
    连接区域厚度为逐渐沿弧面降低,B2D2刀刃最厚处,厚度>2mm,接下面是连接
    体部分。

    图8是实际操作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肩台磨削器,其设计思路是利用锋利的刀刃与肩台构成一定的角度,
    在适度的压力下在肩台上滑动,从而将肩台刨削光滑,平整,连续。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给出的肩台磨削器为一体式结构,分为手柄段4、
    过渡段3、弯曲段2和工作段1,过渡段3和弯曲段2之间的角度大于等于150°且小
    于180°,弯曲段2和工作段1之间的角度为90°~150°,工作段1的末端是刀刃,
    刀刃的刃角大于15°且小于90°。

    手柄段4的长度为12cm~20cm,所述的过渡段3的长度为2cm~5cm,弯曲段2
    的长度为1.5cm~3cm,工作段1的长度为0.8cm~2cm。

    以下给出具体的制备过程:

    1、手柄设计:

    手柄4要求空心,轻便,表面防磨处理,直径达到1cm以上,目的是在肩台磨
    削器在使用过程中力矩足够大,以增加此工具在医生手上的操控性,提高磨削效
    率;手柄段4与工作段1之间存在的两个弯曲角度(即过渡段3和弯曲段2之间的角
    度大于等于150°且小于180°,弯曲段2和工作段1之间的角度为90°~150°),
    符合临床上常用手工器械的角度,可以方便医生在肩台磨削器使用中绕过邻牙而
    躲避阻挡。

    2、工作段1的末端刀刃的设计:

    参见按图6和图7,其中,图6是肩台磨削器刀刃的正面图,AB直线表示刀刃
    缘,AA1,BB1表示圆弧刀刃缘,A1A2为刀刃逐渐增厚区域,此区域长2.5mm,
    此区域之下为连接体,R(为圆弧半径)=AO=A1O=0.5mm。图7是刀刃正侧面
    图,从C1到C刀刃呈现圆弧面,厚度逐渐变薄,BC为右半面圆弧刃缘,从C1
    到BB1厚度逐渐弧面变薄直至刃缘,从C1到B1D1圆弧连接区域厚度为逐渐沿弧
    面降低,B2D2刀刃最厚处,厚度>2mm,接下面是连接体部分。该刀刃以满足临
    床所要求的不同肩台形态;刀刃两端连线长度(刀刃宽度)为1mm-2mm以满足
    前牙与后牙不同肩台宽度的要求,及不同材料修复体对肩台宽度的不同要求,图6
    中刀刃宽度为2mm,当宽度减小时,其他参数不变,R成比例减小,始终约为刀
    刃宽度的1/4;形成刀刃的两个面,可以呈V形,也可呈现直面与曲面组合刃形(如
    图2);考虑到保证刀刃的磨削效果及自身耐磨性能,15°<刃口角度<90°;刀刃
    两起始端圆钝,手柄与刀刃的连接部分厚度>0.5cm以保证强度。

    以下是发明人给出的肩台磨削器临床试验效果:

    选用临床上常用的MANI蓝色初磨车针磨削牙本质,然后随机分为四组,每
    组六例,一组为对照不处理,其余三组分别选用红抛光,黄抛光,肩台磨削器进
    行处理(肩台磨削器操作如图8所示),分别观察表面形貌并测量其粗糙度。通过
    实验比较发现肩台磨削器磨削牙本质后光滑度可以达到黄抛光车针的效果,体视
    显微镜下100X下观察(如图3所示):测量四组的粗糙度,结果如下:肩台磨削器
    组1.16450,红抛光组3.39467,黄抛光组1.04100,对照组5.58933。SPSS软件进行
    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肩台磨削器组与黄抛光组未见差异,其余
    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可以认为肩台磨削器的抛光效果达到了临床黄抛光车针
    的磨削效果。

    肩台磨削器的临床效果比较如下:选取六颗离体上颌中切牙,常规基牙预备
    至黄抛光,不翻制模型,直接制作蜡型,铸造钴铬基底冠,并用硅橡胶印模法测
    量肩台边缘的间隙印模,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六颗基牙肩台锉处理之
    后,同样方法测量出内间隙数据,两组前后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显微镜下效果
    比较如下:

    六颗中切牙,每颗牙等距选取6个点测量内间隙(颊侧,近颊侧,近舌侧,
    舌侧,远舌侧,远颊侧),共36个数据,肩台磨削器处理前后分别测量此36个点
    内间隙,两组数据录入SPSS统计学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肩台磨削器处理前后肩台内间隙硅橡胶薄膜厚度(μm,x±s)

      肩台磨削器处理前
      肩台磨削器处理后
      77.52±3.50
      33.77±2.16

    肩台磨削器处理前后的钴铬合金内间隙平均值分别是77.52μm和33.77μm,
    两独立小样本均数比较的T-test显示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实际临床效果也相当显著(如图5),因此,肩台磨削器可以有效的将肩台的凹
    凸纹路刨削平滑,使其边缘清晰,完整。

    关 键  词:
    一种 磨削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肩台磨削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37988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