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5371031
  • 上传时间:2019-01-08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367.3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99317.6

    申请日:

    2012.04.09

    公开号:

    CN102626487A

    公开日:

    2012.08.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88申请日:20120409|||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88; A61K9/20; A61P1/14; A61P7/06; A61P29/00

    主分类号:

    A61K36/8988

    申请人:

    临泉县中医风湿医院

    发明人:

    闫德礼

    地址:

    236400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光明南路11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由制马钱子、制川乌、制草乌、麻黄、桂枝、天麻、全蝎、蜈蚣、千年健、独活、木瓜、羌活、川芎、藁本、红参、枸杞子、盐杜仲、何首乌、醋香附、升麻、丹参、牛膝、白鲜皮、地枫皮、秦艽、苏木、苍耳子、丁公藤、骨碎补29味中药原料配制而成。本发明的中药丸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风,通络止痛作用,治疗风寒湿邪效果好,见效快,治愈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及其重量配比为:制马钱子234-286g、制川乌27-33g、制草乌27-33g、麻黄31.5-38.5g、桂枝31.5-38.5g、天麻31.5-38.5g、全蝎27-33g、蜈蚣13.5-16.5g、千年健40.5-49.5g、独活27-33g、木瓜40.5-49.5g、羌活22.5-27.5g、川芎38.7-47.3g、藁本36-44g、红参76.5-93.5g、枸杞子31.5-38.5g、盐杜仲36-44g、何首乌36-44g、醋香附31.5-38.5g、升麻37.8-46.2g、丹参20-30g、牛膝25-35g 白鲜皮10-18g、地枫皮20-30g、秦艽22-32g、苏木30-40g、苍耳子20-30g、丁公藤20-32g、骨碎补30-38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及其重量配比为:制马钱子260g、制川乌30g、制草乌30g、麻黄35g、桂枝35g、天麻35g、全蝎30g、蜈蚣15g、千年健45g、独活30g、木瓜45g、羌活25g、川芎43g、藁本40g、 红参85g、枸杞子35g、盐杜仲40g、何首乌40g、 醋香附35g、升麻42g、丹参25g、牛膝30g、白鲜皮14g、地枫皮25g、秦艽27g、苏木35g、苍耳子25g、丁公藤26g、骨碎补34g。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原料干燥灭菌;(2)将灭菌后的原料用粉碎机分别粉碎并过80-100目筛,然后按比例混合均匀;(3)将混合药粉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成软材;(4)将拌好的软材中药制丸机里制成湿丸、并滚圆、抛光;(5)将上述丸剂放入烘箱里在70-80℃干燥1.5-2.5小时; (6)将干燥好的丸剂按要求包装即可。

    说明书

    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风寒湿邪分为风邪和寒邪。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阴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风邪多由于久居风寒湿地,或汗出当风,风寒侵袭,或遇雨湿所淋,或睡卧不当,漏肩当风,或气候变化,不加衣被,或过食生冷,风寒入侵等致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痹阻于肩,气血运行不通,则肩臂疼痛。正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四时季节不时之气也有影响,冬春两季的发病率高于夏秋两季,因冬春两季,为风、寒主气,风寒之邪易于入侵,肩背疼痛者,此时易发。《素问·痹论》日:“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涨痛、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风寒湿邪分为风邪和寒邪。 

    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西药通过消炎、止疼、免疫控制来控制类风湿,而类风湿不是单纯的炎症问题!西药的优势面对此类疾病变的捉襟见肘! 

    目前治疗类风湿的中药有片剂、胶囊剂、药酒类、外贴类!片剂、丸剂,服用简单,但难以速效!汤剂服用烦琐,同样在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到缓解,不能根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中药丸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风,通络止痛作用,治疗风寒湿邪效果好,见效快,治愈率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及其重量配比为:

    制马钱子234-286g、 制川乌27-33g、制草乌27-33g、麻黄31.5-38.5g、桂枝31.5-38.5g、天麻31.5-38.5g、全蝎27-33g、蜈蚣13.5-16.5g、千年健40.5-49.5g、独活27-33g、木瓜40.5-49.5g、羌活22.5-27.5g、川芎38.7-47.3g、藁本36-44g、红参76.5-93.5g、枸杞子31.5-38.5g、盐杜仲36-44g、何首乌36-44g、醋香附31.5-38.5g、升麻37.8-46.2g、丹参20-30g、牛膝25-35g 白鲜皮10-18g、地枫皮20-30g、秦艽22-32g、苏木30-40g、苍耳子20-30g、丁公藤20-32g、骨碎补30-38g。

    所述的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及其重量配比为:

    制马钱子260g、制川乌30g、制草乌30g、麻黄35g、桂枝35g、天麻35g、全蝎30g、蜈蚣15g、千年健45g、独活30g、木瓜45g、羌活25g、川芎43g、藁本40g、 红参85g、枸杞子35g、盐杜仲40g、何首乌40g、 醋香附35g、升麻42g、丹参25g、牛膝30g、白鲜皮14g、地枫皮25g、秦艽27g、苏木35g、苍耳子25g、丁公藤26g、骨碎补34g。

    本发明的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原料干燥灭菌;

    (2)将灭菌后的原料用粉碎机分别粉碎并过80-100目筛,然后按比例混合均匀;

    (3)将混合药粉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成软材;

    (4)将拌好的软材中药制丸机里制成湿丸、并滚圆、抛光;

    (5)将上述丸剂放入烘箱里在70-80℃干燥1.5-2.5小时; 

    (6)将干燥好的丸剂按要求包装即可。

    用法用量:口服 ,饭后服,白开水送服,三日一次,每次12-15粒(共含生药粉1.2-1.5g),一般三个月为一疗程 。

    本发明药物配伍中的原料简介: 

    制马钱子:苦,温;归肝、脾经。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

    制 川 乌: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用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制 草 乌: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用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麻    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用于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桂    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用于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天    麻:甘,平。归肝经。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全    蝎: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呙},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蜈    蚣:辛,温;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千 年 健:苦,辛,温。归肝、肾经。用于祛风湿,健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独    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用于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羌    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用于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川    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藁    本:辛,温。归膀胱经用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红    参: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用于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木    瓜:酸,温。归肝、脾经。用于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枸 杞 子:甘,平。归肝、肾经。用于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阿魏酸,以及4-羟基-3-丁基酽内酯、川芎酽内酯、藁本内酯、 川芎嗪、川芎酚、瑟丹酸等。

    盐 杜 仲:甘,温。归肝、肾经。用于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何 首 乌: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用于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醋 香 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用于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升    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用于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丹    参:苦,微寒。归心、肝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徵}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牛    膝:甘、微苦,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癥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白 鲜 皮:苦,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地 枫 皮:微辛、涩,温;有小毒。归膀胱、肾经。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

    秦    艽:辛、苦,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苏    木:甘、咸,平。归心、肝、脾经。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

    苍 耳 子:辛、苦,温;有毒。归肺经。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丁 公 藤: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骨 碎 补:苦,温。归肾、肝经。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 

    中医学认为是风湿痹症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只有正气足,阳气胜,血脉通畅,人体才能肢体活动自由,柔韧灵活。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用药合理,配伍科学。本发明配伍中,方药治疗原则:补气温阳散寒,活血,补阳气,振脾胃,止痛。 上方配伍合理,标本兼治,使正气足,寒湿散,筋脉通,则人体气血调和,风寒、肢体寒冷、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诸症自除。

    2、本发明经临床治疗30000余例患者,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4%。

    3、本发明工艺简单,治疗方便,见效快,愈后不复发,费用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 其组成原料及其重量配比为:

    制马钱子260g、制川乌30g、制草乌30g、麻黄35g、桂枝35g、天麻35g、全蝎30g、蜈蚣15g、千年健45g、独活30g、木瓜45g、羌活25g、川芎43g、藁本40g、 红参85g、枸杞子35g、盐杜仲40g、何首乌40g、 醋香附35g、升麻42g、丹参25g、牛膝30g、白鲜皮14g、地枫皮25g、秦艽27g、苏木35g、苍耳子25g、丁公藤26g、骨碎补34g。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原料干燥灭菌;

    (2)将灭菌后的原料用粉碎机分别粉碎并过80-100目筛,然后按比例混合均匀;

    (3)将混合药粉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成软材;

    (4)将拌好的软材中药制丸机里制成湿丸、并滚圆、抛光;

    (5)将上述丸剂放入烘箱里在70-80℃干燥1.5-2.5小时; 

    (6)将干燥好的丸剂按要求包装即可。

    以上步骤均在洁净车间内完成。

    典型病例  

    病例1:

    李轩雷,女,38岁,临泉县姜案人。平时干裁缝工作,于2011年2月出现颈部硬、酸胀,以后又出现右手大母指和食指麻木,由于工作较忙近月余又出现左手麻木。到县医院骨科就诊,服西药效果不好,前来院就诊,根据病史及所出现之症状、体检、四肢张力,腱反射均阴性,体温正常,心肺(一)拟诊为痹症。给参麻通痹丸口服,72小时1次,1次12丸(共含生药1.20g),三个月后复诊。服药3个月后复诊,双手指麻木基本消失。让其继续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病例2:

    朱金兰,女,67岁,农民,阜阳市颖泉人,有糖尿病史十余年,一直服西药降血糖,空服血糖控制较好,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不适开始发凉,继之麻木、疼痛、行走时不能着地,遇寒时加重,经常失眠,很是痛苦。在外院曾服中西药,效果欠佳就诊时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无异常,血脂:总胆固醇6.5mmol/1,甘油三脂2.7mmol/1,血糖6.3mmol/1,体查双下肢欠温,外观青紫,肌力减弱,触觉降低,体纳差,烦躁失眠,有时便干,舌淡暗苔白脉沉涩,诊断为寒痹。给予参麻通痹丸,72小时1次,1次15丸,晚饭后临睡时服用,三个月一个疗程,服用1个月以上症状有所缓解,疗效较好,服用两个月后痛苦减半,嘱其继服,而且饮食清淡,调畅情绪,多吃蔬菜,适当锻炼,半年后门诊随访已愈。

    病例3:

    马振平,男,45岁,临泉县艾亭镇人,自诉双腿痛,3年。曾到山西和郑州就诊,服中西药病情不见好转,近年来又出现双下肢寒冷痛。从大腿到足底都痛,逐渐加重,不能行走,有时疼痛彻夜难眠,且腰部也出现疼痛,伴胃胀、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就诊时查血RT:WBC11.3×10q/L,CT示L4/5  L5/s椎间盘彭出,体检:双下肢拉赛克试验阳性。其它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痹症,给参麻通痹丸,15丸72小时1次,晚饭后临睡时服用,三个月1个疗程。服药时注意休息,不饮酒,服药2个月后症状即有缓解,三个月疼痛已基本消失,让其继续服用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病例4:

    刘青青,女,28岁,农民,河南省新蔡县龙口镇人,四肢关节疼痛5年,曾到河南花园口风湿医院和湖北多家大医院就诊服中西药,病情时好时坏。后又出现周身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发低热T37.5℃、不能行走。来我院就诊,体查:双膝双腕关节肿胀、纳差、痛苦面容、失眠、有时便干、舌淡暗苔白、脉沉涩、T37.5℃,诊断为寒痹。给予参麻通痹丸12丸抗“0”>200,72小时1次晚饭后服用。三个月一个疗程。服用2个月后以上症状缓解,疗效较好,又继服2个月后其痛苦基本消失,嘱再服3个月,而且注休息,不要受凉,调畅情绪,给高营养饮食,适当锻炼,半年后门诊随访已愈。

    病例5:

    金太凤,女,60岁,肥东县草庙乡新丰村丰冈队,患有类风湿3年,曾到合肥多家医院就诊,服中西药病情不见好,近月余感四肢关节肿胀痛、发硬、行走不便,来我院就诊。体查:四肢关节均肿胀、双膝双腕关节活动尚可;化验,血尿常规均正常,类风湿因子(+)、抗“O”(一),心肺(一)BP120/80mg,T37℃,拟诊为寒痹,给参麻通痹丸15丸72小时1次,临睡晚饭后服用,9个月为一个疗程,同时注意休息和营养,调畅情绪、适当活动,服药3个月后即有些缓解又服药3个月上述症状明显缓解,让其继续服四个月以巩固疗效。

    关 键  词:
    一种 治疗 风寒 中药 丸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治疗风寒湿邪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3710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