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的配棉方法,装置与纱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纱线的配棉方法,装置与纱线.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5631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05 CN 103556313 A (21)申请号 201310548898.1 (22)申请日 2013.11.07 D01G 23/00(2006.01) D02G 3/04(2006.01) (71)申请人 安徽南虹纺织 (集团) 有限公司 地址 234300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经济开发区 (72)发明人 曹达龙 (54) 发明名称 纱线的配棉方法, 装置与纱线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纱线的配棉方法, 装置与纱 线, 该纱线的配棉方法包括 : 根据第一预设质量 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6.8% 的。
2、第一类棉与占所述 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 一类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 准 ; 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 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 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采用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 不仅实现优劣搭配, 而且可以减小同 一种棉质不同棉批所带来的质量的影响。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
3、号 CN 103556313 A CN 103556313 A 1/1 页 2 1. 一种纱线的配棉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6.8% 的第一类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73.2% 的第 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 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 别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棉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取占所述总比例20.1%的第一级 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4、 53.1% 的第二级别棉包括 : 在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棉, 其中第一 批次为占总比例 4.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17.8% 所述第二级别 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4.5%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纱线的配棉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 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4. 一种纱线的配棉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第一选取模块, 用于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6.8% 的第一类棉与占所 述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
5、的质量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 的质量标准 ; 第二选取模块, 用于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 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配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选取模块包括 : 第三选取模块, 用于在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棉, 其中 第一批次为占总比例4.1%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17.8%所述第二级 别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4.5%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6. 如权利要求 4 或 。
6、5 所述的纱线的配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 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7. 一种纱线,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第一类棉占总比例 26.8%, 第二类棉占所述总比例 73.2%,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质量 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第一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20.1%, 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53.1%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纱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级别棉包括 : 第一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总比例 4.1%, 第二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17.8%, 第三批次的所述第。
7、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4.5%。 9. 如权利要求 7 或 8 所述的纱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第二类棉为 新疆棉。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56313 A 2 1/3 页 3 纱线的配棉方法, 装置与纱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纺纱设备领域, 更具体的, 涉及一种纱线的配棉方法, 装置与纱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 各纺织企业都在研究探索优化纺织的新方法。 0003 由于全球各地棉花品种杂乱, 每种批量很小, 棉花品质杂乱。 都采用优质棉进行纺 纱无疑是不现实的, 因此各个企业都在寻求优劣搭配, 凭经验进行混合。 0004 但是。
8、现有的搭配方案都停留在优质棉与劣质棉的搭配上。但是根据纺纱的情况 看, 即使是同一种棉, 不同批次也会给纺出的纱线带来质量上的影响。 0005 因此, 现有技术中存在, 质量相同的棉花, 因批次不同, 纺出的纱线质量也不同的 问题, 而对于该问题, 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公开一种纱线的配棉方法, 装置与纱线, 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 质量相同的 棉花, 因批次不同, 纺出的纱线质量也不同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纱线的配棉方法, 并采用以下 技术方案 : 纱线的配棉方法包括 : 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
9、6.8% 的第一类棉与占 所述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类 棉的质量标准 ; 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 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 述第二级别棉。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 第二级别棉包括 : 在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 棉, 其中第一批次为占总比例 4.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10、 17.8% 所 述第二级别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4.5%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0010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纱线的配棉装置, 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纱线的配棉装置包括 : 第一选取模块, 用于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6.8% 的第一类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质量 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第二选取模块, 用于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 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20.1%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53.1%的第二级别。
11、棉, 其 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选取模块包括 : 第三选取模块, 用于在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 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棉, 其中第一批次为占总比例 4.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 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17.8%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4.5%的所述第二 说 明 书 CN 103556313 A 3 2/3 页 4 级别棉。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 提供一种纱线, 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该纱线包括 : 第一类棉占总比例 26.。
12、8%, 第二类棉占所述总比例 73.2%, 其中, 所述第一 类棉的质量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第一级别棉占所述总 比例 20.1%, 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53.1%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 二级别棉。 0014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级别棉包括 : 第一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总比例 4.1%, 第 二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17.8%, 第三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4.5%。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0016 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不仅考虑到对纺纱棉花的优劣搭配, 而且为。
13、了保证质 量稳定, 进行了棉批上的搭配, 使得纺出的纱线质量稳定, 满足继续加工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 图 1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纱线的配棉方法流程图 ; 图 2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纱线的配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 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0 图 1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纱线的配棉方法流程图。 0021 纱线的配棉方法包。
14、括 : S101 : 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比例 26.8% 的第一类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S103 : 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 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 二级别棉。 0022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 基于 HVI 快速检验仪检验的棉花质量, 对原棉进 行质量分类为第一类棉与第二类棉, 根据 HVI 质量指标与纺纱性能之间的关系, 选取占总 比例 26.8% 的第。
15、一类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通过具体的数据来 说明这样配比的最优化, 以澳棉为第一类棉为例, 其含杂率为 1.4%-1.5% 之间, 马克隆值为 4.0-4.4之间, 光电长度在28.5mm-31mm之间, 细度在5911-6394m/g之间。 而作为第二类棉 的代表新疆棉的马克隆值在 3.8-4.0 之间, 光电长度为稳定的 37mm, 细度为 6000m/g 以上, 但 1.6%-1.8%, 根据对上述两种参数的分析, 将上述两种原棉按占总比例 26.8% 的澳棉与占 所述总比例 73.2% 的新疆棉经过梳棉, 并条, 普梳等工艺流程之后, 得到的纱线满足单纱性 。
16、说 明 书 CN 103556313 A 4 3/3 页 5 能要求, 其细密度为 9.7tex, 条干度为 17.4, 毛羽为 3mm, 细节为 970。因此, 通过上述数据 可知, 根据本发明的配比, 通过在第一类棉中搭配 73.2% 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可以达到单 纱性能要求。 0023 在上述配比基础上, 对第二类棉的棉批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同样以新疆棉为例, 根 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 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新 疆棉的第一级别棉含杂率为 1.6%,。
17、 马克隆值为 4.1, 光电长度为 37, 细度为 6008, 而第二级 别棉为含杂率 1.8%, 马克隆值为 3.7, 光电长度为 37, 细度为 6285, 在 73.2% 的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级别棉参加配棉, 根 据纱线性能指标检测, 符合单纱性能要求。 0024 优选地, 所述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 二级别棉包括 : 在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棉, 其中第一批次为占总比例4.1%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
18、例17.8%所述第 二级别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4.5%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0025 上述技术方案为将占总比例最多的第二级别棉分成不同的棉批, 分别参与配棉, 避免因批次不同所带来的纱线质量浮动。 0026 图 2 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纱线的配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 纱线的配棉装置包括 : 第一选取模块 20, 用于根据第一预设质量标准, 选取占总 比例26.8%的第一类棉与占所述总比例73.2%的第二类棉参与配棉, 其中, 所述第一类棉的 质量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第二选取模块 22, 用于根据第二预设质量标准,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选取占所述总比例 20.。
19、1% 的第一级别棉与占所述总比例 53.1% 的第二 级别棉,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二级别棉。 0028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选取模块 22 包括 : 第三选取模块 (图中未示) , 用于在 53.1%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中, 选取三个棉批参与所述配棉, 其中第一批次为占总比例 4.1% 的所述 第二级别棉, 第二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17.8% 所述第二级别棉, 第三批次为占所述总比例 4.5% 的所述第二级别棉。 0029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 提供一种纱线, 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该纱线包括 : 第一类棉占总比例 26.8%, 第二类棉占所述总比例 73.2%, 其。
20、中, 所述第一 类棉的质量标准高于所述第二类棉的质量标准 ; 在所述第二类棉中, 第一级别棉占所述总 比例 20.1%, 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53.1% 其中, 所述第一级别棉的质量标准大于所述第 二级别棉。 0030 优选地, 所述第二级别棉包括 : 第一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总比例 4.1%, 第二 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17.8%, 第三批次的所述第二级别棉占所述总比例 4.5%。 0031 优选地, 所述第一类棉为澳棉, 所述第二类棉为新疆棉。 0032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 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556313 A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556313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