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型纺织染料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染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
背景技术
纺织染料是用于纺织品染色的一种染剂,多为植物果实、树液等植物提取物,也含有煤焦油等天然化学物质提取物。
目前市场上的荧光类织物很少,在一些消防安全的领域,我们常常需要采用该类面料,这就导致了荧光类面料的紧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生产成本低廉,着色后由较好的稳定性,着色工艺简单,主要用于棉质类的纺织着色,染色后的视觉效果好,颜色种类丰富,能够用于各种消防安全类织物的印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按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分包括:聚酰胺树脂35~85份、酞菁染料25~65份、润湿分散剂12~60份、光稳定剂12~36份和抗氧剂5~15份,所述酞菁染料为四磺基金属酞菁染料、磺化酞菁染料、锌酞菁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润湿分散剂为乙烯基双硬脂酰胺、硬脂酸镁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稳定剂为水杨酸脂或二苯甲酮。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为双硫醚或四季戊四醇酯。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50~85份、酞菁染料35~65份、润湿分散剂40~50份、光稳定剂18~30份和抗氧剂8~12份。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50~85份、酞菁染料35~65份、润湿分散剂40~50份、光稳定剂18~30份和抗氧剂8~12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荧光型纺织染料生产成本低廉,着色后由较好的稳定性,着色工艺简单,主要用于棉质类的纺织着色,染色后的视觉效果好,颜色种类丰富,能够用于各种消防安全类织物的印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按重量份数计,其原料组分包括:聚酰胺树脂35~85份、酞菁染料25~65份、润湿分散剂12~60份、光稳定剂12~36份和抗氧剂5~15份。
所述酞菁染料为四磺基金属酞菁染料、磺化酞菁染料、锌酞菁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润湿分散剂为乙烯基双硬脂酰胺、硬脂酸镁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光稳定剂为水杨酸脂或二苯甲酮,所述抗氧剂为双硫醚或四季戊四醇酯。
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50~85份、酞菁染料35~65份、润湿分散剂40~50份、光稳定剂18~30份和抗氧剂8~12份。
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50~85份、酞菁染料35~65份、润湿分散剂40~50份、光稳定剂18~30份和抗氧剂8~12份。
实施例一
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50份、酞菁染料35份、硬脂酸镁40份、二苯甲酮18份和双硫醚8份。
实施例二
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67份、酞菁染料50份、乙烯基双硬脂酰胺45份、水杨酸脂24份和四季戊四醇酯10份。
实施例三
一种荧光型纺织染料,所述原料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聚酰胺树脂85份、酞菁染料65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50份、水杨酸脂30份和四季戊四醇酯12份。
本发明荧光型纺织染料的有益效果是:
生产成本低廉,着色后由较好的稳定性,着色工艺简单,主要用于棉质类的纺织着色,染色后的视觉效果好,颜色种类丰富,能够用于各种消防安全类织物的印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