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接缝区带辅助线的造纸织物接缝.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5332930
  • 上传时间:2019-01-06
  • 格式:PDF
  • 页数:27
  • 大小:752.3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9812403.6

    申请日:

    1999.08.30

    公开号:

    CN1324421A

    公开日:

    2001.11.2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D21F 7/10申请日:19990830授权公告日:20030326终止日期:20150830|||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9.8.30|||公开

    IPC分类号:

    D21F1/00

    主分类号:

    D21F1/00

    申请人:

    阿斯坦约翰逊公司;

    发明人:

    赛缪尔·H·赫林

    地址: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优先权:

    1998.08.31 US 60/098,547; 1998.08.31 US 60/097,831; 1998.08.31 US 60/098,573; 1998.08.31 US 60/098,566; 1998.08.31 US 60/098,56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丁业平;王维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典型由纵向线系(10-25)和横向线系(2-5)机织而成的非环形造纸用织物,并且在织物的每一端包括大量接缝线圈(35)。在织物的每一端各个接缝线圈(35)和纵向线系(50,51)的末端线(2)之间存在一接缝区(40)。至少一根辅助横向线在至少一个接缝区(40)中与纵向线系交织,以在接缝区中得到更好毛层粘合所需要的增加的表面接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典型由纵向线系和横向线系织造而成的非环形造纸织 物,该织物具有一纸面和一机面,在织物的每一端具有由纵向线系的 线形成的大量接缝线圈,由此在所述织物的每一端各个接缝线圈和所 述横向线系的各一末端线之间形成一接缝区。该织物的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接缝区内至少一根辅助横向线与纵向线系以循环式样 交织,该式样中与机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和与纸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 的比例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1∶6。
    2: 权利要求1的织物,其中的比例等于1∶8。
    3: 权利要求1的织物,其中的比例等于1∶12。
    4: 一种典型由纵向线系和横向线系织造而成的非环形造纸织 物,该织物具有一纸面和一机面,在织物的每一端具有由纵向线系的 线形成的大量接缝线圈,由此在所述织物的每一端各个接缝线圈和所 述横向线系的各一末端线之间形成一接缝区,该织物的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接缝区内两根辅助横向线与纵向线系交织,两根辅助 线中的每一根以循环式样织造,该式样中与机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和 与纸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的比例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1∶6。
    5: 权利要求4的织物,其中两根辅助线中每一根的所述比例等 于1∶8。
    6: 权利要求4的织物,其中两根辅助线中每一根的所述比例等 于1∶12。
    7: 根据权利要求4的织物,其中在一个给定的重复中,两根辅 助线中的每一根仅织造通过一根机面纵向线下方。
    8: 根据权利要求7的织物,其中两根辅助线中的一根在机面纵 向线下织造,而另一根辅助线在该机面纵向线上织造。
    9: 根据权利要求4的织物,其中一根辅助线相对于另一根辅助 线移动,以使一根辅助线的一部分与另一根辅助线的一部分重叠。
    10: 根据权利要求4的织物,其中至少一个接缝区具有的线圈长 度小于以循环式样让每一根辅助线与相邻的纸面和机面纵向线对上、 之下交织所得到的线圈长度。
    11: 一种制造造纸织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纵向线系与横向线系交织以得到一衬底织物,该织物具有第一 和第二末端以及一纸面和一机面, 在织物的每一端由纵向线系的线形成大量接缝线圈,并且在所述 织物的每一端,由各个接缝线圈和所述横向线系的各一末端线之间形 成一接缝区,并且 在至少一个接缝区中至少一根辅助横向线与纵向线系以一循环式 样交织,该式样中与机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和与纸面纵向线的交织次 数的比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1∶6。
    12: 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在至少一个接缝区使第二辅助 横向线与纵向线系以一循环式样交织的步骤,该式样中与机面纵向线 的交织次数和与纸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的比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1∶6。

    说明书


    接缝区带辅助线的造纸织物接缝

        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非环形机织物,该织物设计用于造纸机、纤维素或纸板制造机。该织物的每一端有大量线圈,以便形成使织物成环的接缝。

        本领域技术人员业已知道,造纸机通常包括三段,这三段通常称作成形段、压榨段和干燥段。本发明可在造纸机的压榨段找到具体应用。

        通常,压毡包括一衬底例如机织织物和一纸承载或纸支持层。往往,纸承载层是一附着在衬底上的均质无纺毛层。基底织物通常是环形使用的机织织物。这样的环形织物通常被机织成没有接缝的无缝环圈或被机织成具有两个末端(通过接缝将两个末端接和起来)。接缝通常包括使用扣针穿过相互串套的接缝线圈将织物连接起来的针形接缝。

        某些现有的接缝在接缝区使用线以增加该区域的毛层粘合力。然而,这些尝试通常不能在接缝区得到所需要的纸页接触(sheet contact)或线圈长度。另外,某些现有接缝不能在纸侧面和机侧面的加工方向(MD)线之间得到所需要的互联。参见US5,476,123和US5,531,251。图1示出了用一对辅助线A和B以互补平纹组织式样在织物接缝区40交织的现有接缝区。线A在成对MD线的上下交织,线B对同一对MD线以相反方向交织。除了通常不能总得到所需要的接触面积之外,该接缝区的线圈长度L大于理想值。

        因此需要在接缝区通过更好地锚固毛层提供更多的纸页接触,并需要一种在纸面和机面之间平衡的更短地线圈长度。

        本发明涉及一种典型由纵向线系和横向线系机织而成的非环形造纸织物。在织物的每一末端由纵向线系的线形成大量接缝线圈。织物的每一端在各个接缝线圈和横向线系的最末端线之间存在一接缝区。至少一根辅助横向线在至少一个接缝区以循环式样与纵向线系交织,该式样中与机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和与纸面纵向线的交织次数的比大于0并小于或等于1∶6。

        图1是现有织物接缝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底织物一端一部分的简要透视图。

        图3说明了图2中织物的一根辅助线的一个完全组织式样。

        图4说明了图2中织物的第二根辅助线的一个完全组织式样。

        图5是图2织物沿5-5的垂直剖面图。

        图6是图2织物两个末端接和之前的俯视图。

        图7是图2织物两个末端接和在一起的俯视图。

        图8是与图1织物邻接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织物的显微照相俯视图,其中这两种织物都去掉了它们的辅助线。

        图9说明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0说明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1说明了结合的图9和图10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2说明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3说明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4说明了结合的图12和图13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5图12-14中所示的结合组织式样的俯视图。

        图16说明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7是图16所示的结合组织式样的俯视图。

        图18说明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19说明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0示出了结合的图18和19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1说明了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2说明了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3示出了结合的图21和22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4说明了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5说明了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6示出了结合的图24和25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7说明了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8说明了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29示出了结合的图27和28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0说明了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1说明了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2示出了结合的图30和31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3说明了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一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4说明了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第二根辅助线的完全组织式样。

        图35示出了结合的图33和34的完全组织式样。

        优选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进行说明,其中同样的数字标记始终代表同样的要素。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织入辅助线的基底织物一端接缝线圈的一部分。该基底织物1包括MD线的顶层10,12,14,16,18,20,22和24,以及MD线的底层11,13,15,17,19,21,23和25。应该理解的是,顶层和底层基本上是连续的线,该连续线在顶层和底层之间形成接缝线圈35-1至35-8。

        通常,以虚线示出的主体CMD线2-5以给出的循环式样与顶层和底层MD线交织形成织物的主体。在最后一根CMD线2和接缝线圈35-1至35-8之间形成接缝区40。可以改变主体CMD线2-5的组织式样,以提供织物1所需的特征。

        现在参考图3-5。尽管用一根线可以获得某些有益效果,但是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纸侧表面的均匀性,用两根辅助线是优选的。尽管该织物将用优选的每一端有两根辅助线来描述,但是这些辅助线可仅沿着织物的一端提供。

        两根辅助CMD线50和51在接缝区40与MD线10-25的两层交织。如图3所示,在一完全组织中,辅助CMD线50交织通过MD线10-17之上,线18-19之间,线20-21之下,线22-23之间以及线24-25之上。参考图4,第二根辅助线51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与线50的情形相比该组织中交换了四对MD线。因此,CMD线51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成对线10-11之间,成对线12-13之下,成对线14-15之间,线16-25之上。

        从图5中可以看出,根据图3和4机织的两根线50,51得到一完全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个机面交岔点52和53分别与另一根辅助线50,51的纸面浮线54和55对应。该循环式样延伸过八对MD线,在机面MD层具有最少的交岔点。长浮线54,55和单个机面交叉的结果是线50和51彼此之间移动,并且接缝区40有效地在织物的宽度上仅有一个长浮线。图6和7说明了该结果。通过从无捻或低捻材料中选择辅助线50,51可以将该效果进一步提高,无捻或低捻材料可以让50,51扁平并且覆盖更多的接缝区40。

        本发明得到的线圈长度L(最后一根CMD线2和接缝线圈末端之间的距离)比现有技术中的更短。参见图8,本实施方式织物接缝区的显微照相,每对纸面和机面纵向线1之间的接缝区与图1中机织织物的接缝区相邻。每一种织物的辅助线都被去掉。如这些照片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线圈长度L比现有技术中织物的线圈长度L更短。

        下表1给出了图1中现有技术织物和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织物的每一端线圈长度的比较。该比较是基于相同的主体织物组织和线材料和尺寸。除了辅助线的组织式样之外,该织物是相同的。该线圈长度是用光电压(Photovolt)、微观察器(Microwather)、VS-35H型显微镜,放大50倍测量象素表示的,其中458象素等于0.100"。

                                      表1织物第一末端的线   圈长度比现有技术减    小的% 第二末端的  线圈长度 比现有技术  减小的%图1-现有技术    478     -    470     -图2-7    412    13.8    389    17.2图8-10    412    13.8    389    17.2图11-14    385    19.5    364    22.6图15-16    415    13.2    405    13.8

        如表1所示,图2-7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长度L减小了13.8-17.2%。

        尽管不是必需的,但是在将成为相对侧织物的接缝端中,把辅助线按与其彼此翻转的位置织造也是有利的。如图7所示,辅助线51在织物1的一端与最后的CMD线2相邻,辅助线50′在相对位置上与最后的CMD线2相邻。这使得织物1的两端当织物1接缝时彼此互补。

        第二实施方式是参考图9-11描述的。辅助线60是与根据图3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方式交织的。辅助CMD线61的组织如图10所示进行了改变。线61交织通过成对MD线10,11之间,MD线12和13之下,成对MD线14,15和16,17之间,MD线18-23之上和成对MD线24,25之间。如图11所示,该式样保持了通过织物宽度的有效长浮线。如表1所示,线60,61倾向于移向线圈35-1至35-8,并且将线圈长度L缩短了13.8-17.2%。

        图12-15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每一根辅助CMD线70和71在接缝区40与MD线10-25的两层交织。辅助CMD线70在一完全组织中优选交织通过MD线10-11之上,线12-13之间,线14-15之上,成对线16,17和18,19之间,线20-21之下和成对线22,23和24,25之间。

        参考图13,第二根线71与线70成镜象交织。因此,CMD线71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成对线10-11之间,线12-13之下,成对线14,15和16,17之间,线18-19之上,成对线20-21之间,成对线22-23之上,和线24-25之间。从图14中还可以看出,根据图12和13交织的线得到一具有交岔点73和74的完全组织结构,该交岔点间隔至少三根MD线。该图还说明,MD线16在两根辅助线70和71之上。由于完全组织延伸通过八对MD线,仅与机面MD层有一个交岔点,因此这些线可以在线16之下换位,并且线70和71倾向于作为一根线。长过渡和与机面MD线仅有一个交岔点的结果是,线70和71可以彼此移动,结果如图15所示,得到的纸页侧MD和CMD的完全组织类似于平纹组织。该实施方式使线圈长度L缩短了大约19.5-22.6%。

        图16和17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150。该实施方式中,CMD线80和81的完全组织浮过三根MD线10,12和14并且浮过三根MD线18,20和22。每个完全组织中加工方向成对线之间的长过渡和与一根机面MD线交叉也与上述相同。因此,线80和81会彼此移动,得到一相当大的成一线的纸页侧浮线和缩短的线圈长度L。

        尽管剩余的实施方式没有进行测试以确证这些结果,但是可以相信,这些织物也具有缩短的线圈长度和长过渡和与机面MD线最小的交叉。这对于图18-29所示的实施方式尤其正确,该实施方式在12对MD线上循环而仅与一根机面MD线交叉。

        图18-20表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织物在24对MD线10-33上循环织得。两根辅助线90和91在接缝区40与纵向线10-33的两层面交织。辅助CMD线90以一个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MD线10-11之间,MD线12-13之下,MD线对14,15和16,17之间,然后在转向MD线32-33之间之前与顶层MD线18,20,22,24,26,28,30交织成一平纹组织的连续部分。参考图19,第二辅助线91与线90交织成一互补式样。辅助线91在转入MD线对16-17,18-19,20-21,22-23之间成为中平面浮线之前与顶层线10,12,14交织成一平纹组织结构,交织过MD线24-25之下,转回到线对26-27,28-29,30-31,32-33之间成为中平面浮线。

        图20中可以看出,根据图18和19的两根辅助线交织得到一完全组织结构,该结构在顶层中具有平纹组织外观和间隔至少三根MD线的两个交岔点93和94。这来自于机面或纸面纵向线之间过渡的七根相邻MD线的完全组织的一连续部分95的辅助纵向线。由于循环式样延伸过12对MD线而仅与机面MD层有一个交岔点并且辅助线可以相互换位,因此线90和91倾向于在顶层的连续平纹组织中作为一根线。长过渡和交叉式样的结果是,辅助线可以相对移动以得到所需的纸页侧完全组织,同时也具有中平面浮线和长过渡。

        图21-23表示了本发明第六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线100机织通过MD线10-13之间,MD线14-15之下,MD线对16-17,18-19,20-21之间,然后与顶层MD线22,24,26,28,30,32成平纹完全组织结构。第二辅助线101与线100成镜象交织。如图23所示,线100和101在纸面侧上形成一平纹组织式样,它们结合起来模仿中平面浮线的相对长过渡,并形成促进线彼此移动的交岔点103,104。正如前面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具有完全组织的连续部分105,该连续部分延伸过在机面或纸面纵向线之间过渡的至少五根相邻纸面纵向线的长度。

        图24-26表示了第七个实施方式。辅助CMD线110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MD线10-11之间,MD线12-13下面,MD线对14-15,16-17之间,浮过MD线18-23,通过MD线24-25之间,浮过MD线26-31并通过MD线32-33之间。参考图25,第二辅助线与线110交织成互补组织式样。辅助线111机织通过MD线10-15之上,MD线对16-17,18-19,20-21,22-23之间,MD线24-25下面和MD线26-27,28-29,30-31,32-33之间。图25还说明,辅助线111在四对MD线16-17,18-19,20-21,22-23及26-27,28-29,30-31,32-33之间形成两个中平面浮线。

        从图26中可以看出,根据图24和25交织的两根辅助线110,111得到外观为顶层中三上一下的完全组织结构。两个交岔点113,114间隔至少三根MD线。这产生了第二辅助线111的一个长连续部分,该连续部分通常形成互补第一辅助线100的长过渡的中平面浮线。由于该组织式样延伸过12对MD线,与机面MD层仅有一个交岔点并且辅助线可以彼此相对移动,因此线110和111倾向于在顶层上以三上一下的连续组织式样作为一根线。再次参考图24和辅助线110,可以看出线110的完全组织包括三上一下的次级循环,该组织在式样中循环两次。这种完全组织允许线111相对松的交叉,而当线110,111根据图26结合时能够使式样延伸通过整个顶层。

        图27-29示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线120交叉通过MD线对10-11,12-13之间,MD线14-15之下,MD线16-17,18-19,20-21之间,然后与顶层MD线22,24,26,28,30,32成两上一下次级循环的两个循环。

        第二辅助线121与线120成镜象交织。如图29所示,线120和121在纸页侧得到两上一下的组织式样,其结合起来模仿连续中平面浮线的相对长过渡,并得到促进线相对移动的交岔点123,124。正如前面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得到与纸面纵向线(在机面或纸面纵向线之间过渡)相邻的包括次级循环的两个循环的完全组织结构。

        图30-32示出了第九个实施方式。该织物在16根MD线10-25上循环。每一根辅助CMD线130和131在接缝区40与两层MD线10-25交织。辅助CMD线130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MD线10-11之上,MD线12-13,14-15,16-17,18-19,20-21之间,MD线22-23之上,和MD线24-25之下。参考图31,第二辅助线131与线130交织成互补式样。因此,CMD线131在一完全组织中交织通过线14-15之上,线16-17之下,线18-19之上,线20-21,22-23,24-25,10-11,12-13之间。

        从图32中可以看出这些组织的互补式样。图32还说明,线130和131的完全组织产生一横向完全组织,该横向完全组织在织物的纸面侧表现为平纹组织。同时,中平面浮线循环得到一通过织物中平面的基本上连续的浮面。这在双层织物结构中特别有利。最后,该完全组织对于每一根辅助线130,131与织物的机面仅有一个交岔点。

        图33-35示出了本发明第十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横向辅助线140交织通过MD线10-11之间,MD线12-13之下,MD线14-15之间,MD线16-17之上,MD线对18-19,20-21,22-23之间,MD线24-25之上。辅助横向线141交织成互补式样。线141交织通过MD线10-11之上,MD线对12-13,14-15,16-17之间,MD线18-19之上,MD线20-21之间,MD线22-23之下,MD线24-25之间。从图35中可以看出,这些互补组织式样得到一纸页侧组织式样,其中带有相邻成对平面组织的疙瘩,与浮过辅助横向线140和141的MD线对交替。除了得到长连续中平面浮线之外,这些互补式样也使层与层之间线的过渡长度增加。因此,线140和141将在三个纸页侧MD线之下过渡,同时仅通过一个机面MD线之下。因此,该实施方式具有一个机面交叉和长过渡,同时保留了基本上连续的中平面浮线。

        应该理解的是,毛层粘合力在纸页侧上得到最大的改善,但是机面表面粘合力的某些改善将来自于交岔点的存在和相对长的过渡。

        所有实施方式中辅助CMD线可以是复丝、短纤纱、编织、针织或双组分的。如果线是双组分,那么该双组分材料可以具有一更高熔点的芯层材料,外围包围一更低熔点的材料。这可以使外层熔融并在整理过程中不影响线的芯层结构的前提下粘合到毛层材料上。该线可以由选自聚酰胺、聚氨酯、聚酯、聚芳酰胺、聚酰亚胺、聚烯烃、聚醚酮、聚丙烯、PET、PBT、PTT、酚醛树脂和它们的共聚物的聚合树脂来制备。

    关 键  词:
    接缝 辅助线 造纸 织物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接缝区带辅助线的造纸织物接缝.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33293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