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外墙体结构.pdf

  • 上传人:bo****18
  • 文档编号:5304071
  • 上传时间:2019-01-02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463.2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30969.8

    申请日:

    2016.10.31

    公开号:

    CN106368373A

    公开日:

    2017.02.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C 2/288申请日:20161031|||公开

    IPC分类号:

    E04C2/288; E04C2/34; E04B2/00

    主分类号:

    E04C2/288

    申请人:

    朱凤起

    发明人:

    朱凤起

    地址: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大石庙镇庄头营村火神庙沟2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代理人:

    刘洪勋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墙体结构,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保温层和结合柱;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结合柱贴合,且所述保温层和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该外墙体结构能够有效地提升外墙体的整体强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保温层和结合柱;
    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结合柱贴合,且所述保温层和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
    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
    结合柱之间相互平行地呈间隔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三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数量为三条,三条结
    合柱在保温层与第一墙体或保温层与第二墙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沿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
    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布,其中两条结合柱分别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所述
    空间的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下端具有用于排出浇
    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气泡和将墙体下部连成整体的导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两个自结合柱下
    端沿着结合柱斜向上延伸形成的导流面,两个导流面的底端衔接且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
    的下边缘留有距离,以供混凝土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固定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尖锐的方
    式衔接,从而形成V型导流结构,或者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变化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平滑的方
    式衔接,从而形成U型导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
    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均留有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中的一
    个墙体相对于另一墙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以形成边缘面,在边缘面上设有用于现浇结构的
    模板支设的预埋连接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外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
    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缺口。

    说明书

    一种外墙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外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室内的外墙体结构包括两片间隔排列的墙体,一片为外叶墙体,一片
    为内叶墙体,内叶墙体的高度通常低于外叶墙体,用于和室内的墙板搭接。两片墙体之间排
    布有横纵交错的多道钢筋,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完整的预制外墙体结构,在内叶墙体和外
    叶墙体之间还夹设有保温层,以起到保温隔热效果。但是,现有的这种预制外墙体结构存在
    如下缺陷:

    1、墙体结构的强度较差;

    2、由于浇筑材料本身的问题或是施工工艺的问题,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容易产生
    气泡,不易被排出,浇筑完成后会形成许多凹坑,影响预制墙体成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的外墙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包括

    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保温层和结合柱;

    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结合柱贴合,且所述保温层和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
    墙体之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结合柱之间相互平行地呈间
    隔排布。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至少为三条。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数量为三条,三条结合柱在保温层与第一墙体或
    保温层与第二墙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沿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布,其中
    两条结合柱分别位于所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所述空间的中间。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下端具有用于排出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气泡和将
    墙体下部连成整体的导流结构。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两个自结合柱下端沿着结合柱斜向上延伸形
    成的导流面,两个导流面的底端衔接且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留有距离,以供混
    凝土通过。

    可选地或优选地,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固定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尖锐
    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V型导流结构,或者

    两个所述导流面按照变化的斜率沿着结合柱向上延伸,两个导流面的底端以平滑
    的方式衔接,从而形成U型导流结构。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结合柱的底端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下边缘均留有距
    离。

    可选地或优选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中的一个墙体相对于另一墙体在水平方向
    上突出以形成边缘面,在边缘面上设有用于现浇结构的模板支设的预埋连接件。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
    缺口。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保温层和结合柱;所述
    保温层与所述结合柱贴合,且所述保温层和结合柱被夹设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在
    浇筑后,结合柱、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保温层和钢筋被结合在一起,结合柱可以给第一墙体
    和第二墙体以及保温层提供支撑,提高了外墙体结构的整体强度,且此结构不再需要灌浆
    套筒等灌浆结构,降低了成本,且施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边缘缺口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结合柱;4-导流面;5-边缘面;6-预埋连接件;7-缺口;
    8-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3,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为预制的墙体结构,用于作
    为建筑物(如楼房)的外墙。墙体结构包括两片墙体,即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第一墙体为
    外叶墙体,第二墙体为内叶墙体,第二墙体的高度低于第一墙体的高度,这样可以形成台
    阶,用于将室内墙体的顶板搭接在上面。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设有横纵交错的钢筋。
    横向的钢筋自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2体的两端伸出(由于图1位浇注完的状态,因此图中的钢
    筋均未示出),用于和邻近的外墙体结构的横向钢筋绑扎结合。外墙体结构还包括结合柱3
    和保温层8,结合柱3和保温层8的表面相互贴合形成组合结构,且结合柱3和保温层8组合在
    一起后被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夹设在两者之间,结合柱3和保温层8可以是通过连接件连
    接的,进一步提高组合结构的牢固性。即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结合柱3的一面与第二墙体
    2的内表面贴合,保温层远离结合柱的一面与第一墙体1的内表面贴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
    保温层8和结合柱3的位置也可以对调。横向的钢筋也穿过结合柱。在浇筑时,混凝土填满第
    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空间,使得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结合柱3、保温层8和钢
    筋形成整体结构。由于结合柱3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以及保温层8的支撑作用,可以提
    高墙体的整体强度。

    结合柱3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以及对强度的要求灵活调
    整,优选地选用两条结合柱,平行地排布在保温层8和第二墙体2之间,当保温层8和结合柱3
    的位置对调时,结合柱3是排布在保温层8和第一墙体1之间。更为优选地是采用至少三条结
    合柱,强度更高,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8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空间内平行地排布三条结合柱
    3,排布的方向是沿着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宽度方向进行排列。其中两条结合柱位于所
    述空间的两端,一条结合柱位于空间的正中间,这样在墙体的两端和中部均形成了支撑,强
    度高且受力均匀。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墙体结构在浇筑施工时是需要竖直放置的,
    因此将竖直的边称为墙体的“高”,水平的边称为“宽”,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形成的
    空间距离称为该空间的“厚”。

    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本身的缺陷,或是浇筑工艺的缺陷的原因产生
    气泡,这些气泡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残留在混凝土表面,少量的气泡会影响墙体的美
    观,大量的气泡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混凝土也需要在浇筑后使得墙体形成整体结
    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地,结合柱3的下端具有导流结构,用于排出混凝土中的气
    泡。导流结构可以是多种的,例如,所述导流结构可以包括两个导流面,该两个导流面自结
    合柱3的底端分别斜向上延伸形成,这样可以从结合柱3的两侧将气泡排出,排气泡效率高
    且气泡流动均匀。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导流面4以固定的斜率自结合柱3底端斜
    向上延伸,且导流面4的底端以尖锐的方式过渡,形成折线型过渡线,即从整体上,两个导流
    面4构成了V字型结构,这样排气泡的效果更好。此外,导流面也可以按照变化的斜率在结合
    柱3两侧向上延伸的,形成平滑的斜面,两个导流面衔接的位置也是平滑的,即形成U字型结
    构,但是导流效果不如V型结构好。

    当采用多条结合柱时,这些结合柱与横向的钢筋一起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内
    形成了类似“H”型的结构,而导流面4又形成了“V”型结构,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下,本发明
    实施例提供的外墙体结构又可以称为“H-V型外墙体结构”。当导流面形成了U型结构时,则
    可称为“H-U型外墙体结构”。

    将结合柱放置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后,进行浇筑时混凝土料会在保温层
    8和第一墙体1或第二墙体2的空间内流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结合柱3的底端与第一
    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下边缘均保留有一定的距离d,这是为了保证浇注料可以从该距离d形
    成的空间处在结合柱3的两侧实现流通,保证了浇筑的混凝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强度更高,
    避免结合柱在混凝土浇筑时形成了阻隔,阻碍气泡排出,从而保证了密实防水的效果。例
    如,在采用的V型导流结构的情况下,导流结构的底端即为结合柱3的底端,其与第一墙体1
    和第二墙体2的下边缘均保留有距离d。

    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中的一个墙体相对于另一墙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以形成
    突出的边缘面5,在边缘面5上设有预埋连接件6。预埋连接件6具体可以是拉钩,用于现浇模
    支护。

    相邻的墙体结构在对接后,往往因为对接不严产生裂缝,为了防止装修层开裂,第
    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和其他墙体对接的缺口7,用于墙体结构对接后,在
    缺口7处抹砂浆填实,防止裂缝发生,缺口7的形状不限,具体可以是L型(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1的外墙体结构是用于中间的外墙体,两端均可以再连接其他墙体结构。
    第一墙体1相对于第二墙体2在水平方向上向两侧突出形成边缘面5,在边缘面5上均设有预
    埋连接件6。

    实施例2

    请参考图4-6,本实施的外墙体结构是用于边缘的墙体结构,也主要由第一墙体1、
    第二墙体2和夹在中间的结合柱3和保温层8构成,其在结构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一端
    用结合柱3堵死,另一端具有边缘面5且设有预埋连接件6,可以再与其他墙体结构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外墙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
    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
    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内。

    关 键  词:
    一种 外墙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外墙体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30407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