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以及印刷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印刷装置中,作为用于准确地输送薄片状的介质(纸或薄膜)的结构,已知有例
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通过对摄像所输送的薄片状的介质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从
而对介质的位移量(输送量)进行检测的方式(也称为“实像拍摄方式”)。
在专利文献1的实像拍摄方式中,存在难以使摄像的反复速度高速化的问题,输送
速度越高速化,该问题越明显。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示例,考虑在扩大一次的摄像区域的
同时使摄像图像高精细化,但却存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摄像系统装置以及光学系统
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大的问题。另外,假设,作为能够使摄像区域的扩大化以及摄像
图像的高精细化的结构,即使应对了某种输送速度的高速化,但在进一步使输送速度高速
化的情况下,由于需要进一步的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大,因此,在摄像区域的扩大化
以及摄像图像的高精细化上也存在极限。因此,作为用于对被输送的介质的速度进行检测
的结构,期望进一步的改善。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231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
应用例而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介质速度检测装置。该介质速度检测装置具
备:照射光学系统,其向被输送的薄片状的介质照射非相干光;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其具有
通过受光面而接收来自所述介质的所述非相干光的扩散反射光的n个受光部,所述n个受光
面被排列于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上,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速度检测
部,其基于根据所述n个受光部中的在先受光部的输出与在后受光部的输出间的时间上的
关联而获得的滞后时间,而求出所述介质的速度,其中,所述在先受光部被配置于沿着所述
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包括在先受光面,所述在后受光部被配置于下游侧,并包括在后受光
面。
根据该方式,能够解决在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摄像系统装置以及光学系统装置的
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大的问题,并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求出薄片状的介质
的速度。
(2)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n个为3
以上。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能够从n个受光部中选择的两个受光部的个组合而求出
介质的速度。
(3)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n个受光
面被排列于在所述直线上的相互的间隔不同的位置上。
根据该方式,在介质的速度较大时,能够利用间隔较大的两个受光面而提高速度
检测的精度。
(4)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速度检
测部求出能够从所述n个受光部中选择的两个受光部的个组合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的各
个组合中的所述介质的速度,并将之作为每个所述组合的候补速度,根据每个所述组合的
候补速度,而求出所述介质的速度。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多个候补速度而求出似乎最准确的介质的速度。
(5)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有m个的所
述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其中,m为2以上的整数,所述m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各自的所述n个
受光部的受光面通过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不同位置,并被排列于沿着所述输送方
向的各个假想的直线上。
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不同位置上获得介质的速度,
因此,能够提高速度检测的精度。
(6)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速度检
测部求出所述m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各自的所述介质的速度并将之作为每个所述线性受光
光学系统的候补速度,并根据每个所述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候补速度,而求出所述介质的
速度。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多个候补速度而求出似乎最准确的介质的速度。
(7)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线性受
光光学系统的所述n个受光部各自具有以一方的端面作为所述受光面的光纤。
根据该方式,能够易于构成线性受光光学系统。
(8)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有m个的所
述线性受光光学系统,m为2以上的整数,所述m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具有光纤束,所述光纤
束包含以一方的端面为所述受光面而接收来自所述介质的扩散反射光的m×n个光纤。
根据该方式,能够易于构成将包含m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
(9)在上述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速度检
测部在所述m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中,求出能够从所述n个受光部
中选择的两个受光部的个组合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的各自的组合中的所述介质的速度,
并将之作为每个所述组合的候补速度,根据每个所述组合的候补速度,而求出每个所述线
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候补速度,并根据每个所述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候补速度,而求出所述
介质的速度。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每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候补速度而求出似乎最准确的介
质的速度。
(10)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具备上述任一方
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和对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
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除了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之外,能够通过介
质输送状态检测方法、介质输送装置、介质输送控制装置、介质输送控制方法、具备介质速
度检测装置的印刷装置等的各种电子设备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喷墨打印机的概要结构图。
图2为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3为表示从在先受光电路输出的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在先和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7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8为使用了改变例的光纤束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图1为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的喷墨打印机
的概要结构图。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11具备输
送装置12、输送装置12和印刷部17,输送装置12输送作为薄片状的介质的一个示例的长条
薄片状的连续纸张P,印刷部17向由输送装置12输送的连续纸张P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
另外,打印机11具备对输送装置12和印刷部17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8。
输送装置12具备放卷部14和收卷部15,放卷部14对连续纸张P进行放卷,收卷部15
对从放卷部14放卷而被印刷部17进行印刷的连续纸张P进行收卷。印刷部17以与连续纸张P
的输送路径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于放卷部14与收卷部15之间的位置上。在印刷部17中的与连
续纸张P的输送路径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向连续纸张P喷射油墨的喷嘴列17a。各喷
嘴列17a具有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
另外,在输送装置12中隔着连续纸张P的输送路径而与印刷部17对置的位置上,配
置有对连续纸张P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20。介质支承部20构成在作为与印刷部17侧相反
的一侧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21的有底四边箱状。
在介质支承部20的下表面,以堵塞开口部21的方式设置有抽吸风扇28,抽吸风扇
28为对介质支承部20的内部空间22内的空气进行抽吸的抽吸部的一个示例。介质支承部20
中的与印刷部17对置的对置面被设为对被输送的连续纸张P进行支承的水平的支承面20a。
在介质支承部20上,形成有用于将连续纸张P吸附于支承面20a上的多个抽吸孔23。各个抽
吸孔23与介质支承部20的内部空间22连通。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抽吸风扇28进行旋转驱
动,从而将开口部21作为吸气口进行吸气,由此,经由内部空间22以及抽吸孔23,从而将连
续纸张P以及介质支承部20之间的空间设为负压。由此,用于将连续纸张P吸附于支承面20a
上的抽吸力被赋予连续纸张P。
在介质支承部20的下部,在与多个抽吸孔23相比靠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设置有用
于对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进行检测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具备向
连续纸张P照射非相干的照明光的照射光学系统310、接受来自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的照明
光的扩散反射光的受光光学系统320以及受光电路部330、和速度检测部340。如后文所述,
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根据向被输送的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照射的非相干的照明光的扩散反
射光的强度的变化,而对连续纸张P的速度进行检测。
图2为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的概要结构图。如上所述,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具备照
射光学系统310、受光光学系统320、受光电路部330和速度检测部340。
照射光学系统310具备光源312和导光部314,光源312发出非相干光,导光部314将
光源312发出的非相干光作为照明光而导入,所述照明光被照射于从设置于支承面20a上的
开口部316穿过的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Pb上。作为光源312,例如,能够使用发出红外线区域
的波长的非相干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也可以使用发出可见光区域的波长的
非相干光的LED等的光源。但是,红外线区域的波长的非相干光在将与介质的位置对应的介
质的表面的变化作为扩散反射光的强度的变化而进行检测的基础上是有效的,另外,还能
够对干扰光的影响进行抑制。并且,以下,有时也将作为非相干光的照明光简称为“照明
光”。
受光光学系统320具备沿着输送方向而排列的两个受光部328f、328p。两个受光部
328f、328p的受光面322rf、322rp沿着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而被配置于假想的直线上。也
将该受光光学系统320称为“线性受光光学系统”。两个受光部328f、328p分别具备光纤322、
聚光透镜324和光敏器件326。将两个受光部328f、328p中的、被配置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
受光部328f称为“在先受光部328f”,将被配置于下游侧的受光部328p称为“在后受光部
328p”。
光纤322以光纤322的受光面322r与导光部314相接的方式配置,受光面322r隔着
导光部314而靠近被配置于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Pb处。光纤322以一方的端面即入射面为受
光面322r,而接收由照射光学系统310向连续纸张P照射的照明光的扩散反射光,并将该照
明光的扩散反射光从另一方的端面即射出面322o射出。并且,在先受光部328f的光纤322的
受光面322r为上述的在先受光部328f的受光面322rf,在后受光部328p的光纤322的受光面
322r为在后受光部328p的受光面322rp。以下,将在先受光部328f的受光面322rf称为“在先
受光面322rf”,将在后受光部328p的受光面322rp称为“在后受光面322rp”。
聚光透镜324以从光纤322的射出面322o射出的扩散反射光被向光敏器件326照射
的方式而聚光。光敏器件326将所接收的扩散反射光的强度转换为电信号(以下,也称为“受
光信号”)。并且,作为光敏器件326,可以使用对光源312所发出的非相干光的波长区域具有
灵敏度的光敏器件(例如,光电晶体管或光电二极管)。
照射光学系统310被固定于支承面20a的下表面侧。受光面322r越离开连续纸张P
的下表面Pb,则入射至光纤322的受光面322r上的扩散反射光的能量变得越小。另外,受光
面322r越离开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Pb,则受光面322r中的视场(可入射的扩散反射光在介质
表面中的区域的尺寸)变得越大。因此,为了通过受光面322r而稳定地接收扩散反射光,优
选为,在不隔断来自照射光学系统310的照明光的范围内尽可能将受光面322r与连续纸张P
的下表面Pb之间的间隙(间隔)设窄。在本示例中,相当于受光面322r与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
Pb之间的间隙的导光部314的厚度被设定为0.3~0.7mm。
优选将光纤322的受光面322r的尺寸设为,能够将纸面的表面的质地的状态的变
化作为扩散反射光的变化而接收光的尺寸。例如,通常的普通纸通过粗度4μm~70μm、长度
0.25mm~50mm左右的食物纤维(主体为光纤束)以不定形的方式式缠绕在一起而被构成,并
以1μm~500μm左右的周期间隔的凹凸被构成。优选能够将这样的凹凸作为扩散反射光的变
化进行检测,例如,优选设为一边为几μm~几百μm的正方形的视场。因此,在本示例中,作为
光纤,在一般的62.5μm或50μm、9~10μm的核直径的光纤中,将50μm的核直径的光纤作为光
纤322来使用。并且,虽然光纤的视场成为圆形,但考虑采用具有与其直径相等大小的一边
的正方形,作为视场的功能也几乎相同。
在先受光部328f的在先受光面322rf、和在后受光部328p的在后受光面322rp在沿
着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上以间隔Ld而配置。例如,间隔Ld被设定为50~300μm。并且,两个
受光部328f、328p无需将各自的全部结构要素配置于沿着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上,只要
至少将在先受光面322rf和在后受光面322rp配置于沿着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上即可。
受光电路部330具备与在先受光部328f对应的在先受光电路336f、和与在后受光
部328p对应的在后受光电路336p。两个受光电路336f、336p分别具备放大器332和AD转换器
334。放大器332以适应AD转换器334的输入范围的方式而将来自光敏器件326的扩散反射光
的受光信号放大。AD转换器334根据由速度检测部340供给的采样信号,将扩散反射光的虚
拟的强度信号以固定的采样周期依次量子化,从而转换为扩散反射光的数字的强度信号。
即,在先受光电路336f输出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
是以采样周期而使从在先受光部328f输出的强度信号Sf(t)量子化而依次获得的。在后受
光电路336p输出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该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是以采样
周期而使从在后受光部328p输出的强度信号Sp(t)量子化而依次获得的。
速度检测部340为,由包含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存储器、接口等的计算机系
统构成的控制装置。速度检测部340通过读取保存于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从而作
为扩散反射光取得部342、滞后时间分析部344、速度计算部346而发挥功能。
扩散反射光取得部342向在先受光电路336f以及在后受光电路336p的各自的AD转
换器334供给采样信号,从而作为以采样周期从各自的AD转换器334输出各自的扩散反射光
数据DSf(t)、DSp(t)的受光控制部而发挥功能。另外,扩散反射光取得部342依次取得从各
自的AD转换器334输出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DSp(t)。作为采样周期,优选为,设定为能
够取得对于高精度地对连续纸张P移动于在先受光面322rf与在后受光面322rp之间时的扩
散反射光的变化进行检测来说而足够数量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值。例如,当将输送速度vs
设为0.1μm/μs~1μm/μs的范围,将间隔Ld设为100μm,将采样数量设为100~1000的范围时,
优选为,将采样周期ts设为0.1μs~1μs的范围中的某一个。在本示例中,设为ts=1μs。
图3为表示从在先受光电路336f输出的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由于可以将光纤322的受光面322r的圆形的视场考虑为具有与其直径相等大小
的的一边的正方形,因此,为了便于图示,将在先受光部328f的视场VAf的形状设为正方形
来描绘。
在先受光部328f的视场VA随着以输送速度vs输送的连续纸张P的移动,朝向以连
续纸张P为基准的与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地依次偏移。此时,在先受光电
路336f每隔采样周期ts而从AD转换器334依次输出表示光敏器件326的传感器输出值、即以
连续纸张P的间隔(ts·vs)依次偏移的位置中的与视场VA对应的来自连续纸张P的扩散反
射光的强度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后受光电路336p与在先受光
电路336f相同,依次输出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但是,由于在后受光部328p相对于在先受
光部328f而以间隔Ld配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在从在后受光电路336p输出的扩散
反射光数据DSp(t)中,与该偏移相对应,相对于从在先受光电路336f输出的扩散反射光数
据DSf(t)而产生时间滞后。以下,还将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称为“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
DSf(t)”,还将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称为“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
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被设想为,相对于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而
滞后以下式(1)表示的滞后时间Δt。
Δt=Ld/vs…(1)
在此,Ld为,在先受光面322rf与在后受光面322rp的间隔,vs为连续纸张P的输送
速度(移动速度)。
在上述(1)式中,只要已知滞后时间Δt,就能够将该滞后时间Δt作为移动时间,
而计算出输送速度vs。该滞后时间Δt以以下所说明的方式求出。
图4为表示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与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之间的
关系的坐标图。滞后时间分析部344(图2)获得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的中的、从当
前时刻tc起提前了期间tw为止的范围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c-tw)~DSp(tc)、与在先的
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的关联。而且,将已获得与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c-tw)~DSp
(tc)之间的关联的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c-tw-Δt)~DSf(tc-Δt)(图中用粗虚线
表示的范围的数据)、和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c-tw)~DSp(tc)之间的时间差Δt作
为滞后时间而求取。具体而言,例如,只要找寻以下式(2)表示的关联值R(Δt)成为最小的
滞后时间Δt即可。
数学式1
在此,tc为当前时刻,tw为获得关联的期间。在本示例中,被设为tw=100μs。
速度计算部346(图2)根据使上述(1)式变形而获得的下式(3)来计算输送速度vs。
vs=Ld/Δt=Ld/tm…(3)
在此,Ld为在先受光面322rf与在后受光面322rp的间隔,tm为连续纸张P移动于间
隔Ld之间的移动时间,Δt为通过滞后时间分析部344而求出的关联值R(Δt)成为最小的滞
后时间。
如上所述,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根据滞后时间Δt而能够求出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
度(移动速度)vs,所述滞后时间Δt对应于被输送的连续纸张P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并根据
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f(t)与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DSp(t)的时间上的关联而获得。所
求出的输送速度vs被向输送装置12的输送控制部120(图2)馈送。
连续纸张P的输送状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输送控制部120根据求出的输
送速度vs以及目标的设定速度vr而对电机控制部136进行控制,电机控制部136通过电机驱
动电路135而对供纸电机132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驱动供纸辊13a(图1)。例如,在输送速度
vs与目标的设定速度vr之间产生差分的情况下,输送控制部120能够以输送速度vs成为设
定速度vr的方式对供纸电机132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通过以产生输送速度vs的时间来对
输送速度vs进行积分,从而能够推断以输送速度vs输送的连续纸张P的移动量。另外,通过
将输送速度vs与设定速度vr之间的差分以产生该差分的时间来进行积分,从而能够推断以
设定速度vr输送的情况下的相对于连续纸张P的移动量的移动量的偏差,还能够推断连续
纸张P的位置偏差。只要利用这一点,就能够以对连续纸张P的移动的停止位置的偏差进行
修正的方式对供纸电机132的动作进行控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照射光学系统310通过具备发出非相干光的
光源312、将光源312发出的非相干光作为照明光而引导的导光部314的简单结构的照射光
学系统而被构成。另外,受光光学系统320通过具有简单结构的两个受光部328f、328p的线
性受光光学系统而被构成,两个受光部328f、328p具备光纤322、聚光透镜324、光敏器件
326。因此,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说明的摄像系统装置以及光学系统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
的增大的问题。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高速地将与连续纸张P的位置相对应的介质的表面
的质地的状态的变化作为扩散反射光的强度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求出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
度。
B.第二实施方式:
图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B的一部分的、概要结构图。代替
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图2)的受光光学系统(也称为“线性受光光学系统”)
320,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B具备受光光学系统(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
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具备沿着输送方向而依次排列的三个受光部328a、328b、
328c。三个受光部328a、328b、328c以与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的受光部328f、328p同样的方
式分别具备光纤322、聚光透镜324、光敏器件326。
第一受光部328a的第一受光面322ra、第二受光部328b的第二受光面322rb、第三
受光部328c的第三受光面322rc在导光部314的面上被配置并固定于沿着输送方向的假想
的直线上。第一受光面322ra与第二受光面322rb之间的第一间隔为Ld1,第二受光面322rb
与第三受光面322rc之间的第二间隔为Ld2,第一受光面322ra与第三受光面322rc之间的第
三间隔为Ld3。优选为,第二间隔Ld2被设为与第一间隔Ld1不同的间隔。在本示例中,被设为
Ld3>Ld2>Ld1。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B与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相同,具
备受光电路部330以及速度检测部340(图2)。并且,受光电路部330以采样周期依次输出扩
散反射光数据,所述扩散反射光数据是以采样周期将从三个受光部328a、328b、328c的各个
采光部输出的扩散反射光进行量子化的数据。
速度检测部3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将第一受光部328a作为在先受光部,将第二
受光部328b作为在后受光部,将相对于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
滞后时间Δt1作为移动时间而求取,并能够根据上述(3)式,求出第一输送速度vs1(=Ld1/
Δt1)。另外,将第二受光部328b作为在先受光部,将第三受光部328c作为在后受光部,同
样,将第二滞后时间Δt2作为移动时间而求出取,从而能够求出第二输送速度vs2(=Ld2/
Δt2)。另外,将第一受光部328a作为在先受光部,将第三受光部328c作为在后受光部,同
样,将第三滞后时间Δt3作为移动时间而求取,从而求出第三输送速度vs3(=Ld3/Δt3)。
即,能够将间隔不同的三种在先受光部与在后受光部的组合的各个组合中的三种输送速度
作为针对每个组合的候补速度而求出。而且,根据求出的三种候补速度,能够求出连续纸张
P的输送速度vs。
通过根据对应于纸张的种类、速度、关联的精度、过去的测量结构的历史等而预先
规定的顺序,来选择适当的值,从而能够实施是否将某一种候补速度作为连续纸张P的输送
速度vs。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
一般而言,输送速度越快,则连续纸张P在在先受光部与在后受光部之间移动的时
间就越快,输送速度越慢,则该时间越慢。因此,当将在先受光部与在后受光部的间隔设定
为固定时,输送速度越快,则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以及在后的扩散反射光数据的差异越
小,而有可能会降低速度的检测精度。在该情况下,只要利用间隔更大的在先受光部与在后
受光部的组合来实施测量,则能够更高精度地对速度进行检测。
另外,当将在先受光部与在后受光部的间隔设为固定时,由于输送速度越慢,则上
述(2)式的关联值R(Δt)成为最小的滞后时间Δt越变大,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该
滞后时间Δt的确定的处理。在该情况下,只要利用间隔更窄的在先受光部与在后受光部的
结合,便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来高精度地求出滞后时间Δt。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B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间隔不同的三
种受光部的组合来实施测量,因此,能够将通过关联值R(Δt)的最小值变得最小且获得最
高的关联的受光部的组合而求出的似乎最准确的候补速度设为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vs。
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相比,能够扩大可对似乎更准确的输送速度
进行测量的输送速度的范围。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B中,对三个受光部328a、328b、328c的相
互的受光面322ra、322rb、322rc被排列于间隔不同的位置上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进行
了说明。但是,也可设为三个受光面322ra、322rb、322rc以等间隔被排列的线性受光光学系
统。即使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受光面322ra与第三受光面322rc的间隔设为,不同于第一
受光面322ra与第二受光面322rb的间隔以及第二受光面322rb与第三受光面322rc的间隔
的间隔。另外,并不限定于具有三个受光部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也可以设为具有n个(n为3
以上的整数)的受光部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在该情况下,速度检测部求出能够从n个受光
部中选择的两个受光部的个组合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的、各个组合中的输送速度,并作
为每个组合的候补速度,如上所述,只要根据每个组合的候补速度来求出输送速度即可。例
如,能够将通过在个组合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的候补速度中的、关联值R(Δt)的最小值
成为最小且能够获得最高的关联的受光部的组合而求出的似乎最准确的候补速度设为连
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求出候补速度的平均值并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
也可以从个组合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的候补速度中,将与其他的候补速度的值相比过度
不同的值、例如±10%以上不同的值的候补速度除外,求出剩余的候补速度的平均值并将
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将三个候补速度中除去最大和最小的候补速度之外的中
间的候补速度设为输送速度vs。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对将三种受光部的组合中的各自的输送速度作为候补速度
而求出,从每个组合的候补速度中将似乎最准确的候补速度设为输送速度的情况进行了说
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确定速度。例如,也可以根据在输送控制
部120(图2)中设定的供纸电机132的设定速度,选择具有适当的间隔的受光面的受光部的
组合,根据从所选择的受光部的组合中获得的在先的扩散反射光数据以及在后的扩散反射
光数据的关联,而求出输送速度。
C.第三实施方式: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C的一部分的、概要结构图。图6为
从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Pb侧观察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C的俯视图。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C具
备作为受光光学系统的三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图5)。并且,图6仅表示三个线性受光
光学系统320B的各自的受光部328a、328b、328c的受光面322ra、322rb、322rc,并以省略各
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其他的结构要素、受光电路部以及速度检测部的方式进行表示。
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的受光部328a、328b、328c的受光面322ra、322rc、
322rc分别通过在导光部314的面上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并被配置于沿着
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L1、L2、L3上。
在速度检测部340(图2)中,通过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如第二实施方式中
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求出分别对应的假想的直线L1、L2、L3中的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而
且,能够将分别求出的输送速度作为每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的候补速度,从而根据每
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的候补速度,求出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例如,也可以求出候补
速度的平均值并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从三个候补速度中,将与其他候补速度
的值相比过度不同的值、例如±10%以上不同的值的候补速度除外,而求出剩余的候补速
度的平均值并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将三个候补速度中的除去最大和最小的
候补速度之外的中间的候补速度设为输送速度vs。
并且,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的受光部328a、
328b、328c被配置于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虽然不同但输送方向相同的位置上。
但是,根据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也可以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上也不同的位置上。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具有三个受光部328a、328b、328c的线性受光光
学系统320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也可以设为具有n
个(n为3以上的整数)的受光部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另外,n个受光部的受光面也可以以等
间隔排列。
另外,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数量并不限定于3,也可以具备受光光学系统为m个(m
为2以上的整数)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求出m个候补速度的平均
值从而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求出m个候补速度中的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候补速
度之外的中间的候补速度的平均值并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另外,也可以从m个候补速度中
将与其他的候补速度的值相比大大不同的值、例如±10%以上不同的值的候补速度除外,
而求出剩余的候补速度的平均值并将之设为输送速度vs。
并且,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在一个照射光学系统310的导光部314的面
上具备多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也可以设为具备针对每
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而不同的照射光学系统的结构。
D.第四实施方式:图7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D的一部分、的
概要结构图。图7为从连续纸张P的下表面Pb侧观察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D的俯视图。介质速
度检测装置30D具备作为受光光学系统的四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各线性受光光学系
统320D分别具备四个受光部328a、328b、328c、328d。四个受光部328a、328b、328c、328d以与
受光光学系统320(图2)的受光部328f、328p相同的方式分别具备光纤322、聚光透镜324、光
敏器件326。并且,图7仅示出了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受光部328a、328b、328c、328d
的受光面322ra、322rb、322rc、322rd,而以省略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其他的结构要素、
受光电路部以及速度检测部的方式进行了表示。
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受光部328a、328b、328c、328d的受光面322ra、
322rb、322rc、322rd分别通过在导光部314的面上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并
以间隔Ld1被排列于沿着输送方向的假想的直线L1、L2、L3、L4上。与假想的直线L1、L2、L3、
L4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间隔为Ld1。
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受光部328a、328b、328c、328d利用纤光纤束bda而
被构成。该光纤束bda通过在相接的状态下被排列为正方格子状的4×4个光纤而被构成。
在速度检测部340(图2)中,通过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如第二实施方式中
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求出分别对应的假想的直线L1、L2、L3、L4中的连续纸张P的输送速度。
而且,也如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将分别求出的输送速度作为每个线性受光
光学系统320D的候补速度,并根据每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候补速度,而求出连续纸
张P的输送速度。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光纤束bda所包含的4×4个光纤作为四个线性受光光
学系统320D来利用,因此,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来高精度第配置四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
图8为使用了改变例的光纤束bdb的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E的概要结构图。代替光
纤束bda(图7),该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E除了使用光纤束bdb这一点之外,与图7所示的介质
速度检测装置30D相同。
该光纤束bdb与图7的光纤束bda相同,以4×4个光纤322相接的状态被排列。但是,
图7的光纤束bda的各光纤的中心被排列为正方格子状,相对于此,图8的光纤束bdb的各光
纤的中心被排列为正三角格子状。并且,在图8中,表示了从在最上侧的假想的直线L1上排
列的光纤322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到在最下侧的假想的直线L4上排列的光纤322的线
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为止,各个光纤322的排列以光纤的半径的量而依次偏移地排列于输
送方向侧的示例。
在利用该光纤束bdb的情况下,由于与输送方向垂直地排列的各受光光学系统的
光纤322的间隔Ld1r与沿着输送方向排列的光纤的间隔Ld1相比变狭,因此,与介质速度检
测装置30D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紧凑的结构且高精度地配置四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
但是,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D的情况下,虽然各个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输送方向的位
置成为相同的位置,但是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30E的情况下,根据光纤322的偏移,各个线性
受光光学系统320D的输送方向的位置成为不同的位置。
并且,具有4×4个光纤322的光纤束bda、bdb为一个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
使用对应于构成介质速度检测装置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的数量m(m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
线性受光光学系统所包含的受光部的数量n(n为2以上的整数)而具有m×n个光纤322的光
纤束。
E.改变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
够在各种方式下实施,例如,能够实施如下的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照射光学系统以具备发出非相干光的光源312、将
光源312发出的非相干光作为照明光而引导的导光部314的照射光学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照射光学系统只要是以如下方式配置的结构的照射光学系统即可,例
如,如暗视场照明光学系统那样,将非相干光作为照明光而向薄片状的介质照射,由介质反
射的反射光中的扩散反射光通过受光光学系统而被接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受光光学系统以具备光纤322、聚光透镜324、光敏
器件326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受光部的线性受光光学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
限定于此,受光部只要为具有接收对应于介质的质地而变化的扩散反射光的视场的结构的
受光光学系统。
另外,一个受光部也可以设为具有m×n个(m、n为2以上的整数)的光纤、m×n个聚
光透镜、m×n个光敏器件的结构即可。
(3)印刷装置并不限定于仅具备印刷功能的打印机,也可以为复合机。而且,印刷
装置并不限定于串行打印机,还可以为行式打印机或页面打印机。
(4)薄片状的介质并不限定于连续纸张,也可以为单页纸、树脂制的薄膜、树脂与
金属的复合体薄膜(层叠薄膜)、织物、无纺布、陶瓷薄片等。但是,将透明的物质、黑色的物
质、金属的物质除外。
(5)介质速度检测装置并不限定于被设置于印刷装置上,也可以被设置于实施了
除印刷以外的处理的处理装置上。也可以为输送除连续纸张以外的介质的装置。例如,也可
以在为了对介质进行干燥处理而输送于干燥器内的干燥装置中采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另
外,也可以在对介质实施涂布或表面改性处理等的表面处理的表面处理装置中采用介质速
度检测装置。另外,也可以在对介质实施阴影加工的加工装置中采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而
且,还可以在对介质实施无电镀的电镀装置中应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也可以在带状的基
板上印刷电路的电路形成装置汇中采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也可以在取得介质的厚度、表
面粗度等的测量值的测量装置中采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而且,也可以在对介质进行检查
的检查装置中采用介质速度检测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改变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
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述效
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记载于发明的概要一栏中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
式、实施例、改变例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或组合。另外,只要该技术特征在本
说明书中并非作为必要的特征而被说明,则能够适当删除。
符号说明
11…打印机,12…输送装置,14…放卷部,15…收卷部,17…印刷部,17a…喷嘴列,
18…控制部,20…介质支承部,20a…支承面,21…开口部,22…内部空间,23…抽吸孔,28…
抽吸风扇,30…介质速度检测装置,120…输送控制部,132…供纸电机,135…电机驱动电
路,136…电机控制部,310…照射光学系统,312…光源,314…导光部,316…开口部,320…
受光光学系统(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B…受光光学系统(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0D…线
性受光光学系统,320E…线性受光光学系统,322…光纤,322o…射出面,322r…受光面(入
射面),322rf…受光面(入射面),322rp…受光面(入射面),322ra…受光面(入射面),
322rb…受光面(入射面),322rc…受光面(入射面),322rd…受光面(入射面),324…聚光透
镜,326…光敏器件,328…受光部,328f…受光部,328p…受光部,328a…受光部,328b…受
光部,328c…受光部,328d…受光部,330…受光电路部,336f…受光电路,336p…受光电路,
332…放大器,334…AD转换器,340…速度检测部,342…扩散反射光取得部,344…滞后时间
分析部,346…速度计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