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鳢养殖方法.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69889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69889ACN102369889A21申请号201010248557922申请日20100810A01K61/0020060171申请人姚应财地址313200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永安小区2幢3单元505室72发明人姚应财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6代理人唐迅54发明名称乌鳢养殖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乌鳢养殖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
2、养殖池面积以1亩至5亩为宜,水深15米至2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溶解氧含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沿池边移植15米至20米的水草带。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乌鳢养殖方法,既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又能改善养殖环境,提高乌鳢品质,从而增加养殖效益。有效提高了水体质量,降低了鱼体发病率,提高了商品乌鳢的品质与效益。本发明普遍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南水乡淡水养殖农户从事乌鳢人工规模养殖。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CN102369889A1/1页21一种乌鳢养殖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投喂鲜活饵料。
3、配合颗粒饲料,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养殖池面积以1亩至5亩为宜,水深15米至2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溶解氧含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沿池边移植15米至20米的水草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是以乌鳢为主放鱼种,规格为18厘米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亩放80尾至100尾,草鱼、乌青鱼每亩各放10尾至15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是当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以野杂鱼、禽畜下脚料等鲜。
4、动物饵料为主,采用配合颗粒饵料为辅,每日定时投喂2次,上午9时至10时,下午16时至17时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至8,可灵活掌握,投喂的颗粒粒径与乌鳢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是高温季节每3天至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至15厘米,其他季节每7天至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厘米至30厘米,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质,每亩每次15公斤化水均匀泼洒,改善水体环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乌鳢。
5、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是指坚持早晚巡塘制度,加强水草管理,及时做好生产记录。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严格清塘消毒,彻底清除病原,选用优质鱼种,合理密养,科学投喂,坚持生态防病,配合药物预防,减少病害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权利要求书CN102369889A1/3页3乌鳢养殖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乌鳢养殖方法。背景技术0002乌鳢,俗称黑鱼,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性情凶猛,捕食小鱼、蛙等小动物,本是淡水养殖的敌害,但因其营养十分丰富,含大量蛋白质,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黑鱼畅销国内外。
6、,味美价高、养殖简单、效益显著,故近几年已成为养殖热门之一。目前,农户们大多以常规的人工专塘养殖为主,这种养殖方式密度高、发展迅猛、见效快,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密度单一品种鱼养殖池塘发病率高,用药频繁,养殖成本与风险大,商品鱼药物残留量增加,品质下降;二是大量使用冰冻鱼为饵料,不但池塘水质极易受污,而且整个养殖场地腥臭异味弥漫,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既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又能改善养殖环境,提高乌鳢品质,从而增加养殖效益乌鳢养殖方法。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
7、乌鳢养殖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养殖池面积以1亩至5亩为宜,水深15米至2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溶解氧含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沿池边移植15米至20米的水草带,供乌鳢躲避、捕食、栖息并遮荫、调节水质。0005所述的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是以乌鳢为主放鱼种,规格为18厘米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亩放80尾至100尾,草鱼、乌青鱼每亩各放10尾至15尾。0006所述的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
8、料是当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以野杂鱼、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采用配合颗粒饵料为辅,每日定时投喂2次,上午9时至10时,下午16时至17时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至8,可灵活掌握,投喂的颗粒粒径与乌鳢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0007所述的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是高温季节每3天至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至15厘米,其他季节每7天至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厘米至30厘米,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质,每亩每次15公斤化水均匀泼洒,改善水体环境。0008。
9、所述的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是指坚持早晚巡塘制度,加强水草管理,及时做好生产记录。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严格清塘消毒,彻底清除病原,选用优质鱼种,合理说明书CN102369889A2/3页4密养,科学投喂,坚持生态防病,配合药物预防,减少病害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000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乌鳢人工规模化养殖管理中注入了生态调控因素,有效提高了水体质量,降低了鱼体发病率,提高了商品乌鳢的品质与效益。0010本发明普遍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南水乡淡水养殖农户从事乌鳢人工规模养殖。0011具体实施方法001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步骤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3实施例10014本。
10、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乌鳢养殖方法,养殖面积22亩,年末干塘时总产量45406公斤,其中商品乌鳢39563公斤,花鲢、白鲢共2755公斤,草鱼1657公斤,乌青鱼1431公斤。养殖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0015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利于各项操作,养殖场均采用115亩小塘养殖,池深2米25米,保持水深15米2米,池埂高于水面05米以上,池底为泥沙质,塘底平坦,淤泥少,池塘进排水口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养殖场外接河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并且分离进水渠与排水渠。在养殖前12天15天,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150公斤,现化现用,均匀泼洒,不能有遗漏,然后曝晒5天,注水后,沿池边移植。
11、15米20米的水草带,如水花生等,供乌鳢躲避、捕食、栖息并遮荫、调节水质。0016采用人工繁殖培育的乌鳢鱼种放养,放养鱼种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色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反应灵敏。规格在18厘米左右,每亩放养2000尾,同池鱼种规格均匀一致,鱼种下塘前采用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为控制水质,搭配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每亩放养100尾,草鱼鱼种亩放15尾,乌青鱼亩放10尾。0017在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以野杂鱼、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投食,严格按照“四定”投喂原则,确保乌鳢吃饱吃好。为了使乌鳢能获取全面营养,在投喂动物饵料的同时配合投喂颗粒饵料。起初投喂采取。
12、驯化技术,在池内定点设置固定的食台,每天2次3次在食台上方抛投饵料,使鱼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性,一周左右驯化成功,每日定时投喂2次,上午8时9时,下午15时16时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8,具体投喂量视季节、天气、乌鳢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投喂的颗粒粒径与乌鳢的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0018因养殖水体小,放养密度大,残饵和乌鳢的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质,影响乌鳢的生长或诱发鱼病,因此必须经常调节水质和水位。在高温季节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其他季节每7天10天换水一次,每次20厘米30厘米,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
13、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水草对于增加溶氧、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在高温季节,保持水草面积占池塘水面的30,天气转凉后,逐渐捞除水草,使其面积占10左右。在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施生石灰改良水质,每亩每次15公斤化水均匀泼洒,提高水体PH值,改善水体环境,满足乌鳢对水质的要求。0019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乌鳢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等情况,防止逃鱼和敌害侵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及时捞除说明书CN102369889A3/3页5腐烂水草,防止污染水质,及时做好生产记录。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消灭病原体,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严格清塘消毒,彻底清除病原,选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并消毒下塘,合理密养,坚持科学投喂,加强水质管理,管理上细心操作,防止鱼体损伤,坚持生态防病,配合药物预防,通过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减少病害感染机会,降低发病率。0020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池塘面积的大小、套养鱼种和数量上的不同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