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乌鳢养殖方法.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28172
  • 上传时间:2018-02-20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292.7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48557.9

    申请日:

    2010.08.10

    公开号:

    CN102369889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公布日:20120314|||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姚应财

    发明人:

    姚应财

    地址:

    313200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永安小区2幢3单元505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代理人:

    唐迅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乌鳢养殖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养殖池面积以1亩至5亩为宜,水深1.5米至2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溶解氧含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沿池边移植1.5米至2.0米的水草带。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乌鳢养殖方法,既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又能改善养殖环境,提高乌鳢品质,从而增加养殖效益。有效提高了水体质量,降低了鱼体发病率,提高了商品乌鳢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乌鳢养殖方法, 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 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 实行多鱼种放养 搭配, 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 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 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养殖池面积以 1 亩至 5 亩为宜, 水深 1.5 米至 2 米, 池埂高出水面 0.5 米以上, 溶解氧含量 5 毫克 / 升以上, 透明度 30 厘米以上 ; 沿池边移植 1.5 米至
    2: 0 米的水草带。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是以乌 鳢为主放鱼种, 规格为 18 厘米左右, 每亩放养 2000 尾, 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 200 克左右的 花白鲢鱼种, 亩放 80 尾至 100 尾, 草鱼、 乌青鱼每亩各放 10 尾至 15 尾。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 是当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 以野杂鱼、 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 采用配合颗粒饵料 为辅, 每日定时投喂 2 次, 上午 9 时至 10 时, 下午 16 时至 17 时各喂一次, 日投喂量一般为 鱼体重的 4%至 8%, 可灵活掌握, 投喂的颗粒粒径与乌鳢口径一致, 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 次饵料粒径。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是高 温季节每 3 天至 5 天换水一次, 每次 10 厘米至 15 厘米, 其他季节每 7 天至 10 天换水一次, 每次 20 厘米至 30 厘米, 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 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 25 厘米至 30 厘米, 定 期使用 EM 菌, 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 改善水质环境 ; 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 可施生石灰改良 水质, 每亩每次 15 公斤化水均匀泼洒, 改善水体环境。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乌鳢养殖方法, 其特征是所述的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是 指坚持早晚巡塘制度, 加强水草管理, 及时做好生产记录。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 严格 清塘消毒, 彻底清除病原, 选用优质鱼种, 合理密养, 科学投喂, 坚持生态防病, 配合药物预 防, 减少病害感染机会, 降低发病率。

    说明书


    乌鳢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特别是一种乌鳢养殖方法。背景技术 乌鳢, 俗称黑鱼,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 有 “鱼中珍品” 之称, 性情凶猛, 捕食小鱼、 蛙等小动物, 本是淡水养殖的敌害, 但因其营养十分丰富, 含大量蛋白质, 是一种 营养全面, 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黑鱼畅销国内外, 味美价高、 养殖简单、 效益显著, 故 近几年已成为养殖热门之一。 目前, 农户们大多以常规的人工专塘养殖为主, 这种养殖方式 密度高、 发展迅猛、 见效快, 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 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 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方面 : 一是高密度单一品种鱼养殖池塘发病率高, 用药频繁, 养殖成本与风险大, 商品鱼药物残留量增加, 品质下降 ; 二是大量使用冰冻鱼为饵料, 不但池塘水质极易受污, 而且整个养殖场地腥臭异味弥漫, 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既能保证较高的 产量, 又能改善养殖环境, 提高乌鳢品质, 从而增加养殖效益乌鳢养殖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乌鳢养殖方法, 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 创设 仿生态池塘条件, 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 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 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 体, 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创设仿生态池塘条件是养殖池面积以 1 亩至 5 亩为宜, 水深 1.5 米至 2 米, 池埂高出水面 0.5 米以上, 溶解氧含量 5 毫克 / 升以上, 透明度 30 厘米以上 ; 沿池边移植 1.5 米至 2.0 米的水草带, 供乌鳢躲避、 捕食、 栖息并遮荫、 调节水质。
         所述的实行多鱼种放养搭配是以乌鳢为主放鱼种, 规格为 18 厘米左右, 每亩放养 2000 尾, 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 200 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 亩放 80 尾至 100 尾, 草鱼、 乌青鱼 每亩各放 10 尾至 15 尾。
         所述的投喂鲜活饵料配合颗粒饲料是当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 以野杂鱼、 禽畜 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 采用配合颗粒饵料为辅, 每日定时投喂 2 次, 上午 9 时至 10 时, 下午 16 时至 17 时各喂一次, 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 4%至 8%, 可灵活掌握, 投喂的颗粒 粒径与乌鳢口径一致, 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
         所述的经常调节水质净化水体是高温季节每 3 天至 5 天换水一次, 每次 10 厘米至 15 厘米, 其他季节每 7 天至 10 天换水一次, 每次 20 厘米至 30 厘米, 水质异常加大换水量, 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 25 厘米至 30 厘米, 定期使用 EM 菌, 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 改善水质环 境; 水质过浓不便加水时, 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质, 每亩每次 15 公斤化水均匀泼洒, 改善水体 环境。
         所述的加强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是指坚持早晚巡塘制度, 加强水草管理, 及时做 好生产记录。 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 严格清塘消毒, 彻底清除病原, 选用优质鱼种, 合理密养, 科学投喂, 坚持生态防病, 配合药物预防, 减少病害感染机会, 降低发病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乌鳢人工规模化养殖管理中注入了生态调控因素, 有效提 高了水体质量, 降低了鱼体发病率, 提高了商品乌鳢的品质与效益。
         本发明普遍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南水乡淡水养殖农户从事乌鳢人工规模 养殖。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步骤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1 :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乌鳢养殖方法, 养殖面积 22 亩, 年末干塘时总产量 45406 公 斤, 其中商品乌鳢 39563 公斤, 花鲢、 白鲢共 2755 公斤, 草鱼 1657 公斤, 乌青鱼 1431 公斤。 养殖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
         ①为了便于生产管理, 利于各项操作, 养殖场均采用 1-1.5 亩小塘养殖, 池深 2 米~ 2.5 米, 保持水深 1.5 米~ 2 米, 池埂高于水面 0.5 米以上, 池底为泥沙质, 塘底平坦, 淤 泥少, 池塘进排水口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养殖场外接河道,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 无污染, 进排水方便, 并且分离进水渠与排水渠。在养殖前 12 天~ 15 天, 干塘消毒, 每亩用生石灰 100 公斤~ 150 公斤, 现化现用, 均匀泼洒, 不能有遗漏, 然后曝晒 5 天, 注水后, 沿池边移植 1.5 米~ 2.0 米的水草带, 如水花生等, 供乌鳢躲避、 捕食、 栖息并遮荫、 调节水质。 ②采用人工繁殖培育的乌鳢鱼种放养, 放养鱼种无病无伤、 体质健壮、 体色鲜艳、 鳞片完整, 活动正常自如, 对外界反应灵敏。规格在 18 厘米左右, 每亩放养 2000 尾, 同池鱼 种规格均匀一致, 鱼种下塘前采用 3%的食盐水浸洗 5 分钟~ 10 分钟。 为控制水质, 搭配放 养规格为 200 克左右的花白鲢鱼种, 每亩放养 100 尾, 草鱼鱼种亩放 15 尾, 乌青鱼亩放 10 尾。
         ③在鲜动物饵料供应充足时, 以野杂鱼、 禽畜下脚料等鲜动物饵料为主投食, 严格 按照 “四定” 投喂原则, 确保乌鳢吃饱吃好。 为了使乌鳢能获取全面营养, 在投喂动物饵料的 同时配合投喂颗粒饵料。起初投喂采取驯化技术, 在池内定点设置固定的食台, 每天 2 次~ 3 次在食台上方抛投饵料, 使鱼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性, 一周左右驯化成功, 每日定时投喂 2 次, 上午 8 时~ 9 时, 下午 15 时~ 16 时各喂一次, 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 4%~ 8%, 具 体投喂量视季节、 天气、 乌鳢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投喂的颗粒粒径与乌鳢的口径一 致, 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饵料粒径。
         ④因养殖水体小, 放养密度大, 残饵和乌鳢的排泄物多, 很容易污染水质, 影响乌 鳢的生长或诱发鱼病, 因此必须经常调节水质和水位。在高温季节每 3 天~ 5 天换水一次, 每次 10 厘米~ 15 厘米, 其他季节每 7 天~ 10 天换水一次, 每次 20 厘米~ 30 厘米, 水质异 常加大换水量, 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 25 厘米~ 30 厘米, 定期使用 EM 菌, 维持池塘微生态平 衡, 改善水质环境。 水草对于增加溶氧、 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 在高温季节, 保持水草面积占 池塘水面的 30%, 天气转凉后, 逐渐捞除水草, 使其面积占 10%左右。在水质过浓, 不便加 水时, 施生石灰改良水质, 每亩每次 15 公斤化水均匀泼洒, 提高水体 pH 值, 改善水体环境, 满足乌鳢对水质的要求。
         ⑤坚持早晚巡塘, 注意观察乌鳢生长、 摄食、 活动及水质等情况, 防止逃鱼和敌害 侵袭。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水草管理, 防止水草蔓延, 及时捞除
         腐烂水草, 防止污染水质, 及时做好生产记录。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防重于治的原则, 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 消灭病原体, 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发病率, 提高成活率。 严格清塘 消毒, 彻底清除病原, 选用体质健壮、 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 并消毒下塘, 合理密养, 坚持科 学投喂, 加强水质管理, 管理上细心操作, 防止鱼体损伤, 坚持生态防病, 配合药物预防, 通 过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 减少病害感染机会, 降低发病率。
         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显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 述实施例, 在池塘面积的大小、 套养鱼种和数量上的不同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 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5

    关 键  词:
    养殖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乌鳢养殖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2817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