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df

  • 上传人:罗明
  • 文档编号:5273971
  • 上传时间:2018-12-30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1.2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24239.8

    申请日:

    2013.01.23

    公开号:

    CN103121990A

    公开日:

    2013.05.2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7D 401/04申请公布日:2013052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401/04申请日:20130123|||公开

    IPC分类号:

    C07D401/04; A61K31/506; A61P35/00; A61P35/02

    主分类号:

    C07D401/04

    申请人:

    安徽安生生物化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

    发明人:

    姚日生; 陆小琴; 阮班锋; 邓胜松; 任婧; 张遥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天通路软件园5号楼500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代理人:

    余成俊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苯丙烯酸类化合物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反应得到如以下通式(I)所示的衍生物:本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以及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本衍生物由苯丙烯酸类化合物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反应得到如以下通式(I)所示的衍生物:
    ……………………(Ⅰ)
    式中R1、R2、R3和R4独立选自氢、氯、氟、甲基、甲氧基、二苯氨基、羧基、甲酸钠、甲酸甲酯或三氟甲基,R1、R2、R3和R4中至少两个为氢。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R1和R4为氢,R2和R3为甲基。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R1、R2和R4为氢,R3为氟、甲基、羧基、甲酸钠、甲酸甲酯、三氟甲基或二苯氨基。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R3和R4为氢,R1为甲基,R2为氟。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R2和R3为氢,R1和R4为甲氧基或者R1为氯,R4为三氟甲基 ,或者R1为甲基,或者R4为氟,R4为氢,R1为三氟甲基、氯或甲氧基中的一种。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R1和R3为氢,R2和R4同为甲氧基或者R2和R4同为氯,或者R4为氢,R2为三氟甲基、氯或甲氧基中的一种。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含有取代基的苯甲醛与过量的丙二酸在吡啶溶剂中,在哌啶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5‑8小时,得到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酸,反应温度为80‑90 ℃;
    (2)然后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酸与酰氯化试剂,在室温进行反应1‑2小时,得到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酰氯;
    (3)最后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酰氯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在二氯甲烷溶剂中、有N,N‑二异丙基乙基胺存在的条件下室温搅拌反应18‑22小时 ,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酰氯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的摩尔比为1:0.9,经过滤得到 目标产物。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酰氯试剂选自二氯亚砜、草酰氯、三氯氧磷、三氯化磷,三光气中的一种。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二氯乙烷、乙酸乙酯、1,4‑二氧六环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衍生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确切地说是由取代苯丙烯酸类化合物与伊马替尼中间体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反应得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拼合原理主要是指将两种药物的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兼容在一个分子中,称之为杂交分子,新形成的杂交分子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小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使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同地完成治疗过程(药物设计学, 2001: 88‑91)。苯丙烯酸衍生物或其结构类似物普遍存在于多种药用植物中,如咖啡酸、阿魏酸、白藜芦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10(25):51‑53)和姜黄素(医学综述,2003,9:1‑2)等,它们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药理活性。Ovesna Z.(Oncol. Rep. 2006,16:617‑624)和MuriasM.(Biochem. Pharmacol. 2005,69:903‑912)发现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姚日生和吴盛华等(中国发明专利102225925)发明了一系列苯丙烯胺类衍生物,且通过药理实验表明多数化合物对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
    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是伊马替尼的中间体。伊马替尼是一种用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伊马替尼存在耐药现象,人们专注于开发更多有效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若干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及临床效果的小分子化合物脱颖而出,例如:Nilotinib,NS‑17等。专利WO2004/108699A1、US2007/0232633A1、CN101503402A、CN102225925A和CN102212057A保护了一系列的伊马替尼类似物。其中专利CN101503402A和CN102225925A运用拼合原理将伊马替尼中间体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与一系列苯丙烯酸类化合物以酰胺键连接得到一系列伊马替尼类似物,但是这些化合物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活性并不是很好,均低于伊马替尼。本发明在此专利研究基础上,改变原有基团的连接位置或引入新的基团,扩大新化合物的筛选范围,以筛选出抗肿瘤活性尤其是抗慢性粒白血病活性接近伊马替尼甚至优于伊马替尼的衍生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遴选这类化合物并确认其具有抗肿瘤活性。
    本发明遴选的化合物是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具有以下化学式(I):

    式中:
    R1、R2、R3和R4代表的基团选自氢、氯、氟、甲基、甲氧基、二苯氨基、羧基、甲酸钠、甲酸甲酯或三氟甲基等;其中至少两个取代基为氢。
    优选:
    (1)R1和R4为氢,R2和R3为甲基。
    (2)R1、R2和R4为氢,R3为氟、甲基、羧基、甲酸钠、甲酸甲酯、三氟甲基或二苯氨基。
    (3)R3和R4为氢,R1为甲基,R2为氟。
    (4)R2和R3为氢,R1和R4为甲氧基或者R1为氯,R4为三氟甲基,或者R1为甲基,或者R4为氟,R4为氢,R1为三氟甲基、氯或甲氧基中之一。
    (5)R1和R3为氢,R2和R4同为甲氧基或者R2和R4同为氯,或者R4为氢,R2为三氟甲基、氯或甲氧基中之一。
    由式(I)所示的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有取代基的苯甲醛为原料,,包括中间体的制备和目标产物的合成、分离和纯化,其特征是首先由取代苯甲醛1与丙二酸在吡啶溶剂中、哌啶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于80‑90 ℃反应5小时得到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酸2,然后中间体2与酰氯化试剂反应得到中间体取代苯丙烯酰氯3,最后中间体3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4在二氯甲烷溶剂中、有N,N‑二异丙基乙基胺存在条件下室温搅拌反应20小时,经过滤得到式(I)所示的目标产物。
    所述的有取代基的苯甲醛1即是有R1、R2、R3、R4取代基的苯甲醛,取代基选自氢、氯、氟、甲基、甲氧基、二苯氨基、羧基、甲酸钠、甲酸甲酯或三氟甲基等;其中至少两个取代基为氢。 
    所述的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4是制备伊马替尼的中间体,具体制备方法参见专利US 5,521,184和WO 03/066613。
    反应流程如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A:中间体2取代苯丙烯酸的制备
    原料取代苯甲醛与丙二酸在吡啶溶剂中、有哌啶存在条件下于80‑90 ℃反应5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倾倒入大量水中,用3 mol/L的HCl调节pH至2‑3,析出的固体物质即为中间体2,过滤,水洗并干燥。
    步骤B:中间体3取代苯丙烯酰氯的制备
    中间体3与酰氯化试剂经经典的酰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3。
    步骤C:目标产物的制备
    中间体3与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4在二氯甲烷溶剂中有N,N‑二异丙基乙基胺存在条件下室温搅拌反应20小时,反应结束后,过滤,二氯甲烷洗涤2次,干燥即得目标产物。
    本方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为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将更多的天然产物结构引入到药物设计中;
    (2)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方式简单;本发明的衍生物结构新颖,未见报道;
    (3)本发明所制得新化合物与已有抗白血病药物伊马替尼比较,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为进一步筛选抗白血病药物提供候选化合物。
    总之:本发明的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以及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些实施例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E)‑3‑(4‑三氟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合成路线:

    步骤A:中间体2(4‑三氟甲基苯丙烯酸)的制备
    称取4‑三氟甲基苯甲醛(1.74 g,10.0 mmol)、丙二酸(2.08 g,20.0 mmol),加吡啶8 mL和哌啶0.5 mL,油浴加热至90 ℃左右反应5小时后,使用薄层色谱(TLC)检测4‑三氟甲基苯甲醛已经反应完全(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石油醚和冰乙酸按体积比1:6:1混合得到的溶剂),停止反应,将反应体系倾倒入150 mL水中,用3 mol/L的HCl溶液调节pH至2~3,此时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过滤,水洗,干燥得产品1.95g,产率90.3%。
    步骤B:中间体3  (4‑三氟甲基苯丙烯酰氯)的制备
    称取4‑三氟甲基苯丙烯酸(1.08 g,5 mmol),溶解于30 mL二氯甲烷,在冰浴下加入3 mL草酰氯,室温反应1.5 h,停止反应减压蒸除过量的草酰氯,中间体4‑三氟甲基苯丙烯酰氯,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步骤C:目标产物(E)‑3‑(4‑三氟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的制备
    在冰浴(0‑5 ℃)下慢慢滴加含有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1.25 g,4.5 mmol)和1.5 mL N,N‑二异丙基乙基胺的二氯甲烷(30 mL)溶液至步骤B所得到的反应产物4‑三氟甲基苯丙烯酰氯中,15分钟内滴加完毕,然后转为室温反应20 h,薄层色谱(TLC)检测2‑[N‑(2‑甲基‑5‑氨基苯基)氨基]‑4‑(3‑吡啶基)嘧啶反应完全,静置10 min,析出固体,过滤,并用二氯甲烷洗涤滤饼即得黄色目标产物1.75 g,熔点为288~291 ℃,产率81.9%。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25(s,1H);9.24(s,1H);8.97(s,1H);8.65‑8.64(d,1H,J=3.6Hz);8.48‑8.44(t,2H,J=12.3Hz);7.96(s,1H);7.82‑7.73(m,4H);7.63‑7.58(d,1H,J=15.6Hz);7.51‑7.44(m,3H);7.17‑7.14(d,1H,J=8.4Hz);6.95‑6.91(d,1H,J=12.3Hz);2.18(s,3H)。
    实施例2  (E)‑3‑(3‑三氟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3‑三氟甲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终产物为白色固体,熔点为281~283 ℃,产率80.5%。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5(s,1H);9.21(s,1H);8.98(s,1H);8.81‑8.80(d,1H,J=3.6Hz);8.66‑8.58(m,2H);8.03(d,1H,J=1.2Hz);7.90‑7.63(m,4H);7.55‑7.41(m,4H);7.21‑7.19(d,1H,J=8.4Hz);6.93‑6.89(d,1H,J=15.6Hz); 2.23(s,3H)。
    实施例3  (E)‑3‑(2‑三氟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2‑三氟甲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类白色固体,熔点为284~286℃,产率84.5%。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400 MHz,DMSO‑d6)δ:10.32(s,1H);9.27(s,1H);8.98(s,1H);8.70(d,1H,J=3.6Hz);8.66‑8.48(m,2H);8.03(d,1H,J=1.2Hz);7.90‑7.63(m,4H);7.55‑7.41(m,4H);7.21‑7.19(d,1H,J=8.4Hz);6.93‑6.89(d,1H,J=15.6Hz); 2.23(s,3H)。
    实施例4  (E)‑3‑(3‑甲氧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3‑甲氧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类白色固体,熔点为234~236℃,产率81.7%。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1(s,1H);9.27(d,1H,J=1.8Hz);8.94(s,1H);8.70‑8.68(m,1H);8.52‑8.45(m,2H);8.00‑7.98(t,1H,J=6.3Hz);7.57‑7.51(m,2H);7.44‑7.40(m,3H);7.38‑7.18(m,3H);7.00‑6.96 (m,1H);6.86‑6.81(d,1H,J=15.3Hz);3.80(s,3H);2.21(s,3H)。
    实施例5  (E)‑3‑(2,5‑二甲氧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2,5‑二甲氧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浅咖啡色固体,熔点为232~233 ℃,产率82.3%。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1(s,1H);9.27(d,1H,J=1.6Hz);8.94(s,1H);8.70‑8.68(m,1H);8.52‑8.45(m,2H);7.99(d,1H,J=2.0Hz);7.78‑7.74(d,1H,J=11.7Hz);7.55‑7.51(m,1H);7.44‑7.40(m,2H);7.20‑7.12(m,2H);6.99‑6.95(m,2H);6.90‑6.85(d,1H,J=15.0Hz);3.83(s,3H);3.76(s,3H);2.21(s,3H)。
    实施例6  (E)‑3‑(3,5‑二甲氧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3,5‑二甲氧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黄色固体,熔点为244~245 ℃,产率81.5%。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9(s,1H);9.27‑9.26(d,1H,J=1.8Hz);8.95(s,1H);8.70‑8.68(m,1H);8.52‑8.45(m,2H);7.99(d,1H,J=1.8Hz);7.56‑7.40(m,4H);7.20‑7.18(d,1H,J=6.3Hz);6.89‑6.79(m,3H) ;6.55‑6.54(t,1H,J=3.6Hz);3.78(s,6H);2.21(s,3H)。
    实施例7  (E)‑3‑(3,4‑二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3,4‑二甲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白色固体,熔点为283~284℃,产率85.5%。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08(s,1H);9.27(d,1H,J=1.5Hz);8.94(s,1H);8.70‑8.68(m,1H);8.52‑8.45(m,2H);7.98(d,1H,J=1.8Hz);7.55‑7.33(m,6H);7.21‑7.17(m,2H);6.80‑6.75(d,1H,J=15.3Hz);2.26(s,6H);2.21(s,3H)。
    实施例8  (E)‑3‑(2‑甲基‑3‑氟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2‑甲基‑3‑氟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浅黄色固体,熔点为238~239℃,产率82.0%。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9(s,1H);9.27(d,1H,J=1.8Hz);8.94(s,1H);8.70‑8.68(m,1H);8.53‑8.45(m,2H);7.99‑7.98(d,1H,J=1.8Hz);7.80‑7.75(d,1H,J=15.6Hz);7.55‑7.17(m,7H);6.81‑6.76(d,1H,J=15.3Hz) ; 2.30(s,3H); 2.21(s,3H)。
    实施例9  (E)‑3‑(2‑甲基‑5‑氟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2‑甲基‑5‑氟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咖啡色固体,熔点为226~228℃,产率84.7%。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6(s,1H);9.27(d,1H,J=1.8Hz);8.94(s,1H);8.70‑8.53(m,1H);8.50‑8.46(m,2H);8.01‑8.00(d,1H,J=1.8Hz);7.75(d,1H,J=1.5Hz);7.56‑7.51(m,1H);7.45‑7.29(m,4H) ;7.21‑7.11(m,2H);6.80‑6.75(d,1H,J=15.0Hz) ; 2.38(s,3H); 2.21(s,3H)。
    实施例10  (E)‑3‑(3‑氯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对3‑氯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类白色固体,熔点为228~229℃,产率82.9%。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400 MHz,DMSO‑d6)δ:10.27(s,1H);9.28‑9.27(d,1H,J=1.6Hz);8.97(s,1H);8.70‑8.69(d,1H,J=4.4Hz);8.53‑8.47(m,2H);8.01(s,1H);7.88‑7.84(d,1H,J=15.6Hz);7.78‑7.76(m,1H);7.59‑7.50(m,2H);7.42‑7.39(t,4H,J=12.8Hz);7.21‑7.19(d,1H,J=8.4Hz);6.92‑6.88(d,1H,J=16.0Hz); 2.22(s,3H)。
    实施例11  (E)‑3‑(3,5‑二氯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3,5‑二氯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浅黄色固体,熔点为252~253℃,产率82.8%。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16(s,1H);9.27(d,1H,J=1.8Hz);8.95(s,1H);8.70‑8.68(m,1H);8.53‑8.45(m,2H);7.99‑7.98(d,1H,J=1.8Hz);7.70‑7.35(m,7H);7.21‑7.19(d,1H,J=6.3Hz);6.96‑6.91(d,1H,J=15.6Hz) ; 2.21(s,3H)。
    实施例12  (E)‑3‑(2‑氯‑5‑三氟甲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2‑氯‑5‑三氟甲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浅棕色固体,熔点为267~270℃,产率80.8%。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27(s,1H);9.27(d,1H,J=3.6Hz);8.95(s,1H);8.69(m,1H);8.50(m,2H);7.03(m,2H);7.81(m,3H);7.50(m,3H);7.21(d,1H,J=15.6Hz) ;7.04(d,1H,J=5.4Hz);2.21(s,3H)。
    实施例13  (E)‑3‑(4‑二苯氨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4‑二苯氨基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黄色固体,熔点为295~296℃,产率84.2%。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400 MHz,DMSO‑d6)δ:10.10(s,1H);9.28(s,1H);8.97(s,1H);8.70‑8.69(d,1H,J=4.0Hz);8.55‑8.49(m,2H);7.98(s,1H);7.59‑7.52(m,1H);7.51‑7.49(t,3H,J=8.0Hz);7.44‑7.41(t,2H,J=12.4Hz);7.37‑7.34(t,4H,J=12.0Hz);7.19‑7.17(d,1H,J=8.4Hz);7.14‑7.12(d,2H,J=7.2Hz);7.10‑7.08(d,4H,J=8.0Hz);6.95‑6.93(d,2H,J=8.4Hz);6.70‑6.67(d,1H,J=10.8Hz);2.21(s,3H)。
    实施例14  (E)‑3‑(4‑甲酸甲酯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使用4‑甲酸甲酯苯甲醛代替实施例1中原料4‑三氟甲基苯甲醛。目标产物为黄色固体,熔点为267~271℃,产率87.9%。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300 MHz,DMSO‑d6)δ:10.23(s,1H);9.23(s,1H);8.96(s,1H);8.64(s,1H);8.49‑8.38(m,2H);7.96(s,1H);7.89‑7.77(m,3H);7.75‑7.70(t,2H,J=15.6Hz);7.63‑7.61(d,2H,J=6.9Hz);7.57‑7.46(m,2H);7.17‑7.15(d,1H,J=8.1Hz);6.76‑6.65(m,1H);3.83(s,3H);2.18(s,3H)。
    实施例15  (E)‑3‑(4‑羧基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8,将例18所得的化合物溶于少量四氢呋喃,加入2%的氢氧化锂溶液,室温下反应3 h后,用1 mol/L的HCl溶液调节pH至5~6,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过滤,水洗,干燥。目标产物为黄色固体,熔点为293~296℃,产率94.6%。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400 MHz,DMSO‑d6)δ:13.10(s,1H);10.31(s,1H);9.29(s,1H);8.99(s,1H);8.71‑8.70(d,1H,J=4.4Hz);8.55‑8.49(m,2H);8.00‑7.99(d,3H,J=5.2Hz);7.75‑7.73(d,2H,J=8.4Hz);7.64‑7.55(m,2H);7.45‑7.43(t,2H,J=8.4Hz);7.24‑7.20(d,1H,J=16.0Hz);7.00‑6.97(d,1H,J=12.4Hz);2.22(s,3H)。
    实施例16  (E)‑3‑(4‑甲酸钠苯基)‑N‑(4‑甲基‑3‑(4‑(吡啶‑3‑基)嘧啶‑2‑氨基))丙烯酰胺

    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9,将例19所得的化合物溶于少量四氢呋喃,加入等摩尔量的5%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 h后,减压旋除溶剂,干燥。目标产物为黄色固体,熔点在300 ℃以上,产率98.0%。产物核磁数据如下:1H NMR(400 MHz,DMSO‑d6)δ:10.31(s,1H);9.29(s,1H);8.99(s,1H);8.71‑8.70(d,1H,J=4.4Hz);8.55‑8.49(m,2H);8.00‑7.99(d,3H,J=5.2Hz);7.75‑7.73(d,2H,J=8.4Hz);7.63‑7.55(m,2H);7.44‑7.43(t,2H,J=6.4Hz);7.24‑7.21(d,1H,J=13.2Hz);7.00‑6.97(d,1H,J=12.4Hz);2.22(s,3H)。
    本发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研究
    抗肿瘤活性筛选试验,以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实验,采用MTT(噻唑蓝)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5):1040]。
    收集对数期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5 mL‑1,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100 μL,于CO2浓度为5%V/V的CO2培养箱中,37 ℃孵育,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设3个复孔,同时设置不加药物的对照孔,不加细胞和药物的空白孔,于CO2浓度为5%V/V的CO2培养箱中,37 ℃孵育72 h,然后每孔加入 20 μL新鲜配制的含5 g·L‑1MTT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箱中孵育4~6 h,每孔加入100 μL酸化的SDS三联溶液[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10):455‑457]溶解甲瓒沉淀,用酶标仪在波长492 nm条件下测定吸光值(OD值)。
    [0070]    抑制率/% = 1-(给药组平均吸收度值-空白组平均吸收度值)/(对照组平均吸收度值-空白组平均吸收度值)。
    用以上公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并用改良寇式法计算IC50。改良寇式法计算公式:lgIC50=Xm‑I(P‑(3‑Pm‑Pn)/4)。
    其中Xm: lg最大剂量,I: lg(最大剂量/相临剂量),P: 阳性反应率之和,Pm: 最大阳性反应率,Pn: 最小阳性反应率。  
    以伊马替尼为阳性对照,对本实施例的15个衍生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试验,得到15个衍生物对K562、A549、MD‑MBA‑45细胞的吸光值(OD值),通过改良寇式法计算15个衍生物对上述三种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试验结果见表1~3。
    表1 本发明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
    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IC50值

    表2 本发明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
    对A‑549肺癌细胞的IC50值

    表3 本发明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
    对MDA‑MB‑45乳腺癌细胞的IC50值

    表1‑3中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对K562、A549以及MDA‑MB‑45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多数化合物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施例1、3、5、7和8的化合物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实施例1和7的化合物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活性甚至优于伊马替尼。由表2可知,实施例8的化合物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活性优于伊马替尼。由表3可知,实施例1的化合物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的活性优于伊马替尼。

    关 键  词:
    一种 丙烯酰胺 类伊马替尼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苯丙烯酰胺类伊马替尼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27397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