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pdf

  • 上传人:sha****007
  • 文档编号:5252631
  • 上传时间:2018-12-30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1.8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96261.1

    申请日:

    2014.11.26

    公开号:

    CN104388353A

    公开日:

    2015.03.04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N 1/20申请日:20141126|||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20; C12R1/07(2006.01)N

    主分类号:

    C12N1/20

    申请人:

    湖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陈东红; 宋春竹; 阮颖; 黄勇; 刘春林

    地址:

    410028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隆平路湖南农业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通过将种子用酒精、氯化汞处理后,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得到内生菌,用液体LB发酵菌种,将菌液接种于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培养,选取透明圈的菌种接种于液体LB培养基发酵,取发酵液离心分离过滤后,将滤液用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培养,筛选得到菌株PC1。菌株PC1平板划线得到单菌落,外观呈白色,生长初期表明湿润光滑,随后边缘出现褶皱并变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杆状。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其特征在于:该菌株已于2014年10月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44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脂肪酶的核苷酸全长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C1菌株平板划线得到单菌落,外观呈白色,生长初期表明湿润光滑,随后边缘出现褶皱并变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杆状。

    4.  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选取新鲜健康的黄连木果实,物理去除坚硬的果皮后,从中挑选出完好无损的种子在至少20倍体积的75%酒精中浸泡10min,0.1%氯化汞中浸泡10min,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1min;
    2)将5枚经消毒的黄连木种子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500μL无菌水研磨成糊状,加入无菌水稀释至5mL,取100μL稀释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在28℃条件下培养3~7天,得到内生细菌,平板划线纯化后4℃穿刺保存;
    3)将获得的菌株接种于5mL液体LB,28℃,150rpm培养过夜,取2μL菌液点于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48h后选取菌落周围有明 显透明圈的菌株,再次接种于5mL液体LB培养基中,28℃,150rpm震荡发酵48h;
    4)取1mL发酵液于10000rpm离心1min后,将上清液过滤,取滤液于打好孔的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的孔内,28℃培养48h后依据透明圈的直径大小,筛选得到一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PC1。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牛肉膏3g,NaCl 5g,蛋白胨10g,水1L,PH7.4~7.6。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为:蛋白胨10g/L,酵母浸膏5g/L,NaCl 5g/L,琼脂18g/L,pH 8.0,三丁酸甘油酯乳化液2%。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丁酸甘油酯乳化液为三丁酸甘油酯与4%阿拉伯树胶溶液体积比1:3在无菌条件下乳化至少5min。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又名楷木、黄楝、药木等,系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乔木。黄连木籽含油49.3%,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2.4%,是一种优良的野生油料资源,特别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木本油料。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或细胞间隙的真菌、细菌或放线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症状。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已研究过的所有植物中,已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大应用价值。但至今未见有关于黄连木内生菌的报道。
    脂肪酶(Lipase,EC3.1.1.3)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是一类能在水-油界面催化甘油三酯水解,而且在非水相介质中可催化酯合成反应的酶。脂肪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但微生物源脂肪酶具有更宽的反应pH、适宜温度范围和更强的底物专一性和立体选择性,因而在酶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通过对其中产脂肪酶的菌株进行的选育,得到优势菌株,并对其酶学性进行研究。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该菌株已进行保藏,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2014年10月9日;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4461。
    所述的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脂肪酶的核苷酸全长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的PC1菌株平板划线得到单菌落,外观呈白色,生长初期表明湿润光滑,随后边缘出现褶皱并变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杆状。
    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选取新鲜健康的黄连木果实,物理去除坚硬的果皮后,从中挑选出完好无损的种子在至少20倍体积的75%酒精中浸泡10min,0.1%氯化汞中浸泡10min,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1min;
    2)将5枚经消毒的黄连木种子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500μL无菌水研磨成糊状,加入无菌水稀释至5mL,取100μL稀释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在28℃条件下培养3~7天,得到内生细菌,平板划线纯化后4℃穿刺保存;
    3)将获得的菌株接种于5mL液体LB,28℃,150rpm培养过夜,取2μL菌液点于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48h后选取菌落周围有明显透明圈的菌株,再次接种于5mL液体LB培养基中,28℃,150rpm震荡发酵48h;
    4)取1mL发酵液于10000rpm离心1min后,将上清液过滤,取滤液于打好孔的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的孔内,28℃培养48h后依据透明圈的直径大小,筛选得到一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PC1。
    所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牛肉膏3g/L,NaCl 5g/L,蛋白胨10g/L,pH 7.4~7.6。
    所述的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为:蛋白胨10g/L,酵母浸膏5g/L,NaCl 5g/L,琼脂18g/L,pH 8.0,三丁酸甘油酯乳化液2%,所述的三丁酸甘油酯乳化液:三丁酸甘油酯与4%阿拉伯树胶溶液体积比1:3在无菌条件下乳化至少5min。
    本发明方法得到的菌株PC1可以分泌产脂肪酶,该酶对多种有机溶剂有耐受性,其中甲醇和丙酮对该酶有明显促进作用,最适pH为8.0,且有广谱的pH稳定性;最适作用温度为35℃,但不耐高温,在50℃时基本失活;与短小芽孢杆菌L5脂肪酶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首次从黄连木种子里分离得到内生菌,通过对其中产脂肪酶的菌株进行的选育,得到一优势菌株PC1,为其酶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菌株PC1的革兰氏染色图;
    图2是本发明菌株PC1的16S rDNA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图3是本发明菌株PC1所产脂肪酶的最适pH和pH稳定性;
    图4是本发明菌株PC1所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和热温定性;
    图5是表面活性剂对本发明菌株PC1所产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图6是有机溶剂对本发明菌株PC1所产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图7是本发明菌株PC1脂肪酶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下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选取新鲜健康的黄连木果实,物理去除坚硬的果皮后,从中挑选出完好无损的种子在至少20倍体积的75%酒精中浸泡10min,0.1%氯化汞中浸泡10min,中间不时摇动,然后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1min;
    2)将5枚经消毒的黄连木种子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500μL无菌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加入无菌水稀释到5mL,取100μL稀释液接 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NaCl 5g,蛋白胨10g,水1L,PH 7.4~7.6)上,同时取最后一次清洗的无菌水和未研磨的种子作为负对照,在28℃条件下培养3~7天,得到内生细菌,平板划线纯化后4℃穿刺保存;试验重复3次,每次设置3个平行组;
    3)将获得的菌株接种于5mL液体LB,28℃,150rpm培养过夜,取2μL菌液点于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上,48h后选取菌落周围有明显透明圈的菌株,再次接种于5mL液体LB培养基中,28℃,150rpm震荡发酵48h;
    4)取1mL发酵液于10000rpm离心1min后,将上清液用无菌滤膜过滤,取滤液于打好孔的三丁酸甘油酯固体培养基的孔内,28℃培养48h后依据透明圈的直径大小,筛选得到一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暂命名为PC1。
    获得的PC1菌株平板划线得到单菌落,外观呈白色,生长初期表明湿润光滑,随后边缘出现褶皱并变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杆状(图1)。
    该PC1菌株已进行保藏,保藏单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2014年10月9日;保藏号为:CCTCC M 2014461。
    通过利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得到PC1菌株的16S rDNA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借助Clustalw和MEGA5.1软件对PC1菌株的16S rDNA序列进化系统分析(图2),显示其与Bacillus pumilus S7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表明该菌属于短小芽孢杆 菌Bacillus pumilus,因此将该菌命名为Bacillus pumilus PC1。
    实施例2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PC1所产脂肪酶的酶学性质
    1.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脂肪酶活力
    分别配制溶液A[30mg对硝基苯棕榈酸酯(p-NPP)溶于10mL异丙醇]和溶液B[50mmol/L Tris-HCl(pH 8.0)]。将溶液A与B按1:18比例混匀并取1.9mL于试管中,加入上清粗酶液0.1mL(设高温灭活的粗酶液为负对照),于28℃准确反应10min后,加入1mL 10%的SDS溶液终止反应。分光光度计OD410nm下测定催化产生的对硝基酚(pNP)的吸收值。
    脂肪酶1个酶活单位定义:在pH8.0,28℃条件下,以每分钟释放1μmol pNP所需的酶量,酶活计算公式:
    A=([Al-A0]×K+C0)×Vl×n/(V2×t)
    式中,A:样品酶活(U/mL);A1:样品酶液的吸光度OD值;A0:对应酶液的空白吸光度OD值;K:对硝基酚标准曲线的斜率;C0:对硝基酚标准曲线的截距;n:稀释倍数;Vl:反应液的体积/mL;V2:酶液的体积/mL;t:反应时间/min。
    2.脂肪酶的酶学性质
    把过夜培养的PC1菌液按1%接种量接种在50mL液体LB培养基中,150rpm发酵48h。将发酵液经5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在不同的pH环境下反应10min后测酶的最适pH,让粗酶液与等体积的不同pH的缓冲液混合,4℃放置24h后测剩余酶活,确定酶的pH稳定性。将粗酶液在不同的温度下反应10min后测酶的最适作 用温度;让粗酶液在不同的温度下放置1h后测剩余酶活,确定酶的温度稳定性。将粗酶液与等体积的不同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混匀,28℃,150rpm摇动30min后检测剩余酶活。
    结果表明,通过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PC1菌株所产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表明该PC1菌株所产脂肪酶的最适pH为8.0且有广谱的pH稳定性(图3);最适作用温度为35℃,但不耐高温,在50℃时基本失活(图4)。表面活性剂显著抑制该酶活性(图5)。该酶对多种有机溶剂有耐受性,其中甲醇和丙酮对该酶有明显促进作用(图6)。
    实施例3PC1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通过对NCBI GenBank数据库中已公布的部分短小芽孢杆菌脂肪酶的核苷酸序列使用Clustalw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严格保守的区段用于设计扩增脂肪酶基因全长的正反向引物(P1:TAG AGTCGTATAAGATGAATAAGG和P2:TTAATTCGTATTCTGTCCT CCG)。PCR扩增体系(50μL):Buffer 10μL、d NTP Mixture(2.5mM each)4μL、(2.5U/μL)0.5μL、ddH2032.5μL、引物P1和P2(10μM)各1μL、PC1基因组DNA 1μL。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4min;95℃变性20s,58℃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0个循环;72℃延伸5min。扩增产物送往公司测序。
    结果表明:通过同源克隆得到PC1脂肪酶的核苷酸全长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经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本发明鉴定的短小芽孢杆菌PC1脂肪酶与NCBI公布的短小芽孢杆菌L5脂肪酶有最近 的亲缘关系(图7),但序列仍有区别。

    关 键  词:
    一种 黄连木 种子 脂肪酶 内生菌 PC1 及其 分离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黄连木种子产脂肪酶内生菌PC1及其分离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2526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