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pdf

  • 上传人:bo****18
  • 文档编号:5237663
  • 上传时间:2018-12-28
  • 格式:PDF
  • 页数:16
  • 大小:1.13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99881.9

    申请日:

    2014.08.14

    公开号:

    CN104670150A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R 21/36申请日:20140814|||公开

    IPC分类号:

    B60R21/36(2011.01)I

    主分类号:

    B60R21/36

    申请人: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发明人:

    郑勋熙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10-2013-0144802 2013.11.26 KR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384

    代理人:

    郑青松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包括:充气机;安全气囊垫,根据从所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而展开。所述安全气囊垫形成死角区域,使从所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通过至少2个分岔流路而分岔并流动;设有可变拴带,引导通过所述至少2个分岔流路的所述高压气体到安全气囊垫的上侧,形成多个通气孔,当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被开放而使所述安全气囊垫的上下部位连通,从而使高压气体迅速并均衡地供应到车辆的安全气囊垫的末端。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包括:
    充气机;
    安全气囊垫,根据从所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而展开;
    所述安全气囊垫形成死角区域,使从所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通过 至少2个分岔流路而分岔并流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死角区域是由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前面板的内部面和后面板的内 部面的规定部位接合而形成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死角区域根据缝裁手段而使前面板与后面板的规定部位接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充气机上形成气体排放部,使所述高压气体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中 的一侧排放,
    所述气体排放部的一侧形成隔绝襟翼,向形成所述死角区域的上侧方 向,变换所述高压气体的排放方向。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还包括:
    气囊外壳,收容所述充气机及安全气囊垫;
    安装夹具,设置于所述气囊外壳内部而用来安装所述充气机;
    所述充气机上形成气体排放部,使所述高压气体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中 的一侧排放;
    所述安装夹具上形成隔绝襟翼,向形成所述死角区域的上侧方向,变 换所述高压气体的排放方向。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隔绝襟翼,
    以隔绝壁构成,该隔绝壁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部向水平方向隔离一 定距离的位置,向垂直方向立设。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死角区域,形成为向下侧方向凸出的弧形或半圆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充气机的气体排放部偏心地位于所述安全气囊垫的一侧方向时, 死角区域偏心地位于所述气体排放部所偏心的一侧方向。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安全气囊垫设有可变拴带,引导通过所述至少2个分岔流路的所 述高压气体到安全气囊垫的上侧,形成多个通气孔,当所述安全气囊垫的 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被开放而使所述安全气囊垫的上下部位连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可变拴带构成为:
    水平部,向水平方向延长;
    倾斜部,从所述水平部的两侧端部向上侧方向倾斜地形成,引导通过 所述至少2个分岔流路的高压气体向安全气囊垫的上侧。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可变拴带,以折叠所述已形成多个通气孔的部位的状态,设置于 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内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多个通气孔,向所述可变拴带的长度方向相互隔离地形成,所述 可变拴带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的折叠线而被折叠。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可变拴带,为使其被折叠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在从所述 多个通气孔以规定距离隔离的下侧,向长度方向形成了通过假缝材结合的 点接线。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点接线,当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会松开。

    15.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所述可变拴带呈薄片形态,薄片部的前端部被缝裁到所述安全气囊垫 的前面板,薄片部的后端部被缝裁到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后面板。

    说明书

    说明书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尤其涉及,能够使高压气体迅速并 均衡地供应到车辆的安全气囊垫的末端,从而与行人碰撞时能够提高保护 行人的效果的,车辆的行人保护用安全气囊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车辆上安装了用于保护驾驶员的气囊、用于保护副驾驶座 的乘客的气囊等多种安全气囊模块。
    其中,用于保护行人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罩顶板或罩板装有充气机, 安全气囊垫根据充气机的运转而向挡风玻璃处展开,从而保护与车辆碰撞 后向挡风玻璃侧产生2次碰撞的行人的头部及上体。
    但是,因罩顶板或罩板上安装了充气机,向车体的左右方向水平地设 置充气机。并且,充气机以挡风玻璃为基准,在中间部分设有一个,大部 分充气机上的高压气体排放部面向一个方向。
    同时,安全气囊垫在展开时,以挡风玻璃为基准而覆盖挡风玻璃的下 端部部分,为保护驾驶员及副驾驶座的乘客而使左右上侧部覆盖挡风玻璃 的左右部分,大致以"U"字形状展开。
    但是,充气机如上述,高压气体的排放部向一个方向形成,无法使向 一侧偏心排放的高压气体均等地分配到安全气囊垫的左右上侧部。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3-0048866号及注册实用新型公报第 20-0431748号分别公开了使从充气机的高压气体排放部排放的高压气体 均等的分配到安全气囊垫的末端的技术手段。
    更详细地说,所述的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3-0048866号,把内 部空间区分为多个分腔室而使主气垫的内部压力在整体上保持均等,主气 垫的内部具有扩散器囊,扩散器囊具备接收充气机供应的高压气体的入口 及向分腔室排放高压气体的、形成为一体的多个气体排放部。
    并且,韩国注册实用新型公报第20-0431748号涉及侧面安全气囊模 块,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包括扩散器囊,该扩散器囊具备于充气机的气体排 放部附近而分散排放的气体,呈袋状,具备上部被开放的扩散排出口,从 而使安全气囊垫的均衡地展开。
    但是,因所述一传统技术需在安全气囊垫内部形成分腔室或扩散器 囊,提高了安全气囊模块的重量及成本,因从充气机的气体排放部向一侧 偏心地喷出高压气体而难以向安全气囊垫的内部均等地分配高压气体,需 要吸收高压气体的高热及高压的加固布,延迟了到气囊的上侧部为止的高 压气体的供应。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所述传统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车辆的行人保护用安全气囊模块,减少了安全气囊模块的整体重量,节减 了生产成本,使高压气体迅速并均衡地供应到车辆的安全气囊垫的内部, 从而提高了保护行人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充气机;安全气囊垫,根据从所 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而展开;所述安全气囊垫形成死角区域,使从所 述充气机喷射的高压气体通过至少2个分岔流路而分岔并流动。
    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垫设有可变拴带,引导通过所述至少2个分岔流 路的所述高压气体到安全气囊垫的上侧,形成多个通气孔,当所述安全气 囊垫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被开放而使所述安全气囊垫的上下部位连 通。
    所述充气机设置于挡风玻璃的前方部下侧,所述安全气囊垫向所述挡 风玻璃的前方部展开,使两侧端部向上侧突出而展开。
    所述死角区域是由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前面板的内部面和后面板的内 部面的规定部位接合而形成的。
    所述充气机上形成气体排放部,使所述高压气体向车辆的左右方向中 的一侧排放,所述气体排放部的一侧形成隔绝襟翼,向形成所述死角区域 的上侧方向,变换所述高压气体的排放方向。
    所述充气机设置于气囊外壳内的同时,所述安全气囊垫以展开的状态 收纳到气囊外壳内,设有安装夹具而把所述充气机安装到所述气囊外壳的 内部,所述安装夹具上形成隔绝襟翼,面向所述死角区域变换所述高压气 体的排放方向。
    所述隔绝襟翼,以隔绝壁构成,该隔绝壁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部向 水平方向隔离一定距离的位置,向垂直方向立设。
    所述安全气囊垫,可由后面板和前面板形成,后面板为接触所述挡风 玻璃的前方面而展开,前面板被缝裁结合到所述后面板的边缘处而吸收行 人的冲击。
    所述死角区域,形成为向下侧方向凸出的弧形或半圆形。
    所述充气机的气体排放部偏心地位于所述安全气囊垫的一侧方向时, 死角区域偏心地位于所述气体排放部所偏心的一侧方向。
    所述可变拴带构成为:水平部,向水平方向延长;倾斜部,从所述水 平部的两侧端部向上侧方向倾斜地形成,引导通过所述至少2个分岔流路 的高压气体向安全气囊垫的上侧。
    所述可变拴带,以折叠所述已形成多个通气孔的部位的状态,设置于 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内部。
    所述多个通气孔,向所述可变拴带的长度方向相互隔离地形成,所述 可变拴带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的折叠线而被折叠。
    所述可变拴带,为使其被折叠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在从所述 多个通气孔以规定距离隔离的下侧,向长度方向形成了通过假缝材结合的 点接线。
    所述点接线,当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会松开。
    所述可变拴带呈薄片形态,薄片部的前端部被缝裁到所述安全气囊垫 的前面板,薄片部的后端部被缝裁到所述安全气囊垫的后面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能够达成如下效果。
    安全气囊垫上形成死角区域而形成至少2个以上的高压气体分岔流 路,能够省略传统的分配腔室或扩散器囊及加固布,因此能够减少重量及 成本。
    并且,利用已形成所述的死角区域及通气孔的可变拴带而使高压气体 迅速地流动到安全气囊垫的上侧,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护行人。
    附图说明
    图1呈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的一实施例,
    图2是图1的充气机的扩大图,
    图3是呈现图1中高压气体通过分岔流路而被供应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4是图1的死角区域的扩大图,
    图5是呈现图1中通过分岔流路供应高压气体的中间状态的图,
    图6a至图6c是呈现图1的可变拴带的折叠及缝裁状态的图,
    图7是呈现图1的可变拴带的截面图,
    图8是呈现图1的运转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安全气囊模块        3、5:安全气囊垫的左右、上侧部
    7:安全气囊垫的下端部  10:安全气囊垫
    11:前面板             13:后面板
    20:充气机             30:安装夹具
    35:隔绝襟翼           40:死角区域
    50:可变拴带           51、53:可变拴带的前端部、后端部
    55:通气孔             L1:折叠线
    L2:点接线             C:中央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的一实施 例。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的一实施例,如图1所图示,包 括:充气机20,设置于挡风玻璃(未图示)前方部的下部;安全气囊垫10, 内部具备至少分岔为2个的高压气体分岔流路F1、F2,根据从充气机20 供应的高压气体而向挡风玻璃前方部展开。
    更详细地说,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在发生行人碰撞 事故之前,能够隐藏到挡风玻璃的前方侧结构中的罩顶板或罩板(未图示) 内部。尤其,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以折叠的状态布置于 车辆的左右幅宽的中间部分。
    同时,充气机20如图2所图示,向左右方向延长地形成,左右两端 中的任意一侧具备排放压缩气体的气体排放部21。
    充气机20的内部所产生的压缩气体通过气体排放部21而向充气机20 的一侧高速排放。
    充气机20,因其左右方向的长度超过大致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垫10 的下端部7的2/3,很难垂直地设置到罩顶板或罩板内部,通常向左右方 向长长地布置。
    并且,充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可偏心地位于超过安全气囊垫10 的下端部7的2/3的地点的部分。这种情况下,通过气体排放部21排放的 压缩气体只能从安全气囊垫10的下端部7向一侧偏心地喷出,安全气囊 垫10的内部压力可能会整体上不均等。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的一实施例,气体排放部21的 一侧形成隔绝襟翼(flap)35,变换压缩气体的排放方向,能够消除安全 气囊垫10内部的压力不均。
    更详细地说,如图1所图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的 安全气囊垫10,还包括:死角区域40,布置于充气机20的上部,接合缝 裁安全气囊垫10的前方侧内部面及后方侧内部面的规定部位而形成分岔 流路F1、F2;可变拴带50,布置于分岔流路F1、F2的上侧,引导迂回死 角区域40而流动的压缩气体的流动,且安全气囊垫10内部的压力超过设 定值时,开放向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通气孔55。
    所述隔绝襟翼35可形成为,从形成于充气机20前端部的气体排放部 21向充气机20的长度方向以规定距离隔离。
    所述隔绝襟翼35,布置于从气体排放部21排放的压缩气体的排放路 径上,分散压缩气体而防止其集中排放到安全气囊垫10的一侧,同时把 压缩气体的排放方向变换成死角区域40或挡风玻璃的上侧。
    但是,隔绝襟翼35也可不形成于充气机20的前端部,如图2所图示, 可形成于用于安装充气机20的安装夹具30的前端部。
    安装夹具30,还可包括:结合面板31,与充气机20结合;多个分支 部33a、33b,与气囊外壳(未图示)结合。
    安全气囊垫10,以折叠的状态保管到气囊外壳的内部。折叠安全气囊 垫10的方式,要考虑安全气囊垫10根据压缩气体的充填而膨胀时压缩气 体的流动状态及流动速度,采取能够最有效展开,能够最小化占用气囊外 壳内部的体积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的一实施例,安全气囊垫10,如 图1所图示,由后面板13和前面板11构成,后面板为接触挡风玻璃的前 方面而展开,前面板被缝裁结合到后面板13的边缘处而吸收行人的冲击。
    这里,死角区域40,后面板13与前面板11的内部面的部分通过缝裁 而接合。这样形成的死角区域40,如图3所图示,是压缩气体无法通过的 部位,因此充填压缩气体时,形成至少2个分岔流路F1、F2,使压缩气 体以死角区域40为基准而迂回。死角区域40形成为向下侧突出的弧形或 半圆形,使高压气体能够顺畅地分岔到至少2个分岔流路F1、F2。
    同时,安全气囊垫10,被充填压缩气体而展开时,压缩气体通过形成 于挡风玻璃的下端部中间部分的2个分岔流路F1、F2而左右两侧向上侧 突出而大致以"U"字形状展开。
    这时,充气机20如上述,长长地位于左右方向,充气机20的气体 排放部21偏心地位于安全气囊垫10的下端部7中的一侧(附图上左侧), 更详细地说,位于从安全气囊垫10的下端部7的一侧向左侧超过2/3的 地点。
    如所述,充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位于安全气囊垫10的下端部7 的一侧而压缩气体面向安全气囊垫10的一侧而集中排放,导致安全气囊 垫10的内部压力的不均衡,对安全气囊垫10的整体展开形状产生影响。 因此,根据所述隔绝襟翼35,分散通过充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排放的 压缩气体的同时,能够变换压缩气体的排放方向。所述隔绝襟翼35,优点 是能够提供省略适用于传统技术的扩散器囊。
    但是,考虑到安全气囊垫10的整体展开形状,尤其,如本发明,为 了到呈"U"字形状的左、右上侧部3、5为止维持均衡的内部压力并使压缩 气体更迅速地流动到安全气囊垫10的末端,需要追加所述隔绝襟翼35以 外的构成。
    因此,如图3所图示,使死角区域40布置到所述安全气囊垫10的充 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的直上方,向上侧流动的压缩气体分岔为至少2 个分岔流路F1、F2而流动。同时图3的附图符号15表示结合到安全气囊 垫的下侧部的加固布,所述加固布11可省略。
    所述充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偏心地位于安全气囊垫10的下端部7 中一侧时,所述死角区域40位于接近所述分岔流路F1侧的位置,从而使 通过与所述气体排放部21相邻的分岔流路F1流动的压缩气体流动量与通 过位于另一侧的分岔流路F2流动的高压气体的流动量均衡。
    即,如图4所图示,假设向死角区域40的一侧(图4的左侧)部分排放 的压缩气体的压力大,死角区域40位于从安全气囊垫10的左侧端隔离的 水平距离a右侧端到短于隔离的水平距离b的位置,使供应到安全气囊垫 10的左、右侧的压缩气体的流动量均衡。
    同时,可变拴带50,位于死角区域40的上侧,根据死角区域40引导 所述通过至少2个分岔流路F1、F2分岔而流动的高压气体顺畅地流动到 安全气囊垫10的左右两侧的上侧部3、5。
    更详细地说,可变拴带50以薄片形状形成,所述薄片形成为:水平 部50a,向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延长;倾斜部50b、50c,从所述水平部 50a的两侧部向上侧倾斜而向上侧引导通过所述分岔流路F1、F2的压缩气 体。并且,所述可变拴带50,前端部51及后端部53分别缝裁到前面板 11及后面板13的内侧面而结合,前端部51及后端部53之间的中央部52 形成多个通气孔55,其向左右方向以规定距离隔离。
    所述可变拴带50,位于死角区域40的上部,虽然是很短的时间,但 根据压缩气体的充填而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达到设定值之前,向上 侧引导通过2个分岔流路F1、F2的压缩气体,在中央部位隔绝向上侧方 向通过的压缩气体。
    并且,可变拴带50,如图6a至图6c,安全气囊垫10以折叠的状态 保管于气囊外壳时,以折叠的状态布置在安全气囊垫10内部。更详细地 说,可变拴带50,在折叠线(折叠的线)L1被折叠时,形成为所述折叠线 L1穿过所述多个通气孔55而使所述多个通气孔55关闭,以所述折叠线 L1被折叠的状态位于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
    同时,所述可变拴带50,从多个通气孔55向下侧以规定距离隔离的 部位,向水平方向形成以假缝结合的点接线L2,使折叠面相对地接合。
    这里,安全气囊垫10根据压缩气体而展开时,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 压力超过规定的设定值而安全气囊垫10以规定的大小以上展开时,所述 可变拴带50向前、后方向展开而开放,使所述多个通气孔55上下贯通, 压缩气体由此向上侧流动。这时,点接线L2,当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 力超过设定值时变松而开放多个通气孔55。
    即,当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为设定值以下时,点接线L2以未松 开的状态存在,使可变拴带50引导高压气体通过2个高压气体分岔流路 F1、F2而迅速流动,当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点接线 L2变松,使可变拴带50维持安全气囊垫10整体的前、后厚度,使高压 气体通过多个通气孔55而流动到安全气囊垫10的中央部分C,实现整体 上均衡的高压气体的充填。
    可变拴带50,如图6a所图示,安全气囊垫10展开时,向左、右方向 长长地形成而使中央部52的前后幅度呈"H",形成分别缝裁到前面板11 及后面板13的内侧面而结合的前端部51及后端部53。
    同时,定义分别从前面板11及后面板13的内侧面到点接线L2为止 的距离为"H1",定义点接线L2在折叠线L1上的隔离距离为"D1"。这里, 优选地,"D1"大于多个通气孔55的半径R。"D1"只是从点接线L2的折叠 线L1的最大隔离距离,对应于D1的任何部分可根据假缝而被点接。
    这里,假缝材的结合力考虑到所述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的设定 值而决定,作为所述假缝手段,可选择缝裁或粘合剂等。
    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为设定值以下时,根据压缩气体的充填, 安全气囊垫10的前、后厚度变为H1*2(这时是非常薄的,可无视点接线 L2形成部分的厚度),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可变拴带 50的点接线L2变松,安全气囊垫的前、后厚度膨胀而变成H,多个通气 孔55被开放,压缩气体从下侧通过多个通气孔55流动到上侧,压缩气体 被均衡地充填到安全气囊垫10的中央部分C为止。
    因此,安全气囊垫10的最终展开时,可变拴带50部分的厚度为 2H1+2D1=H。
    可变拴带50结合到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时,如图6a所图示,以折 叠线L1为基准折叠一次后,如图6b及图6c所图示,利用假缝材结合沿 着点接线L2折叠的部分后,分别把前端部51及后端部53缝裁结合到安 全气囊垫10的内侧面。
    下面说明如所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行人保护用安全气囊模 块1的运转过程。
    首先,车辆行驶过程中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而充气机20开始运转后, 压缩气体通过充气机20的气体排放部21而高速排放。
    这时,根据隔绝襟翼35分散压缩气体的排放压力的同时,压缩气体 的排放方向变换成上侧。
    向上侧排放的压缩气体根据死角区域40,通过2个分岔流路F1、F2 而实现高压气体的分配。
    通过2个分岔流路F1、F2分岔的压缩气体,当安全气囊垫10的内部 压力为设定值以下时,通过可变拴带50的倾斜部50b、50c的引导而迅速 流动到安全气囊垫10的左右上侧部3、5而充填,当安全气囊垫10的内 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可变拴带50的点接线L2变松而多个通气孔55被 开放,压缩气体通过多个通气孔55被供应到安全气囊垫10的中央部分C, 整体上实现迅速又均衡的高压气体的充填。
    如所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1,可省略分散压缩 气体的偏心排放压力或变更方向所需的另外的分配腔室或扩散器囊及据 此的加固布,因此能够节减重量及成本的同时,能够迅速把高压气体充填 到安全气囊垫10的左右两侧的上侧部3、5为止,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护行 人。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行人保护用安全气囊 模块的一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一优选实 施例,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一般知识的人,能够进行多种变形及均 等范围内的实施。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权利范围根据后述的专利权利要 求范围所决定。

    关 键  词:
    车辆 安全气囊 模块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23766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