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pdf

  • 上传人:罗明
  • 文档编号:5197945
  • 上传时间:2018-12-25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440.9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64119.X

    申请日:

    2015.02.06

    公开号:

    CN104663544A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150206|||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发明人:

    邹雄; 夏连军; 岳彦峰; 陆建学; 马洪雨

    地址:

    200090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1203

    代理人:

    陆林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方法,属于锈斑蟳养殖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培育池准备、幼体孵化入池、苗种培育共3个步骤。本发明在室内培育池中通过调控水质、水温、盐度、光照、饵料强化等技术措施,进行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本发明的技术优点是:苗种规格齐整、存活率高、活力强;技术成熟、安全、容易掌握,能够被养殖户快速消化和掌握,并且适用于开展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有望促进我国锈斑蟳人工苗种繁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室内半埋式水泥池作为培育池,将培育池用30mg/L高锰酸钾消毒3小时,再用 2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冲刷干净后进水,水深80cm,同时施用5mg/L~10mg/L的EDTA, 并投放单胞藻至密度12~15万个/m3水体;
    B、抱卵蟹胚胎发育至后期,及时将抱卵蟹移出至孵化桶;每个孵化桶放抱卵蟹1只,微 沸状充气,保持较暗的光线;每天早晨将孵化桶中的海水全部更换为新鲜海水,并投喂螠 蛏;抱卵蟹孵化出溞状幼体后,将抱卵蟹捞出,并利用趋光性进行幼体分离,将活力强的 幼体转入步骤A所述的培育池进行育苗;
    C、在培育池中,溞状幼体Ⅰ-Ⅱ期的主要饵料生物是轮虫,溞状幼体Ⅲ-Ⅵ期投喂卤虫无节 幼体为主,轮虫为辅,其间需要逐步增加卤虫无节体的投喂量,而轮虫的投喂量逐步减少, 至溞状幼体Ⅳ期末完全停止投喂,溞状幼体Ⅵ期后期添加适量卤虫成虫;大眼幼体期投喂 绞碎的虾肉、贝肉或鱼肉;当溞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后;在水中及池底投放大网目聚乙 烯网片附着物;溞状幼体Ⅰ-Ⅱ期间不换水,每日加水10cm并呈微波状充气;从溞状幼体 Ⅲ期开始换水,并逐渐增加换水量和沸水状充气;培育第一期-第三期稚蟹,即为锈斑蟳蟹 苗,即可出苗;整个育苗过程中要注意病害的预防。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 室内半埋式水泥池的面积14~16m2,深为1.5~1.8m,按照每平方1个气头并且离池底5cm 的标准安装充气装置,培育过程中连续充气,溶解氧达4mg/L以上,水温27~30℃,盐度 25~3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胚 胎发育至后期为蟹胚胎心跳到150次/min以上;所述孵化桶的桶高1.2m,容积为0.6m3; 所述培育池中的幼体密度为10万只/m3左右,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Lx~10000Lx。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控 制水温27-30℃,盐度为25-30,pH值7.0至9.0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 利用趋光性进行幼体分离是指将活力强的幼体和活力弱的幼体分离,在距离孵化桶正上方 30cm高处开启一盏150W的白炽灯,停止充气,静置20分钟,使活力强的幼体趋光上浮, 而死卵和活力差的幼体下沉在孵化桶底部,表层优质幼体即可转移至培育池育苗。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溞状 幼体Ⅰ-Ⅱ期主要饵料生物是轮虫,轮虫的密度为15个/ml左右,此后,根据实际情况每天 投喂1~2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00和下午4:00,使轮虫在培育池中的密度保持在15个 /ml~20个/ml之间;溞状幼体Ⅲ-Ⅵ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轮虫为辅,其间需要逐步增 加卤虫无节体的投喂量,溞状幼体Ⅲ期为5个/ml,溞状幼体Ⅳ期为10个/ml,溞状幼体Ⅴ 期为15个/ml,溞状幼体Ⅵ期前为20个/ml,逐步增加到溞状幼体Ⅵ期末的25个/ml,而 轮虫的投喂量逐步减少,溞状幼体Ⅲ期为15个/ml,溞状幼体Ⅳ期前为10个/ml,至溞状 幼体Ⅳ期末完全停止投喂,溞状幼体Ⅵ期后期添加适量卤虫成虫,密度为0.5个/ml;大眼 幼体期投喂绞碎的虾肉、贝肉或鱼肉,大眼幼体期日投喂量为蟹体体重的200%,第一期 稚蟹期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50%,第二、三稚蟹期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00%。第一期- 第三期稚蟹,即为锈斑蟳蟹苗,即可出苗。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溞状 幼体Ⅰ-Ⅱ期间不换水,每日加水10cm并微量充气;从溞状幼体Ⅲ期开始换水,并逐渐增 加换水量和充气量;各期每天换水量分别为:溞状幼体Ⅲ期-30%;溞状幼体Ⅳ期-40%; 溞状幼体Ⅴ期-50%;溞状幼体Ⅵ期-80%;大眼幼体-100%;稚蟹期-150%;换水时温 差小于0.5℃;溞状幼体Ⅵ期后期开始为强充气,池水呈沸腾状;换水时间为早上7:00和 下午3:00。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 水温27-30℃,盐度为25-30,pH值7.0-0.9,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Lx~10000Lx,溶解氧 4mg/L以上。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预 防药物为盐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或聚维酮碘,交替使用,用量为1g/m3~2g/m3,如果发 病可加大药量。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锈斑蟳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水蟹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 海南部及南海海域。锈斑蟳肉质鲜美、口感好、个体大、颜色红艳喜庆、营养价值高,被 视为高档海珍品,市场价格一向居高不下。锈斑蟳是西太平洋-印度洋最适合养殖的四大 经济蟹类之一。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蟹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海区,鲜有人工养殖的商 品蟹。由过度捕捞和海水环境的改变,锈斑蟳野生资源受到破坏,群体数量和渔获量逐年 下降。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锈斑蟳的食用需求不断增加, 而其自然海区的捕获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开展锈斑蟳的人工苗种繁育研究,以促进野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缓解市场供求关系有重大意义。
    申请号为201010622099.0,公开号为CN 102106277A的中国专利申请锈斑蟳人工育苗 的方法公开了一种锈斑蟳人工育苗的方法,人工培育或购得锈斑蟳抱卵蟹,带水充气运至 育苗场,经杀真菌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后的溞状幼体,加入EDTA(2-8mg/L)中 和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利用趋光性进行幼体分离,活力强的幼体转入培育池培育;当溞状 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时,通过挂防残网片、降低单位水体的苗密度、加大充气量、加大投 饵量来防大眼幼体、稚蟹及溞状幼体间的相互残杀;第一期-第三期稚蟹,即为锈斑蟳蟹苗, 即可出苗。但是此发明与本发明在培育池步苗密度、饵料投喂量、投喂方法、换水量,光 照强度等方面有极大地不同。并且此发明中并未有提及育苗过程中病害防治、大眼幼体和 稚蟹期饵料投喂量和换水量等方面的技术途径,因此并不能保证育苗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培育方法,该方法具有苗种规 格齐整、存活率高、活力强;技术成熟、安全、容易掌握,能够被养殖户快速消化和掌握 的优点。
    本发明的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室内半埋式水泥池作为培育池,将培育池用30mg/L高锰酸钾消毒3小时, 再用2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冲刷干净后进水,水深80cm。池水的水温、盐度与亲蟹的培养 条件保持一致,同时施用5mg/L~10mg/L的EDTA,并投放单胞藻至密度12~15万个/m3水体。
    B、抱卵蟹若有胚胎发育至后期,应及时将抱卵蟹移出至孵化桶。每个孵化桶放抱卵 亲蟹1只,微沸状充气,保持较暗的光线;每天早晨将孵化桶中的海水全部更换为新鲜海 水,并投喂螠蛏;抱卵蟹孵化出溞状幼体后,将抱卵蟹捞出,并利用趋光性进行幼体分离, 将活力强的幼体转入步骤A所述的培育池进行育苗。
    C、在培育池中,溞状幼体Ⅰ-Ⅱ期的主要饵料生物是轮虫,溞状幼体Ⅲ-Ⅵ期投喂卤虫 无节幼体为主,轮虫为辅,其间需要逐步增加卤虫无节体的投喂量,而轮虫的投喂量逐步 减少,至溞状幼体Ⅳ期末完全停止投喂,溞状幼体Ⅵ期后期添加适量卤虫成虫。大眼幼体 期投喂绞碎的虾肉、贝肉或鱼肉等。当溞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后,幼体间的互残现象严 重。可在水中及池底投放大网目聚乙烯网片等附着物,以供幼体附着、减少互相残杀;同 时加大充气量,并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溞状幼体Ⅰ-Ⅱ期间不换水,每日加水10cm并呈 微波状充气。从溞状幼体Ⅲ期开始换水,并逐渐增加换水量和沸水状充气量。整个育苗过 程中要注意病害的预防。培育第一期-第三期稚蟹,即为锈斑蟳蟹苗,即可出苗。
    所述步骤A中的室内半埋式水泥池的面积14~16m2,深为1.5~1.8m,按照每平方1 个气头并且离池底5cm的标准安装充气装置,培育过程中连续充气,溶解氧达4mg/L以 上,水温27~30℃,盐度25~30。
    所述步骤B中胚胎发育至后期为蟹胚胎心跳到150次/min以上,孵化桶的桶高1.2m, 容积为0.6m3。培育池中的幼体密度为10万只/m3左右,光照强度宜控制在3000Lx~10000 Lx,避免强光直射,以免引起幼体趋光、增加互残几率。
    所述步骤B中控制控制水温27-30℃,盐度为25-30,pH值7.0至9.0之间。
    所述步骤B中利用趋光性进行幼体分离是指将活力强的幼体和活力弱的幼体分离,在 距离孵化桶正上方30cm高处开启一盏150W的白炽灯,停止充气,静置20分钟,使活力 强的幼体趋光上浮,而死卵和活力差的幼体下沉在孵化桶底部,表层优质幼体即可转移至 培育池育苗。
    所述步骤C溞状幼体Ⅰ-Ⅱ期主要饵料生物是轮虫,轮虫的密度为15个/ml左右,此 后,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投喂1~2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00和下午4:00,使轮虫在培育 池中的密度保持在15个/ml~20个/ml之间。溞状幼体Ⅲ-Ⅵ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轮 虫为辅,其间需要逐步增加卤虫无节体的投喂量,溞状幼体Ⅲ期为5个/ml,溞状幼体Ⅳ期 为10个/ml,溞状幼体Ⅴ期为15个/ml,溞状幼体Ⅵ期前为20个/ml,逐步增加到溞状幼 体Ⅵ期末的25个/ml,而轮虫的投喂量逐步减少,溞状幼体Ⅲ期为15个/ml,溞状幼体Ⅳ 期前为10个/ml,至溞状幼体Ⅳ期末完全停止投喂,溞状幼体Ⅵ期后期添加适量卤虫成虫, 密度为0.5个/ml。大眼幼体期投喂绞碎的虾肉、贝肉或鱼肉等,大眼幼体期日投喂量为蟹 体体重的150%,稚蟹期为幼体体重的200%。各期投喂量以幼体摄食情况、水中残饵等灵 活控制。
    所述步骤C溞状幼体Ⅰ-Ⅱ期间不换水,每日加水10cm并微量充气。从溞状幼体Ⅲ期 开始换水,并逐渐增加换水量和充气量。各期每天换水量分别为:溞状幼体Ⅲ期-30%; 溞状幼体Ⅳ期-40%;溞状幼体Ⅴ期-50%;溞状幼体Ⅵ期-80%;大眼幼体-100%。换 水时注意温差小于0.5℃。溞状幼体Ⅵ期后期开始为强充气,池水呈沸腾状。换水时间为 早上7:00和下午3:00。
    所述步骤C中,水温27-30℃,盐度为25-30,pH值7.0-0.9,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Lx ~10000Lx,溶解氧4mg/L以上。
    所述步骤C,预防药物为盐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聚维酮碘等常规药物。交替使用, 使病菌不致产生抗药性。一般用量在1g/m3~2g/m3,如果发病可加大药量。
    第1颚足和第2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是进行蚤状幼体分期的主要特征。溞状幼体 第Ⅰ至Ⅵ期第1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9—10、13—14和15—16根; 第2颚足外肢末端具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10—11、14—15和17—18根。大眼幼体 特征为:头胸甲圆钝,尾节后缘刚毛数为7。稚蟹期:体型似成体,腹部各节已弯贴于头 胸甲下方,头胸甲的前侧缘具6个等大的齿,额缘亦具6齿。
    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室内培育池中通过调控水质、水温、盐度、光照、饵料强化等技术措施,进 行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一是合理的饵料密度,既保证了锈斑蟳幼体正常变态发育所需要 的能量,又降低了环境压力保证水质的良好;二是合理的光照强度,保证了幼体捕食的需 要,又能防止幼体趋光聚集,导致缺氧死亡;三是合适的换水量,提供优质的水质条件。
    本发明大规模高质量培育锈斑蟳苗种苗种规格齐整、存活率高、活力强;为锈斑蟳人 工养殖及锈斑蟳资源增殖放流,提供苗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是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特征、达成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准备:
    在培育池,长5m、宽3m、深度1.5m,设15个气石(奉新恒安气石有限公司全刚玉 气石(40*40*4)),使溶解氧达4mg/L以上。使用30mg/L高锰酸钾消毒3小时后,清洗 池壁。注入新鲜的沙过滤海水,水位高度为80cm。培育车间水温为28.5℃,海水盐度30。 同时施用5mg/L的EDTA,并投放单胞藻至密度13万个/m3水体,使水体呈微绿色。
    (2)幼体孵化入池
    将胚胎心跳达到150次/min抱卵蟹移出至体积为0.6m3孵化桶。每个孵化桶放抱卵亲 蟹1只,微沸状充气,遮盖遮阳网;每天投喂螠蛏、100%换水;培育两天后,抱卵蟹孵 化出溞状幼体,将抱卵蟹取出,移去遮阳网,停止充气,静置几分钟,利用趋光性进行幼 体分离,将活力强的幼体转入步骤(1)准备好的培育池进行育苗。培育池中的幼体密度 为10万只/m3左右,光照强度宜控制在3000Lx~10000Lx。
    (3)苗种培育
    在苗种培育期间,主要投喂鲜活饵料:轮虫、卤虫等,并投放单胞藻至密度13万个/m3水体,使水体呈微绿色。饵料投喂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投喂1~2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00和 下午4:00,换水时间为早上7:00和下午3:00。
    苗种培育期间具体饵料及投喂方法如下。溞状幼体Ⅰ-Ⅱ期轮虫在培育池中的密度保持 在15个/ml~20个/ml之间,不换水,每天早上7:00加水10cm,微量充气,溞状幼体Ⅰ期 第一天按照1g/m3全池泼洒盐酸恩诺沙星。溞状幼体Ⅲ-Ⅵ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轮虫 为辅,其间需要逐步增加卤虫无节体的投喂量。溞状幼体Ⅲ期开始投喂刚刚孵化的卤虫无 节幼体5个/ml,轮虫密度为15个/ml,换水量为30%,溞状幼体Ⅲ期第一天按照1g/m3全 池泼洒氟苯尼考;溞状幼体Ⅳ期卤虫无节幼体为10个/ml,前期轮虫密度为10个/ml,后 期停止投喂,换水量为40%;溞状幼体Ⅴ期卤虫无节幼体为15个/ml,换水量为50%,溞 状幼体Ⅴ期第一天按照1g/m3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溞状幼体Ⅵ期前期卤虫为20个/ml,逐 步增加到溞状幼体Ⅵ期末的25个/ml,并添加适量卤虫成虫,密度为0.5个/ml。换水量为 80%,强充气,池水呈沸腾状。大眼幼体期投喂绞碎的虾肉、贝肉或鱼肉等,大眼幼体期 日投喂量为蟹体体重的150%,稚蟹期为幼体体重的200%,换水量为100%。当溞状幼体 变态为大眼幼体后,幼体间的互残现象严重。水中及池底投放大网目聚乙烯网片等附着物, 以供幼体附着、减少互相残杀;同时加大充气量,并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培育第一期- 第三期稚蟹,即为锈斑蟳蟹苗,即可出苗。
    (4)鱼苗培育结果
    2014年9月-11月,自己培育的锈斑蟳抱卵蟹,使用室内培育池4个,室内总育苗水 体60平方,培育时间为45天,按照如上方法育苗2批次,共培育第一期-第三期稚蟹40 万只。
    对照例:
    2014年6月,自己培育的锈斑蟳抱卵蟹,使用室内培育池4个,室内总育苗水体60 平方,按照如上方法育苗1批次,苗种培育期间仅仅饵料投喂有如下不同:溞状幼体Ⅰ- Ⅱ期轮虫在培育池中的密度保持在10个/ml~15个/ml之间;溞状幼体Ⅲ期开始投喂刚刚孵 化的卤虫无节幼体5个/ml,并停止投喂轮虫。育苗过程中发现溞状幼体Ⅵ期至大眼幼体期 变态不齐整,大眼幼体对溞状幼体Ⅵ期的残杀厉害,本次育苗仅培育第一期-第三期稚蟹4 万只。
    2014年7月,自己培育的锈斑蟳抱卵蟹,使用室内培育池4个,室内总育苗水体60 平方,按照如上方法育苗1批次,由于受到台风天气的影响,白天培育池光照强度低于 3000Lx,海水盐度突降为15,导致本次育苗仅培育第一期-第三期稚蟹5万只,并且苗种 规格不齐整,苗种活力差。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 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 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锈斑 人工 室内 育苗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锈斑蟳人工室内育苗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19794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