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筷子卫生套管.pdf

  • 上传人:le****a
  • 文档编号:5188321
  • 上传时间:2018-12-25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554.7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756461.7

    申请日:

    2013.12.31

    公开号:

    CN104739173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47G 21/10申请公布日:2015070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7G 21/10申请日:20131231|||公开

    IPC分类号:

    A47G21/10

    主分类号:

    A47G21/10

    申请人:

    马恩倩

    发明人:

    马恩倩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王宝筠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筷子卫生套管,包含:一隔离管和一束套,隔离管为一种管状元件,隔离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一开口,束套为一种具有弹性的管状元件,束套的两端分别具有彼此相通的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束套固定于隔离管的开口并有一部份伸入隔离管之内,筷子的前段可穿过束套而插入隔离管,弹性的束套可以束紧不同粗细的筷子,通过束套避免隔离管从筷子的前段松脱和防止液体渗入隔离管;通过上述构造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产能、节省材料、减少废弃物以及降低成本的筷子卫生套管。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可以包覆在筷子的前段的夹持段,包含:一隔离管和一束套,该隔离管为一种管状元件,该隔离管具有一封闭端和一开口,该开口可供该筷子插入该隔离管,该束套为一种具有弹性的管状元件,该束套的两端分别具有彼此相通的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该束套固定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并有一部份伸入该隔离管之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隔离管为一锥形管状,该隔离管在靠近该开口的一端的内径较大,该隔离管在靠近该封闭端的内径相对较小。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束套是一种等径的管状元件,该束套的外径小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的内径,该束套靠近该第一开口的一端被固定设置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束套是一种锥形管状元件,该束套的该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该第二开口的内径,且该束套的该第二开口的外径小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的内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束套在靠近该第一开口的一端以反折的方式套设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束套在靠近该第一开口的一端以粘接的方式套设于该隔离管的该开口。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束套是以硅胶和PU胶其中任一种具有弹性的材料制造。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隔离是以包覆材料螺旋卷绕于一模芯的方法制成。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筷子卫生套管,其特征在于,该包覆材料为纸或胶膜的任一种。

    说明书

    说明书筷子卫生套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餐饮用具,特别是一种可以包覆在筷子的前段使用的丢弃式筷子卫生套管。
    背景技术
    为符合卫生和方便取用的要求,中式餐饮业者通常会提供一次性筷子(又称免洗筷)予客户使用。传统的一次性筷子,基本上是选用竹材或是木材制造,由于天然的竹材或木材的颜色不一,而且可能存在有虫卵或其他有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或物质,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必需进行杀菌、除虫卵和漂白,难免常有硫磺或双氧水这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药剂残留在一次性筷子;另一方面,一次性筷子在使用后即予丢弃的使用方式,也会造成清理不易的另一个环保问题,虽有政府机关倡导自行携带环保筷,但因其不便利,食用后无法立即清洗,总是曲高和寡,使用比例仍是相当低,所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仍然无法完全的避免。
    为了解决传统一次性筷子可能有药剂残留以及环保筷清洗不便的问题,一种可以包覆在筷子前段的夹持段使用的丢弃式筷子膜套遂被提出,例如:已核准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409007“可抛式筷子置换套结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415653“筷子置换套结构改良”,台湾新型专利M440729“环保筷结构改良”,这些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中都提出了类似的筷子膜套,这些已知的筷子膜套都是采用纸、薄膜包覆材料或其他等效材料,特别是一种利用螺旋卷绕的方法制造出一种具有螺旋结构的筷子膜套。
    已知的筷子膜套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从筷子的前段松脱,一般而言是将筷子膜套的长度设计为较长(请参考图8),筷子膜套50在套设于筷子60之后使用者能以手指同时捏住筷子膜套50和筷子60,但是这种较长的筷子膜套50需要耗费较多的制作材料,故其生产成本较高,在丢弃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而不利于环保,若是利用螺旋卷绕材料的方法制造而成者更会严重影响产能。另有一些已知的筷子膜套通过特别设计的固定构造以防止筷子膜套从筷子松脱,例如:已核准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304290“具有保护套的筷 子”,是利用粘胶带、垫片或是设于钢制保护套的内部的螺旋刃将保护套固定于筷子的前段,但是这种保护套的使用较为不便;在已核准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335224“环保免洗卫生筷及筷套”,在筷体的表面凹设有环槽,在筷套设有一颈缩部,利用颈缩部和环槽的卡合方式将筷套固定于筷体,但是这种筷套只适用于特殊且具有环槽的筷子,无法适用于一般的筷子。
    在已公开的TW201304717A1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筷子膜套制造方法及其成品”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制造上述具有螺旋结构的筷子膜套的方法,已知具有螺旋结构的筷子膜套基本上都是利用螺旋卷绕的方法,将纸、薄膜包覆材料或其他等效材料卷绕于一筷子或杆状的模芯;由已公开的TW201304717A1中国台湾发明专利所公开的生产设备可以了解,这种具有螺旋结构的筷子膜套的制造方法每次皆要准确控制纸或薄膜包覆材料的卷绕圈数,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包括卷绕、粘着、切断包覆材料和抽出筷子(或杆状的模芯)这许多步骤,生产制造每个筷子膜套至少需要数秒钟的卷绕时间,而且同一时间只能卷绕一个筷子膜套,因此产能较低而且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
    另外在已公开的TW200722013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筷子隔离卫生套”,其中公开的筷子隔离卫生套使用硅胶制作,这种筷子隔离卫生套的使用与移除皆需要费时地推卷,对使用者而言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一次性筷子在使用时的卫生问题,以及已知筷子膜套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产能、节省材料、减少废弃物以及降低成本的筷子卫生套管。
    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的一实施例构造包含:一隔离管和一束套,隔离管为一种管状元件,隔离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一开口作为筷子的插入口,束套为一种具有弹性的管状元件,束套的两端分别具有彼此相通的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束套固定于隔离管的开口并有一部份伸入隔离管之内,筷子的前段可穿过束套而插入隔离管,弹性的束套可以束紧不同粗细的筷子,通过束套避免隔离管从筷子的前段松脱和防止液体渗入隔离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包含一种锥形管状的隔离管,隔离管在靠近开 口的一端的内径较大,隔离管在靠近封闭端的内径相对较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包含一种直管状的束套,且束套的外径小于隔离管的开口的内径,束套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被固定于隔离管的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包含一种锥形管状的束套,束套的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第二开口的内径,且束套的第二开口的外径小于隔离管的开口的内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束套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以反折的方式套设于隔离管的开口,进而将束套固定于隔离管的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束套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以粘接的方式固定于隔离管的开口。
    由以上的发明内容可以了解,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可以通过束套将隔离管束紧于筷子的外表,因此隔离管的长度不必太长,只要足够套住筷子的前段用于挟持食物的挟取段即可,令筷子卫生套管的长度缩短,具有节省材料,减少废弃物,环保,降低成本的功效,而具有弹性的束套可以束紧不同粗细或形状的筷子,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和已知利用螺旋卷绕方式生产具有螺旋结构的筷子膜套的技术相较,本发明的筷子卫生套管的构造更有利于大量生产具有提高产能的功效,同时减少材料降低成本。
    有关本发明的其他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的一实施例构造图。
    图2,为图1的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图3,为图1在A-A位置的构造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的另一实施例构造图。
    图5,为图4的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图6,为图4在B-B位置的构造断面图。
    图7,为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的一使用示意图,显示将筷子卫生套管置入衣服口袋方便携带的情形。
    图8,为已用筷子膜套的使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隔离管
    11  封闭端
    12  开口
    20  束套
    20a 束套
    21  第一开口
    21a 第一开口
    22  第二开口
    22a 第二开口
    30  筷子
    40  筷子卫生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a的一实施例构造,包括:一隔离管10和一束套20;由于筷子的使用方式至少需要两支,故在本发明说明的图中将以虚线绘示两支筷子30,图中亦绘示了相应数目的筷子卫生套管40。
    隔离管10为一种管状元件,隔离管10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一开口12作为筷子的插入口,形成一种具有一封闭端11而另一端具有开口12的隔离管10,隔离管10的一种实施方式是锥形管状,隔离管10在靠近开口12的一端的内径较大,隔离管10在靠近封闭端11的内径相对较小,符合大部份筷子多为前段较细且呈锥形的形状,但此种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本发明卫生套管40的隔离管10的形状,隔离管10也可以是直管状或其他等效可供筷子的前段插入的管状构造。
    束套20为一种具有弹性的管状元件,束套20的两端分别具有彼此相通的一第一开口21和一第二开口22,束套20固定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并有一部份伸入隔离管10之内,筷子30的前段可穿过束套20而插入隔离管10,弹性的束套20可以束紧不同粗细的筷子30,通过束套20避免隔离管10从筷子30的前段松脱和防止液体渗入隔离管10。
    束套20的一种实施例构造是一种直管状的束套20,换言之,束套20是一种等径的管状元件且束套20的外径小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的内径,束套20靠近第一开口21的一端被固定设置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束套20在靠近第一开口21的一端以反折的方式套设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进而将束套20固定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束套20的另一种固定方式可以利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隔离管10的表面设有胶膜,通过胶膜将束套20粘接固定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构造,束套20a是一种锥形管状的束套20a,束套20a的第一开口21a的内径大于第二开口22a的内径,且束套20a的第二开口22a的外径小于隔离管10的开口12的内径,当筷子30的前段穿过这种锥形管状的束套20a,内径相对较大的第一开口21a可供筷子30的前段较细的部份穿过,而锥形管状的设计则可用于束紧筷子30并且适用于不同粗细的筷子30,同时也提供较方便的穿套。
    本发明在下文所述有关隔离管10和束套20的材质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旨在作一般性的技术揭示及建议,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的材质及其制造方法。束套20可以采用硅胶或PU胶其中任一种具有弹性的材料制造,惟其材料的成分仍需符合食用餐具的安全规定;隔离管10可以利用螺旋卷绕的方法制作,将纸、胶膜包覆材料或其他片状包覆材料卷绕于一筷子或杆状的模芯制成隔离管10,由于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可通过束套20将隔离管10束紧于筷子30的表面,所以隔离管10的长度不必太长,只要足够套住筷子30的前段用于挟持食物的挟取段即可,令筷子卫生套管40的长度缩短,和已知利用螺旋卷绕方式生产而且长度较长的筷子膜套(长度需可供使用者的手指捏住者)相较,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的长度较短生产速度更快、制造时间缩短,更有利于大量生产具有提高产能的功效。另一方面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在经过包装后,较短的长度更能方便的收纳于衣物的口袋之中(如图7所示),方便使用者携带,因此本发明筷子卫生套管40明显具有节省材料,减少废弃物,环保,降低成本和利于大量生产的优点和功效,另一方面,具有 弹性的束套20和20a可以束紧不同粗细的筷子30,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虽然本发明已通过上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中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关 键  词:
    筷子 卫生 套管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筷子卫生套管.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18832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