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涉及一种多层式气垫床的外
部输气囊条与接头皆位于底部,具有防脱落优点的相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倘若人体因为疾病导致长期躺卧在病床上时,往往会因为人体体重
长时间压迫,造成人体与床面接触的部位因为长时间血液循环不良,而
有组织坏死的褥疮现象。为避免病人得到褥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病
人躺卧交换充气式气垫床,该种交换式气垫床中区分有可交换充气与排
气的气囊条,利用气体交换充、排气,可对病人身体达到交替且暂时不
接触的减压作用,借以降低褥疮发生的机率。
传统气垫床,以多层式结构来说,如图1与图2,包括有多层并列的
下气囊条1与多层并列的上气囊条2,该些下气囊条1由于当成底垫,因
此恒为充气状态;至于该些上气囊条2,配合外部的换气机构,会定时执
行偶数气囊条与奇数气囊条的交换充、泄气动作,借以提供躺卧上方的
人体皮肤交换释压。现有气垫床的各气囊条的接头11、20、21与输气囊
条12、22,为方便组装与碍于结构现状,都是设置在侧边,但是当该些
上气囊条2进行轮流泄气作用时,该些位于侧边恒高的输气囊条22与接
头21往往无法跟随消气的气囊条降低高度而形成悬空状态,如此一来,
若有人体或看护坐在床缘不小心压到或碰触,接头21或输气囊条22便
常有脱离接头20的现象,有业者为避免脱落,还在接合处绑束带或上胶,
如此不但耗时费工,日后维修拆解更是麻烦;再者,悬空现像也会造成
输气囊条22拉扯,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结构破损,极不理想;更特别是该
侧接式接头21在气囊条进行交换进、排气时,极易造成彼此间结构的压
迫和磨擦,长期下来,接头21或气囊结构都会产生破损,减短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发明人基于从事气垫床相关产业已数十年,前后也有数
十件国内外专利的申请与取得经验,特再研发出本发明,期能以一种全
新的输气囊条概念,使气垫床的进气与输气囊条设计更为理想,改善现
有缺点。
发明内容
为改善现有多层式气垫床因侧边输气囊条造成交换气时悬空现像的
缺点,本发明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将该气垫
床的进气与输气囊条改以设计于气垫床底部;借此,上气囊条于执行交
换气作业时,输气囊条与接头不会有悬空的现象,即能获致改善现有因
悬空造成脱落或结构受损的目的。
本发明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其次要目的在于:借助将该气
垫床的进气与输气囊条改以设计于气垫床底部,能获致气垫床侧面都没
有杂乱输气囊条与接头的困扰,借以提升美观度。
为达成上述将该气垫床的进气与输气囊条改以设计于气垫床底部的
目的,该下气囊条很容易设计,只要在下气囊条底部设置入气部就能达
成,但该上气囊条因位于下气囊条上层,如何达成上气囊条也能与位于
下气囊条底部的输气囊条形成输气关系,实有难度。发明人苦思的后终
有解决的方案,于该下气囊条中,设置有一纵向的输气管,也即囊中管
的概念,借此,底部输气囊条的气体即能通过该囊中管穿越该下气囊条
后送至上气囊条内部。缘是,本发明具体的内容为:该气垫床是由多层
并列的下气囊条与多层并列的上气囊条所组成,该些下气囊条位于该些
上气囊条下方。其中,该各下气囊条设置有一入气部,该各下气囊条结
构中设置有一输气管,该输气管底部为一进气部,用以连接外部输气囊
条,该输气管另一相对端的顶部为一输气部,该输气部位于该上气囊条
的底部,该输气管与该上气囊条的内部呈连通关系。借此,外部输气囊
条的气体,部份经由该入气部进入该下气囊条,部份气体经由进气部、
输气管经输气部进入该上气囊条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气垫床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现有气垫床进行交换气时部份输气囊条与接头形成悬空状态
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输气示意图。
1 下气囊条
11 接头
12 输气囊条
2 上气囊条
20 接头
21 接头
22 输气囊条
3 下气囊条
31 入气部
32 输气囊条
4 上气囊条
5 输气管
51 进气部
52 输气部
53 输气囊条
具体实施方式
兹谨就本发明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的结构组成,及其所产生
的功效,配合图式,举一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本发明的多层气垫床的囊内输气结构,该
气垫床与现有相同,是由多层并列的下气囊条3与多层并列的上气囊条4
所组成,该些下气囊条3位于该些上气囊条4下方。其中,该各下气囊
条3设置有一入气部31,该各下气囊条3结构中设置有一输气管5,该
输气管5底部为一进气部51,用以连接外部输气囊条53,该输气管5另
一相对端的顶部为一输气部52,该输气部位于该上气囊条4的底部,该
输气管5与该上气囊条4的内部呈连通关系。
如图4,本发明实施时,外部输气囊条32的气体,经由该入气部31
进入该下气囊条3;另外部输气囊条53的气体,经由进气部51、输气管
5经输气部52,即能穿越该下气囊条3进入该上气囊条4内部,如此一
来,不论该上气囊条4如何进行交换气的泄气动作,都与进气部51、输
气管5或输气囊条53没有干涉,能有效解决上述现有缺失。
本发明虽借助前述实施例来描述,但仍可变化其形态与细节,于不
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而达成,并由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可了解。前述本发
明的较佳实施例,仅是藉本发明原理可以具体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
以此为限制,应依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