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pdf

  • 上传人:le****a
  • 文档编号:5142710
  • 上传时间:2018-12-19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455.7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128059.4

    申请日:

    2016.12.09

    公开号:

    CN106578029A

    公开日:

    2017.04.26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23B 7/16申请日:20161209|||公开

    IPC分类号:

    A23B7/16

    主分类号:

    A23B7/16

    申请人:

    广州聚禅现代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510507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沙太南路85号503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所述方法为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菌于0.8~1.2%的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2~6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将桑黄多糖溶液熏蒸于荔枝菌表面保鲜的方法。本发明又公开了桑黄多糖溶液的提取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降低荔枝菌呼吸强度、抑制其多酚氧化酶活性、减少内部水分蒸发,延缓衰老,成本低,保鲜时间长;同时桑黄多糖营养价值高,具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涂膜于荔枝菌表面,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天然环保。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把采收的荔枝
    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菌于0.8~1.2%的桑黄
    多糖溶液中浸泡2~6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
    桑黄多糖溶液还含有有机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
    桑黄多糖溶液所含有机酸为植酸、柠檬酸、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N-乙酰半胱氨酸、L-半胱
    氨酸或谷胱甘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
    桑黄多糖溶液所含植酸的浓度为0.05~0.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
    桑黄多糖溶液所含N-乙酰半胱氨酸的浓度为12~16ml/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
    桑黄多糖溶液还可熏蒸于荔枝菌表面,所述熏蒸方法为在室温条件下将荔枝菌置于相对湿
    度为70~80%的密闭室,熏蒸10~16h,结束后通风干燥,无菌保鲜袋分装,4℃保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的提取方法为:取桑黄子实体,粉碎,用5~7倍体积的95%乙醇浸
    提,过夜脱脂,过滤,浸提残渣用10~13倍沸水提取3~5h,收集滤液,提取2~4次,合并滤
    液,浓缩,离心,去除沉淀。滤液在搅拌下缓缓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25%,静置过夜,
    离心。上清液继续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50%,静置过夜,离心,即得粗多糖。

    说明书

    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野生菌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
    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菌(Litchi chinensis Bacterium)为生长在广东地区荔枝林潮湿白蚁窝上
    的一种野生食用菌,一柄肥壮的荔枝菌,略呈纺锤形状,长达10~20厘米,菌尖似一把收紧
    的小雨伞,色泽洁白、肉质细嫩、口感清香,味道极其鲜甜。然而,因荔枝菌生长在高温季节,
    子实体组织脆嫩,含水量大,呼吸、蒸腾作用强,表面无保护结构,不及时采摘及采后物流过
    程中均易开伞,发生老化、枯萎、变色、变质和变味,甚至出现粘化、腐烂等现象,失去原有的
    色、香、味、形及水分,严重影响其鲜度,降低其原有的营养价值。因此,开发荔枝菌采后保鲜
    技术是维持荔枝菌“原汁原味”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鲜荔枝菌推广食用的迫切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
    保鲜荔枝菌的方法,旨在通过桑黄多糖良好的成膜性、阻气性,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保
    健功能,而在荔枝菌表面形成一层可食性涂膜剂,达到降低呼吸强度、抑制多酚氧化酶活
    性、减少内部水分蒸发的作用,延缓衰老,实现荔枝菌的保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所述方法为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
    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菌于0.8~1.2%的桑黄多糖溶液
    中浸泡2~6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藏。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还含有有机酸。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所含有机酸为植酸、柠檬酸、抗坏血
    酸、异抗坏血酸、N-乙酰半胱氨酸、L-半胱氨酸或谷胱甘肽。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所含植酸的浓度为0.05~0.15%。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所含N-乙酰半胱氨酸的浓度为12~
    16ml/L。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还可熏蒸于荔枝菌表面,所述熏蒸方
    法为在室温条件下将荔枝菌置于相对湿度为70~80%的密闭室,熏蒸10~16h,结束后通风
    干燥,无菌保鲜袋分装,4℃保藏。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的提取方法为:取桑黄子实体,粉碎,
    用5~7倍体积的95%乙醇浸提,过夜脱脂,过滤,浸提残渣用10~13倍沸水提取3~5h,收集
    滤液,提取2~4次,合并滤液,浓缩,离心,去除沉淀。滤液在搅拌下缓缓加入75%乙醇,至乙
    醇浓度达25%,静置过夜,离心。上清液继续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50%,静置过夜,离
    心,即得粗多糖。

    涂膜保鲜是以天然糖类、蛋白质、油脂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对食用菌表面喷雾、
    浸渍等方法涂覆,经干燥后形成一层不易察觉的透明坯膜(可食膜),防止水分蒸发,对食用
    菌起到防腐保鲜效果的一种贮藏保鲜的方法。

    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天然多糖有许多优势,良好的成膜性、阻气性,目前在果蔬、肉
    制品、水产品保鲜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具有防菌、防虫和无化
    学残留的优点。

    桑黄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主要活性成分为桑黄多糖。桑黄中多糖类物质主要
    以多糖、糖蛋白及糖苷的形式存在,其单糖成分主要有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
    鼠李糖组成,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桑黄多糖具有
    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

    本发明利用桑黄多糖的生物黏合特性,通过在荔枝菌表面形成一层无色透明薄
    膜,一方面桑黄多糖涂膜降低了子实体水分的蒸发,减少了失重率;另一方面由于桑黄多糖
    涂膜对不同气体分子的透气性能的差别,形成了微调环境,从而抑制了子实体的呼吸代谢
    强度,减少了消耗,保持了子实体的硬度。桑黄多糖涂膜中的多糖分子大多呈无定形结构,
    相互作用形成了致密的网状结构,使得多糖膜具有极好的阻气性,形成单子实体微环境气
    调,使鲜菇内部CO2的浓度增加,O2含量降低,代谢水平下降,水分散失减少,而延长了荔枝菌
    的保鲜期。另外,荔枝菌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与多酚物质的氧化密切相关。桑黄
    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具有去除荔枝菌子实体中活性氧、抑制子实体褐变的功效,还可起到抑
    菌调高VC含量、延长贮藏期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桑黄多糖良好的成膜性、阻气性,在
    荔枝菌表面形成一层可食性涂膜剂,达到降低呼吸强度、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减少内部水
    分蒸发的作用,延缓衰老,实现荔枝菌的保鲜,成本低,保鲜时间长;同时桑黄多糖营养价值
    高,具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涂膜于荔枝菌表面,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
    用,天然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
    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取桑黄子实体,粉碎,用5倍体积的95%乙醇浸提,过夜脱脂,过滤,浸提残渣用10
    倍沸水提取3h,收集滤液,提取2次,合并滤液,浓缩,离心,去除沉淀。滤液在搅拌下缓缓加
    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25%,静置过夜,离心。上清液继续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
    50%,静置过夜,离心,即得粗多糖。

    实施例2

    取桑黄子实体,粉碎,用6倍体积的95%乙醇浸提,过夜脱脂,过滤,浸提残渣用13
    倍沸水提取5h,收集滤液,提取4次,合并滤液,浓缩,离心,去除沉淀。滤液在搅拌下缓缓加
    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25%,静置过夜,离心。上清液继续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
    50%,静置过夜,离心,即得粗多糖。

    实施例3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中桑黄多糖溶液的提取方法为:取桑黄子实体,粉碎,
    用7倍体积的95%乙醇浸提,过夜脱脂,过滤,浸提残渣用11.5倍沸水提取4h,收集滤液,提
    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离心,去除沉淀。滤液在搅拌下缓缓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
    25%,静置过夜,离心。上清液继续加入75%乙醇至乙醇浓度达50%,静置过夜,离心,即得
    粗多糖。

    实施例4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0.8%的实施例1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4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0.15%植酸。

    实施例5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1.0%的实施例2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2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0.05植酸。

    实施例6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1.2%的实施例3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6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0.1%植酸。

    实施例7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0.8%的实施例1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2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14ml/L的N-乙酰半胱氨酸。

    实施例8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1.2%的实施例2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4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12ml/L的N-乙酰半胱氨酸。

    实施例9

    把采收的荔枝菌进行分级,挑取成熟度、大小一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荔枝
    菌于1.0%的实施例3所得桑黄多糖溶液中浸泡6min,冷风风干至表面被膜干燥成形,4℃保
    藏,所述桑黄多糖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16ml/L的N-乙酰半胱氨酸。

    实施例10

    在室温条件下将荔枝菌置于相对湿度为70%的密闭室,将实施例1所得桑黄糖溶
    液熏蒸13h,结束后通风干燥,无菌保鲜袋分装,4℃保藏。

    实施例11

    在室温条件下将荔枝菌置于相对湿度为75%的密闭室,将实施例2所得桑黄糖溶
    液熏蒸10h,结束后通风干燥,无菌保鲜袋分装,4℃保藏。

    实施例12

    在室温条件下将荔枝菌置于相对湿度为80%的密闭室,将实施例3所得桑黄糖溶
    液熏蒸16h,结束后通风干燥,无菌保鲜袋分装,4℃保藏。

    1.桑黄多糖对荔枝菌呼吸强度的影响

    采用碱液吸收法每2d测量实施例4~12荔枝菌保藏期间的呼吸强度,直到保藏期
    达20d,对照组除不用桑黄多糖处理外,保藏条件均与实施例4~12相同,结果见表1,—表示
    菌体已严重褐化、腐烂。

    表1桑黄多糖对荔枝菌呼吸强度的影响



    从表1可知实施例4~12荔枝菌在4℃保藏10d时出现1次呼吸高峰,但最高呼吸强
    度低于0.056mg CO2/(kg·h),而对照组在保藏2d时呼吸强度就达到0.056mg CO2/(kg·h),
    保藏8d时菌体已开始严重褐化、腐烂,而实施例4~12荔枝菌在4℃保藏20d时呼吸强度仍在
    0.078mg CO2/(kg·h),由此可确定荔枝菌属于呼吸跃变型产品,桑黄多糖的涂膜可显著抑
    制保藏期间荔枝菌的呼吸强度,延长荔枝菌的保藏期间。

    2.桑黄多糖对荔枝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采用邻苯二酚比色法,单位为0.01ΔA420/(g·min)每2d测量实施例4~12荔枝菌
    保藏期间的PPO的活性,直到保藏期达20d,对照组除不用桑黄多糖处理外,保藏条件均与实
    施例4~12相同,结果见表2。

    表2桑黄多糖对荔枝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从表2可知荔枝菌对照组在未严重褐化、腐烂前PPO活性显著高于实施例4~12荔
    枝菌的PPO活性,保藏8d时PPO活性差异高达0.0074ΔA420/(g·min),实施例4~12荔枝菌
    PPO活性在保藏14d时达最低值[小于0.0046ΔA420/(g·min)],即便在保藏20d时实施例4~
    12荔枝菌PPO活性最高也仅达到0.0068ΔA420/(g·min),由此可见,桑黄多糖能显著抑制荔
    枝菌采后褐变。

    显然,上述12个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
    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
    式,都属于本方面所保护的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利用 多糖 保鲜 荔枝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利用桑黄多糖涂膜保鲜荔枝菌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14271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