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及方法.pdf

  • 上传人:柴****2
  • 文档编号:5121727
  • 上传时间:2018-12-17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801.2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45899.2

    申请日:

    2017.01.22

    公开号:

    CN106798639A

    公开日:

    2017.06.06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H 39/06申请日:20170122|||公开

    IPC分类号:

    A61H39/06; A61H9/00; A61M1/00

    主分类号:

    A61H39/06

    申请人:

    蚌埠医学院

    发明人:

    李艳; 张晓东; 张亚东; 张静; 谢晖; 王松; 李田天

    地址:

    233030 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26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代理人:

    韩晓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和方法,采用燃烧艾柱或艾条这一传统中医艾灸方法充分发挥了艾草的生物物理特性及药理作用,其医疗效果是电灸艾罐装置所不能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所倡导的燃烧艾条或艾柱需要空气与负压拔罐不能进气之间的矛盾;艾条或艾柱燃烧产生的生成物、热量及光辐射在呼吸腔体作用下能够直接亲和隆起的肌肤,故处在负压位隆起状的肌肤更加有效的吸收有益生成物,使得拔罐理疗效果显著;艾灸的同时,在控压囊的作用下拔罐腔体内能够始终维持在稳定的负压状态,这是其他相关发明专利所忽略的重点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室、外罐体、动力室、
    呼吸腔体、控压囊和拔罐腔体,所述拔罐腔体、外罐体、燃烧室由下到上顺序密封连接;呼吸
    腔体和控压囊设置在外罐体内;按压囊为环形结构,设置在呼吸腔体和外罐体的内壁之间;
    动力室安装在外罐体的一侧,用于控制呼吸腔体的进气和出气;所述呼吸腔体包括腔壳、进
    气装置和出气装置;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的打开与闭合均由动力室控制,进气装置和出气
    装置能够在除同时打开以外的打开或闭合状态下切换,用于将燃烧室与拔罐腔体连通并同
    时维持拔罐腔体的负压状态;所述控压囊为折叠式弹性结构,其对应动力室的一侧由下至
    上开设竖向长槽,其侧面下部设有带密封盖的排气孔嘴,排气孔嘴伸至外罐体外部,控压囊
    底面设有通气孔嘴,顶面设置一圈加强条块,条块上对应连接两个滑动按钮,所述滑动按钮
    伸出外罐体,并能够沿外罐体上下滑动;所述拔罐腔体的底口设置一圈粘结硅胶膜,顶口设
    置连接座,连接座上设有三个连接孔嘴分别与按压囊底部的三个通气孔嘴连接,且在连接
    孔嘴端部内设有进气限制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装
    置设置于腔壳的顶端,出气装置设置于腔壳的底端,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分别由固定盖和
    旋转片组成,固定盖与腔壳固连,旋转片设置于固定盖的内侧,并分别固连于一竖向转杆的
    两端,竖向转杆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室连接;所述固定盖与旋转片上均以其各自中心点为
    顶点向边缘开设大小相同的扇状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的角度不大于90度,所述两个固定盖
    上的通气口之间的水平夹角为单个通气口的角度的2倍或2以上的整数倍;所述旋转片上的
    通气口上、下对应设置或错开设置,当错开设置时,它们位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除两个固
    定盖通气口之间的夹角度数以外的单个通气口角度的整数倍,当进气装置的旋转片上的通
    气口和固定盖上的通气口重合时,形成进气口;当出气装置的旋转片上的通气口和固定盖
    上的通气口重合时,形成出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
    气口皆为小于四分之一旋转片的扇形结构,初始安装时,进气装置固定盖上的通气口与出
    气装置固定盖上的通气口在水平面上的夹角为180度,进气装置和旋转装置旋转片上的通
    气口上下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
    壳为非热传导材料,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及旋转片皆为透明状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
    向转杆上连接有微型四叶扇,微型四叶扇吹风面背离进气装置的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
    力室内置旋转发条以及动力杆,发条缠绕在动力杆外部,一端与动力杆连接,另一端与动力
    室壁连接;动力杆的一端位于动力室的外部并连接有操作手柄,另一端依次穿过外罐体、控
    压囊和呼吸腔体并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安装于竖向转杆上的从动齿轮啮合,
    组成传动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
    气限制阀由一个固定半舌与一个活动口舌构成,两者皆为半圆形,且两者的直边一侧通过
    活动轴铰接,活动口舌能够相对于固定半舌向上转动,形成单向排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
    罐体上分别对应排气孔嘴、滑块按钮预留孔和滑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
    烧室顶部开口,并由开口处向下悬挂用于放置艾条或艾柱的支架,支架底部设置拦灰网;燃
    烧室室壁周向均布通风口,所述燃烧支架位于进气装置上的进气口的正上方。
    10.采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
    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呼吸腔体与拔罐腔体为一个整体,在外力作用下,当呼吸腔体
    进气装置打开时,出气装置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当出气装置打开时进气装置也始终处于闭
    合状态,此种情况便能保证呼吸腔体与拔罐腔体组合的这一整体始终持续处于密封的状
    态;当进气装置打开、出气装置闭合时,艾条或艾柱燃烧产生物及热量在微型扇作用下进入
    呼吸腔体内,当出气装置打开、进气装置闭合时,由于拔罐腔体内的压强低于呼吸腔体内压
    强以及微型四叶扇风吹所引起的对流作用,燃烧产生物及热量将进入拔罐腔体内,与此同
    时,控压囊的变形恢复作用,迫使拔罐腔体内的压强同时同步保持原先的水平;在治疗过程
    中,通过观察滑动按钮在滑槽内上升的位置判断控压囊变形恢复程度,如需要相对较长时
    间的治疗就需要再一次放空控压囊内的气体,使控压囊成紧缩状,再堵塞密封盖,故控压囊
    将始终具备变形恢复能力,进而使得拔罐腔体内的压强始终保持在稳定的负压状态;呼吸
    腔体为非热传导材料,减少热量损失,而进气装置与出气装置透明材质,也满足了艾条或艾
    柱燃烧发出的光辐射能够作用到肌肤表面。

    说明书

    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中医保健与医疗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
    艾灸拔罐装置及方法,可以同步进行艾灸与拔罐治疗。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生保健, 艾灸、
    拔罐这两种中医传统疗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
    柱,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
    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其治疗的机理主要为药物渗透和光、热刺激作用于人体
    的经络腧穴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拔罐是指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
    压,使罐或筒吸附于体表腧穴部位或病变部位皮肤上,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产生刺激以
    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技术方法,其作用机制为负压引起的拔罐局部组织结
    构特异性变化。

    围绕同步艾灸与拔罐方面的专利主要有:CN105411839A一种艾灸拔罐器、
    CN104983563A一种组合式艾火拔罐器、CN205411755U一种在拔罐的同时可以进行艾灸、药
    物渗透、针刺的手拧拔罐装置等。分析发现,CN105411839A与CN104983563A并没有真正意义
    上同步进行艾灸和拔罐,丢失了部分传统艾灸所具备的实质性功能,如艾条或艾柱燃烧的
    热量、光辐射及其只有燃烧后才能挥发的生成物就难以结合拔罐发挥疗效;对比专利
    CN205411755U,所述“当拔罐处于真空负压状态时,空心圆柱体的B端与罐体内隆起的皮肤
    完全密封”,或许存在一定的实践不可行性,即便实践中可以实现,就需要“空心圆柱体的B
    端”给予皮肤较大的挤压力,结合其所表述“它通过手拧产生真空负压,使罐体吸附在皮肤
    上”,可以推断假如其密封性能够成立,处于“罐体”与“圆柱体的B端”之间的皮肤将会处于
    严重的挤压状态,造成此处肌肤内的血液循环不畅通,隔断待治疗处的肌肤内的血液与周
    围循环流动,不仅使得艾灸及药物渗透效果大打折扣,还将导致受者难以承受长时间治疗
    过程,同时,其所述“罐体内皮肤通过空心圆柱体的端A及端B裸露在罐体外部”这一点来对
    比传统拔火罐理疗理念,并不符合拔火罐要求肌肤处于负压内,而该专利却又让肌肤又暴
    露在正常气压内,是与拔罐负压要求相冲突的。综合上述专利,虽然每个专利的确能够有效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一种既不丢弃中医传统艾灸和拔火罐的优点,又能将二者合理结合
    的装置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电灸艾罐是使用电加热艾片方式
    在负压罐内灸,抛弃了传统艾灸的优点,是很多学者并不提倡的方法,也是与本发明专利所
    倡导的思想相悖的,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
    装置及方法,其目的是在拔罐的同时能够同步进行艾灸,且此过程中,罐内压强始终维持在
    负压状态,即拔罐处的肌肤处于隆起状,艾条或艾柱的燃烧热量及燃烧生成物以一种比拟
    呼吸的方式直接与肌肤相亲和,同时也能满足艾燃烧的光辐射作用到肌肤表面。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包括燃烧
    室、外罐体、动力室、呼吸腔体、控压囊和拔罐腔体,所述拔罐腔体、外罐体、燃烧室由下到上
    顺序密封连接;呼吸腔体和控压囊设置在外罐体内;按压囊为环形结构,设置在呼吸腔体和
    外罐体的内壁之间;动力室安装在外罐体的一侧,用于控制呼吸腔体的进气和出气;所述呼
    吸腔体包括腔壳、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的打开与闭合均由动力室控
    制,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能够在除同时打开以外的打开或闭合状态下切换,用于将燃烧室
    与拔罐腔体连通并同时维持拔罐腔体的负压状态;所述控压囊为折叠式弹性结构,其对应
    动力室的一侧由下至上开设竖向长槽,其侧面下部设有带密封盖的排气孔嘴,排气孔嘴伸
    至外罐体外部,控压囊底面设有通气孔嘴,顶面设置一圈加强条块,条块上对应连接两个滑
    动按钮,所述滑动按钮伸出外罐体,并能够沿外罐体上下滑动;所述拔罐腔体的底口设置一
    圈粘结硅胶膜,顶口设置连接座,连接座上设有三个连接孔嘴分别与按压囊底部的三个通
    气孔嘴连接,且在连接孔嘴端部内设有进气限制阀。

    所述进气装置设置于腔壳的顶端,出气装置设置于腔壳的底端,进气装置和出气
    装置分别由固定盖和旋转片组成,固定盖与腔壳固连,旋转片设置于固定盖的内侧,并分别
    固连于一竖向转杆的两端,竖向转杆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室连接;所述固定盖与旋转片上
    均以其各自中心点为顶点向边缘开设大小相同的扇状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的角度不大于90
    度,所述两个固定盖上的通气口之间的水平夹角为单个通气口的角度的2倍或2以上的整数
    倍;所述旋转片上的通气口上、下对应设置或错开设置,当错开设置时,它们位于水平面之
    间的夹角为除两个固定盖通气口之间的夹角度数以外的单个通气口角度的整数倍,当进气
    装置的旋转片上的通气口和固定盖上的通气口重合时,形成进气口;当出气装置的旋转片
    上的通气口和固定盖上的通气口重合时,形成出气口。

    所述通气口皆为小于四分之一旋转片的扇形结构,初始安装时,进气装置固定盖
    上的通气口与出气装置固定盖上的通气口在水平面上的夹角为180度,进气装置和旋转装
    置旋转片上的通气口上下重合设置。

    所述腔壳为非热传导材料,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及旋转片皆为透明状材质。

    所述竖向转杆上连接有微型四叶扇,微型四叶扇吹风面背离进气装置的进气口。

    所述动力室内置旋转发条以及动力杆,发条缠绕在动力杆外部,一端与动力杆连
    接,另一端与动力室壁连接;动力杆的一端位于动力室的外部并连接有操作手柄,另一端依
    次穿过外罐体、控压囊和呼吸腔体并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安装于竖向转杆上
    的从动齿轮啮合,组成传动装置。通过操作手柄使动力杆转动,发条收紧蓄力,松开后,动力
    杆回转复位,从而使呼吸腔体回复至原状态,方便下一次操作。

    所述进气限制阀由一个固定半舌与一个活动口舌构成,两者皆为半圆形,且两者
    的直边一侧通过活动轴铰接,活动口舌能够相对于固定半舌向上转动,形成单向排气阀

    所述外罐体上分别对应排气孔嘴、滑块按钮预留孔和滑槽。

    所述燃烧室顶部开口,并由开口处向下悬挂用于放置艾条或艾柱的支架,支架底
    部设置拦灰网;燃烧室室壁周向均布通风口,所述燃烧支架位于进气装置上的进气口的正
    上方。

    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的工作原理为:呼吸腔体与拔罐腔体为一个整
    体,在外力作用下,当呼吸腔体进气装置打开时,出气装置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当出气装置
    打开时进气装置也始终处于闭合状态,此种情况便能保证呼吸腔体与拔罐腔体组合的这一
    整体始终持续处于密封的状态;当进气装置打开、出气装置闭合时,艾条或艾柱燃烧产生物
    及热量在微型扇作用下进入呼吸腔体内,当出气装置打开、进气装置闭合时,由于拔罐腔体
    内的压强低于呼吸腔体内压强以及微型四叶扇风吹所引起的对流作用,燃烧产生物及热量
    将进入拔罐腔体内,与此同时,控压囊的变形恢复作用,迫使拔罐腔体内的压强同时同步保
    持原先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滑动按钮在滑槽内上升的位置判断控压囊变形恢
    复程度,如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治疗就需要再一次放空控压囊内的气体,使控压囊成紧缩
    状,再堵塞密封盖,故控压囊将始终具备变形恢复能力,进而使得拔罐腔体内的压强始终保
    持在稳定的负压状态;呼吸腔体为非热传导材料,减少热量损失,而进气装置与出气装置透
    明材质,也满足了艾条或艾柱燃烧发出的光辐射能够作用到肌肤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艾灸采用传统燃
    烧艾条或艾柱医疗的机理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本发明充分发扬传统中医艾灸医疗机
    理的特性,有效结合拔罐理疗理念,实质性得实现了艾灸与拔罐同步进行,与现有技术相比
    其积极有益效果具体为:采用燃烧艾条或艾柱这一传统中医艾灸方法充分发挥了艾草的
    生物物理特性及药理作用,其医疗效果是电灸艾罐装置所不能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中医所倡导的燃烧艾条或艾柱需要空气与负压拔罐不能进气之间的矛盾;艾条或艾
    柱燃烧产生的生成物、热量及光辐射在呼吸腔体作用下能够直接亲和隆起的肌肤,故处在
    负压位隆起状的肌肤更加有效的吸收有益生成物,使得拔罐理疗效果显著;艾灸的同时,
    在控压囊的作用下拔罐腔体内能够始终维持在稳定的负压状态,这是其他相关发明专利所
    忽略的重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呼吸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进气装置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出气装置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方位说明图。

    图6为控压囊结构示意图。

    图7为拔罐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连接孔嘴进气限制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烧室,2.外罐体,3.动力室,301.动力杆,4.呼吸腔体,401.进气装置,
    4011.通气口,4012.通气口,4013.旋转片,4014.硅胶材质,4015.固定盖体,402.出气装置,
    4021.通气口,4022.通气口,4023.旋转片,4024.硅胶材质,4025.固定盖体,403.微型四叶
    扇,404.从动齿轮,405.主动齿轮,406.从动杆,407.腔壳,5.控压囊,501.加强条块,502.滑
    动按钮,503.排气孔嘴,504.密封盖,505.通气孔嘴,6.拔罐腔体,601.连接孔嘴,6011.固定
    半舌,6012.活动口舌,6013.活动转轴,602.连接座,7.滑槽,8.滑动按钮,9.通风窗口,10.
    支架,11.拦灰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及方法进一步详
    细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由燃烧室1、外罐体2、
    动力室3、呼吸腔体4、控压囊5、拔罐腔体6构成,其中燃烧室1安装在外罐体2的上部,动力室
    3安装在外罐体2的一侧,并通过动力杆301与呼吸腔体4密封转动衔接,进而控制呼吸腔体4
    的运行,呼吸腔体4内置于外罐体2的内部,其上部紧邻燃烧室1,下部与拔罐腔体6密封连
    接,拔罐腔体6通过连接座602与外罐体2固连在一起,而控压囊5则位于呼吸腔体4和外罐体
    2之间的空腔内,并与拔罐腔体6相连通;在燃烧室1的周边设有通风窗口9,内置燃烧支架
    10,用于适时调节艾柱的高度,在艾柱支架的底端设有拦灰网11,且燃烧支架10位于进气口
    的正上方。

    如图2所示,呼吸腔体4由腔壳407、进气装置401、出气装置402及从动杆406构成,
    其中进气装置401与出气装置402皆由固定盖体4015、4025和旋转片4013、4023构成,腔壳
    407为非热传导材料,进气装置401、出气装置402皆为透明状材质,不遮光,传播燃烧光辐
    射。而进气装置401与出气装置402的固定盖体4015、4025分别固连于腔壳407的上端面和下
    端面,旋转片4013、4023分别与从动杆406固连,并能够相对于固定盖体4015、4025的内缘转
    动,旋转片4013、4023和固定盖体4015、4025之间分别由硅胶材质4014、4024密封,防止漏
    气。在从动杆406的中部设有从动齿轮404用于和动力杆301一端的主动齿轮405咬合,从动
    杆406上还安装一个微型四叶扇403,其吹风面背离进气装置401的进气口。

    如图3~4所示,进气装置401的固定盖体4015和旋转片4013上分别设有通气口
    4011、4012,当两者重合时形成进气口;出气装置402的固定盖体4025和旋转4023上分别设
    有通气口4021、4022,当两者重合时形成出气口,但是进气口和出气口不能够同时形成,从
    而保证拔拔罐腔体6内的负压能够处于控压囊5的控制范围内。如图所示,上述通气口4011、
    4012、4021、4022均为四分之一圆状,且都比旋转片的四分之一圆稍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
    求,将通气口4011、4012、4021、4022设置为六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圆状,只要保护进气口和出
    气口不同时打开即可。

    为了满足进气口和出气口不同时打开这一条件,在通气口4011、4012、4021、4022
    的排布和设置上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固定盖体4015、4025与旋转片4013、4023上均以其各自
    中心点为顶点向边缘开设大小相同的扇状通气口4011、4012、4021、4022,所述各通气口
    4011、4012、4021、4022的角度不大于90度,所述两个固定盖体4015、4025上的通气口4011、
    4021之间的水平夹角为单个通气口的角度的2倍或2以上的整数倍;所述旋转片4013、4023
    上的通气口4012、4022上、下对应设置或错开设置,当错开设置时,它们位于水平面之间的
    夹角为除固定盖体4015、4025的通气口4011和4021之间的夹角度数以外的单个通气口角度
    的整数倍,当进气装置401的旋转片4013上的通气口4012和固定盖体4015上的通气口4011
    重合时,形成进气口;当出气装置402的旋转片4023上的通气口4022和固定盖体4025上的通
    气口4021重合时,形成出气口。

    当通气口采用四分之一圆状时,其具体排布形态如图3-5所示,进气装置401固定
    盖4015上的通气口4011位于一四相位,旋转片4013上的通气口4012位于三四相位,出气装
    置402的固定盖体4025上的通气口4021位于二三相位,旋转片4023上的通气口4022位于三
    四相位。当从动杆406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旋转片4013、4023同步转动:旋转片4013、4023运
    行0~1/4周时,通气口4011、4012重合形成进气口,进气装置401打开,出气装置402闭合;运
    行1/4~2/4周时,进气装置401和出气装置402均处于闭合状态;运行2/4~3/4周时,通气口
    4021、4022重合形成出气口,出气装置402打开,进气装置401处于闭合状态;运行3/4~4/4周
    时,进气装置401和出气装置402均闭合;然后进行重复的下一个循环继续运行。通过上述分
    析,可知当进气装置401处于打开状态,出气装置402处于闭合状态时,因进气口临近燃烧支
    架,即紧邻燃烧的艾柱或艾条,同时在微型四叶扇403背部面吸风作用下,艾条或艾柱燃烧
    产生物及热量进入呼吸腔体4内;当出气装置402打开、进气装置401闭合时,由于拔罐腔体6
    内的压强低于呼吸腔体4内压强以及微型四叶扇403风吹所引起的对流作用,燃烧产生物及
    热量将进入拔罐腔体6内,与此同时,控压囊5的变形恢复作用,迫使拔罐腔体6内的压强同
    时同步保持原先的水平。

    如图6所示,控压囊5为折叠状具有较好的按压弹性恢复能力,其底部侧面设有带
    密封盖504的排气孔嘴503,露出外罐体2,底部面设有通气孔嘴505,顶面与一加强条块501
    相固连,且两个滑动按钮502与加强条块501固连,两个滑动按钮502分别处在外罐体2两侧
    的滑槽7内。

    如图7所示,拔罐腔体6的底口设置一圈粘结硅胶膜,其腔体顶口设有连接座602,
    连接座602上设有三个连接孔嘴601,分别与按压囊5底部的三个通气孔嘴505连接,且在连
    接孔嘴601内设有进气限制阀。

    如图8所示,其中进气限制阀由一个固定半舌6011与一个活动口舌6012构成,两者
    皆为半圆形,且两者的直边一侧通过活动轴6013铰接,活动口舌6012能够相对于固定半舌
    6011向上转动,形成单向排气阀。当拔罐腔体6内的气体经连接孔嘴601向外排气时,气体很
    容易把活动口舌6012冲开形成通路,但是当控压囊5内的气体若要经连接孔嘴601向拔罐腔
    体6内进气时,活动口舌6012便会被固定半舌6011挡住封闭连接孔嘴601的通道,所以气体
    无法进入拔罐腔体6内。

    进一步,就本发明的控压囊5与拔罐腔体6及呼吸腔体4结合运行时的工作原理详
    细说明:控压囊5底部设有三个通气孔嘴505分别与拔罐腔体6上的三个连接孔嘴601套连,
    未按压时,折叠状的控压囊5内部是空心腔充满常压空气,其保持原状;由于连接孔嘴601端
    部内设有进气限制阀,气体只能从拔罐腔体6内出而不能进入,故当按压控压囊5使其紧缩,
    同时打开排气孔嘴503上的密封盖504,其腔内的气体只能顺着排气孔嘴503排出,然后再用
    密封盖504堵住排气孔嘴503;因控压囊5具有较强的按压弹性恢复能力,当拔罐腔体6的腔
    口与肌肤贴合形成密闭空间时,控压囊5能够抽吸拔罐腔体6内的空气与其保持相同的负压
    状态。此处关于控压囊5与拔罐腔体6及呼吸腔体4联合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已知,当呼吸腔
    体4的进气装置401闭合,出气装置402打开时,呼吸腔体4内的正常大气压的气体便会进入
    负压位的拔罐腔体6内,此时,若没有控压囊5的作用,拔罐腔体6内的负压将会在正常气压
    的作用下逐渐升高,但是仍会处于相对的负压状态,正是因为控压囊5的变形恢复作用,将
    吸走拔罐腔体6内的气体,迫使拔罐腔体6内的压强同时同步保持原先的水平。本发明所设
    计的呼吸腔体4的体积相对拔罐腔体6的体积较小,所以每个循环需要吸入控压囊5的气体
    很少,但是控压囊5受空间限制不可能做的足够大,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滑动按钮502的
    在滑槽7内上升的位置判断控压囊5变形恢复程度,如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治疗就需要再一
    次放空控压囊5内的气体。其次,拔罐腔体6的腔口一圈粘结了一层硅胶厚膜,不仅有助于皮
    肤与腔口相贴更加密合,还将进一步舒缓腔口下压的肌肤在拔罐过程中所承受的挤压压
    力。

    根据实例,本发明使用的操作及说明:

    步骤一:施加动力,旋转动力室3的发条旋钮;

    步骤二:传统拔火罐,点燃酒精棉球放在拔罐腔体6内并快速移出燃烧棉,再迅速将拔
    罐腔体6的腔口贴合所要治疗处的肌肤;

    步骤三:打开密封盖504,压缩控压囊5,即顺着滑槽7向下推动滑动按钮502,推至滑槽7
    底部,再用密封盖504堵塞排气孔嘴503;

    步骤四:传统艾灸,点燃艾柱,插在燃烧室1内的艾柱支架上,调整适宜高度;

    步骤五:调节控压囊5,由于控压囊5体积受空间限制,治疗一段时间后,其渐近恢复至
    原状,若需要相对长久时间治疗,需要重复步骤三;

    步骤六:治疗结束后,首先移走并熄灭燃烧的艾条或艾柱,再按照取罐手法取罐。

    实现艾条或艾柱燃烧生成物及其生物物理反应同步拔罐作用在肌肤上是本发明
    专利的核心思想,通过设置呼吸腔体实现拔罐腔体内在持续负压的状态下还能够置换新鲜
    的气体并交换热量,是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相关细节不详也应为本技术领域人员公知。

    关 键  词:
    一种 持续 状态 呼吸 艾灸 罐装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持续负压状态呼吸式艾灸拔罐装置及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12172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