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光学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pdf

  • 上传人:32
  • 文档编号:4955370
  • 上传时间:2018-12-04
  • 格式:PDF
  • 页数:30
  • 大小:1.3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1091.4

    申请日:

    2009.09.04

    公开号:

    CN101713867A

    公开日:

    2010.05.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G02B26/12; G03G15/00

    主分类号:

    G02B26/12

    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田步; 白井伸弘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8.09.08 JP 2008-23003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张浩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光学扫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邻近地对置配置、并且不遮挡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而遮挡杂散光的遮光部件,遮光部件包括具有与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对置的对置面的遮光板、支承遮光板的支承板、和将支承板的下端部固定于支承部件的固定板,遮光板的对置面相对于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被倾斜地设置,并且遮光板的下部被开放。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照射激光的光源; 偏转扫描来自上述光源的激光的旋转多面镜; 遮光部件,其与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配置,并且不遮挡上述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而遮挡其他光, 上述遮光部件的与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的面被倾斜设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使可旋转地安装支承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支承部件一侧为下、相对于该支承部件配置有上述旋转多面镜的一侧为上,则上述遮光部件的对置面沿上端部靠近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且越向下方越远离上述反射面的方向倾斜。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部件包括: 具有上述对置面的遮光板; 支承上述遮光板的支承板; 将上述支承板的下端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的固定板, 上述遮光板被上述支承板悬臂状地支承,从而将上述遮光板的下部一侧开放。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部件的支承板被设置于相对于平行轴沿旋转方向错开的位置上,该平行轴经过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旋转中心,并且与向感光体表面的主扫描方向中央部照射激光时的激光照射方向平行。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从上方覆盖上述旋转多面镜整体的盖部件, 上述遮光部件包括:具有上述对置面的遮光板、和将上述遮光板支承固定于上述盖部件的支承板。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板的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一侧的面也被倾斜地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因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承受侧的上述遮光板的侧方顶端部为了降低气流的阻力被形成为很薄。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部件由不会因外力而塑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部件由反射率低的色彩的材料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部件的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漫射上述激光的表面粗糙度。
    1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

    说明书


    光学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不遮挡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而遮挡其他光的遮光部件的光学扫描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请求基于2008年9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230037号的优先权。由于言及于此,所以其所有内容包括在本申请中。

        在这种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激光扫描感光体表面的同时,控制激光的强度,将图像和文字等潜像1条主扫描线1条主扫描线地写入感光体表面,利用调色剂显影感光体表面的潜像,在感光体表面形成调色剂像,将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用光学扫描装置投射激光。该光学扫描装置具有出射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反射来自半导体激光器的激光进行偏转扫描的旋转多面镜、折射被旋转多面镜偏转扫描的激光的多个透镜,并且,将被偏转扫描的激光经由各透镜会聚投射到感光体表面上。在感光体表面上使激光沿主扫描方向反复扫描的同时,感光体表面向副扫描方向被移动,从而在感光体表面上形成潜像。

        一般而言,在从半导体激光器到感光体表面的激光光路上设有多个透镜,这些透镜中包含fθ透镜和曲面透镜等。fθ透镜将被旋转多面镜反射并以等角速度移动的激光修正为在感光体表面上等速地移动。曲面透镜将激光光束修正到副扫描方向。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光学扫描装置中,被旋转多面镜的一个反射面(镜面)反射的激光,经由多个透镜被会聚投射到感光体表面上,但此时,会有以下问题:透镜表面反射的部分光成为杂散光,再次入射到旋转多面镜。

        可是,以往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多使用6面体镜作为旋转多面镜。在6面体的旋转多面镜中,相邻的反射面相对于1个反射面的切线方向所成的角度大到60度,因此,被旋转多面镜的1个反射面反射的激光,既使在透镜表面反射并成为杂散光入射到相邻的反射面,被该反射面反射的杂散光也朝向扫描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之外的方向(即,感光体表面之外的方向),所以不必十分在意杂散光。

        但是,最近,为了增加能以相同旋转速度进行扫描的次数、实现加快向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已经改为使用8面体的旋转多面镜。这种情况下,在8面体的旋转多面镜中,相邻的反射面相对于1个反射面的切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比使用6面体时小15度,因此,在被旋转多面镜的1个反射面反射的激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并成为杂散光入射到相邻的反射面的情况下,出现了以下问题:被该反射面反射的杂散光朝向扫描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内的方向(即、感光体表面的方向),杂散光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曝光)。

        在这里,参照图11和图12,对使用8面体的旋转多面镜而导致的杂散光的问题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1表示出了这样的杂散光入射到8面体的旋转多面镜的情况。另外,图12以时间顺序表示了被1个光源照射的1个激光被8面体的旋转多面镜的1个反射面反射而被偏转扫描的情况。其中,为了易于说明,在图12中例示了以时间顺序移动的3条扫描激光L2a、L2b、L2c。

        即,入射到旋转多面镜74的1个反射面(镜面)S1地、来自光源的入射激光L1,被反射面S1反射而成为扫描激光L2(L2a、L2b、L2c),之后通过第1fθ透镜75和第2fθ透镜77而被会聚(用a、b、c表示时间顺序的聚光点)投射到感光鼓3的表面(像面)301上。另一方面,被第2fθ透镜77表面反射的激光,其一部分成为杂散光L3(L3a、L3b、L3c)入射(用a、b、c表示时间顺序的聚光点)到与旋转多面镜74的上述反射面(镜面)S1邻接的反射面(镜面)S2,被该反射面S2再次反射而成为反射激光L4(L4a、L4b、L4c、...),并且作为不要的杂散光再次通过第1fθ透镜75和第2fθ透镜77被会聚(用a’、b’、c’表示时间顺序的聚光点)到感光鼓3的表面(以下称感光体表面)301上。即,导致1个入射激光L1也在与原本的扫描位置(图12所示的感光体表面301上的聚光点a、b、c)不同的另外的扫描位置(图12所示的感光体表面301上的另外的聚光点a’、b’、c’)扫描。此时的杂散光在感光体表面301上的扫描位置,以像高计在45~50mm附近。此外,感光鼓3整体的像高(即,在感光体表面301上的有效扫描区域W0的宽度)约为220mm。

        这里,各透镜的透射率为90~95%左右,因此扫描激光L2(L2a、L2b、L2c)最多有10%左右可能作为杂散光入射到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2。这种情况下,虽然杂散光本身光量小,但是如果被会聚到感光体表面301的有效扫描区域W0内,便会对静电潜像的形成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必须遮挡杂散光至不对静电潜像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程度。因此,自目前便提出了在旋转多面体附近配置了用于遮挡杂散光的遮光部件的光学扫描装置(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特开昭62-269925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在旋转多面镜与第1fθ透镜之间邻近旋转多面镜而垂直地配置了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形成为以旋转多面镜的旋转中心为中心、且俯视图呈圆弧形的形状,并且其两端部邻近旋转多面镜的1个反射面的两端角部地配置。另外,虽然专利文献1中未记载,但是该遮光部件被垂直立设地配置于可旋转地支承旋转多面镜的支承部件上。

        这种情况下,遮光部件需要仅遮挡杂散光而不遮挡旋转多面镜的反射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所以必须尽可能邻近旋转多面镜配置。

        图13是说明遮光部件的最佳配置位置的图。

        如以图12进行的说明,被入射到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镜面)S2的杂散光L3a、L3b、L3c,随着时间经过按入射点a、b、c那样移动。这里,图13中,用实线表示的范围D是有效扫描范围(以感光体表面301的主扫描方向X的有效扫描区域W0为可能扫描的范围),该有效扫描范围D不得被遮挡。因此,为了不遮挡有效扫描范围D并且切实地遮挡杂散光,在图13中可以将遮光部件161配置于分开了W1的位置。但是,在该位置,如果旋转多面镜74旋转到图中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则旋转多面镜74的角部(邻接的反射面的边界部分)有可能接触遮光部件161,所以实际上难以配置于分开了W1的位置。

        另一方面,并不是必须对杂散光进行100%的遮挡,既使多少有些杂散光到达感光体表面301,只要其光量不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就没有问题。即,只要能遮挡50~80%左右便不会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根据这些情况,为了不遮挡有效扫描范围D并且杂散光被遮挡至不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的程度,在图13中,可以将遮光部件161配置于分开了W2的位置。如果是该位置,可以遮挡杂散光至不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的程度,并且,既使旋转多面镜74旋转,也不必担心其角部接触遮光部件161。另外,如果考虑到防止旋转多面镜74与遮光部件161接触,就可考虑在图13中将遮光部件161配置于分开了W3的位置,但是在配置到该位置的情况下,杂散光的遮光率会下降(例如、降低到30%左右),没有被遮挡而到达感光体表面301的杂散光的光量增加,因此有可能影响静电潜像的形成。另外,图13中的W2的距离是约为3~5mm左右。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邻近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地配置遮光部件(在图13中配置于分开W2的位置),则出现了以下问题:由于旋转多面镜高速旋转(具体而言约为40000rpm),邻近配置于旋转多面镜74的遮光部件161振动而产生很高的噪音。

        即、如图14(a)所示,从旋转多面镜74的旋转中心O到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的各部位的距离T不同,从旋转中心O到邻接的反射面S的边界部分、即各角部的距离T1最长,从旋转中心O到各反射面S的中心点的距离T2为最短的距离。

        另外,如果这种形状的旋转多面镜74高速旋转,则如图14(a)所示,其周边的空气随着旋转多面镜74的旋转,以向同方向画圆的方式环状旋转(图中,用箭头R表示空气流)。此外,在垂直方向看时,如图14(b)所示,该空气流动(气流)R以流向下方的方式流动,并且以沿着旋转多面镜74的支承部件60的表面向周围扩散的方式流动。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在引起这样的空气流的旋转多面镜74的附近立设了遮光部件161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的角部与遮光部件161的对置面161a对置时,遮光部件161与旋转多面镜74之间的距离T11最近,如图15(b)所示,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与遮光部件161的对置面161a以平行的方式对置时,遮光部件161与旋转多面镜74之间的距离T12最远。因此,如果旋转多面镜74高速旋转,则遮光部件161的对置面161a与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之间的距离也以与该高速旋转伴随着的周期重复靠近(距离T11)和远离(距离T12)。因此,在其间流过的空气(气流)R,根据旋转多面镜74的反射面S部分对遮光部件161的靠近和远离,重复疏密状态。此外,如图15(c)所示,如果将遮光部件161垂直地立设于支承部件60上,则遮光部件161的垂直面正面挡住要流向外侧下方的空气,因此空气流完全被阻止,遮光部件161上受到很大的空气压力。于是,上述很大的空气压力和上述气流的疏密状态的重复,成为遮光部件161振动并产生高振动声的原因。

        马达旋转声那样比较低音的振动声,对人来说并不是很刺耳的声音,但是尖锐的高振动声,对人来说是非常刺耳的声音。因此,如现有技术所述,使用在旋转多面镜附近配置了遮光部件的光学扫描装置的情况下,出现了产生高振动声而令使用者不愉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旋转多面镜的附近配置遮光部件切实地进行杂散光遮光并且能够切实地防止因配置于附近导致产生高振动声的光学扫描装置和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照射激光的光源、偏转扫描来自上述光源的激光的旋转多面镜、与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配置并且不遮挡上述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而遮挡其他光的遮光部件,其中,上述遮光部件的与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的面被倾斜地设置。

        如在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遮光部件垂直地立设于支承部件上的情况下,遮光部件的垂直面完全挡住要流向外侧下方的空气,因此,导致气流的流动被完全阻止,而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倾斜地设置遮光部件的与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的对置面,从而,气流沿该倾斜面流动而不会完全被阻止,所以不会对遮光部件施加很大的空气压力。因此,既使在遮光部件与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之间产生了空气的疏密状态,也由于对遮光部件的空气压力被降低,因此能够减轻遮光部件的振动。因此,即便产生振动声,其声音也是比较低的声音,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很小的振动声,所以不会令使用者感到不快。

        这种情况下,当设可旋转地安装支承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支承部件一侧为下、设相对于该支承部件配置有上述旋转多面镜的一侧为上,则上述遮光部件的对置面设置成沿上端部靠近上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且越到下方越远离上述反射面的方向倾斜。如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因旋转多面镜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向下方流下。因此,通过使遮光部件的对置面以沿该气流的流动的方式倾斜,从而不会很大地改变气流的流动,因此能够将从气流受到的压力抑制到最小。

        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遮光部件,包括具有上述对置面的遮光板、支承上述遮光板的支承板、将上述支承板的下端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的固定板,并且可以构成为:上述遮光板被上述支承板支承为悬臂状,从而将上述遮光板的下部一侧开放。即、上述遮光部件的支承板被设置在相对于平行轴沿旋转方向错开的位置,该平行轴经过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旋转中心,并且与向感光体表面的主扫描方向中央部照射激光时的激光照射方向的平行。如上述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因旋转多面镜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向下方流下,并以沿支承部件向周围扩散的方式流动。因此,通过开放遮光板的下部一侧,沿着遮光板向下方流下的空气,在此之后,能够通过下部的开放部分顺利地向外方流出而不会妨碍遮光板。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遮光部件从气流受到的压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因上述旋转多面镜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承受侧的上述遮光板的侧方顶端部为了降低气流的阻力被形成为很薄。具体而言,将遮光板的侧方顶端部的外侧面形成为相对于气流的流动倾斜地设置的所谓的楔形形状。由此,能够在遮光板的侧方顶端部截断随着旋转多面镜的高速旋转而沿旋转方向产生的气流,使其逸出,因此,沿旋转方向产生的气流不会向遮光板施加很大的空气压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遮光部件由既使受到外力也不会塑性变形的材料形成。通过使遮光部件本身为坚固的构成,从而,既使挡住因旋转多面镜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高速的气流,也不会发生很大的振动,因此,能够降低并减小所产生的振动声,能够将振动声抑制到对使用者来说不会感到不快的程度。

        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也倾斜地设置上述遮光板的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一侧的面(外侧面)。通过使外侧面也倾斜,返回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的杂散光被遮光板的外侧面反射时,可以将其反射到其方向与扫描激光的方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够大幅降低该被反射的杂散光再次返回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遮光部件可以用反射率低的色彩的材料来形成。通过用反射率低的材料来形成遮光部件,能够用遮光部件吸收(消除)向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返回的大部分杂散光。由此,既使一部分被反射,也能够大幅降低该被反射的杂散光再次返回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遮光部件的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一侧的面(外侧面)形成为漫射上述激光的表面粗糙度。通过将遮光部件的外侧面形成为漫射激光的表面粗糙度,从而能够在遮光板的外侧面漫反射向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返回的杂散光。由此,能够大幅降低被漫反射的杂散光再次返回到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

        此外,根据上述构成的光学扫描装置,用具有与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的对置面的遮光板、支承遮光板的支承板、将支承板的下端部固定于支承部件的固定板来构成遮光部件。即,为将遮光部件安装固定于旋转多面镜的支承部件上的结构。但是,在光学扫描装置中,有时还具备从上方覆盖旋转多面镜整体的盖部件。因此,在具备这样的盖部件的光学扫描装置中,上述遮光部件可以是包括具有与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对置的对置面的遮光板、和将上述遮光板支承固定于上述盖部件的支承板的结构。这样,由于是从旋转多面镜的上方支承固定遮光部件的结构,因此能够将遮光部件的整个下部开放,能够不会完全阻止旋转多面镜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向下方向流动,而使其逸出。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因遮光部件振动而产生振动声。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与盖部件一体形成,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由于上述那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利用遮光部件不遮挡有效扫描范围而切实地遮挡扫描激光以外的其他光,并且,防止因将遮光部件配置于旋转多面镜附近导致产生高的振动声。由此,不会因发出高振动声导致使用者感到不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详细地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的立体图。

        图3(a)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3(b)是其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的立体图。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设置了实施方式2涉及的遮光部件的多面反射镜的周边的剖视图,图10(a)是从图9的箭头m方向看的剖视图,图10(b)是从图9的箭头n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8面体的多面反射镜的入射激光、反射激光和杂散光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从8面体的多面反射镜经各透镜到感光体表面的光路中的、入射激光、反射激光和杂散光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遮光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14(a)和图14(b)是表示因多面反射镜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气流)的说明图。

        图15(a)、图15(b)以及图15(c)是表示多面反射镜与以往的遮光部件之间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装置120、将原稿读取装置12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或者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以彩色或单色记录形成在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在原稿读取装置120中,如果原稿被放置于原稿载置纸盘41中,则搓纸辊44以压住原稿表面的方式进行旋转,从而原稿被从原稿载置纸盘41中抽出,并通过接下来的处理辊45和分离垫片46之间被一张张地分离,之后被输送到输送路径47。

        在输送路径47中,原稿的顶端与定位辊49抵接,从而原稿的顶端与定位辊49平行地对齐,之后原稿被定位辊49输送,在原稿导轨51与读取玻璃52中间经过。此时,第1扫描部53的光源的光经由读取玻璃52照射到原稿表面,其反射光经由读取玻璃52入射到第1扫描部53,该反射光被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的反射镜反射而被导向成像透镜55,由成像透镜55将原稿图像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56上成像。CCD56读取原稿的图像,并输出表示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而且,原稿被输送辊57输送,经由排纸辊58被排到原稿排纸盘59。

        另外,可以读取载置于原稿台玻璃50上的原稿。定位辊49、原稿导轨51、原稿排纸盘59等与比它们靠上侧的部件被一体化,成为在原稿读取装置120的背面一侧可开闭地被枢轴支撑的盖体。当打开该盖体时,原稿台玻璃50被打开,从而可以在原稿台玻璃50上载置原稿。当载置原稿并闭合盖体时,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沿副扫描方向移动,同时由第1扫描部53曝光原稿台玻璃50上的原稿表面,由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将来自原稿表面的反射光导向成像透镜55,由成像透镜55将原稿的图像在CCD56上成像。此时,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在相互维持规定的速度关系的同时进行移动,而始终维持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的位置关系,以使原稿表面、第1扫描部53和第2扫描部54、成像透镜55、CCD56这样的反射光的光路长度不变,由此,始终准确地维持CCD56上的原稿图像的焦点。

        这样,被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整个作为图像数据被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0并被接收,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图像被记录到记录纸张上。

        另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100由光学扫描装置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装置4、中间转印带装置8、定影装置12、纸张输送装置18、供纸盘10和纸张排纸盘15等构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各颜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或者是与使用了单色(如黑色)的单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因此,为了形成对应各颜色的4类潜像,将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装置4(4a、4b、4c、4d)分别各设有4个,分别是a与黑色建立对应、b与青色建立对应、c与品红色建立对应、d与黄色建立对应,从而构成4个图像站。

        感光鼓3被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大致中央。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以规定电位均匀地带电的带电单元,除了作为接触型的辊型和刷型的带电器之外,可以使用充电型带电器。

        光学扫描装置1是具有激光二极管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根据图像数据曝光带电的感光鼓3表面,在其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利用(K、C、M、Y)调色剂,对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清洁装置4去除及回收显影及图像转印后感光鼓3表面所残留的调色剂。

        配置于感光鼓3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装置8,具有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从动辊22、中间转印辊6(6a、6b、6c、6d)、和中间转印带清洗装置9。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间转印辊6、从动辊22等架设支承中间转印带7,并使中间转印带7沿箭头C方向旋转移动。

        中间转印辊6被可旋转地支承于中间转印带7附近,并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3压接,并且被施加用于将感光鼓3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7被设置为与各感光鼓3a、3b、3c、3d接触,通过将各感光鼓3a、3b、3c、3d表面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该转印带使用厚度为100μm~150μm左右的薄膜,并且形成为环状。

        调色剂像从感光鼓3到中间转印带7的转印,由与中间转印带7的里面压接的中间转印辊6来进行。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辊6施加了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6是以直径为8~10mm的金属(如不锈钢)轴为基础、其表面被导电性弹性材料(如EPDM、泡沫聚氨酯等)覆盖的辊。可以利用该导电性弹性材料对记录纸张均匀地施加高电压。

        如上所述,各感光鼓3a、3b、3c、3d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被层积,成为用图像数据表示的彩色调色剂像。这样层积出的各颜色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7一同被输送,并被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2次转印装置11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相互压接而形成密合区域。此外,对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施加了用于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各颜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进而,为了稳定地得到该密合区域,使2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的任意一个为硬质材料(金属等),使另一个为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发泡性树脂辊等)。

        此外,有时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没有完全被2次转印装置11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在中间转印带7上残留调色剂,该残留调色剂便成为在下面工序中发生调色剂混色的原因。因此,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洗装置9除去及回收残留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清洗装置9中,例如作为清洗部件,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洗刮板,在清洗刮板接触的部位,利用从动辊22来支承中间转印带7里侧。

        供纸盘10,是用于预先存放记录纸张的托盘,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部的下侧。此外,设置于图像形成部的上侧的纸张排纸盘15是用于将印刷完毕的记录纸张面向下地载置的托盘。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有将供纸盘10的记录纸张经由2次转印装置11和定影装置12送往纸张排纸盘15的纸张输送装置18。该纸张输送装置18具有S字形的纸张输送路径25,沿着该纸张输送路径25配置有搓纸辊16、定位前辊19、定位辊14、定影装置12、各输送辊13和排纸辊17等。

        搓纸辊16,是设于供纸盘10的端部,从供纸盘10将记录纸张一张张地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25的导入辊。各输送辊13和定位前辊19是用于加速辅助记录纸张输送的小型辊,沿着纸张输送路径25被设置在多处。

        定位辊14,使被输送来的记录纸张暂时停止,将记录纸张的顶端对齐,并配合感光鼓3和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适时地输送记录纸张,以便在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之间的密合区域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例如,定位辊14以在中间转印带7与2次转印装置11之间的密合区域,中间转印带7上的彩色调色剂像的顶端对准记录纸张中的图像形成范围的顶端的方式,输送记录纸张。

        定影装置12,接收已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张,并将该记录纸张夹在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之间进行输送。加热辊31被控制为达到规定的温度,并具有通过与加压辊32一同热压接记录纸张,从而熔融、混合、压接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使之热定影到记录纸张上的功能。

        定影了各颜色调色剂像之后的记录纸张,被排纸辊17排出到纸张排纸盘15上。

        另外,也可以仅用图像形成站Pa形成单色图像,将单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装置8的中间转印带7上。与彩色图像一样,该单色图像也从中间转印带7上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并被定影于记录纸张上。

        此外,不仅对记录纸张的表面,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利用定影装置12将记录纸张表面的图像定影之后,在利用纸张输送路径25的排纸辊17输送记录纸张的中途,停止排纸辊17后使其反向旋转,从而使记录纸张经过反转路径Sr而反转记录纸张的正反,之后将记录纸张导向定位辊14,与记录纸张的表面一样,在记录纸张的背面记录并定影图像,并将记录纸张排出到纸张排纸盘15。

        <实施方式1>

        图2是详细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光学扫描装置1的立体图,图3(a)是光学扫描装置1的概略俯视图,图3(b)是光学扫描装置1的概略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1中,以下装置被配置于筐体1a内的规定位置,即:与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各颜色对应的各个激光二极管71(71c、71d、71a、71b),反射各激光二极管71a~71d的激光的反射镜72(72a、72b、72c、72d),反射来自反射镜72a~72d的各激光的反射镜73,反射来自反射镜73的各激光的旋转多面镜(以下称为多面反射镜)74,折射来自多面反射镜74的各激光的第1fθ透镜75,独立地反射透过第1fθ透镜75的各激光的多个反射镜76(76a、76b、76c、76d),分别独立地折射来自各反射镜76a~76d的各激光的4个第2fθ透镜77(77a、77b、77c、77d)。此外,针对激光二极管71a~71d以及反射镜72a~72d的附图标记,a、b、c以及d被以与图像站等不同的意思使用。此外,各激光二极管71a~71d在与图3(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多面反射镜74是8面体的正多边形柱状物,并且被高速旋转驱动,由其各周面的反射镜(反射面)反射各激光,同时沿主扫描方向X反复扫描。如后述图4和图5所示,该多面反射镜74被可旋转地支承固定于反射镜载置台61上,该反射镜载置台61,由螺钉等(省略图示)支承固定于被载置固定在筐体1a内的支承部件60上。

        第1fθ透镜75、各反射镜76和各第2fθ透镜77,反射或折射沿主扫描方向X反复进行扫描的各激光,因此,形成为在主扫描方向X上较长,而在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较短的棒状,并且它们的两端被支承固定于筐体1a。

        从对应黑色的激光二极管71c出射的激光,被反射镜72c、反射镜72a以及反射镜73依次反射,再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而沿主扫描方向X进行扫描,进而,透过第1fθ透镜75,被反射镜76a反射,再透过第2fθ透镜77a,之后入射到对应黑色的感光鼓3a。

        从对应青色的激光二极管71d出射的激光,依次被反射镜72d、反射镜72a和反射镜73依次反射,之后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而沿主扫描方向X进行扫描,进而,透过第1fθ透镜75,被2个反射镜76b反射,透过第2fθ透镜77b,之后入射到对应青色的感光鼓3b。此外,反射镜72b以及反射镜72c被配置在不会遮挡被反射镜72d反射的激光的位置上。

        从对应品红色的激光二极管71a出射的激光,被反射镜73反射,之后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而沿主扫描方向X进行扫描,进而,透过第1fθ透镜75,被2个反射镜76c反射,透过第2fθ透镜77c,之后入射到对应品红色的感光鼓3c。此外,反射镜72a被配置在不会遮挡从激光二极管71a出射的激光的位置上。

        从对应黄色的激光二极管71b出射的激光,被反射镜72b、反射镜72a以及反射镜73依次反射,之后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而沿主扫描方向X进行扫描,进而,透过第1fθ透镜75,并被2个反射镜76c反射,透过第2fθ透镜77c,之后入射到对应黄色的感光鼓3d。

        各感光鼓3a~3d,沿图3(b)所示的箭头方向被旋转驱动,并且被沿主扫描方向X反复进行扫描的各个激光照射,从而在各感光鼓3a~3d的表面形成各自的静电潜像。各感光鼓3a~3d表面的静电潜像分别被显影而成为调色剂像,这些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带7被重叠转印到记录纸张上,从而在记录纸张上成为彩色的调色剂像。

        在上述构成当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与上述现有技术相同地,既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不遮挡有效扫描范围D并且能够切实地遮挡杂散光的位置上(即、图13所示的W1或W2附近位置),与作为多面反射镜74的周面的反射面S对置地邻近配置遮光部件8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力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即:降低由于邻近配置于多面反射镜74而产生的高振动声。另外,图4是表示多面反射镜74周边的立体图,图5是剖视图。

        即、该遮光部件80包括:具有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对置的对置面84的遮光板81、支承遮光板81的支承板82、将支承板82的下端部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固定板83,并且,倾斜地设置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具体而言,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沿上端部靠近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且越到下方越远离反射面S的方向倾斜。该倾斜角度(即、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相对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倾斜角度)θ1,可以在30度~45度左右的范围内任意设定,但是若考虑到与多面反射镜74的距离(即、为了不过度接近多面反射镜74),则优选45度左右的倾斜角度。

        此外,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上端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水平方向的距离)T21(参见图5)约为4mm。此外,遮光板81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最低限度,是能够在水平方向上遮挡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高度即可。因此,最好是遮光板81下端部的高度位置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下端部的高度位置为相同高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下部的开口部,而不易受到气流的阻力。此处,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下端部到支承部件60的距离(高度)约为12mm,遮光部件80的固定板83的厚度约为3mm,因此,从遮光板81的下端部到固定板83的开口部的高度幅度约为9mm。

        另一方面,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上端部相比,遮光板81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可以延设到上方一些的位置。该延设长度最好约为1.4mm左右。此处,若使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厚度约为2mm,则遮光板81的宽度约为5mm。此外,支承该遮光板81的支承板82的宽度约为6mm(参见图6)。进而,遮光板81和支承板82的厚度约为2mm,若还包含形成为加强用的凸缘片的高度在内则约为3.5mm。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板81被支承板82支承为悬臂状。即、在图4中,从箭头Y1方向看的情况下,整体被形成为“コ”形,并且成为遮光板81的下部被开口了的形状。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如图7所示,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配置为与平行轴E2正交,该平行轴E2经过多面反射镜74的旋转中心O,并且与向感光鼓表面的有效扫描区域的中央部照射激光时的激光照射方向E1平行,并且,支承被如此配置的遮光板81的支承板82,被设置于与该平行轴E2沿水平方向错开了规定距离T22的位置(在图7中,错开到图的中下侧的位置)。此外,若使与多面反射镜74的各反射面相切的圆的直径约为Φ42mm,则规定距离T22约为7.5mm。

        如在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在将遮光部件垂直地立设于支承部件的情况下,由于遮光部件的垂直面将要向外侧下方流动空气完全阻止,所以导致气流的流动被完全被阻止,但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倾斜地设置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对置的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从而,如图8所示,气流R沿该倾斜面84向下方流动,不会很大地改变气流的流动,所以遮光板81不会受到很大的空气压力。此外,既使在遮光板81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之间产生空气(气流)的疏密状态,如上所述,也由于对遮光板81的空气压力被降低,因此也能够减轻因气流的疏密状态高速重复导致振动遮光部件80(更具体而言的话,是振动包括支承板82的遮光板81)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遮光板81的下部被开口。因此,沿着遮光板81流到下方的空气,在此之后,能够通过下部的开口部顺利地向外方流出而不会妨碍遮光板81。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遮光部件80由气流受到的压力。

        即,通过将遮光部件80的下部开口并将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倾斜地设置,从而既使在将遮光部件80邻近配置于多面反射镜74的情况下,也几乎不会阻止因多面反射镜74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气流R的流动,能够使其顺利地流向外方。因此,既使由于多面反射镜74的高速旋转,而在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与遮光部件80的遮光板81的对置面84之间产生了气流疏密状态的高速重复,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该疏密状态的疏密差也是极小的,不会产生使遮光板81振动程度的压力。即便遮光板81振动而发出了振动声,其声音也是比较低的声音,而且,因为是比现有技术的情况小的微小振动声,所以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愉快感。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作为因多面反射镜74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R的承受侧的遮光板81的侧方顶端部81a为了降低气流R的阻力而被形成为很薄。具体而言,将遮光板81的侧方顶端部81a的外侧面81a1形成为相对于气流R的流动倾斜地设置的所谓的楔形形状。由此,能够在遮光板81的侧方顶端部81a截断随着多面反射镜74的高速旋转而沿旋转方向产生的气流R,并使其向外侧逸出,因此,沿旋转方向产生的气流R不会给遮光板81施加很大的空气压力。此外,遮光板81的外侧面(倾斜面)81a1的倾斜角度θ2约为17度,外侧面(倾斜面)81a1的水平方向的宽度约为5mm。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部件80最好由即使受到外力也不易塑性变形的、具有足够的刚性的材料(如、聚碳酸酯(PC)、PCABS、ABS等树脂)来形成。通过使遮光部件本身为坚固的构成,从而,即使因挡住多面反射镜74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高速的气流而发生振动,其振动也很低,并且成为很小的振动声,因此,能够将振动声抑制到对使用者来说没有不协调感的程度。

        此外,如上所述,将遮光板81的侧方顶端部81a的外侧面81a1形成为倾斜面,从而,如图6所示,能够在遮光板81的外侧面(倾斜面)81a1上,使向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返回的杂散光L41沿与扫描激光L2的方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反射。因此,能够大幅降低该被反射的杂散光L42再次返回到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概率。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

        另外,如果从遮光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遮光部件80用反射率低的色彩(如、黑色和灰色等)的材料来形成。通过用反射率低的材料来形成遮光部件80,能够用遮光部件80本身使向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返回的大部分杂散光吸收(消除)。由此,既使返回的部分杂散光被遮光部件80反射,也能够大幅降低该被反射的杂散光再次返回到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概率。

        进而,如果从遮光效果的观点出发,可以使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对置的对置面84的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使激光漫射的表面粗糙度。通过使遮光部件80的外侧面形成为漫射激光的表面粗糙度,而能够在遮光板80的外侧面漫反射向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返回的杂散光。由此,能够大幅降低被漫反射的杂散光再次返回到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的概率。

        <实施方式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学扫描装置,形成为将遮光部件80固定于支承部件60的结构。但是,在光学扫描装置中,如图9所示,为了防止干扰光和灰尘进入和遮挡马达声等,具备从上方覆盖多面反射镜74整体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盖部件(壳)90。该盖部件90的扫描激光的出射方向的侧面部上设有长条的开口部92。该开口部92形成为比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的扫描激光的有效扫描范围稍宽。在具备这样的盖部件90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可以是将遮光部件支承固定于盖部件90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2是将遮光部件设于盖部件90上时的实施方式。

        即、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80A由具有与多面反射镜74的反射面S对置的对置面84的遮光板81、和将遮光板81支承固定于盖部件90的内部顶面91的支承板82构成。另外,遮光板81的形状、尺寸和相对于多面反射镜74的配置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完全相同。此外,支承板82的形状、尺寸等也几乎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

        由此,由于是从多面反射镜74的上方支承固定遮光部件80A的结构,从而能够将遮光部件80A的整个下部开口,不会完全阻止多面反射镜74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气流向下方向流动,而使其逸出。此外,能够进一步降低因遮光部件80A振动导致振动声的产生。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80A与盖部件90一体形成,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中,遮光部件的目的在于防止杂散光入射到多面反射镜74,但是作为其他使用方式,为了使被多面反射镜74反射的扫描激光不超出感光体表面的有效扫描区域,也可以将该遮光部件配置为遮挡扫描激光的方式进行使用。这样,通过将扫描激光以不超出感光体表面的有效扫描区域的方式遮挡,从而超出感光体表面的有效扫描区域的话不会曝光,因此,也不需要扩大其面的清洁装置4的清洗范围,就能够在该程度上将清洁装置4小型化等。

        在不脱离其主题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可以用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本发明。因此,上述实施例不过是对所有方面简单例示,而不是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书所示,而不受说明书正文的限制。进而,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和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光学 扫描 装置 图像 形成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光学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95537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