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把手装置.pdf(1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778983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03.20 CN 101778983 B *CN101778983B* (21)申请号 200880025674.X (22)申请日 2008.07.25 196121/2007 2007.07.27 JP E05B 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72)发明人 家田清一 井奈波恒 田端恒博 挂川智央 舟山友幸 西山茂树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 李伟 JP 特开 2003-22。
2、1949 A,2003.08.08, JP 特开 2002-295094 A,2002.10.09, CN 1875384 A,2006.12.06, JP 特开 2007-142784 A,2007.06.07, JP 特开 2002-295094 A,2002.10.09, (54) 发明名称 门把手装置 (57) 摘要 一种能够对车辆的门开闭机构进行操作的门 把手装置。门把手装置具备支承部件 (21)、 门把 手 (10)、 电路基板 (30)、 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以及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辅助电极 (35)。电 路基板 (30) 设在门把手 (10) 内, 具有接地电。
3、极 (GNDB)。 锁定检测用电极(31)以与门的外面板20 静电电容耦合的方式搭载于电路基板 (30)。静电 电容式传感器(41)连接于锁定检测用电极(31), 根据外面板 (20) 与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之间的 第一静电电容 CPANEL的变化检测发出了门锁定指 令。辅助电极 (35) 以在与接地电极 (GNDB) 之间 具有与第一静电电容 CPANEL并联连接的第二静电 电容 CBOARD的方式与同一接地电极 (GNDB) 静电电 容耦合。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0.01.21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08/063389 。
4、2008.07.25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09/017049 JA 2009.02.05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孙新民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1/2 页 2 1. 一种门把手装置, 其设在车门上, 能够对车辆的门开闭机构进行操作, 所述门把手装 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 支承部件, 其设于所述门的外面板的内侧 ; 设在所述外面板的外侧的门把手, 该门把手具有 : 第一端部 ; 第二端部 ; 把持部, 其以 在与所述外。
5、面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及第二端部之间 ; 转动部, 其以 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端部贯通所述外面板而延伸 ; 以及操作 部, 其以能够对所述开闭机构进行操作的方式从所述第二端部贯通所述外面板而延伸 ; 电路基板, 其设置于所述门把手内并具有接地电极 ; 锁定检测用电极, 其以与所述外面板静电电容耦合的方式搭载于所述电路基板上 ;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其与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连接, 根据所述外面板与锁定检测用电 极之间的第一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发出了门锁定指令的情况 ; 以及 辅助电极, 其与同一接地电极静电电容耦合, 使得在与所述接地电极之间具有与所述 第。
6、一静电电容并联连接的第二静电电容, 所述辅助电极设为与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呈一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设在所述把持部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静电电容比所述第一静电电容更大。 4. 根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具备具有相互对置的上壁和下壁的壳体, 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被设置为与所 述上壁及下壁的至少一方的内侧面靠近并与之对置, 所述辅助电极以具有板形状且相对所 述电路基板竖立的方式从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7、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具备具有相互对置的上壁及下壁的壳体, 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包含一对电 极, 所述一对电极被设置为关于从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中央朝第二端部 延伸的中心线对称, 所述辅助电极电连接且机械地连结所述一对电极。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相对于所述把手设为上下一对, 所述辅助电极位于所述一对的锁 定检测用电极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电极与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通过压制加工而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检测用电极具有支承于所述电。
8、路基板的支承部, 所述辅助电极经由所述锁定 检测用电极被支承于所述电路基板。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电极是第一辅助电极, 还具有与同一锁定检测用电极静电电容耦合的第二辅助电极, 使得在与所述锁定检测 用电极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静电电容并联连接的第三静电电容。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778983 B 2 2/2 页 3 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具有支承于电路基板且与所述接地电极电连接的支承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1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 非锁定检测用。
9、电极, 其以与所述外面板静电电容耦合的方式设在所述把持部 ; 以及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其连接于所述非锁定检测用电极, 根据所述外面板和非锁定检测 用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发出了非锁定指令的情况。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778983 B 3 1/6 页 4 门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检测车门的锁定指令等功能的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提供有搭载所谓的智能钥匙系统 (smart entry system)( 注册商标 ) 的 门把手装置。 所述智能钥匙系统例如通过车辆使用者携带的携带机与车辆的发送接收机之 间的通信认识到车辆使用者的接近和下车。
10、, 并检测由车辆使用者发出的锁定指令和解锁指 令从而自动执行车门的锁定和解锁。以往, 作为这种门把手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 1 所 记载的装置。图 5 中示出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门把手装置的正面构造。图 6 中示出沿着图 5 的 6-6 线的截面构造。 0003 如图 5 和图 6 所示, 门把手装置的门把手 100 包含把持部 110, 该把持部 110 与车 门的外面板 200 一起形成车辆使用者的手能够插入的部位。在该把持部 110 上设有用于检 测由车辆使用者发出的解锁指令的解锁传感器 SULK。用于对车门的开闭机构进行操作的操 作部从上述门把手 100 的一方的端部 120 贯通外。
11、面板 200 延伸到门的内部。在该端部 120 上设有用于检测由车辆使用者发出的锁定指令的锁定传感器 SLK。锁定传感器 SLK和解锁传 感器SULK均是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并且包含检测用电极。 传感器SLK、 SULK分别检测由于车辆使用者的手接近对应的检测用电极而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从而 判断是发出了锁定指令还是解锁指令。例如, 在设车门的外面板 200 与锁定传感器 SLK的检 测用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基准值为 CPANEL的情况下, 在由该锁定传感器 SLK检测到的静电 电容的值与基准值 CPANEL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判断为并未发出锁定指令。在车辆使用者 的手。
12、接近该检测用电极的情况下, 在该检测用电极与车辆使用者的手之间形成有与上述静 电电容 CPANEL电并联的新的静电电容 CT( 合成静电电容 CPANEL+CT)。因此, 合成静电电容的值 比基准值CPANEL超出与静电电容CT相当的量, 据此判断为发出了锁定指令。 该检测原理在解 锁传感器 SULK中也同样。在专利文献 1 的门把手装置中, 锁定传感器 SLK和解锁传感器 SULK 设在门把手 100 的不同部位。因此, 能够通过车辆使用者接触门把手 100 的这些不同部位 进行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的识别。 0004 在专利文献 1 的门把手装置中, 如图 6 所示, 在把持部 110 端部的。
13、靠外表面的部位 ( 与外面板 200 相反侧的部位 ) 配设有锁定检测用电极 ( 锁定传感器 SLK)。因此, 当车辆的 使用者为了进行解锁操作而将手插入把持部 110 与外面板 200 之间, 且为了打开车门而进 行拉拽门把手 100 的操作时, 手容易进入锁定传感器 SLK的检测范围。在该情况下, 同时进 行基于解锁传感器SULK的解锁指令的检测和基于锁定传感器SLK的锁定指令的检测, 存在无 法进行准确的检测的可能性。并且, 当门打开时, 由于车辆使用者的手进入锁定传感器 SLK 的检测范围而进行锁定动作等, 存在引发车辆使用者不期望的动作的可能性。 0005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许。
14、第 3502848 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4 2/6 页 5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车辆使用者进行车辆的锁定时能够避免引发误操 作的门把手装置。 0007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门把手装置, 该门把手装置 设在车门上, 能够对车辆的门开闭机构进行操作。该门把手装置具备支承部件、 门把手、 电 路基板、 锁定检测用电极、 以及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辅助电极。上述支承部件设于上述门的 外面板的内侧。上述门把手设于上述外面板的外侧, 上述门把手具有第一端部、 第二端部、 把持部、 转动部、 以及操作部。 上述把持部以在与上述。
15、外面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 设置于第一及第二端部的之间。上述转动部从上述第一端部贯通上述外面板延伸, 以便由 上述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 上述操作部以能够对所述开闭机构进行操作的方式从上述 第二端部贯通所述外面板而延伸。所述电路基板设于所述门把手内且具有接地电极。上述 锁定检测用电极以与上述外面板静电电容耦合的方式搭载于所述电路基板。 上述静电电容 式传感器与上述锁定检测用电极连接, 并根据上述外面板与锁定检测用电极之间的第一静 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发出了门锁定指令的情况。 上述辅助电极以在与上述接地电极之间具有 与上述第一静电电容并联连接的第二静电电容的方式与同一接地电极静电电容耦合。 。
16、附图说明 0008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把手装置的剖视图。 0009 图 2 是示出图 1 的门把手装置的从第一端部到把持部的部分的分解构造的立体 图。 0010 图 3 是沿着图 1 的 3-3 线的剖视图。 0011 图 4 是主要示出图 1 的门把手装置的门锁定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0012 图 5 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门把手装置的另一例的分解构造的立体图。 0013 图 6 是以往的门把手装置的主视图。 0014 图 7 是沿着图 6 的 7-7 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 参照图 1 图 4 对搭载有智能钥匙系统 ( 注册商标 ) 的本发明所涉及的。
17、门 把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6 如图 1 所示, 能够对车辆的门开闭机构进行操作的门把手装置具备门把手 10, 该 门把手 10 包含由第一把手壳体 11 和第二把手壳体 12 构成的壳体。上述第一把手壳体 11 具有由车辆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11a。 该把持部11a在与车门的外面板20的外侧面之间形 成空隙 GP。上述第二把手壳体 12 通过螺钉等紧固于上述第一把手壳体 11, 以覆盖上述第 一把手壳体11, 从而形成上述门把手10的外侧部。 如上所述, 门把手10的壳体由两个分割 体 (11、 12) 构成。因此, 门把手 10 具有设计和制造上的高自由度和高便利性。第一把手。
18、壳 体 11 和第二把手壳体 12 都由具有高刚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0017 在上述外面板20的内部设有支承部件21和上述门开闭机构的杆22。 上述第二把 手壳体 12 具有 : 作为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部 12b ; 以及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端部 12d, 其从该 第一端部 12b 夹着上述把持部 11a 位于相反侧。转动部 12a 从第一端部 12b 贯通上述外面 板 20 延伸到外面板 20 的内部并由上述支承部件 21 支承为能够转动。对上述杆 22 进行操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5 3/6 页 6 作的操作部 12c 从上述第二端部 12d 贯通上述外面板 20 延伸到。
19、外面板 20 的内部。当车辆 使用者在把持把持部 11a 的状态下以拉拽门把手 10 的方式进行操作时, 门把手 10 以第一 端部 12b 作为转动中心朝第二端部 12d 被拉出的方向转动。此时, 如果车门不是锁定状态, 就能够通过操作部 12c 对杆 22 进行操作从而使车门敞开。 0018 在第一把手壳体 11 中, 在把持部 11a 和第一端部 12b 之间搭载有电路基板 30, 在 该电路基板 30 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虽未特别图示, 但在把手壳体 11 内填充有柔软的 树脂 ( 例如聚氨酯、 硅胶等 ), 电路基板 30 通过上述树脂被固定于壳体 11 且被防水。在电 路基板 3。
20、0 上安装有一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该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与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连接, 该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发出了车门的门锁定指令的情 况。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各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与第二把手壳体 12 的内表面、 更详细地说是 第二把手壳体 12 的上下壁 12e、 12f 的各自的内侧面对置, 并且配置于把持部 11a 与第一端 部 12b 之间。此处, 图 4 中的上下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 锁定检测用电 极 31 接近上下壁 12e、 12f 的各自的内侧面, 具体而言为接触。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2 的解 锁检测用电极 32。
21、 与设于电路基板 30 的作为传感器输入端子的特定电极电连接。该解锁检 测用电极 32 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发出了车门的门解锁指令的情况。该解锁检测用电 极 32 设在把持部 11a 的内表面。在把持部 11a 的内侧面设有天线 33。在天线 33 与车辆使 用者所携带的携带机 ( 未图示 ) 之间发送接收包含使用者认证等的必要信息。天线 33 与 设在电路基板 30 上的作为供电端子的特定电极电连接。在电路基板 30 上安装有包含上述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42 的传感器 IC 40。对传感器 IC 40 以及天线 33 等的供电、 以及门 控制部 60( 参照图 3) 对包含来自该传。
22、感器 IC 40 的输出信号的各种必要信息的取得都经 由设在电路基板 30 的背面的连接器 34 进行。 0019 接着, 参照图 2 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的周边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0020 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以关于在上下壁 12e、 12f 之间的中央从上述第一端部 12b 朝 向第二端部 12d 沿着门把手 10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 m 对称的方式设置。各锁定检测 用电极 31 在该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具有作为支承部的连接部 31c。如图 3 所示, 连接部 31c 以贯通电路基板 30 的方式与该电路基板 30 连接, 由此锁定检测用电极 31被相对于电路基。
23、板30支承, 并且与电路基板30上的电路图案电连接。 另外, 在电路基板 30 上以竖立的方式设置有具有板形状的辅助电极 35。换言之, 辅助电极 35 以具有规定的 高度延伸设置的方式设置于电路基板 30 上。辅助电极 35 位于两个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之 间。辅助电极 35 的两端部分别与一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连结。具体而言, 辅助电极 35 的 两端分别连结于一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的连接部 31c。辅助电极 35 经由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被固定于电路基板 30, 并且将一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进行电连接和机械连结。上述锁 定检测用电极 31 和上述辅助电极 35 通过压制加。
24、工而作为一体成形。 0021 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被以与第二把手壳体 12 的上下壁 12e、 12f 的内侧面对置的方 式设置的构成中, 通常存在下述问题。首先, 如图 1 所示, 在车辆使用者把持把持部 11a 的 状态下对门把手 10 进行拉拽操作的话, 则门把手 10 会以第一端部 12b 为转动中心而向第 二端部 12d 被拉出的方向转动。图 1 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进行拉拽操作时的门把手 10。如 图 1 所示, 伴随着门把手 10 的转动, 第一端部 12b 及把持部 11a 之间的部分与车门的外面 板 20 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 如图 3 所示, 作为接地 GND1 的外。
25、面板 20 与锁定检测用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6 4/6 页 7 电极31之间的静电电容(第一静电电容)CPANEL在静电电容CPANEL(C)和静电电容CPANEL(O)之 间变化。静电电容 CPANEL(C) 表示未进行门把手 10 的拉拽操作时的、 即车门被关闭状态下的 静电电容 CPANEL的值。而静电电容 CPANEL(O) 表示进行门把手 10 的拉拽操作时的、 即车门被 打开状态下的静电电容 CPANEL的值。两者具有下述关系 “CPANEL(O) CPANEL(C)” 。 0022 当静电电容 CPANEL如上述变化时, 以该静电电容 CPANEL为基准检。
26、测车门的门锁定指 令的有无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可能会出现误检测。 0023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把手装置中, 如图 3 所示, 通过在电路基板 30 上设置辅 助电极 35, 避免了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误检测。图 3 中, 以接地 GNDB 表示设置于电路基 板 30 的接地电极。另外, 通过配设辅助电极 35, 将该辅助电极 35 和电路基板 30 以在两者 间具有静电电容(第二静电电容)CBOARD的方式进行静电电容耦合。 静电电容CBOARD处于与静 电电容CPANEL为电并联的关系。 另外, 以静电电容CBOARD与静电电容CPANEL具有 “CPANELCBOARD” 。
27、的关系的方式设置辅助电极 35。图 4 主要表示门把手装置的门锁定系统的等价电路。如 图 4 所示, 静电电容 CBOARD和静电电容 CPANEL的合成静电电容 “CPANEL+CBOARD” 的值经由锁定检 测用电极 31 和辅助电极 35 被传感器 IC40 所含有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取得。此时, 在 该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中, 辅助电极 35 和电路基板 3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BOARD” 的影响变 大。即, 即便静电电容 CPANEL的值如上述那样在静电电容 CPANEL(C) 和静电电容 CPANEL(O) 之间 变化, 亦可通过静电电容 CBOARD减小该变化带给静。
28、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影响。其结果是, 抑 制了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误检测等。 0024 在该状态下, 如图 3 所示, 假定车辆使用者的手触及第二把手壳体 12 的与锁定检 测用电极 13 对置的部分。图 3 中, 以接地 GND 2 表示车辆使用者。此时, 车辆使用者和锁 定检测用电极 31 以在二者之间具有静电电容 CT的方式静电电容耦合。该静电电容 CT与上 述静电电容 CPANEL处于电并联的关系。如图 4 所示,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中取得表示合成 静电电容 (CPANEL+CBOARD+CT) 的值。根据该合成静电电容的值比合成静电电容 (CPANEL+CBOARD)。
29、 超 出与静电电容 CT相当的值, 据此,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检测到发出了门锁定指令。此时, 即使如上所述静电电容 CPANEL的值变化, 该变化带给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影响也被静电 电容 CBOARD的值缩小。因此, 能够以更高的可信度进行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对车门的锁定 指令检测。 0025 图 4 所示的系统中, 门控制部 60 根据发自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检测信号, 由车 辆使用者判断发出了门锁定指令。之后, 门控制部 60 经由驱动电路 70 驱动设于锁定机构 80 的锁定用致动器 81 从而锁定车门。上述检测原理和动作概要在通过解锁检测用电极 32 和静电电容。
30、式传感器 42 的协作对车门进行解锁的解锁系统中也同样。 0026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把手装置能够得到以下的优点。 0027 (1)在安装了锁定检测用电极31和静电电容式传感器41的电路基板30上设置辅 助电极 35。辅助电极 35 和电路基板 3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BOARD被设定为大于锁定检测用电 极 31 和外面板 2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PANEL。另外, 以静电电容 CBOARD与静电电容 CPANEL被电并 联连接的方式将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和辅助电极 35 电连接。因此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中, 辅助电极 35 和电路基板 3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BOARD的影响变。
31、大, 由门把手 10 的转动引起 的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和外面板 2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PANEL的变化带给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影响, 被该辅助电极 35 和电路基板 3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BOARD降低。其结果是, 抑制了静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7 5/6 页 8 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的误检测, 因此能够利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进行可信度更高的车门 的锁定检测。 0028 (2) 将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设于第二把手壳体 12 的上下壁 12e、 12f 的各自的内侧 面。并且, 将从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延伸的辅助电极 35 设置为具有板形状且竖立于。
32、上述电 路基板 30 上。由此能够在门把手操作时, 使车辆使用者的手位于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的检 测范围外。此外, 通过将辅助电极 35 竖立于电路基板 30 上, 容易使包含辅助电极 35 的锁 定检测用电极31的整体的面积变大, 因此能够增大输入静电电容式传感器41的静电电容。 因此, 能够进行可信度更高的车门的锁定检测。另外, 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和辅助电极 35 的 形成也较为容易。 0029 (3) 两个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关于从第一端部 12b 朝第二端部 12d 延伸的中心线 m 对称。即, 在门把手被安装于车门的状态下, 两个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 置。。
33、因此, 该门把手装置被标准化, 能够通用地使用。具体而言, 对车辆的右侧的门、 左侧的 门、 或者车辆后部的门等任一个门都能够通用地使用基本为同一构造的门把手装置。 另外, 以将一对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电连接且机械连结的方式设置辅助电极 35。由此辅助电极的 形成也较为容易。 0030 (4) 将车门的解锁检测用电极 32 设于门把手的把持部 11a 的内部。因此, 根据车 辆使用者为了敞开车门而对门把手进行把持操作的情况发出门解锁指令。因此, 能够恰当 地区分门锁定指令和门解锁指令。即, 能够通过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42 更加准确地检 测车辆使用者的与车门的锁定 / 解锁相关的意思。
34、。 0031 另外,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以下述的方式实施。 0032 如图 5 所示, 使上述辅助电极 35 为第一辅助电极 35, 并且还在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的内侧面设置彼此对置的一对第二辅助电极 36。各第二辅助电极 36 与对应的锁定检测用 电极31平行地延伸并且与锁定检测用电极31间隔开规定间隔而对置。 各第二辅助电极36 具有由电路基板 30 支承的作为支承部的连接部 36c。各第二辅助电极 36 的连接部 36c 与 电路基板 30 的接地电极 GNDB 电连接。由此, 第二辅助电极 36 和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以电 路基板 30 的接地电极作为接地 GNDB 进行静电电容耦。
35、合。第二辅助电极 36 和锁定检测用 电极 31 之间的静电电容 ( 第三静电电容 ) 被与上述第一静电电容 CPANEL和上述第二静电电 容 CBOARD并联连接。由此, 能够进一步增大以电路基板 30 的接地电极作为接地 GNDB 的静电 电容 ( 第二静电电容 + 第三静电电容 ) 的值, 因此能够更为容易地减小静电电容 CPANEL的变 化的影响。并且亦可省略第一辅助电极 35 而仅设置第二辅助电极 36。 003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将锁定检测用电极31固定于电路基板30, 并且将辅助电极35 经由该锁定检测用电极31固定于电路基板30。 但是亦可例如将辅助电极35直接固定于电 路。
36、基板 30, 并且将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经由辅助电极 35 固定于电路基板 30。 003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以在静电电容 CBOARD和静电电容 CPANEL之间建立 “CPANEL CBOARD” 的关系设置辅助电极 35。然而也可以将静电电容 CBOARD和静电电容 CPANEL建立为 “CPANEL CBOARD” 的关系来设置辅助电极 35。主要是将与电路基板 30 的接地电极 (GNDB) 静电电容耦 合的辅助电极设计成使该辅助电极所产生的静电电容CBOARD与锁定检测用电极31及外面板 20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CPANEL并联连接即可。 在这样的构成中, 也能够利用辅助电极所。
37、产生 的静电电容 CBOARD来降低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41 中由门把手 10 的转动而引起的锁定检测用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8 6/6 页 9 电极 31 和外面板 20 之间的静电电容 CPANEL的变化的影响。其结果是抑制了静电电容式传 感器41的误检测, 因此利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41能够进行可信度更高的车门的锁定检测。 0035 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并非必须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置。例如在锁定检测用电极为 单一的电极的情况下, 只要设在门把手的把持部与第一端部之间即可, 在门把手安装于车 辆的状态中, 锁定检测用电极可以设在与门把手的上壁和下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面对置的。
38、 位置。 003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第一端部 12b 和第二端部 12d 设于第二把手壳体 12, 但是, 第 一端部 12b 和第二端部 12d 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设于第一把手壳体 11。另外, 门把手 10 不 局限于由分割体 (11、 12) 组成的构成, 亦可一体成形。 0037 上述一对的锁定检测用电极 31 和辅助电极 35 可由同一部件形成, 亦可由多个部 件形成。 说 明 书 CN 101778983 B 9 1/5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78983 B 10 2/5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78983 B 11 3/5 页 1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78983 B 12 4/5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78983 B 13 5/5 页 14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78983 B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