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组合物,其用途,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的方法,用于饲养所述捕食性植绥螨的饲养系统和用于作物上害虫生物防治的方法 根据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新的螨组合物。
根据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饲养(rear)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新方法。
根据第三个方面,本发明涉及Astigmatid螨物种作为人工宿主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新用途。
根据第四和第五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新的饲养系统,和涉及该饲养系统用于防治作物害虫的用途。
根据更进一步的方面,本发明涉及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螨组合物的在作物中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方法。
捕食性植绥螨(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广泛用于温室作物中叶螨和蓟马的生物防治。在温室作物中最重要的蓟马物种是西花蓟马(苜蓿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烟蓟马(葱蓟马)(Thrips tabaci)。它们可以用香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和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ansen,L.S.和Geyti,J.,1985;Ramakers,P.M.J.和van Lieburg,M.J.,1982;Ramakers,P.M.J.,1989;Samps on,C.,1998;和Jacobson,R.J.,1995)以及不纯伊绥螨(Iphiseius degenerans)(Ramakers,P.M.J.和Voet,S.J.P.,1996)这些捕食性螨进行防治。在没有猎物时,这些物种能够定居和维持于持续提供花粉的作物例如甜椒(Capsicum annuum L.)中。在其中不能随意获得花粉的作物例如黄瓜和大多数观赏性作物中,不能使用这些物种,除非人工提供食物。这可以通过将植物花粉撒在作物上来完成。
备选地,对于香瓜钝绥螨,可以使用控释饲养系统(如Sampson,C.(1998)或在GB2393890中公开的)。这种控释饲养系统由具有隔室的小袋组成,所述隔室包含由糠、酵母和麦胚组成的食物混合物;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这种谷螨(grain mite)的种群,和香瓜钝绥螨这种捕食性螨的种群。腐食酪螨这种谷螨将会在食物混合物上发展为活跃的种群,并作为捕食性螨种群的人工宿主。小袋通过吊钩悬挂于作物中,并将会在4-6周内持续释放捕获性螨。
由于香瓜钝绥螨对食物的存在具有相当弱的数值反应,因而必须释放大量的捕食性螨进入作物中以便充分防治害虫。这在经济上是可能的,因为香瓜钝绥螨能够在腐食酪螨这种谷螨上以非常大的数量经济地饲养,所述腐食酪螨可以在上述食物混合物中以足够数量饲养。
虽然存在以更高的捕食率和数值反应用于蓟马防治的有效得多的捕食性螨,例如Typhlodromalus limonicus和不纯伊绥螨,但是香瓜钝绥螨仍然是最普遍使用的种,因为其能够容易地以非常大的数量饲养。
不纯伊绥螨群集饲养(mass-rear)于持续提供花粉的蓖麻植物(Ricinus communis L.,大戟科(Euphorbiaceae))上,在所述花粉上所述螨能形成巨大种群。由于生长所述植物在温室中需要大的面积和高的投资,因此与香瓜钝绥螨相比较,不纯伊绥螨的成本非常高。由于这种高成本,培育者只能释放非常少的数量,通常为每公顷1000-2000只捕食性螨。因此,不纯伊绥螨的应用限于辣椒(Capsicumannuum L.),其能够提供足够的花粉,在所述花粉上该捕获性螨能形成足够用于害虫防治的种群。可能需要数月来使不纯伊绥螨种群在作物中达到满员以便能够对蓟马害虫种群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释放捕获性螨,在世界范围内在温室和室外作物中成功防治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最重要的种是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Hussey,N.W.和Scopes,N.E.A.,1985)和加利福尼亚小新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Wei-LanMa和Laing,J.E.,1973),智利小植绥螨是最早使用的可商业获得用于生物防治的螨。这两种捕食性螨群集饲养于位于温室中的菜豆属植物(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之上的其天然宿主二斑叶螨上。
科学文献报道了捕食粉虱的多种捕食性螨(Teich,Y.1966;Swirski,E.等人,1967;Nomikou,M.等人,2001)。不幸地是,至今仍然不存在用于粉虱的生物防治的可商业获得的捕食性螨。可能是因为尽管已知捕食性螨捕食粉虱,但是它们作为抗粉虱的增强性生物防治剂的可用性在本领域中还未得到承认。在增强性生物防治中,将生物试剂释放于作物中以用于害虫防治。更加重要的是,在本领域中没有可获得的经济的群集饲养系统用于能够潜在有效地对抗粉虱的那些捕食性螨物种,所述群集饲养系统是使得能够将大量所述捕食性螨释放入作物中所必需的,这对于它们作为增强性生物防治剂的可用性来说是极度重要的。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释放抗针对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的拟寄生蜂(parasitoid wasp)例如粉虱匀鞭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荒漠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eremicus)以及针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拟寄生蜂Eretmocerus mundus来防治粉虱。此外,群集饲养和释放了数种捕食者,例如Macrolophuscaliginosus这种捕食性盲蝽(Mirid bug)和小黑瓢虫(Delphastuscatalinae)这种瓢虫。所有这些拟寄生物和捕食者的群集饲养涉及植物和粉虱的温室生产,这需要相当大的投资。
用能够在饲养介质中在人工宿主螨上大量而经济地饲养的捕食性螨对粉虱和其他作物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将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样的释放系统使用有限的面积。此外,在这样的系统中,捕食性螨的饲养可以在受控制的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因而不需要对于温室和作物的大量投资。
最近的研究已经指出了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这种捕食性螨作为蓟马(烟蓟马和西花蓟马)和粉虱(温室粉虱和烟粉虱)的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剂的可能性(Nomikou,M.,Janssen,A.,Schraag,R.和Sabelis,M.W.,2001;Messelink,G.和Steenpaal,S.2003;Messelink,G.2004;Messelink,G.和Steenpaal,S.2004;Bolckmans,K.和Moeman,M.2004;Messelink,G.和Pijnakker,J.2004)。斯氏钝绥螨已经显示出对害虫和植物花粉的存在具有非常强的数值反应。这意味着,与香瓜钝绥螨比较,为了获得好的生物防治只需要释放数目少得多的螨。在一个试验中,在甜椒植物的每片叶上释放1只斯氏钝绥螨,产生与每片叶上释放30只香瓜钝绥螨相同的西花蓟马防治水平(Bolckmans,K.和Moerman,M.2004)。
本领域中只公开了使用花粉(Messelink,G.和Pijnakker,J.2004)或来自鳞翅目昆虫米螟(Corcyra cephalonica)或地中海粉斑螟(Ephestia kuehniella)的卵(Romeih,A.H.M.等人,2004)来饲养斯氏钝绥螨。
在花粉上进行饲养需要大的温室面积以用于生产植物例如蓖麻植物(Ricinus communis)来获得足够的花粉,或者需要野外收集合适的植物花粉例如香蒲(香蒲属物种(Typha spp.))的花粉。野外收集植物花粉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仅可以收集有限的量。蜜蜂采集的植物花粉不适合用于饲养捕食性螨。
在鳞翅目昆虫的卵上进行饲养需要大量投资于卵的生产,因而是非常昂贵的。
由于可获得的用于斯氏钝绥螨的食物物质的所述缺点,不能大量获得这种捕食性螨用于销售。因此,使得能经济地群集饲养斯氏钝绥螨的备选食物来源将是有利的,因为这将会使得这种捕食性螨适合用作增强性生物防治剂来用于对抗多种作物害虫。
目前已经发现,斯氏钝绥螨能够在包含至少一种Astigmatid螨物种的人工宿主种群上饲养。
因此,根据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包含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饲养种群和人工宿主种群的螨组合物,所述人工宿主种群包含至少一种Astigmatid螨物种。
如Swirski,E.等人,1967和Athias-Henriot,C.,1962所述,可以将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1962,(Chant D.A.和McMurtry J.A.,2004),(=Typhlodromips swirskii(Athias-Henriot,1962),(de Moraes G.J.等人,2004))从其天然宿主植物分离。
Astigmatid螨可以如Hughes A.M.,1977所述从它们的天然生境中分离,并且可以如Parkinson,C.L.(1992)和Solomon,M.E.&Cunnington,A.M.(1963)所述进行维持和培养。
人工宿主物种是栖息于与捕食性植绥螨物种不同的天然生境中的物种,但是人工宿主的一个或多个生活阶段是捕食性植绥螨的至少一个生活阶段的合适的猎物。最重要的是,当用人工宿主作为食物进行喂养时,捕食性植绥螨具有发展和繁殖的能力,从而饲养种群中个体数量可以增加。
发现斯氏钝绥螨的天然生境在它捕食害虫生物(昆虫和螨)的植物上。Astigmatid螨通常在储藏的食品例如谷物和谷类产品(如面粉、糠)上、在干果上或在其它室内区域中作为害虫被发现。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螨联合群(association),这种联合群不是天然存在的,因为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栖息于与Astigmatid螨不同的生境中。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不仅适合用于斯氏钝绥螨的群集饲养。由于它还包含斯氏钝绥螨的可移动的捕食生活阶段,或能够发展成为这些可移动生活阶段的生活阶段,所以它也能够用作作物的生物保护剂。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包含用于种群个体的载体。所述载体可以是适合提供载体表面给个体的任何固体材料。优选地,所述载体提供多孔介质,该介质允许螨种群所产生的代谢的气体和热量进行交换。合适载体的实例是植物材料例如(小麦)糠、荞麦壳、稻壳、锯屑、玉米棒屑等。
如果向组合物中加入适合于人工宿主种群的食物物质,则是更优选的。备选地,载体本身可以包含合适的食物物质。合适的食物物质可以与由Parkinson,C.L.,1992;Solomon,M.E.和Cunnington,A.M.,1963;Chmielewski,W,1971a;Chmielewski,W,1971b或GB2393890所描述的相似。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人工宿主包括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的螨物种:
i)果螨科(Carpoglyphidae),例如选自果螨属(Carpoglyphus),如乳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
ii)麦食螨科(Pyroglyphidae),例如选自尘螨属(Dermatophagoides),如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inus)、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选自嗜霉螨属(Euroglyphus),如长嗜霉螨(Euroglyphus longior)、梅氏嗜霉螨(Euroglyphusmaynei);选自麦食螨属(Pyroglyphus),如非洲麦食螨(Pyroglyphusafricanus);
iii)食甜螨科(Glyciphagidae),例如选自食甜螨属(Glycyphagus),如害食甜螨(Glyciphagus destructor)、家食甜螨(Glyciphagus domesticus);选自嗜鳞螨属(Lepidoglyphus),如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t);
iv)粉螨科(Acaridae),例如选自食酪螨属(Tyrophagus),如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热带食酪螨(Tyrophagustropicus);选自粉螨属(Acarus),如粗脚粉螨(Acarus siro)、褐足粉螨(Acarus farris);选自脂螨属(Lardoglyphus),如河野脂螨(Lardoglyphus konoi)。
可以在斯氏钝绥螨的不同品系之间观察到对人工宿主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此外,通过选择育种来培育适应特定人工宿主的品系是可能的。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饲养”必须理解为包括通过有性生殖的种群的繁殖和增加。
饲养种群可以包括两种性别的性成熟的成虫,和/或其他生活阶段的两种性别的个体,例如卵和/或若虫(nymph),其可以成长至性成熟的成虫。备选地,饲养种群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已受精的雌虫。实质上,饲养种群能够通过有性生殖来增加其个体的数目。
优选地,人工宿主种群是如上定义的饲养种群,这样它可以自身维持或者甚至发展至某种程度。如果将人工宿主作为饲养种群进行提供,那么优选地还提供该人工宿主的食物物质。所述食物物质可以与在Solomon,M.E.和Cunnington,A.M.,1963;Parkinson,C.L.,1992;Ramakers,P.M.J.和van Lieburg,M.J.,1982;GB2393890中所公开的食物物质相似。
人工宿主优选选自果螨科,例如选自果螨属,最优选为乳果螨(干果螨(dried fruit mite))(Carpoglyphus lactis(Linné,1758))(蜱螨亚纲(Acari):果螨科)。
乳果螨是在多种存储的有机材料之上和之中发展的世界性物种。其主要发现于干果例如干的无花果、李子干、葡萄干等上,以及在蜜蜂蜂巢中的碎屑上(Hughes,A.M.1977;Chmielewski,W.,1971(a);Chmielewski,W.,1971(b))。与腐食酪螨相反,乳果螨不会对作物造成损害。因此,当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以人工宿主种群的个体可以与作物接触的方式用于作物保护时,例如当直接施用于作物上或施用在作物附近时或者当在缓释/控释/持续释放小袋中使用时,来自这种优先选择的人工宿主将具有好处。
乳果螨的另一个好处是,其被认为是世界性物种。因而,包含它的产品的国际贸易将会遭遇比外来物种在许多国家所遭遇到的更小的管理限制。
此外,已经发现乳果螨特别是用于斯氏钝绥螨的合适的人工宿主,因为这种捕食者能够以这种宿主的多个生活阶段的个体为食,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以所有生活阶段的个体为食。
尽管乳果螨是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的人工宿主,但必须理解,在不同的实施方案中,人工宿主可以选自不同于果螨科,例如不同于果螨属,或尤其不同于乳果螨的宿主。
在组合物中,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个体数目与人工宿主的个体数目之比可以是约1000∶1至1∶20,例如约100∶1至1∶20,例如1∶1至1∶10,优选约1∶4、1∶5或1∶7。
相对数目可取决于该组合物的具体期望的用途和/或植绥螨种群在人工宿主上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其中人工宿主个体以对于植绥螨个体来说过量存在的组合物优选用于饲养植绥螨物种,以便为植绥螨提供足够的猎物。然而,由于植绥螨种群在捕食人工宿主的同时会增加,因而植绥螨物种的个体的相对数目会增加。
包含高相对数目的捕食性植绥螨的组合物可以从这样的组合物形成,该组合物具有较小相对数目并且允许捕食性植绥螨的饲养种群通过捕食人工宿主而发展。备选地,包含小相对数目的捕食性植绥螨的组合物可以这样形成:将具有较高相对数目的组合物与具有较小相对数目的组合物(包括仅包含任选与适合于人工宿主的载体和/或食物物质相组合的人工宿主的组合物)混合。
根据另外的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物种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并允许所述捕食性植绥螨的个体捕食所述人工宿主种群的个体。
为了捕食性植绥螨的最佳发展,将组合物例如保持在18-35℃下,优选20-30℃,更优选20-25℃,最优选22-25℃。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75-95%,优选80-90%。这些温度和相对湿度区间通常也适合用于维持人工宿主物种。
优选的是,组合物包含适合于提供多孔介质和用于人工宿主物种的食物物质的载体,并且人工宿主物种以三维培养物形式维持在所述载体上。在这种三维培养物中,人工宿主物种的成员可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移动。这样,它们可以寄生在更大体积的载体上并更佳地利用食物物质。考虑到可移动阶段的斯氏钝绥螨相对于人工宿主个体的大小,这种生物在寻食人工宿主时通常也会出没于载体的整个体积。优选地,三维培养物通过在三维层中提供载体而获得,所述三维层即具有三维空间的层,其中两维比另一维大。作为范例的是长和宽为米等级而某一厚度为厘米等级的水平层。三维层是优选的,因为与二维层相比较,它将会允许代谢的热量和气体充分交换并且将会提供更大的生产体积。
根据其他方面,本发明旨在Astigmatid螨作为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的人工宿主的用途。所述Astigmatid螨优选选自:
i)果螨科,例如选自果螨属,如乳果螨;
ii)麦食螨科,例如选自尘螨属,如屋尘螨、粉尘螨;选自嗜霉螨属,如长嗜霉螨、梅氏嗜霉螨;选自麦食螨属,如非洲麦食螨;
iii)食甜螨科,例如选自食甜螨属,如害食甜螨、家食甜螨;选自嗜鳞螨属,如害嗜鳞螨;
iv)粉螨科,例如选自食酪螨属,如腐食酪螨、热带食酪螨;选自粉螨属,如粗脚粉螨、褐足粉螨;选自脂螨属,如河野脂螨。
由于上文所论述的原因,Astigmatid螨优选选自果螨科,例如选自果螨属,最优选为乳果螨。
根据另外的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饲养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的饲养系统。
所述饲养系统包括容纳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的容器。该容器可以是适合约束两种种群的个体的任何类型的容器。所述饲养系统可以包括有助于在其内部和其外部之间代谢的气体和热量进行交换的装置例如通风孔。这种通风孔必须不能让种群个体逃离该容器。这可以通过例如用网遮盖通风孔来实现。
所述饲养系统可适合用于群集饲养植绥螨物种。备选地,所述饲养系统还可以用于将捕食性植绥螨释放入作物中。在这种情况中,优选的是能够使得容器适合在某个时刻释放处于可移动阶段的捕食性植绥螨。这可以通过在容器中提供关闭的开口来实现,所述开口能够被打开。备选地或与之相组合,可以在容器中提供相对较小的释放开口,这样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离开容器的处于可移动阶段的植绥螨的数目受到限制。以这样的方式,饲养系统可以起到与由Sampson,C.,1998和在GB2393890中所公开的缓释系统或持续释放系统类似的作用。
在这样的用于将捕食性植绥螨释放入作物中的饲养系统中,容器优选地如此形成所需的尺寸,即使得它能够悬挂在作物中或置于作物基部。对于悬挂在作物中,可以给容器装备悬挂装置,例如绳索或吊钩。
根据其他的方面,本发明旨在所述组合物或所述饲养系统用于防治商业作物中的作物害虫的用途。
害虫可选自粉虱,例如温室粉虱或烟粉虱;蓟马,例如烟蓟马或者花蓟马属物种(Frankliniella spp.)如西花蓟马;叶螨,例如二斑叶螨;跗线螨,例如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斯氏钝绥螨这种捕食性植绥螨已经显示出防治这些害虫的良好的效用。
作物可以选自,但不限于,(温室)蔬菜作物例如辣椒(Capsicumannuum)、茄子(Solanum melogena),葫芦科植物(Cucurbitaceae)例如黄瓜(Cucumis sativa)、甜瓜(Cucumis melo)、西瓜(Citrulluslanatus);无核小水果(soft fruit)例如草莓(Fragaria x ananassa)、复盆子(Rubus ideaus),(温室)观赏性作物例如玫瑰、大丁草、菊花(chrysanthemum),或木本作物(tree crop)例如柑桔属物种(Citrus spp.)。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用于作物中的害虫生物防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提供给所述作物。
害虫可以与在根据本发明的用途中所述的类似地选择。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在一定数目的作物植物的附近,例如在作物植物上或在其基部,施用一定量的所述组合物来提供所述组合物。通过将其散布在作物植物上或作物植物基部可以简单地将所述组合物提供给作物植物,这是使用用于增强性害虫生物防治的捕食性螨组合物的一般惯例。可以通过散布而提供给每个个体作物植物的组合物的量可以是1-20ml,例如1-10ml,优选2-5ml。
备选地,组合物可以在根据本发明的饲养系统中提供给一定数量的作物植物,所述饲养系统适合于将捕食性植绥螨释放入作物中。可以将所述饲养系统置于一定数目的作物植物的附近,例如置于作物植物之中或其基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方法中,可以不需将组合物提供给所有的作物植物。因为商业作物通常密集地栽培。捕食性植绥螨可以从一株作物植物散布到另一株。为了提供足够的作物保护,必须向其提供本发明组合物的作物植物的数目可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并且可以容易地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其经验来确定。通常,每公顷释放的捕食性植绥螨的数目更具有决定性。该数目可以是每公顷1000至3百万,通常为250,000至1百万或250,000至500,000。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中,如在关于组合物的用途时所描述的来选择作物。
现在,将参考下面的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显示了本发明不同方面的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
实施例1
乳果螨这种Astiqmatid螨的群集饲养
乳果螨在含有面包酵母的介质上群集饲养(Chmielewski,W.,1971(a);Chmielewski,W.,1971(b))。
培养物保存在处于22℃-25℃的温度以及85-90%的相对湿度下的通风的容器(例如具有足够的通风孔的桶,具有47微米丝网以防止螨逃脱)中。成功的群集饲养可以通过每周至少一次加入新鲜的介质来实现。加入的量取决于介质中螨的数目,但是通常加入培养物原始体积的100-300%的介质。饲养层的厚度可以是1-10cm,但是不能太厚以确保代谢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和氧)和代谢热量的最佳交换。当乳果螨在这种介质上饲养时,螨对介质的生物量重量百分比达到20%至30%。通常,种群将会每周增加2-4倍。
实施例2
斯氏钝绥螨在乳果螨上的群集饲养
在用一层5至25cm的荞麦壳作为载体的通风的容器(例如具有足够的通风孔以确保代谢的气体和热量的最佳交换的桶,具有47微米丝网以防止螨逃脱)中饲养斯氏钝绥螨。
载体层应当不太厚以确保代谢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和氧)和代谢热量的最佳交换。每周至少一次,将螨对介质的生物量重量百分比为15%至30%的乳果螨饲养种群加入容器中。
待加入的乳果螨的数量是基于存在于饲养容器中的捕食性植绥螨和乳果螨的数目来计算的。最佳的是,在加入新鲜的乳果螨后,捕食者与猎物的比例应该为1∶7至1∶12。将培养物保存于温度为22℃至25℃、相对湿度为85-90%并且CO2水平最大为750ppm的饲养容器中。这样,斯氏钝绥螨的饲养种群能够每周增加两倍至三倍。通常,可达到每克饲养基质100-500只捕食性螨的密度。
实施例3
斯氏钝绥螨在处于幼年和成年生活阶段的乳果螨上的产卵测试
该试验目的是研究斯氏钝绥螨是否偏爱于幼年期(卵、幼虫和若虫)的乳果螨,或者它是否还能够以成年期的这种人工宿主为食。为此,建立了斯氏钝绥螨的不同饲养系统(一些斯氏钝绥螨用幼年期的乳果螨喂养,而其他的则用乳果螨的成虫喂养)。将在食物来源是成年期乳果螨的情况下每天每只雌性斯氏钝绥螨的平均产卵数与其中食物来源是幼年期乳果螨的情况比较,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材料和方法
在试验开始时,从于数周前开始的斯氏钝绥螨群集培养物中获取斯氏钝绥螨成虫。从该群集培养物中挑选30只年轻的成年雌螨和12只雄螨,并转移至6个刚准备好的饲养容器中。将5只雌性斯氏钝绥螨和2只雄性斯氏钝绥螨置于每个容器中。在其中三个容器中,放入充足数量的幼年期乳果螨作为食物来源。剩下的三个测试培养物用乳果螨的成虫喂养。
一旦准备好了这六个测试培养物,将它们置于在受控的温度(25℃)和湿度(75%)条件下的人工气候室中。在这些条件下两天或三天后,将它们取出。准备6个新的饲养容器(与先前的容器类似)以转移同样的先前使用的5只雌螨和2只雄螨。将充足量的作为食物来源的幼年期或成年期乳果螨如在先前步骤中一样地加至每个测试培养物。在转移雄螨和雌螨后,计数在从其中将它们转移出来的饲养容器中的卵的数目。
将旧的饲养系统保存于人工气候室中2天或3天以用于第二次计数,以便检测一些可能隐藏的后代,在这之后将它们销毁。类似于旧的饲养系统,新的饲养系统也保持重复相同的过程。每天检查每个饲养容器中乳果螨的剩余量。如果需要,加入足够量的乳果螨。
每2天或3天,通过评估新的饲养(第一次计数)和旧的饲养(第二次计数)两者的后代数目来获得数据。基于雌螨数目和在每个饲养容器中发现的后代总数,获得每天每只雌螨的平均产卵数。
结果
成年期乳果螨作为食物来源
当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每只雌螨的产卵数的演变时(每2-3天进行一次评估),平均值是1.27-2.07枚卵/雌螨/天。
对于整个时间段,总平均值是1.80枚卵/雌螨/天。在16天内每只雌螨的产卵总数是约29枚。比较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独立的饲养容器中每天每只雌螨的平均产卵数,它们分别是1.84、1.72和1.85。试验数据在下面的表1中给出。
表1.食物来源:乳果螨的成虫。对于3个独立的饲养系统和整个试验,每天每只雌性斯氏钝绥螨的平均产卵数的数据。
试验 日期 雌螨 总的后代 卵/天/雌螨 平均的 卵/天/雌螨1 10/11 5 15 1.50 1.84 15/11 5 24 1.60 17/11 5 17 1.70 19/11 5 23 2.30 22/11 5 30 2.00 24/11 5 17 1.70 26/11 5 21 2.10 2 10/11 5 10 1.00 1.72 15/11 5 31 2.07 17/11 5 20 2.00 19/11 5 21 2.10 22/11 5 31 2.07 24/11 5 13 1.30 26/11 5 15 1.50 3 10/11 5 13 1.30 1.85 15/11 5 34 2.27 17/11 5 23 2.30 19/11 5 18 1.80 22/11 5 25 1.67 24/11 5 19 2.38 26/11 5 10 1.25 日期 时间段 雌螨 后代 卵/天/雌螨平均的卵/天/雌螨 10/11 0-2天 15 38 1.27 1.80 15/11 3-5天 15 89 1.98 17/11 6-7天 15 60 2.00 19/11 8-9天 15 62 2.07 22/11 10-12天 15 86 1.91 24/11 13-14天 14 49 1.75 26/11 15-16天 14 46 1.64
幼年期乳果螨作为食物来源
如果我们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每只雌螨的产卵数的演变(每2-3天进行一次评估),发现平均值是1.43-2.07枚卵/雌螨/天。
对于整个时间段,平均值是1.84枚卵/雌螨/天。在18天内每只雌螨的产卵总数是约33枚。比较3个独立的饲养容器中每天每只雌螨的平均产卵数,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饲养系统的平均值分别是1.72、1.89和1.81。结果在下面的表2中显示。
表2.食物来源:幼年期乳果螨。对于3个独立的饲养系统和整个试验,每天每只雌性斯氏钝绥螨的平均产卵数的数据。
试验 日期 雌螨 总的后代 卵/天/雌螨 平均的 卵/天/雌螨1 10/11 5 18 1.80 1.72 12/11 5 21 2.10 15/11 5 31 2.07 17/11 5 17 1.70 19/11 5 16 1.60 22/11 5 33 2.20 24/11 4 10 1.25 26/11 4 8 1.00 2 10/11 6 15 1.25 1.89 12/11 6 24 2.00 15/11 6 31 1.72 17/11 6 25 2.08 19/11 6 26 2.17 22/11 6 36 2.00 24/11 6 25 2.08 26/11 6 22 1.83 3 10/11 5 20 2.00 1.81 12/11 5 21 2.10 15/11 5 26 1.73 17/11 5 21 2.10 19/11 4 17 1.70 22/11 4 24 2.00 24/11 4 13 1.63 26/11 4 10 1.25
日期 时间段雌螨 后代 卵/天/雌螨平均的卵/天/雌螨 10/11 0-2天16 53 1.66 1.84 12/11 3-4天16 66 2.06 15/11 5-7天16 88 1.83 17/11 8-9天16 63 1.97 19/11 10-11天15 59 1.97 22/11 12-14天15 93 2.07 24/11 15-16天14 48 1.71 26/11 17-18天14 40 1.43
结果显示,斯氏钝绥螨在幼年期和成年期乳果螨上均可以繁殖。
实施例4
斯氏钝绥螨在腐食酪螨上的产卵
使用与实施例3中所描述的相同的一般试验大纲,测定了当使用腐食酪螨作为食物来源时每只雌性斯氏钝绥螨的平均产卵数。
然而在该试验中,对于人工宿主的幼体和成体不进行区分测定。而是非选择性地加入腐食酪螨种群的个体。
结果
当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每只雌螨的产卵数的演变时(每2-3天进行一次评估),平均值是0.84-1.60枚卵/雌螨/天。
对于整个时间段,最终平均值是1.23枚卵/雌螨/天。在17天内每只雌螨的产卵总数是约20枚。比较3个独立的饲养容器中每天每只雌螨的平均产卵数,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饲养容器的平均值分别是1.17、1.28和1.23。结果在下面的表3中给出。
表3.对于3个独立的饲养系统和整个试验,每天每只雌螨的平均产卵数的数据。
试验 日期雌螨 总的后代 卵/天/雌螨 平均的 卵/天/雌螨 1 15/11 5 6 4.0 1.17 17/11 5 9 9.0 19/11 5 15 1.50 22/11 5 24 1.60 24/11 5 15 1.50 26/11 5 12 1.20 29/11 5 16 1.07 2 15/11 5 20 1.33 1.28 17/11 5 8 0.80 19/11 5 14 1.40 22/11 5 25 1.67 24/11 5 16 1.60 26/11 5 13 1.30 29/11 5 13 0.87 3 15/11 5 15 1.00 1.23 17/11 5 11 1.10 19/11 5 16 1.60 22/11 5 23 1.53 24/11 5 14 1.40 26/11 5 14 1.40 29/11 5 9 0.60 日期 时间段 雌螨 后代 卵/天/雌螨 平均的 卵/天/雌螨 15/11 0-3天 15 41 0.91 1.23 17/11 4-5天 15 28 0.93 19/11 6-7天 15 45 1.50 22/11 8-10天 15 72 1.60 24/11 11-12天 15 45 1.50 26/11 13-14天 15 39 1.30 29/11 15-17天 15 38 0.84
结果显示,斯氏钝绥螨能够在腐食酪螨上繁殖。
参考文献
Athias-Henriot,C.(1962) Amblyseius swirskii,un nouveauphytoseiide voisin d′A. andersoni (Acariens anactinotriches).Annales de l′Ecole Nationale d′Agriculture d′Alger,Algeria,3,1-7.
Beglyarov et al.,1990,Flour mite for mass breeding ofphytoseiids,Zashchita-Rastenii,no.10,pp 25.Bennison,J.A. and Jacobson,R.,1991,Integrated control of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in UK cucumber crops -evaluation of a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of introducingAmblyseius cucumeris,Med. Fac. Landbouww. Rijksuniv. Gent,56/2a,pp 251-255.
Bolckmans,K. & Moerman,M.2004,Nieuwe roofmijtverandert bestrijding in paprika. Groenten & Fruit 41:24-25
Castagnoli,M.,1989,Biologia e prospettive diallevamento massale di Amblyseius cucumeris(Oud.)(Acarina:Pyroglyphidae)com preda.
Castagnoli,M.and Simoni,S.,1999,Effect of long-termfeeding history on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 ofNeoseiulus californicus (Acari: Phytoseiidae),Experimental &Applied Acarology,23,pp 217-234.
Castagnoli M.,Simoni S.,Biliotti N.,1999,Mass-rearingof Amblyseius californicus on two alternative food source -In:J. Bruin,L.P.S. van der Geest and M.W. Sabelis (eds),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Acari,Kluwer Acad,Publ.,Dordrecht,The Nederlands,pp. 425-431.
Chant,D.A.,and J.A.,McMurtry,2004, A review of thesubfamily Amblyseiinae Muma (Acari:Phytoseiidae):Part III.The tribe Amblyseiini wainstein,subtribe Amblyseiina N.subtribe. Internat. J.Acarol.,vol.30, Nr.3, p.171-228.
Chmielewski,W.,1971(a),Wyniki badan morfologicznych,biologicznych i ekologicznych nad roztoczkiem suszowym,Carpoglyphus lactis (L.)(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nthe morphology,biology and ecology of the dried-fruit mite,Carpoglyphus lactis (L.)),Prace-Naukowe-Instytutu-Ochrony-Roslin.1971,publ.1972,13:1,87-106.
De Moraes,G.J.,McMurtry,J.A.,Denmark,H.A.&Campos,C.B.,2004. A revised catalog of the mite familyPhytoseiidae. Magnolia Press Auckland New Zealand 494 pp.
Chmielewski,W.,1971(b),Morfologia,biologia i ekologiaCarpoglyphus lactis (L.,1758)(Glycyphagidae,Acarina)(Themorphology,biology and ecology of Carpoglyphus lactis (L.,1758)(Glycyphagidae,Acarina)),Prace-Naukowe-Instytutu-Ochrony-Roslin. 1971,publ. 1972,13:2,63-166.
Hansen,L.S.and Geyti. J.,1985, Possibilities andlimitation of the use of Amblyseius McKenziei Sch. & Pr. forbiological control of thrips (Thrips tabaci Lind.) Onglasshouse corps of cucumber,Department of Zoology,DanishResearch Centre for Plant Protection,Lyngby,Denmark,pp145-150.
Huqhes,A.M.,1977,The mites of stored food and houses.Ministry of 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od,TechnicalBulletin No.9:400 pp
Hussey,N.W.and N.E.A. Scopes,1985, Biological PestControl:the Glasshouse Experience. Poole,UK.:BlandfordPress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acobson,R.J.,1995,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cucumbers - prevention of establishment of 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Pergande),Med. Fac.Landbouww.Univ. Gent,60/3a,pp 857-863.
Karg et al.,1987,Advantages of oligophagous predatorymit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Klenmachnow,pp 66-73.
Karg et al.,1989,Fortschritte bei der Anwendung vonRaubmilben zur biologischen Schdlingsbekmpfung inGewchshusern,Gartenbau,36,pp 44-46.
Karq,W.,1989,Die kologische Differenzierung derFaubmilbarten der berfamilie Phytoseiidea KARG (Acarina,Parasitiformes),Zool.Jb. Syst.116,pp 31-46.
Messelink,G.& Steenpaal,S.2003, Nieuwe roofmijtentegen trips in komkommer. Groenten & Fruit 43:34-35.
Messelink,G.2004,Nieuwe roofmijt wint met overmacht inkomkommer. Groenten & Fruit 35:22-23.
Messelink,G. & Pijnakker,J. 2004,Roofmijten bestrijdenwittevlieg.Vakblad voor de Bloemisterij 43:62.
Messelink,G.& Steenpaal,S.2004,Roofmijt nu ookkaswittevlieg de baas. Groenten & Fruit 45:26-27.
McMurtry,J.A.and CroftB. A.,1997,Life-styles ofphytoseiid mites and their role in biological control,AnnualReview of Entomology,Vol.42:291-321.
Nomikou,M.,Janssen,A.,Schraag,R. and Sabelis,M.W.,2001,Phytoseiid predators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forBemisia tabaci. Exp.Appl.Acarol.25:270-290
Parkinson,C.L.,1992,″Culturing free-living astigmatidmites.″ Arachnida: Proceedings of a one day symposium onspiders and their allies held on Saturday 21st November 1987at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eds. Cooper,J.E.,Pearce-Kelly,P,Williams,D.L.,p.62-70.
Ramakers,P.M.J.and Van Lieburg,M.J.,1982,Start of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mblyseius mckenzeiSch. & Pr.(Acarina:Phytoseiidae) for the control of Thripstabaci Lind.(Thysanoptera:Thripidae) in glasshouses,Med.Fac. Landbouww. Rijksuniv. Gent,47/2,pp 541-545.
Ramakers,P.M.J.,1989,Large scale introductions ofPhytoseiid predators to control thrips on cucumber,Med.Fac.Landbouww.Rijksuniv.Gent,54/3a,pp 923-929.
Ramakers,P.M.J. and Voet,S.J.P.,1996,Introduction ofAmblyseius degenerans for thrips control in sweet pepperswith.potted castor beans as banker plants. IOBC/WPRS workinggroup on integrated control in glasshouses 19(1):127-130.
Rasmy et al.,1987,A new diet for reproduction of twopredaceous mites Amblyseius gossipi and Agistemus exsertus(Acari:Phytoseiidae,Stigmaeidae),Entomophaga 32(3),pp277-280.
Romeih,A.H.M.,El-Saidy,E.M.A. and El Arnaouty,S.A.,2004,Suitability Of Two Lepidopteran Eggs As AlternativePreys For Rearing Some Predatory Mites. The first ArabConference of Applied Biological Pest Control,Cairo,Egypt,5-7 April 2004.
Swirski,E.,Amitai,S.and Dorzia,N.,1967, Laboratorystudies on the feeding,development and oviposition of thepredaceous mite Amblyseius rubini Swirksi and Amitai an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Acarina:Phytoseiidae) onvarious kiinds of food substances. Israel J.Agric. Res.17:101-119
Sampson,C.,1998,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anAmblyseius cucumeris controlled release method for thecontrol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in protected crops,The1998 Brighton conference - Pests & Diseases,5B-4,pp409-416.
Solomon,M.E. and Cunnington,A.M.,1963, Rearing acaroidmites,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Pest InfestationLaboratory,Slough,England,pp 399-403.
Teich,Y.1966,Mites of the family of Phytoseiidae aspredators of the tobacc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Israel J. Agric. Res. 16:141-142.
Wei-Lan Ma and J.E.Laing,1973,Biology--of Amblyseius(Neoseiulus)californicus,Entomophaga,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