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胫部衬垫以及胫部衬垫设置结构.pdf

  • 上传人:a1
  • 文档编号:4927708
  • 上传时间:2018-11-29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2.8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80071758.9

    申请日:

    2011.06.23

    公开号:

    CN103648851A

    公开日:

    2014.03.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B60R21/04

    主分类号:

    B60R21/04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池野英辅; 大桥邦夫; 山口智; 福嶋勇介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代理人:

    黄威;苏萌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本发明的胫部衬垫(10)具备:右脚放置部(16),其具有右侧水平部(16A)和右侧倾斜部(16B),其中,所述右侧水平部(16A)被水平地形成且其上被放置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所述右侧倾斜部(16B)被形成于该右侧水平部(16A)的车辆前侧,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一对槽部(24),其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被形成在右脚放置部(16)中的至少右侧水平部(16A)的底面上;高低差部(26C),其被形成在右侧水平部(16A)与右侧倾斜部(16B)之间的过渡部(16D)上,并且位于分别被形成在该右侧水平部(16A)以及右侧倾斜部(16B)上的后侧肋部(26A)与前侧肋部(26B)之间。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胫部衬垫,具备:
    脚放置部,其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其中,所述水平部被水平地形成且其上被放置所述乘员的脚的脚后跟,所述倾斜部被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车辆前侧,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一对槽部,其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被形成在所述脚放置部中的至少所述水平部的底面上;
    脆弱部,其被形成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或者所述倾斜部上,并且成为所述脚放置部中的绕车辆宽度方向轴线的折弯的起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具备肋部,所述肋部通过所述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
    所述肋部具有后侧肋部和前侧肋部,其中,所述后侧肋部被形成在所述水平部上,所述前侧肋部被形成在所述倾斜部上且与所述后侧肋部相比突出高度被设定得较低,
    所述脆弱部被设为高低差部,所述高低差部被形成在所述过渡部上,并且位于所述后侧肋部与所述前侧肋部之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所述脆弱部被设为在所述倾斜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倾斜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所述脆弱部具有第一脆弱部和第二脆弱部,其中,所述第二脆弱部被形成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脆弱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且车辆后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具备肋部,所述肋部通过所述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
    所述脚放置部被设为,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的右脚放置部,
    所述肋部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6.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具备左脚放置部,所述左脚放置部被设置在相对于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的车辆左侧,并且其上被放置所述乘员的左脚,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
    在所述左脚放置部上形成有削壁部,所述削壁部被设为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所述右脚放置部和所述左脚放置部进行连结,
    在所述连结部上形成有空间部,所述空间部被设为在所述连结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连结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在所述一对槽部、所述削壁部、以及、所述空间部中的至少所述空间部上,设置有吸声材料。

    8.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胫部衬垫,其中,
    具备左脚放置部,所述左脚放置部被设置在相对于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的车辆左侧,并且具有左侧水平部和左侧倾斜部,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所述左侧水平部被水平地形成且被放置所述乘员的左脚的脚后跟,所述左侧倾斜部被形成于所述左侧水平部的车辆前侧,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在所述左侧水平部与所述左侧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上形成有折弯起点部,所述折弯起点部被设为在所述过渡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过渡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9.  一种胫部衬垫设置结构,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胫部衬垫,其具有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
    车身面板,其上放置有所述胫部衬垫,并且在位于所述水平部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上具有顶点且呈向车辆下侧凸起的凸状。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胫部衬垫设置结构,具备:
    壁部,其被形成于所述车身面板上,并位于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的车辆右侧,且朝向车辆上侧;
    肋部,其通过所述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而向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说明书

    说明书胫部衬垫以及胫部衬垫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胫部衬垫以及胫部衬垫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并且在该水平部和倾斜部上分别形成有纵长状凹槽的车辆用小腿部冲击吸收衬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7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125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95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0579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33189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4-306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种技术中,希望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被完成的发明,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的胫部衬垫以及胫部衬垫设置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具备:脚放置部,其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其中,所述水平部被水平地形成且其上被放置所述乘员的脚的脚后跟,所述倾斜部被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车辆前侧,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 斜;一对槽部,其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被形成在所述脚放置部中的至少所述水平部的底面上;脆弱部,其被形成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或者所述倾斜部上,并且成为所述脚放置部中的绕车辆宽度方向轴线的折弯的起点。
    根据该胫部衬垫,脚放置部的水平部被设为被放置乘员的脚的脚后跟的部分,并且在该脚放置部中的至少水平部的底面上,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一对槽部。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脚放置部的水平部上时,能够通过该脚放置部的水平部发生压缩变形从而对冲击进行吸收。
    而且,在水平部与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或者倾斜部上形成有脆弱部,所述脆弱部成为脚放置部中的绕车辆宽度方向轴线的折弯的起点。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载荷通过乘员的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水平部上时,脚放置部将以该脆弱部为起点,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脚后跟的向车辆前侧的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刚碰撞之后使乘员的小腿的载荷作用于目标位置即水平部。其结果为,对于乘员的脚而言,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具备肋部,所述肋部通过所述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所述肋部具有后侧肋部和前侧肋部,其中,所述后侧肋部被形成在所述水平部上,所述前侧肋部被形成在所述倾斜部上且与所述后侧肋部相比突出高度被设定得较低,所述脆弱部被设为高低差部,所述高低差部被形成在所述过渡部上,并且位于所述后侧肋部与所述前侧肋部之间。
    根据该胫部衬垫,上文所述的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作为肋部而形成,该肋部中被形成在倾斜部上的前侧肋部与被形成在水平部上的后侧肋部相比突出高度被设定得较低,并且在所述前侧肋部与该后侧肋部之间具有作为脆弱部的高低差部。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载荷通过乘员的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水平部时,能够以该高低差部为起点而使脚放置部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所述脆弱部被设为在所述倾斜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倾斜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根据该胫部衬垫,在倾斜部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其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以作为上文所述的脆弱部。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水平部上时,能够以该贯穿孔或槽为起点而使脚放置部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三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所述脆弱部具有第一脆弱部和第二脆弱部,其中,所述第二脆弱部被形成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脆弱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且车辆后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根据该胫部衬垫,脆弱部具有第一脆弱部和第二脆弱部,其中,所述第二脆弱部被形成在相对于该第一脆弱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且车辆后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因此,由于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脚放置部的水平部上时,脚放置部向设置有第二脆弱部的一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倾斜,因此能够使乘员的脚踝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转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分配乘员的小腿上所产生的轴向载荷、脚踝的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力矩、以及、脚后跟的前后方向上的转动力矩。其结果为,对于乘员的右脚而言,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具备肋部,所述肋部通过所述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所述脚放置部被设为,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的右脚放置部,所述肋部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根据该胫部衬垫,上文所述的一对槽部之间的部位作为肋部而被形成,并且该肋部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而向设置有上文所述的第二脆弱部的一侧的相反侧、即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水平部上时,能够使右脚放置部向设置有上文所述的肋部的一侧的相反侧、即设置有第二脆弱部的一侧也就是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倾斜。由此,由于能够使乘员的右脚的脚踝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转动,因此能够进一步 有效地分配乘员的右小腿上所产生的轴向载荷、脚踝的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力矩、以及、脚后跟的前后方向上的转动力矩。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具备左脚放置部,所述左脚放置部被设置在相对于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的车辆左侧,并且其上被放置所述乘员的左脚,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在所述左脚放置部上形成有削壁部,所述削壁部被设为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根据该胫部衬垫,在左脚放置部上形成有削壁部,所述削壁部被设为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左脚放置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左脚而作用于左脚放置部上时,能够通过该左脚放置部发生压缩变形从而对冲击进行吸收。其结果为,即使对于乘员的左脚而言,也能够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六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所述右脚放置部和所述左脚放置部进行连结,在所述连结部上形成有空间部,所述空间部被设为在所述连结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连结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在所述一对槽部、所述削壁部、以及、所述空间部中的至少所述空间部上,设置有吸声材料。
    根据该胫部衬垫,在连结部上形成有空间部,所述空间部被设为在所述连结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连结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而且,在被形成于上文所述的右脚放置部上的一对槽部、被形成在左脚放置部上的削壁部、以及、被形成在连结部上的空间部中的至少空间部上,设置有吸声材料。因此,能够通过该吸声材料来吸收经由车身面板和轮胎罩等而侵入到车厢内的路面噪声和发动机声等的噪声。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中,具备左脚放置部,所述左脚放置部被设置在相对于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的车辆左 侧,并且具有左侧水平部和左侧倾斜部,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所述左侧水平部被水平地形成且被放置所述乘员的左脚的脚后跟,所述左侧倾斜部被形成于所述左侧水平部的车辆前侧,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在所述左侧水平部与所述左侧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上形成有折弯起点部,所述折弯起点部被设为在所述过渡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过渡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根据该胫部衬垫,左脚放置部具有左侧水平部和左侧倾斜部,并且在该左侧水平部与左侧倾斜部之间的过渡部上形成有折弯起点部,所述折弯起点部被设为在所述过渡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或者在所述过渡部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左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左侧水平部时,左脚放置部以该折弯起点部为起点而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脚后跟的向车辆前侧的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刚碰撞之后使乘员的左小腿的载荷作用于作为目标位置的左侧水平部上。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设置结构具备: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其具有作为所述脚放置部的右脚放置部,其中,所述右脚放置部上被放置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的右脚;车身面板,其上放置有所述胫部衬垫,并且在位于所述水平部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上具有顶点且呈向车辆下侧凸起的凸状。
    根据该胫部衬垫设置结构,在车身面板上,在位于水平部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上具有顶点且呈朝向车辆下侧凸起的凸状。因此,由于能够在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上,将水平部的压缩变形行程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水平部的冲击吸收性能。由此,对于乘员的右脚而言,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设置为,在第九方式所记载的胫部衬垫设置结构中,具备:壁部,其被形成于所述车身面板上,并位于相对于所述加速踏板的车辆右侧,且朝向车辆上侧;肋部,其通过所述一对 槽部之间的部位而形成,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而向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根据该胫部衬垫设置,肋部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而向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右脚放置部的后部时,能够使乘员的右脚的脚踝向壁部的相反侧、即车辆左侧转动。由此,能够抑制乘员的右脚与壁部之间的干涉。
    发明效果
    如上文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设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2-2线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为图1的3-3线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为图1的4-4线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为图1的5-5线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为图1的6-6线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为表示载荷作用于图6所示的右侧水平部上从而使右脚放置部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了的状态的图。
    图8为对在乘员的小腿上所产生的轴向载荷、脚踝的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力矩、以及脚后跟的前后方向上的转动力矩进行说明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脚放置部的改变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表示载荷作用于图9所示的左侧水平部从而使左脚放置部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了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各个附图中所表示的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RH分别表示车辆上侧、车辆前侧、车辆右侧。
    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胫部衬垫设置结构S作为一个示例,被应用于左置方向盘车的驾驶员席的脚底部。该胫部衬垫设置结构S具备胫部衬垫10。
    胫部衬垫10被放置在例如被设为车厢前壁(dash panel)的车身面板12上。在车身面板12上敷设有例如地毯或垫子等的内部装饰材料14,胫部衬垫10介于车身面板12与内部装饰材料14之间。该胫部衬垫10由具有冲击吸收性的例如发泡树脂等形成,且被构成为,具有作为脚放置部的一个示例的右脚放置部16、左脚放置部18、以及连结部20。
    右脚放置部16被设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设置于该车辆上的吊下式的加速踏板22重叠的位置上。该右脚放置部16的后部被设为,被大致水平地形成的右侧水平部16A,而被形成于该右侧水平部16A的车辆前侧的右脚放置部16的前部被设为右侧倾斜部16B,所述右侧倾斜部16B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该右侧水平部16A以及右侧倾斜部16B为,本发明中的水平部以及倾斜部的一个示例。
    而且,如图6所示,右侧水平部16A位于加速踏板22的下方且后方,以便被放置在落座于未图示的驾驶席上的状态下踩着加速踏板22的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50。另一方面,右侧倾斜部16B位于加速踏板22的下方。
    如图1~图3所示,在从该右侧水平部16A起至右侧倾斜部16B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部分的底面16C上,形成有一对槽部24。该一对槽部24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形成。而且,在该右脚放置部16上,通过该一对槽部24之间的部位而形成了向车辆下侧突出的肋部26。
    如图2、图3所示,在车身面板12上,在相对于加速踏板22(图1参照)的车辆右侧,形成有呈向车辆上侧凸起的凸状的隧道部28。在该隧道部28的内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变速器和排气管等。该隧道部28的左侧部28A为本发明中的壁部的一个示例,且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右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被倾斜形成。而且,上文所述的肋部26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而向隧道部28一侧、即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如图6所示,该肋部26被构成为,具有被形成在右侧水平部16A上的后侧肋部26A、和被形成在右侧倾斜部16B上的前侧肋部26B。前侧肋部26B与后侧肋部26A相比突出高度被设定得较低。即,如果将后侧肋部26A的突出高度设为Ha,将前侧肋部26B的突出高度设为Hb,则跨及肋部26的整个长度,满足Ha>Hb。在该后侧肋部26A与前侧肋部26B之间,形成有作为本发明中的脆弱部的一个示例的高低差部26C。该高低差部26C被形成在右侧水平部16A与右侧倾斜部16B之间的过渡部16D上。
    此外,后侧肋部26A与车身面板12抵接。另一方面,前侧肋部26B相对于车身面板12向车辆上侧分离,并且在与车身面板12之间具有间隙29。
    如图2所示,在车身面板12上,在位于右侧水平部16A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呈向车辆下侧凸起的凸状的弯曲部30。该弯曲部30在穿过加速踏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上具有顶点30A。而且,更具体而言,上文所述的后侧肋部26A与倾斜部30B抵接,所述倾斜部30B被形成在与该弯曲部30中的顶点30A相比靠车辆右侧。
    此外,如图1所示,在右侧倾斜部16B上,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贯穿孔32A~32C(也参照图4)。该多个贯穿孔32A~32C为本发明中的脆弱部的一个示例,并且被形成在与上文所述的一对槽部24相比靠车辆前侧,且位于加速踏板22的后端部22A的下方(也参照图6)。
    一对贯穿孔32A、32B为本发明中的第一脆弱部的一个示例,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靠近且并排。另一方面,贯穿孔32C为本发明中的第二脆弱部的一个示例,并且被形成在相对于一对贯穿孔32A、32B而向车辆左侧且车辆后侧偏移了的位置上。另外,该情况下的车辆左侧为本发明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一个示例,而车辆右侧则为本发明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一个示例。
    左脚放置部18被设置于,相对于右脚放置部16的车辆左侧。该左脚放置部18一般被称为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上被放置乘员的左脚。该左脚放置部18的后部被设为,被大致水平地形成的左侧水平部18A,而形成于该左侧水平部18A的车辆前侧的左脚放置部18的前部被设为左侧倾斜部18B,所述左侧倾斜部18B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趋向于车辆上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此外,左侧水平部18A与左侧倾斜部18B之间的部分被设为过渡部18C。
    此外,在该左脚放置部18上形成有一对削壁部34,所述一对削壁部34被设为在所述左脚放置部18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该一对削壁部34被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状。该一对削壁部34之间的部位被设为隔壁部35。如图5所示,该隔壁部35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穿过左脚放置部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2上。
    如图1所示,连结部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右脚放置部16和左脚放置部18进行连结。如图5所示,在该连结部20上形成有空间部36,所述空间部36被设为在所述连结部20的底面20A上开口的槽,并且在该空间部36上设置有例如毛毡材料等的吸声材料38。该吸声材料38被构成为,具有不对胫部衬垫10的冲击吸收性能造成影响的程度的密度。
    另外,在图3、图4中所示的符号46、48分别为乘员的右脚的脚尖、脚背,在图5中所示的符号60为乘员的左脚的脚后跟。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右侧水平部16A位于加速踏板22的下方且后方,并且被设为被放置踩着加速踏板22的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50的部分。而且,在从该右侧水平部16A起至右侧倾斜部16B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部分的底面16C上,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一对槽部24(也参照图1~图3)。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50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能够通过使该右侧水平部16A发生压缩变形从而对冲击进行吸收。
    而且,上文所述的一对槽部24之间的部位作为肋部26而形成,该肋部26中被形成于右侧倾斜部16B上的前侧肋部26B与被形成在右侧水平部16A上的后侧肋部26A相比突出高度被设定得较低,并且在所述前侧肋部26B与该后侧肋部26A之间具有高低差部26C。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50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如图7所示,右脚放置部16以该高低差部26C为起点而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脚后跟50的向车辆前侧的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刚碰撞之后使乘员的右小腿的载荷作用于作为目标位置的右侧水平部16A上。其结果为,对于乘员的右脚而言,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此外,如图1所示,在右侧倾斜部16B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32A~32C,所述多个贯穿孔32A~32C被设为在所述右侧倾斜部16B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因此,如图7所示,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50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除上文所述的高低差部26C之外,右脚放置部16还以该多个贯穿孔32A~32C(参照图1)为起点而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由此,由于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了脚后跟50的向车辆前侧的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刚碰撞之后使乘员的右小腿的载荷更有效地作用于目标位置即右侧水平部16A上。
    而且,如图1所示,贯穿孔32C被形成在,相对于一对贯穿孔32A、32B而向车辆左侧且车辆后侧偏移了的位置上。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由于右脚放置部16向设置有贯穿孔32C的一侧、即车辆左侧倾斜,因此能够使乘员的右脚的脚踝向车辆左侧转动。由此,如图8所示,能够有效地分配在乘员的右小腿52上所产生的轴向载荷Fz、脚踝54的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力矩Mx、以及脚后跟50的前后方向上的转动力矩My。其结果为,对于乘员的右脚而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此外,如图1~图3所示,上文所述的肋部26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而向设置有贯穿孔32C的一侧的相反侧、即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
    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能够使右脚放置部16更向车辆左侧倾斜。由此,由于能够使乘员的右脚的脚踝更向车辆左侧转动,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更有效地分配在乘员的右小腿52上所产生的轴向载荷Fz、脚踝54的左右方向上的转动力矩Mx、以及脚后跟50的前后方向上的转动力矩My。
    此外,如图2所示,在车身面板12上,在位于右侧水平部16A的下方的部位上形成有弯曲部30,所述弯曲部30在穿过加速踏板22(参照图1)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上具有顶点30A且呈向车辆下侧凸起的凸状。因此,由于能够在穿过加速踏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上,将右侧水平部16A的压缩变形行程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右侧水平部16A的冲击吸收性能。由此,对于乘员的右脚而言,能够进一步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此外,肋部26被设置在,相对于穿过加速踏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心线L1而向隧道部28一侧偏移了的位置上。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乘员的右脚的脚踝能够向隧道部28的相反侧转动。由此,能够抑制乘员的右脚与隧道部28之间的干涉。
    此外,如图5所示,在左脚放置部18上形成有削壁部34,所述削壁部34被设为在所述左脚放置部18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也参照图1)。因此,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左脚而作用于左脚放置部18时,能够通过使该左脚放置部18发生压缩变形从而对冲击进行吸收。其结果为,即使对于乘员的左脚也能够降低胫部指标的峰值。
    此外,如图1所示,在连结部20上形成有空间部36,所述空间部36被设为在所述连结部20的底面20A上开口的槽。而且,在该空间部36上,设置有例如毛毡材料等的吸声材料38。因此,能够通过该吸声材料38来吸收经由车身面板12和轮胎罩等而侵入到车厢内的路面噪声和发动机声等的噪声。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左侧水平部18A与左侧倾斜部18B之间的过渡部18C上形成折弯起点部40,所述折弯起点部40被设为在所述过渡部18C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如果以此方式构成,则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左脚的脚后跟60而作用于左侧水平部18A上时,如图10所示,左脚放置部18将以该折弯起点部40为起点绕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折弯。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脚后跟60的向车辆前侧的滑动,因此能够在刚刚碰撞之后使乘员的左小腿的载荷作用于作为目标位置的左侧水平部18A上。
    另外,虽然折弯起点部40被设为在过渡部18C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上开口的贯穿孔,但也可以被设为在过渡部18C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此外,当该折弯起点部40被形成于过渡部18C上时,上文所述的一对削壁部34可以就此被形成在左脚放置部18上,或者也可以省略。
    此外,虽然如图1所示,一对槽部24被形成在从右侧水平部16A起至右侧倾斜部16B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部分上,但也可以仅被形成在右 侧水平部16A上,或者,还可以从右脚放置部16的后端起被形成至前端为止。
    此外,虽然肋部26被设置在相对于加速踏板22的中心线L1而向车辆右侧偏移了的位置上,但也可以被设置于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一个示例的车辆左侧。此外,在该情况下,贯穿孔32C也可以相对于一对贯穿孔32A、32B而被形成于作为车辆宽度方向一侧且车辆后侧的一个示例的车辆右侧且车辆后侧。
    如果以此方式构成,则在随着车辆的前方碰撞而使得载荷通过乘员的右脚的脚后跟而作用于右侧水平部16A上时,由于右脚放置部16向车辆右侧倾斜,因此能够使乘员的右脚的脚踝向车辆右侧转动。
    此外,虽然在右侧倾斜部16B上,作为脆弱部的一个示例而形成有在右侧倾斜部16B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上开口的多个贯穿孔32A~32C,但也可以形成有在右侧倾斜部16B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以取代该多个贯穿孔32A~32C。
    此外,虽然削壁部34被设为在左脚放置部18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上开口的贯穿孔,但也可以设为在左脚放置部18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中的一方上开口的槽。
    此外,虽然空间部36被设为在连结部20的底面20A上开口的槽,但也可以设为在连结部20的上表面上开口的槽、或者在连结部20的上表面以及底面上开口的(在连结部2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此外,虽然胫部衬垫10具有多个贯穿孔32A~32C和高低差部26C,以作为本发明的脆弱部的一个示例,但只要是成为右脚放置部16中的绕车辆宽度方向轴线的折弯的起点的结构,则也可以具有其他的结构以作为本发明中的脆弱部的一个示例。
    此外,虽然吸声材料38仅被设置在空间部36上,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被设置在上文所述的一对槽部24、多个贯穿孔32A~32C、以及削壁部3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上。
    此外,虽然胫部衬垫设置结构S被应用于左置方向盘车,但也可以被应用于右置方向盘车。在该情况下,被形成于驾驶员席的脚底右侧的壁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朝向车辆上侧的壁部。
    此外,虽然胫部衬垫设置结构S被应用于驾驶员席侧,但也可以被应用于副驾驶席侧。
    此外,在例如胫部衬垫设置结构S被应用于副驾驶席侧的情况下,左脚放置部18也可以采用与右脚放置部16相同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多个改变例中能够进行组合的改变例。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并实施。
    另外,以下对符号说明进行记述。
    S 胫部衬垫设置结构;
    10 胫部衬垫;
    12 车身面板;
    14 内部装饰材料;
    16 右脚放置部(脚放置部);
    16A 右侧水平部(水平部);
    16B 右侧倾斜部(倾斜部);
    16C 底面;
    16D 过渡部;
    18 左脚放置部;
    18A 左侧水平部;
    18B 左侧倾斜部;
    18C 过渡部;
    20 连结部;
    22 加速踏板;
    24 槽部;
    26 肋部;
    26A 后侧肋部;
    26B 前侧肋部;
    26C 高低差部(脆弱部);
    28A 隧道部的左侧部(壁部);
    30 弯曲部;
    30A 顶点;
    32A、32B 贯穿孔(脆弱部的一部分、第一脆弱部);
    32C 贯穿孔(脆弱部的一部分、第二脆弱部);
    34 削壁部;
    36 空间部;
    38 吸声材料;
    40 折弯起点部。

    关 键  词:
    衬垫 以及 设置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胫部衬垫以及胫部衬垫设置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9277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