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接合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板接合结构.pdf(1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2814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9.25 CN 103328146 A *CN103328146A* (21)申请号 201280002326.7 (22)申请日 2012.01.16 B23K 11/11(2006.01) (71)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 伊藤大辅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 杨光军 (54) 发明名称 面板接合结构 (57) 摘要 课题在于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 离。在面板接合结构 (10) 中, 在第一面板 (20) 的 端部形成有第。
2、一接合部 (23) 以及第一载荷传递 部 (24、 25) , 在第二面板 (40) 的端部形成有第二 接合部 (43)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45) 。第一 接合部 (23)的第一接合面 (23A)与第二接合部 (43) 的第二接合面 (43A) 焊接并粘接, 第一载荷 传递部 (24、 25) 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与 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45) 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分别粘接。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收敛 于构成第一面板 (20) 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 部 (22) 的板厚的范围内, 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收。
3、敛于构成第二面板 (40) 的本体部的第二 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的范围内。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2.04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50724 2012.01.16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08354 JA 2013.07.25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28146 A CN 103328146 A *CN103328146A* 1/。
4、1 页 2 1. 一种面板接合结构, 其中, 具备 : 第一面板本体部, 其构成第一面板的本体部 ; 第一接合部, 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 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向所述 第一面板的板厚方向一侧偏置, 且具有沿着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 中心线延伸的第一接合面 ; 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 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面板本 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并且分别具 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弯曲、 收敛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一载荷传 递面 ; 第二面板本体部, 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位于与所述第。
5、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 侧, 并且沿着所述中心线延伸, 构成第二面板的本体部 ; 第二接合部, 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端部, 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向与所 述第一接合部相反一侧偏置, 而且具有通过焊接以及粘接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 接合面 ; 和 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 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第二面板本 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并且分别具 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面弯曲、 收敛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二载荷传 递面, 而且, 各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通过粘接而与各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6、 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 其中 : 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 线互相一致。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 其中 : 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以及所述 第二接合面倾斜。 4. 根据权利要求 1 3 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 其中 : 所述第一面板以及 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相等。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28146 A 2 1/6 页 3 面板接合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第一接合部的第一面板和具有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二接 合部的第二面板的面板接合结构。 。
7、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作为这种面板接合结构, 例如如下所述的结构众所周知。也就是, 在专利文 献 1 中, 记载了形成为带状的一对金属板的端部彼此相互重合、 并且通过焊接以及粘接将 该端部彼此接合而成的结构。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11-170059 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昭 581-199675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然而, 在该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结构中, 如果对一对金属板作用与该各金属板平 行的拉伸力, 则在这一对金属板的端部作用力矩, 在该端部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
8、用载荷。 在 该情况下, 具有该端部彼此剥离的危险。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得到在即使在与该各面板平行地对 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离 的面板接合结构。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 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 其中, 具备 : 第一面板本体部, 其构成 第一面板的本体部 ; 第一接合部, 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 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 本体部向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方向一侧偏置, 且具有沿着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 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延伸的第一接合面 ; 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
9、, 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 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一面 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并且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弯曲、 收敛于所述第一面 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一载荷传递面 ; 第二面板本体部, 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的 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 并且沿着所述中心线延伸, 构成第二面板的本 体部 ; 第二接合部, 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端部, 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向与所 述第一接合部相反一侧偏置, 而且具有通过焊接以及粘接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 接合面 ; 和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 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二。
10、接合部的所述第二 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并且 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面弯曲、 收敛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二 载荷传递面, 而且, 各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通过粘接而与各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接合。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3 2/6 页 4 0012 这样, 在该面板接合结构中, 将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焊接以及粘接, 并且将各 第一载荷传递面与各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粘接, 由此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互相接合。 0013 在这里, 各第一载荷传递面收敛于构成第一面板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 厚的范围内, 各第。
11、二载荷传递面收敛于构成第二面板的本体部的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 范围内。 0014 因此, 即使与该各面板平行地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 通 过在第一载荷传递面与第二载荷传递面之间传递载荷, 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 载荷 直线性传递。 由此, 能够抑制力矩作用在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上, 所以能够抑制在第 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用载荷。其结果, 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 二接合部剥离。 0015 另外, 在该面板接合结构中, 所谓第一载荷传递面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 的范围内, 意味着该第一载荷传递面在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与第一面板本体部的 板。
12、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同样, 所谓第二载荷传递面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 范围内, 意味着该第二载荷传递面在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与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 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16 在这里, 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 如果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所述第 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互相一致, 则更优选。 0017 如果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 线互相一致, 则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 载荷更直线性传递。由此, 能够更有效抑制力 矩作用在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上。 0018 另外, 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 如果所述。
13、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所述第二载荷 传递面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面倾斜, 则更优选。 0019 这样, 如果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相对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 面分别倾斜, 则与例如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 分别正交的情况相比, 能够扩大第一载荷传递面与第二载荷传递面的粘接面积。 由此, 能够 提高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的粘接强度乃至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粘接 强度。 0020 另外, 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 如果所述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 相等, 则更优选。 0021 这样, 如果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相。
14、等, 则所以在与该各面板平行地 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 能够使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传递的 载荷向各面板的板厚方向均等地分布。由此, 能够提高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的载荷传 递效率。 0022 发明的效果 0023 如上面所详述, 根据本发明, 即使在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与该各面板平行地 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离。 附图说明 0024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侧剖图。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4 3/6 页 5 0025 图 2 是图 1 的要部放大图。 0026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
15、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侧剖 图。 0027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剖 图。 0028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要部 放大侧剖图。 0029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要部 放大侧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 一边参照附图, 一边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1 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10具有分别为金属制 的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该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互相的板。
16、厚相等并且设 为互相同样的结构。该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配置成在与该各面板平行的方向 (箭 头 P 方向) 上错开。而且, 该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的各自的端部 21、 41 互相重合。 0032 如图 1、 图 2 所示, 第一面板 20 的除了端部 21 外的部分, 设为构成第一面板 20 的 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 22。该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形成为平板状。另外, 在第一面板 20 的端部 21 形成有第一接合部 23、 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25 以及第一顶端部 26。 0033 第一接合部23相对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向第一面板20的板厚方向一侧 (。
17、箭头T1 侧) 偏置。该第一接合部 23 上的与第二面板 40 的端部 41 的接合面为第一接合面 23A。包 含该第一接合面 23A 的第一接合部 23 整体沿着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板厚方向的中心 的中心线 CL 直线状延伸。 0034 一方的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形成于第一接合部 23 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之间。该 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经由弯曲部 31 形成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第一接合部 23 侧的端部, 并且经由弯曲部 32 形成于第一接合部 23 的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侧的端部。该第一载荷传 递部 24 相对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向第一面板 20 的板厚方向一侧。
18、 (箭头 T1 侧) 弯折。另 外, 换而言之, 该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相对于第一接合部 23 向第一面板 20 的板厚方向另一 侧 (箭头 T2 侧) 弯折。 0035 另一方的第一载荷传递部 25 经由弯曲部 33 形成于第一接合部 23 的与第一面板 本体部 22 相反一侧的端部。该第一载荷传递部 25 相对于第一接合部 23 向第一面板 20 的 板厚方向一侧 (箭头 T1 侧) 弯折。 0036 而且, 这样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25 通过相对于第一接合部 23 弯折, 而相对于 第一接合部 23 倾斜。在这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25 上, 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的第一接合面。
19、 23A 连续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作为相对于第一接合面 23A 弯曲的一例, 相对于第一接合面 23A 倾斜。 0037 另外, 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板厚的范围内。也 就是, 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在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板厚方向 (箭头 T 方向) 上与第一 面板本体部 22 上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5 4/6 页 6 0038 第一顶端部 26 形成于第一面板 20 的端部 21 的顶端。该第一顶端部 26 经由弯曲 部 34 。
20、形成于第一载荷传递部 25 的与第一接合部 23 相反一侧的端部, 沿着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中心线 CL 直线状延伸。 0039 另一方面, 第二面板 40 的除了端部 41 外的部分, 为构成第二面板 40 的本体部的 第二面板本体部 42。该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位于相对于上述的第一面板 20 的端部 21 的与 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相反一侧, 形成为沿着上述的中心线 CL 延伸的平板状。 0040 通过该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与通过上述的第一面板本 体部 22 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也就是, 上述的中心线 CL 是通过上述的第一面 板本体部 22 的。
21、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 并且是通过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方向的中 心的中心线。另外, 在该第二面板 40 的端部 41, 形成有第二接合部 43、 一对第二载荷传递 部 44、 45 以及第二顶端部 46。 0041 第二接合部 43 相对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向与第一接合部 23 相反一侧 (箭头 T2 侧) 错开。该第二接合部 43 的与第二接合部 23 的接合面为第二接合面 43A。包含该第二 接合面 43A 的第二接合部 43 整体沿着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中心线 CL 直线状延伸。 0042 一方的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形成于第二接合部 43 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之间。
22、。该 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经由弯曲部 51 形成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第二接合部 43 侧的端部, 并且经由弯曲部 52 形成于第二接合部 43 的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侧的端部。该第二载荷传 递部 44 相对于第二接合部 43 向第二面板 40 的板厚方向一侧 (箭头 T1 侧) 弯折。另外, 换 而言之, 该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相对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向第二面板 40 的板厚方向另一侧 (箭头 T2 侧) 弯折。 0043 另一方的第二载荷传递部 45 经由弯曲部 53 形成于第二接合部 43 的与第二面板 本体部 42 相反一侧的端部。该第二载荷传递部 45 相对于第二接合部。
23、 43 向第二面板 40 的 板厚方向另一侧 (箭头 T2 侧) 弯折。 0044 而且, 这样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45 通过相对于第二接合部 43 弯折, 而相对于 第二接合部 43 倾斜。在这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45 上, 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的第二接合面 43A 连续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作为相对于第二接合面 43A 弯曲的一例, 相对于第二接合面 43A 倾斜。 0045 另外, 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的范围内。也 就是, 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在第二面板本体部 。
24、42 的板厚方向 (箭头 T 方向) 上与第二 面板本体部 42 上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46 第二顶端部 46 形成于第二面板 40 的端部 41 的顶端。该第二顶端部 46 经由弯曲 部 54 形成于第二载荷传递部 45 的与第二接合部 43 相反一侧的端部, 沿着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中心线 CL 直线状延伸。 0047 而且, 该第二顶端部 46 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的第一载荷传递部 24 侧的端部 35 顶接。同样, 上述的第一顶端部 26 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侧的端部 45 顶接。 0048 另外, 在这样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
25、40 各自的端部 21、 41 互相重合的状态下, 上述的第一接合面 23A 以及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分别具有间隙地与第二接合面 43A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相对。在该间隙中, 填充有粘接剂 62。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6 5/6 页 7 0049 另外, 第一接合部 23 与第二接合部 43 在与上述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平 行的方向 (箭头 P 方向) 上的中央部互相焊接。在该焊接中, 能够使用例如点焊。 0050 而且, 该点焊的焊接部 64 通过上述的粘接剂 62 与第一接合面 23A 和第二接合面 43A相互接合。
26、。 另一方面, 第一载荷传递面24A与第二载荷传递面44A以及第一载荷传递面 25A 与第二载荷传递面 45A 分别通过上述的粘接剂 62 相互接合。 0051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面板 40 配置成以点焊的焊接部 64 为 中心而点对称。 0052 接下来,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53 如上所详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 10 中, 将第一接合 面 23A 与第二接合面 43A 焊接以及粘接, 并且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与各第二载荷传 递面 44A、 45A 分别粘接, 由此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面。
27、板 40 互相接合。 0054 在这里, 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 25A收敛于构成第一面板20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 本体部 22 的板厚的范围内, 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收敛于构成第二面板 40 的本体部 的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的范围内。 0055 因此, 即使在如图 2 所示那样对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与该各面板平行地 作用拉伸力 F1、 F2 的情况下, 通过在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与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之间传递载荷, 在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面板 40 之间, 载荷 F 直线性传递。由此, 能够抑制力 矩 M 作用在第一接合部。
28、 23 以及第二接合部 43 上, 所以能够抑制在第一接合部 23 以及第二 接合部 43 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用载荷。其结果, 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 23 与第二接合部 43 剥离。 0056 另外, 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 的中心线为中心线 CL, 互相一致。因此, 在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面板 40 之间, 载荷 F 更直线 性传递。由此, 能够更有效抑制力矩 M 作用在第一接合部 23 以及第二接合部 43 上。 0057 另外, 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的板厚互相相等, 所以在对第一面板 20 以及 第二面板 40 作用拉伸。
29、力 F1、 F2 的情况下, 能够使在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面板 40 之间传递的 载荷 F 向各面板的板厚方向 (箭头 T 方向) 均等地分布。由此, 能够提高第一面板 20 与第二 面板 40 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 0058 另外, 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相对于第一接合面 23A以及第二接合面43A分别倾斜, 所以与例如第一载荷传递面24A、 25A以及第二载荷传递 面 44A、 45A 与第一接合面 23A 以及第二接合面 43A 分别正交的情况相比, 能够扩大第一载 荷传递面 24A、 25A 与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的粘接。
30、面积。由此, 能够提高第一载荷传递 面 24A、 25A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的粘接强度乃至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的 粘接强度。 0059 接下来,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的板厚互相相等。但是, 也可以 如图 3、 图 4 所示, 第一面板 20 以及第二面板 40 的板厚不同。 0061 另外, 在该情况下, 面板接合结构10也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构成为, 第一面板本体 部 22 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中心线 CL 通过第一接合面 23A 以及第二接合面 43A 之间。 。
31、另外, 面板接合结构 10 也可以如图 4 所示那样构成为, 中心线 CL 通过从第一接合面 23A 以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7 6/6 页 8 及第二接合面 43A 之间偏离的位置。 0062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第一顶端部 26 以及第二顶端部 46 分别具有弯曲部 34、 54 形成于第一载荷传递部 25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 45。但如图 5 所示, 第一顶端部 26 以及 第二顶端部 46 也可以从第一载荷传递部 25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 45 分别延长而形成。而 且, 该第一顶端部 26 以及第二顶端部 46 也可以在与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以及第二面板。
32、本体 部 42 之间分别具有间隙。 0063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第一载荷传递部24、 25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4、 45以相 对于第一接合部 23 以及第二接合部 43 倾斜的方式弯折。但是, 如图 6 所示, 第一载荷传递 部 24、 25 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 44、 45 也可以以相对于第一接合部 23 以及第二接合部 43 分 别呈直角的方式弯折。另外, 由此, 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作为相对于第一接合面 23A 弯 曲的一例, 也可以与第一接合面 23A 呈直角。同样, 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作为相对于第 二接合面 43A 弯曲的一例, 也可以与第二接。
33、合面 43A 呈直角。 0064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只要各第一载荷传递面 24A、 25A 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 部 22 的板厚的范围内, 并且各第二载荷传递面 44A、 45A 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板厚 的范围内, 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 22 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 42 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 心线也可以稍稍错开。 0065 上面,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上述, 除上 述以外, 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说 明 书 CN 103328146 A 8 1/6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9 2/6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10 3/6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11 4/6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12 5/6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13 6/6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28146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