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面板接合结构.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4915978
  • 上传时间:2018-11-28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2.6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02326.7

    申请日:

    2012.01.16

    公开号:

    CN103328146A

    公开日:

    2013.09.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B23K11/11

    主分类号:

    B23K11/11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大辅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杨光军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课题在于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离。在面板接合结构(10)中,在第一面板(20)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在第二面板(40)的端部形成有第二接合部(43)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第一接合部(23)的第一接合面(23A)与第二接合部(43)的第二接合面(43A)焊接并粘接,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与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分别粘接。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收敛于构成第一面板(20)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的范围内,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收敛于构成第二面板(40)的本体部的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面板接合结构,其中,具备:
    第一面板本体部,其构成第一面板的本体部;
    第一接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向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方向一侧偏置,且具有沿着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延伸的第一接合面;
    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且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弯曲、收敛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一载荷传递面;
    第二面板本体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并且沿着所述中心线延伸,构成第二面板的本体部;
    第二接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端部,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向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反一侧偏置,而且具有通过焊接以及粘接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和
    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且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面弯曲、收敛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二载荷传递面,而且,各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通过粘接而与各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其中:
    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互相一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面倾斜。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面板接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相等。

    说明书

    说明书面板接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第一接合部的第一面板和具有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第二面板的面板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面板接合结构,例如如下所述的结构众所周知。也就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形成为带状的一对金属板的端部彼此相互重合、并且通过焊接以及粘接将该端部彼此接合而成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00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1‑1996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如果对一对金属板作用与该各金属板平行的拉伸力,则在这一对金属板的端部作用力矩,在该端部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用载荷。在该情况下,具有该端部彼此剥离的危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在即使在与该各面板平行地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离的面板接合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其中,具备:第一面板本体部,其构成第一面板的本体部;第一接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向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方向一侧偏置,且具有沿着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延伸的第一接合面;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且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弯曲、收敛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一载荷传递面;第二面板本体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并且沿着所述中心线延伸,构成第二面板的本体部;第二接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端部,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向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反一侧偏置,而且具有通过焊接以及粘接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和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其分别经由弯曲部而形成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部的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且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面弯曲、收敛于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的第二载荷传递面,而且,各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通过粘接而与各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接合。
    这样,在该面板接合结构中,将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焊接以及粘接,并且将各第一载荷传递面与各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粘接,由此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互相接合。
    在这里,各第一载荷传递面收敛于构成第一面板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各第二载荷传递面收敛于构成第二面板的本体部的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
    因此,即使与该各面板平行地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载荷传递面与第二载荷传递面之间传递载荷,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载荷直线性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力矩作用在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上,所以能够抑制在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用载荷。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剥离。
    另外,在该面板接合结构中,所谓第一载荷传递面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意味着该第一载荷传递面在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与第一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同样,所谓第二载荷传递面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的范围内,意味着该第二载荷传递面在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与第二面板本体部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这里,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如果通过所述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所述第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互相一致,则更优选。
    如果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互相一致,则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载荷更直线性传递。由此,能够更有效抑制力矩作用在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如果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面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面倾斜,则更优选。
    这样,如果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相对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分别倾斜,则与例如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分别正交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第一载荷传递面与第二载荷传递面的粘接面积。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载荷传递面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的粘接强度乃至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面板接合结构中,如果所述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相等,则更优选。
    这样,如果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板厚互相相等,则所以在与该各面板平行地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传递的载荷向各面板的板厚方向均等地分布。由此,能够提高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
    发明的效果
    如上面所详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对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与该各面板平行地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侧剖图。
    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侧剖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剖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要部放大侧剖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要部放大侧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10具有分别为金属制的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该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互相的板厚相等并且设为互相同样的结构。该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配置成在与该各面板平行的方向(箭头P方向)上错开。而且,该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的各自的端部21、41互相重合。
    如图1、图2所示,第一面板20的除了端部21外的部分,设为构成第一面板20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该第一面板本体部22形成为平板状。另外,在第一面板20的端部21形成有第一接合部23、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以及第一顶端部26。
    第一接合部23相对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向第一面板20的板厚方向一侧(箭头T1侧)偏置。该第一接合部23上的与第二面板40的端部41的接合面为第一接合面23A。包含该第一接合面23A的第一接合部23整体沿着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CL直线状延伸。
    一方的第一载荷传递部24形成于第一接合部23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之间。该第一载荷传递部24经由弯曲部31形成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第一接合部23侧的端部,并且经由弯曲部32形成于第一接合部23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侧的端部。该第一载荷传递部24相对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向第一面板20的板厚方向一侧(箭头T1侧)弯折。另外,换而言之,该第一载荷传递部24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向第一面板20的板厚方向另一侧(箭头T2侧)弯折。
    另一方的第一载荷传递部25经由弯曲部33形成于第一接合部23的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相反一侧的端部。该第一载荷传递部25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向第一面板20的板厚方向一侧(箭头T1侧)弯折。
    而且,这样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通过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弯折,而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倾斜。在这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上,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的第一接合面23A连续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作为相对于第一接合面23A弯曲的一例,相对于第一接合面23A倾斜。
    另外,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的范围内。也就是,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在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方向(箭头T方向)上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上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第一顶端部26形成于第一面板20的端部21的顶端。该第一顶端部26经由弯曲部34形成于第一载荷传递部25的与第一接合部23相反一侧的端部,沿着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中心线CL直线状延伸。
    另一方面,第二面板40的除了端部41外的部分,为构成第二面板40的本体部的第二面板本体部42。该第二面板本体部42位于相对于上述的第一面板20的端部21的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相反一侧,形成为沿着上述的中心线CL延伸的平板状。
    通过该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与通过上述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也就是,上述的中心线CL是通过上述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并且是通过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另外,在该第二面板40的端部41,形成有第二接合部43、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以及第二顶端部46。
    第二接合部43相对于第二面板本体部42向与第一接合部23相反一侧(箭头T2侧)错开。该第二接合部43的与第二接合部23的接合面为第二接合面43A。包含该第二接合面43A的第二接合部43整体沿着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中心线CL直线状延伸。
    一方的第二载荷传递部44形成于第二接合部43与第二面板本体部42之间。该第二载荷传递部44经由弯曲部51形成于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第二接合部43侧的端部,并且经由弯曲部52形成于第二接合部43的第二面板本体部42侧的端部。该第二载荷传递部44相对于第二接合部43向第二面板40的板厚方向一侧(箭头T1侧)弯折。另外,换而言之,该第二载荷传递部44相对于第二面板本体部42向第二面板40的板厚方向另一侧(箭头T2侧)弯折。
    另一方的第二载荷传递部45经由弯曲部53形成于第二接合部43的与第二面板本体部42相反一侧的端部。该第二载荷传递部45相对于第二接合部43向第二面板40的板厚方向另一侧(箭头T2侧)弯折。
    而且,这样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通过相对于第二接合部43弯折,而相对于第二接合部43倾斜。在这一对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上,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的第二接合面43A连续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作为相对于第二接合面43A弯曲的一例,相对于第二接合面43A倾斜。
    另外,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的范围内。也就是,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在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方向(箭头T方向)上与第二面板本体部42上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第二顶端部46形成于第二面板40的端部41的顶端。该第二顶端部46经由弯曲部54形成于第二载荷传递部45的与第二接合部43相反一侧的端部,沿着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中心线CL直线状延伸。
    而且,该第二顶端部46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第一载荷传递部24侧的端部35顶接。同样,上述的第一顶端部26与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第二载荷传递部44侧的端部45顶接。
    另外,在这样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各自的端部21、41互相重合的状态下,上述的第一接合面23A以及一对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分别具有间隙地与第二接合面43A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相对。在该间隙中,填充有粘接剂62。
    另外,第一接合部23与第二接合部43在与上述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平行的方向(箭头P方向)上的中央部互相焊接。在该焊接中,能够使用例如点焊。
    而且,该点焊的焊接部64通过上述的粘接剂62与第一接合面23A和第二接合面43A相互接合。另一方面,第一载荷传递面24A与第二载荷传递面44A以及第一载荷传递面25A与第二载荷传递面45A分别通过上述的粘接剂62相互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配置成以点焊的焊接部64为中心而点对称。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详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板接合结构10中,将第一接合面23A与第二接合面43A焊接以及粘接,并且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与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分别粘接,由此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互相接合。
    在这里,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收敛于构成第一面板20的本体部的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的范围内,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收敛于构成第二面板40的本体部的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的范围内。
    因此,即使在如图2所示那样对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与该各面板平行地作用拉伸力F1、F2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与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之间传递载荷,在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之间,载荷F直线性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力矩M作用在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二接合部43上,所以能够抑制在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二接合部43之间在剥离方向上作用载荷。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接合部23与第二接合部43剥离。
    另外,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22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为中心线CL,互相一致。因此,在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之间,载荷F更直线性传递。由此,能够更有效抑制力矩M作用在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二接合部43上。
    另外,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的板厚互相相等,所以在对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作用拉伸力F1、F2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之间传递的载荷F向各面板的板厚方向(箭头T方向)均等地分布。由此,能够提高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板40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
    另外,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相对于第一接合面23A以及第二接合面43A分别倾斜,所以与例如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与第一接合面23A以及第二接合面43A分别正交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与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的粘接面积。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的粘接强度乃至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的粘接强度。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的板厚互相相等。但是,也可以如图3、图4所示,第一面板20以及第二面板40的板厚不同。
    另外,在该情况下,面板接合结构10也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构成为,第一面板本体部22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中心线CL通过第一接合面23A以及第二接合面43A之间。另外,面板接合结构10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构成为,中心线CL通过从第一接合面23A以及第二接合面43A之间偏离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顶端部26以及第二顶端部46分别具有弯曲部34、54形成于第一载荷传递部25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5。但如图5所示,第一顶端部26以及第二顶端部46也可以从第一载荷传递部25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5分别延长而形成。而且,该第一顶端部26以及第二顶端部46也可以在与第一面板本体部22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42之间分别具有间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以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二接合部43倾斜的方式弯折。但是,如图6所示,第一载荷传递部24、25以及第二载荷传递部44、45也可以以相对于第一接合部23以及第二接合部43分别呈直角的方式弯折。另外,由此,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作为相对于第一接合面23A弯曲的一例,也可以与第一接合面23A呈直角。同样,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作为相对于第二接合面43A弯曲的一例,也可以与第二接合面43A呈直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各第一载荷传递面24A、25A收敛于第一面板本体部22的板厚的范围内,并且各第二载荷传递面44A、45A收敛于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板厚的范围内,通过第一面板本体部22以及第二面板本体部42的各自的板厚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也可以稍稍错开。
    上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上述,除上述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关 键  词:
    面板 接合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面板接合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49159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